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信号与系统
QQ咨询:
有路璐璐:

信号与系统

  • 作者:徐守时编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174813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01日
  • 页数:692
  • 定价:¥5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信号与系统》采用先时域后变换域的顺序,以对偶和类比的方式逐章逐节、完全并行地讲述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一系列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它们在通信、信号处理和反馈与控制等领域中的主要应用,还包含数字信号处理和系统的状态变量描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形成了一个“系统分析和综合”与“信号分析和处理”两方面知识并重、较为完整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信号与系统课程内容体系。
    《信号与系统》共十一章,按次序先后为:绪论;信号和系统的数学描述及性质;LTI系统的时域分析和信号卷积运算;用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信号和系统的频域表示法;傅里叶变换和傅里叶级数的性质及其揭示的时域和频域间的关系;在通信系统和技术中的应用;信号和系统的复频域表示法;系统的变换域分析和综合;在信号分析和处理中的应用;在反馈和控制中的应用。各章都有足够数量的精选例题,兼顾基本练习和解题的分析技巧,章末配有相当数量丰富多彩的习题,书末还附有大部分习题的答案。
    《信号与系统》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和电子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信号与系统》内容符合国内研究生入学考试“信号与系统”科目的考
    文章节选
    1.2.2 信号分析和处理
    信号分析和处理是信号与系统学科的另一个主要研究领域,它也包括两个方面,即信号分析和信号处理。信号分析是指把信号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分量或成分,以及它们各自包含什么样的特征信息等有关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例如,信号的各种线性组合表示法、信号谱分析、信号的时频分析和多尺度分析、信号特征分析等。信号处理则指按某种需要或目的,对信号进行特定的加工、提炼和修改等。信号处理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就其功能和目的而言,有诸如信号滤波、信号中的干扰或噪声**或滤除、信号平滑、信号锐化、信号增强、信号的数字化、信号的恢复和重建、信号的编码和译码、信号的调制和解调、信号加密和解密、信号均衡和校正、信号的特征提取、信号辨识或目标识别、信息融合和控制等。现在,信号分析与处理不再限于是电子工程、通信、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等工程学科中的专业知识,已成为相当广泛的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十分有用的概念和方法。
    目前,在电子工程、通信、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一般都开设“数字信号处理”的课程,有的还另外开设“信号分析”课程,但是,前者只讲数字(离散时间)信号处理,不涉及连续时间信号处理,后者则着重随机信号分析,这些课程并没有涵盖整套信号分析与处理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正如在1.1.2节开头就指出的,信号和系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导致了在系统分析与综合和信号分析与处理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之间,也是紧密相关的。实际上,它们是信号与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的两个方面,在介绍和讲述系统的分析或综合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将从另一个侧面获得有关信号分析与处理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反过来也一样。因此,有关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应该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内容中建立起来。正因为这样,在本书中将把“信号分析与处理”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提到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同样的高度和地位加以讲授。
    1.3信号与系统的内容体系
    信号与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目前已发展到相当严密、完整,甚至近乎**的程度,概括地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
    尽管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也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但发展到今天,在这两部分内容之间,从它们的数学描述开始,一直到它们的一系列概念、理论和方法,都存在着相当**的对偶或类比关系。可以说,在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理论和方法,几乎都能在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中找到其对偶或类比,反之亦然。当然,它们之间的对偶或类比关系并不意味着两者完全相同,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或不同点的,有的地方甚至有重要的差别。
    本书将充分利用这种对偶或类比关系,以同等重要的地位和完全并行的方式,展开和介绍这两部分内容。这种完全并行处理的展开方式会带来明显的好处: 一方面,这有助于两部分内容间的彼此启示和相互类比,更便于读者全面系统地掌握信号与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在这两部分内容的概念和方法相互借鉴的同时,使读者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它们之间的类同和差别上,促进深入的思考,并获得有益的启迪。例如,有些概念和方法在连续时间中比较容易接受,或者已经比较熟悉,对它的理解将有助于对离散时间中对偶或类似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反过来也是如此。此外,这种完全并行的展开方式,特别适合于对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比较熟悉的读者,便于把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中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直接扩展到离散时间中去。
    2. 输入输出描述和状态变量描述
    研究信号与系统问题的数学模型或描述方式有两种,即系统的端口模型或输入输出描述方式,以及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或系统的状态变量描述方式。前者像图1.1那样,把系统看成具有某种或某些功能和特性的“黑匣子”,仅用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满足的数学关系来描述,建立起信号与系统问题的数学模型; 后者是把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和系统内部的中间信号(称为状态变量)联合在一起,用它们所满足的方程组来描述,从而建立信号与系统问题的另一种数学模型。前者注重于输入信号通过系统*终变成什么样的输出信号,即注重系统的功能和特性; 后者不仅体现了输入输出信号之间的变换,更考虑了系统内部的变化过程。
    本书将主要在系统的端口模型和输入输出描述方式下展开,介绍和讨论信号与系统的一整套概念、理论和方法。对于涉及信号与系统的大部分工程问题,以及信号与系统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大部分应用中,系统的端口模型和输入输出描述方式已足够了。在第4章和第9章的*后将简要介绍和讨论系统的状态变量描述的有关概念和方法,以及它们与输入输出描述方式下的有关概念和方法之间的联系。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信息、信号和系统
    1.1.1 信息、信号和系统
    1.1.2 信号与系统问题
    1.2 系统分析和综合、信号分析和处理
    1.2.1 系统分析和综合
    1.2.2 信号分析和处理
    1.3 信号与系统的内容体系

    第2章 信号和系统的数学描述及性质
    2.1 引言
    2.2 信号的数学描述和分类
    2.2.1 信号的数学描述
    2.2.2 信号的分类
    2.3 系统的数学描述和分类
    2.3.1 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描述方法
    2.3.2 系统的分类
    2.4 信号的基本运算和变换、基本系统
    2.4.1 信号的基本运算及其实现的基本系统
    2.4.2 自变量变换导致的信号变换及其实现的基本系统
    2.5 基本的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
    2.5.1 单位阶跃和单位冲激信号
    2.5.2 复指数信号和正弦信号
    2.6 信号的时域特性和主要特征
    2.6.1 信号的周期性、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
    2.6.2 信号的时域对称特性
    2.6.3 信号的大小、能量和功率
    2.7 信号的正交和相关函数
    2.7.1 信号的相关系数和正交
    2.7.2 信号的相关函数和相关序列
    2.8 系统的相互连接与系统的等价和等效
    2.8.1 系统的基本连接方式
    2.8.2 系统的等价和等效
    2.9 系统的性质
    2.9.1 无记忆性和记忆性
    2.9.2 因果性、非因果和反因果
    2.9.3 稳定性
    2.9.4 可逆性和逆系统
    2.9.5 时不变性
    2.9.6 线性性质和增量线性系统
    2.10 线性时不变系统、用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
    习题

    第3章 LTI系统的时域分析和信号卷积
    3.1 引言
    3.2 用时移单位冲激的线性组合表示信号的方法
    3.3 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LTI系统的卷积关系
    3.3.1 卷积和与卷积积分
    3.3.2 卷积的计算方法
    3.4 卷积的性质及其在LTI系统分析中的作用
    3.4.1 卷积的代数运算规则
    3.4.2 涉及单位冲激的卷积和卷积的时移性质
    3.4.3 卷积积分的微分和积分性质、卷积和的差分和叠加性质
    3.4.4 卷积与相关函数的关系
    3.5 卷积的收敛和周期卷积
    3.5.1 卷积积分和卷积和的收敛
    3.5.2 周期卷积
    3.6 LTI系统的特性和单位冲激响应之间的关系
    3.6.1 LTI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
    3.6.2 单位冲激响应表征的LTI系统性质
    3.6.3 LTI系统互联的单位冲激响应
    3.7 LTI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3.7.1 用单位阶跃信号分析LTI系统
    3.7.2 LTI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3.8 奇异函数及其在信号与系统理论和方法中的作用
    3.8.1 奇异函数
    3.8.2 奇异函数的离散时间对偶和LTI系统卷积关系的一般化
    习题

    第4章 用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
    4.1 引言
    4.2 系统看作递归系统和非递归系统的级联
    4.3 经典的时域分析方法: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的解法
    4.3.1 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所描述系统的方程解法
    4.3.2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所描述系统的方程解法
    4.3.3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的递推算法
    4.4 用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描述的因果系统: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
    4.4.1 实际因果系统的增量LTI系统结构
    4.4.2 起始条件转换到初始条件
    4.4.3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4.5 用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表征的因果LTI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
    4.5.1 单位冲激响应的求法
    4.5.2 离散时间FIR系统和IIR系统
    4.5.3 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表征的因果LTI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逆性
    4.6 用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表征的因果LTI系统的直接实现结构
    4.6.1 系统的模拟和仿真
    4.6.2 差分方程表征的因果LTI系统的直接实现结构
    4.6.3 微分方程表征的因果LTI系统的直接实现结构
    4.7 实际动态系统的状态变量描述
    4.7.1 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动态系统的状态变量描述
    4.7.2 动态系统状态变量描述的直接编写法
    习题

    第5章 信号和系统的频域表示法
    5.1 引言
    5.2 LTI系统对复正弦信号的响应
    5.3 周期信号的频域表示法:连续和离散傅里叶级数
    5.3.1 连续和离散傅里叶级数
    5.3.2 连续和离散傅里叶级数的收敛
    5.3.3 周期信号和序列的频谱
    5.3.4 LTI系统对周期输入的响应
    5.4 非周期函数和序列的频域表示法:连续和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5.4.1 连续和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5.4.2 傅里叶变换的收敛
    5.4.3 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的典型例子
    5.4.4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和LTI系统的频率响应
    5.4.5 傅里叶变换的极坐标表示与波特图
    5.5 周期信号和奇异函数及其离散时间对偶的傅里叶变换
    5.5.1 周期信号和序列的傅里叶变换表示
    5.5.2 奇异函数及其离散时间对偶的傅里叶变换
    5.6 有限长序列的离散傅里叶变换(DFT)表示法
    5.7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习题

    第6章 傅里叶变换和傅里叶级数的性质及其揭示的时域和频域间的关系
    6.1 引言
    6.2 线性性质
    6.3 卷积性质
    6.3.1 时域卷积性质
    6.3.2 频域卷积性质
    6.4 时移和频移性质
    6.4.1 时移性质
    6.4.2 频移性质
    6.5 时域的微分和差分与积分和累加性质、频域的微分和积分性质
    6.5.1 连续时域的微分和积分、离散时域的差分和累加性质
    6.5.2 频域的微分和差分与积分和累加性质
    6.6 抽样和抽样定理
    6.6.1 连续时间的时域和频域抽样定理
    6.6.2 离散时间的时域和频域抽样定理
    6.7 对称性质
    6.7.1 傅里叶变换和级数的对称性质
    6.7.2 时域和频域上的对称分布特性之间的关系
    6.8 尺度变换性质
    6.8.1 连续时间尺度比例变换性质、时宽带宽乘积
    6.8.2 离散时间的尺度变换特性:抽取和内插的频域特性
    6.9 相关定理和帕什瓦尔定理、能量谱与功率谱
    6.10 希尔伯特变换
    6.10.1 因果时间函数和序列傅里叶变换的实部或虚部自满性
    6.10.2 解析信号的希尔伯特变换表示法
    6.11 傅里叶变换和傅里叶级数的对偶性
    6.11.1 连续傅里叶变换的对偶性
    6.11.2 离散傅里叶级数(DFS)的对偶性
    6.11.3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对偶性
    6.11.4 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和连续傅里叶级数之间的对偶性
    习题

    第7章 在通信系统和技术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信号的无失真传输和处理
    7.3 调制和解调
    7.4 正弦幅度调制和相干解调
    7.5 调幅和检波
    7.6 单边带调制
    7.7 正弦幅度调制的其他应用
    7.7.1 混频、交调和互调
    7.7.2 可变**频率的带通滤波器
    7.7.3 实现低通和带通滤波器之间的转换
    7.8 脉冲载波调制和脉冲编码调制
    7.8.1 脉冲幅度调制
    7.8.2 脉冲编码调制
    7.9 多路复用
    7.9.1 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
    7.9.2 正交复用和码分复用
    7.10 信号设计
    7.10.1 频带限制条件下的信号波形设计
    7.10.2 匹配滤波器——相关接收条件下的信号设计
    7.11 均衡
    7.11.1 线性失真、符号间干扰和信号均衡
    7.11.2 频域均衡
    7.11.3 时域均衡和横向滤波器
    习题

    第8章 信号和系统的复频域表示法: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
    8.1 引言
    8.2 LTI系统对复指数信号的响应、频域和复频域
    8.2.1 复指数输入和LTI系统的系统函数
    8.2.2 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频域和复频域
    8.3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和双边Z变换
    8.3.1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及其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8.3.2 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的零、极点分布
    8.3.3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收敛域的性质
    8.3.4 反拉普拉斯变换和反Z变换
    8.4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和双边Z变换的性质
    8.4.1 线性性质
    8.4.2 卷积性质
    8.4.3 时移和复频移性质
    8.4.4 时域微分和差分及积分和累加性质、复频域微分性质
    8.4.5 对称性质
    8.4.6 尺度变换性质
    8.4.7 因果函数和序列的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之初值和终值定理
    8.5 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之间的类比关系
    8.6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和单边Z变换
    8.6.1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和单边Z变换的定义
    8.6.2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和单边Z变换的性质
    习题

    第9章 系统的变换域分析和综合
    9.1 引言
    9.2 LTI系统的变换域分析方法
    9.2.1 LTI系统的变换域分析
    9.2.2 LTI系统的变换域表示比其时域表示更容易得到
    9.2.3 用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描述的LTI系统的变换域分析
    9.2.4 变换域解卷积
    9.2.5 求反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法
    9.3 用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描述的因果系统复频域分析
    9.4 系统函数和频率响应表征的LTI系统特性
    9.4.1 LTI系统的性质
    9.4.2 LTI系统互联的系统函数和频率响应
    9.5 系统函数与LTI系统时域和频率特性的关系
    9.5.1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和收敛域反映的时域特性
    9.5.2 系统函数的极点决定单位冲激响应组成分量的函数形式
    9.5.3 自由响应和强迫响应、暂态响应和稳态响应
    9.5.4 LTI系统的零、极点分布确定频域特性、频率响应的几何求值
    9.6 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
    9.6.1 一阶系统
    9.6.2 二阶系统
    9.7 全通系统和*小相移系统
    9.7.1 全通函数和全通系统
    9.7.2 *小相移系统
    9.8 系统的信号流图表示法
    9.9 LTI系统的级联和并联实现结构
    9.9.1 级联实现结构
    9.9.2 并联实现结构
    9.10 状态变量描述的级联和并联编写方法
    9.10.1 级联规划法
    9.10.2 并联规划法
    9.11 状态变量描述的因果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9.11.1 用状态变量描述的因果LTI系统的系统函数
    9.11.2 矢量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的变换域解法
    9.12 状态矢量的线性变换
    习题

    第10章 在信号分析和处理中的应用
    10.1 引言
    10.2 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的分析和处理
    10.3 连续时间信号的离散时间(数字)分析和处理
    10.3.1 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的相互转换
    10.3.2 连续时间信号的离散时间(数字)处理
    10.4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应用
    10.4.1 信号加窗和窗函数
    10.4.2 利用FFT实现信号频谱分析
    10.4.3 快速卷积算法及其应用
    10.5 滤波和滤波器
    10.5.1 滤波
    10.5.2 理想选择性滤波器
    10.5.3 用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表示的频率选择性滤波器
    10.6 滤波器的设计和实现
    10.6.1 模拟滤波器
    10.6.2 无限冲激响应(IIR)数字滤波器
    10.6.3 有限冲激响应(FIR)数字滤波器
    10.7 不同类型滤波器之间的频率变换
    10.7.1 连续时间(模拟)滤波器的频率变换
    10.7.2 离散时间(数字)滤波器的频率变换
    10.8 抽样率的转换和多抽样率处理
    10.8.1 抽样率转换
    10.8.2 整数倍增抽样和减抽样
    10.8.3 有理比L/M的抽样率转换
    10.8.4 多抽样率数字信号处理和多抽样率系统
    习题

    第11章 在反馈和控制中的应用
    11.1 引言
    11.2 线性反馈系统的基本特性及其应用
    11.2.1 线性反馈系统的基本特性及有关应用
    11.2.2 反馈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11.2.3 控制或跟踪系统
    11.2.4 抽样数据反馈系统
    11.3 线性反馈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11.3.1 线性反馈系统的闭环极点方程和根轨迹
    11.3.2 根轨迹的模准则和辐角准则
    11.3.3 根轨迹的性质和作图规则
    11.4 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
    11.4.1 围线映射及其性质
    11.4.2 奈奎斯特围线和奈奎斯特图
    11.4.3 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线性反馈系统的奈奎斯特判据
    11.5 线性反馈系统的增益裕度和相位裕度
    习题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