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为什么不高兴
QQ��询:
有路璐璐:

中国为什么不高兴

  • 作者:贺雄飞
  •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 ISBN:9787501233045
  •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01日
  • 页数:292
  • 定价:¥2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当一帮具有民粹主义情结的“老愤青”为了迎合许多愚昧的老百姓而再次炮制出《中国不高兴》这样的“精神鸦片”时,再次激发了中国人虚伪的自大狂心理。正如一位中国学者所言,《中国不高兴》推销的是一种病态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形式虽然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健康的和病态的。健康的民族主义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病态的民族主义则常常自恋及排他,具有“暴发户心态”,妄想充当世界的**,缺乏一种真正自信、包容和博爱的能力,是一种变态的流行“病毒”。
    真正高兴的是那些“掌勺者私分大锅饭”的既得利益者和操控股价房市的“幕后黑手”,当大多数人还看不起病、孩子还上不起学时,中国的市民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真正高兴的是那些挥金如土、狡兔三“窟”、天天有饭局、夜夜上歌厅,一言九鼎的某些腐败分子,当天灾多发、矿难频发、疫情滥发,许多老百姓求告无门时,中国的农民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真正高兴的是一大堆帮忙、帮闲文人和艺术掮客,当他们合伙炮制着妄想使人“变成一头快乐的猪”的一个又一个娱乐大片和“一句顶一万句”的伪劣之作时,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真正高兴的是那些“吃了原告吃被告”的某些法
    文章节选
    **部分 中国历史的正动与逆动/周非
    黄帝的谱系及黄帝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号称是“炎黄子孙”,关于黄帝的传说,有一件事是讲黄帝的修炼。
    讲黄帝的修炼成仙,其实是讲黄帝个人生命的结局,连《史记》都说他登天成了仙,这可能是人们对他的一种美好祝愿,所谓“万岁”、“万寿无疆”、“永远活在我们心间”的意思。但汉代的方士就用这个故事大做文章,还鼓动汉武帝去学习。
    追寻长寿是人们的愿望之一,*长的寿就是不死,如果长寿而又能行动自由,则是人们*热望不已的事了,连汉武帝想到这个境界,都感叹地说要用皇权去交换。只可惜,这玩艺不是可以买卖来的。据道家理论,是修炼来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静修,要修到没有七情六欲的境界;另一个是吃药,这药是专门炼出来的,叫“丹”。但从逻辑上讲,如果没有七情六欲才能成仙,那么,没有七情六欲的人,就没有“成仙欲”了,还要成仙干什么呢?所以,真正摒弃七情六欲而修炼成仙的人,是很少的。倒是清心寡欲有利于健康,从而延长寿命,但寿命延长意义又何在呢?从哲学意义上讲,肉体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人欲望、情感驱使的一个外壳。长寿不是目的,有为才是目的。清心寡欲,就得无为;而无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所以,炼丹的人很多,只要能买得起水银、架得起炉子的富贵者,都能炼丹。但吃药这个事,是讲实证的,就像中医里说的“验方”。可惜,在人们生活中,我们从来没见过一例“临床试验”的成功者。于是,后来就没有太多的人相信了。
    关于黄帝的传说,另一件事是讲黄帝的谱系。
    在从尧舜到秦朝为止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奇怪的现象:即所有的帝王,追根溯源,都是黄帝的后代。
    但我对这一点尤其怀疑。我想,这不过是后来的帝王在抬高自己的出身而已。就像有的帝王说他是某某神的儿子、或者说是某某星宿下凡、或者出生时发生了何等惊天动地的天象一样,是不太能令人相信的。
    我们今天都说自己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后代,这是文化意义上的用语
    (而不是遗传学上的,也不是伦理学上的意义)。但黄帝不搞家天下,而是“联邦制”,而且没有世袭制;黄帝特别重科学技术,亲自主持参与其中的一些工作;黄帝对生命非常重视,讲养生之道;黄帝的官制里,任人唯贤;黄帝的治国思想中,是政教分开。这些中华文化好的源头,到后来还剩多少呢?
    我们的文明之源,一点也不比西方差啊!
    把丧失的东西找回来,发扬光大,是为复兴。那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我们是不是应该从这个源头精神开始?!
    中国文治的理想描述:《周礼》
    文治即礼治。中国历史从其幼年期,即有了十分完备的行为规范,让每个人规规矩矩地做人——这就是《周礼》。如果周礼是实有其事,则中国历史在这里就出毛病了;如果周礼是后人杜撰的,则中国理想的社会秩序就有问题了。中西方文化发展脉络正是从这里开始产生分野的!
    当古希腊斯巴达人正在崇尚英雄主义的时候,中国却进入了一个文治时代。这是中西方文化的一次重大分野,标志着中国文化的早熟!
    中国的文治,秉承了“敬天”的原始宗教思想,以“人法天”(仿效大自然)的方式,制定了人世间的秩序,后人将这套成文的东西,称为“礼”,因其产生于周朝,故名周礼。
    历史的转折点是“文王演周易”。因为在商朝,人们是“信天”的,凡事要卜卦,文王将一些卦辞进行了归类整理,给“推测天意”指了一条道。周公正是在《周易》的思想基础上,制定了“礼乐”。
    但周礼是不完善的,至少大部分内容失传了。后来传下来的一部非常完整的关于“礼”的典章制度的书《周礼》,应该是经过自春秋到汉初许多人加工而成的。但这本《周礼》,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影响太大,它是中国帝王统治时代统治者关于统治制度的***、*理想化的标准。
    因此,我们不必拘泥于此书是否为周公所作、此制度是否在西周完全推行,而是要分析这本被后世知识分子们所推崇的“理想国”政治制度的实质。
    《周礼》的思想,就是按大自然的秩序约定人间制度,并称之为“天意”,天子是天意的代表,像太阳一样,是万物之源。世间的尊卑高下,如同山川一样,是不可以改变的,每个人要各就各位。如何能解决人的过分的欲望呢?就是通过仪礼来规范言行、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
    三礼——制度、仪礼、音乐——的意义和作用大体如此。
    其实,过早制定了这些理想化的制度,注定它只能是一种理想,因为它的思想基础是原始的,所以,也是幼稚的,故而注定今后永远也是不切实际的。这就是早熟。
    孔子把那个时代称为小康社会,以对称于更为理想的大同社会。但大同社会不需要治理,是顺天而成的;小康社会是人治的,人治的办法是“礼乐”。他对小康社会的描写是:“郁郁乎文哉!”
    中国古文很有意思,其中“文”通“纹”,有粉饰的意思。那么,是孔子粉饰了那个时代呢,还是那个时代用的“礼乐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粉饰呢?我们在分析了“礼”的内容后,就会一目了然。
    我们姑且称这个时代为文治时代。
    周武王名姬发,是周文王的二子。周文王的长子被害死了。文王死后,姬发继位,他继承文王遗志,数会诸侯,并在非常有智谋的姜太公(姜子牙,又名吕望)帮助下,攻克了商的首都朝歌,使得商纣王自焚而死。*后,周武王被拥戴为天子,即统治了天下,史称周朝。
    周朝不再像商朝那样事事请示“天”了,而是按《易经》的办法,有条理地治理天下。这个条理或者叫规矩,有个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的名字——“礼”。因为这个“礼”制于周代,所以又称做周礼。而主持制定这个“礼”的人,便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受到无限推崇的周公。
    “礼”分为三个部分:礼仪、官制和乐礼。“礼仪”直接称礼,或“周礼”,今天的人可以理解为“狭义的礼”;“官制”称为官礼,或周官;乐礼又称“乐”或周乐。按孔子的说法,儒学思想的精义,就是周礼(狭义的)。春秋时,“礼乐崩坏”,孔子要克己复礼,就是要恢复这个“周礼”。两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学思想,其全部理解,亦在成熟于周朝(一般说是周公所订立) 的“礼乐”。然而,中国文化史却与中国所有的儒生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周礼和周乐失传!——周礼(礼仪)是部分地失传,乐则全部地失传。“六经”变成五经,因为没有《乐》,六艺之“乐”,也只能让人去想象;而《周礼》关于礼的主要内容也皆丧失。
    但“丧失”对有些人来说,却是一件大好事,给他们许多可乘之机。
    这里,先插叙一个小故事:北宋大文豪苏轼考进士时,遇到的考试题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是一篇议论文,要阐述的道理是:“圣人爱人——用刑尽量地轻、奖赏尽量地厚。”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苏才子引经据典,说了这样的一个“典故”:尧的时候,执法官皋陶大人要定一个人的死罪,在朝堂之上,皋陶说“判处死刑”,尧说:“恕他不死!”皋陶说了三次,尧也说了三次。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畏惧皋陶执法如山,而又都欢欣于尧用刑的宽容。这篇文章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副主考官梅尧臣一致好评,认为是所有考生文章里写得*好的一篇。但饱读经典的梅尧臣,却不知道苏才子说的这个故事,出于哪部经典或史书,于是,就去问学问更高的欧阳修。结果欧阳修也不知道,但他们一点也没怀疑是苏轼用错了典或干脆就是瞎编的,只是一个劲地说:一定是我们偶尔忘了!——*后,苏轼高中第二名,自己向梅尧臣坦白说:“编的,说故事何必要出处!”这是大才子向经典开的一次大玩笑。其实,有没有经典,有什么关系呢?按苏东坡的意思,如果尧是孔子说的那样爱民的人的话,他做这样的事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结果是“公(指梅尧臣们)赏其豪迈”,就是说,梅尧臣很赏识他的豪迈之气。其实,苏轼还可以作深一步的思考:五经未必没有被孔子们想当然地编写!
    没有办法!——我们没办法更多地对周礼进行具体的描述。其大致情形,只能按经孔子编改过的《周礼》幸存的一部分以及孔子对学生们所说的一些话来进行了解了。
    周礼的制定人周公,名叫姬旦,他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因为*初被封在周地(就是周人打天下时的根据地),所以人称周公。周公貌不惊人,而且还有点身体上的缺陷,是个驼背;但是他非常贤能,先后辅佐过父亲文王、哥哥武王、侄子成王,为周朝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目录
    **部分 中国历史的正动与逆动/周非
    黄帝的谱系及黄帝的文化精神
    中国文治的理想描述:《周礼》
    “官本位”是如何形成的
    礼乐崩坏于“失信”
    变通术:用“智”来修补“德”
    中国文化*大的成果:智谋
    知识分子蜕变为谋士
    中国传统价值核心之*高体现者:大一统
    《史记》的意义
    科举制: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中彻底沦亡
    文字狱:消灭文化异己
    第二部分 中华文化的精髓究竟是什么/王文元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
    传统是中国人的生命线
    从王守仁与小偷的对话说起
    西方的伊旬园情结与东方的居尘出尘
    儒释道乃是“和为美”之产物
    中国在学术上从来没有独尊过儒术
    谁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
    嵇康的“七不堪”
    可爱的迷信
    中国在哪些方面世界**
    为什么其他**没有国学
    应该恢复哪些旧制
    第三部分 中国文化在世界中的真实位置/黎鸣
    为什么中国文明的合力等于零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真实“位置”
    中国教育的大败局
    中国人为什么成了历史永远的“囚徒”
    为什么中国文人*容易变成伪君子
    孔夫子,宣教愚昧的“先师”
    孔夫子及其儒家的“五毒四柔”
    孔子是中国**个给思想和言论定罪的人
    《易经》是严重伤害中国人大脑的“害经”
    上帝与孔子
    第四部分 文学因何而伟大/李建军 章诒和
    拔根状态下的文学景观
    当代小说*缺什么
    接近堕落的扯淡
    文学上的法西斯主义
    我们的文学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图腾
    要把真经度与人
    庸碌鄙俗的下山路
    告密——谁把聂绀弩送进了监狱
    卧底——他进了章家大门
    第五部分 中国向何处去/贺雄飞
    夏日荷花的沉思
    黄河边上的中国
    野蛮的物质主义时代
    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
    犹太文化与和谐社会
    犹太人的改革思维与科学发展观
    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预测中国经济
    中国向何处去
    编辑推荐语
    章诒和 黎鸣 王文元 李建军 周非 贺雄飞五位**学者对《中国不高兴》联手说不,探寻中国兴衰的深层历史文化原因。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