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踞地斗蟋蟀
QQ咨询:
有路璐璐:

踞地斗蟋蟀

  • 作者:张振华
  •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 ISBN:9787508724553
  •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01日
  • 页数:205
  • 定价:¥23.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斗蟋蟀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游戏,它以其独有的趣味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王公**、文人墨客及市井百姓。有人把斗蟋蟀列于花鸟鱼虫四大雅戏之中,它在民间各类斗戏中兴起得较晚,却对东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力图探求斗蟋与古代哲学、社会生产和生活、民间习俗及文学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多角度地描述这一独具风格的文化现象,从中挖掘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古代昆虫文化功能和价值,从而唤起人们对昆虫的喜爱,对大自然的保护,对文化的崇尚,这便是我们*终的目的和希望。
    在我国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博戏文化极为丰富发达,如蹴鞠、马球、围棋、象棋、麻将、叶子戏、斗鸡、斗蟋蟀等。千百年来,这些汇聚着古人智慧与心血的传统博戏,述说着中国古代文明一个又一个不老的传奇,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别具风情的博戏文化。
    该套丛书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博戏发展的源与流,探寻我国古时的社会形态,通过对游戏的介绍,见证过去的岁月与世间万象。该套丛书文辞自然流畅,资料翔实丰富,图文并茂,既有学术的深度,又给人阅读的审美快感,让读者在轻松之中领略古代游戏穿越历史走到今天的独特魅力。
    文章节选
    斗蟋蟀的历史源流
    斗蟋蟀是我国一种**民族特色的民间游戏,历史十分悠久。在2500年前经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就有《豳风•七月》之篇,篇中写道:“五月螽斯动股,六月沙鸡(还是螽斯的一种)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可见细心的人们很早就已经把螽斯与蟋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汉初成书的《尔雅》,释“蟋蟀”为“螯”,亦写作“蛩”,音琼。蛩,指蝗虫一类昆虫。蟋蟀似蝗而小,汉魏人又细分之,称之为“吟蛩”,即善于吟叫的小蝗虫。魏晋时代,则常称之为“促织”,亦称之为“趋织”。其音皆与今俗称之名“蛐蛐儿”相近。其得名,乃缘之于其鸣叫之声。从训诂学角度考虑,“促织”、“趋织”、“蛐蛐”,皆为同音转化而来。从“蟋蟀”之得名可知,这小小昆虫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起初并非因其好斗,而是由于它那悦耳的音乐般的鸣声。这小虫的鸣声,在不同境遇的古人心中,往往引起不同的感受。妇女们听到它,就想到秋气转凉,仿佛虫声是在促其赶紧织布,缝制寒衣了。故古代幽州地方有谚日:“趋织鸣,懒妇惊”。深宫佳丽、异乡游子听到它,则不禁会感到,其声如泣如诉,切切凄凄,若孤雁哀鸣,若幼鹿失群。杜甫就曾感叹地唱道:“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
    ……
    目录
    斗蟋蟀的历史源流
    斗蟋之戏源于唐
    斗蟋专著见诸宋
    斗蟋之戏盛于明
    斗蟋之戏风靡于清
    斗蟋中的奇闻逸事
    蟋蟀宰相
    蟋蟀皇帝
    蟋蟀相公
    蟋蟀太后
    促织的传说
    巧姑姑绣蟋蟀
    济公施法斗蟋蟀
    斗蟋赛事与规则
    乐战九秋“打将军”
    古代斗局
    斗蟋“局规”
    “斗蟋蟀”登大雅之堂
    斗蟋比赛规则
    斗蟋中的要素
    斗蟋比赛中的意外
    斗蟋陋习
    斗蟋中的赌博与禁赌
    斗蟋之赌禁而不绝
    “斗蟋”与“打虫”现象透析
    “打虫”中的干术揭秘
    蟋蟀的捕养与鉴别
    名虫字典——虫谱
    捕捉工具
    捕捉要点
    蟋蟀喂养的“四大要点”
    蟋蟀的鉴别
    蟋蟀的虫具大观
    器具一览
    名罐一览
    大江南北话斗蟋
    宫廷中的斗蟋之戏
    老北京���那些虫事儿
    上海滩的虫文趣事
    玩虫盛地江南斗蟋风
    鸣虫文化中的蟋蟀文化
    鸣虫文化大观
    我国的虫文化和昆虫崇拜
    从《诗经》谈我国的鸣虫文化
    《促织经》与《蟋蟀谱》
    蟋蟀与文学作品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