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
QQ咨询:
有路璐璐:

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

  • 作者:刘永谋
  •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057365
  •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1日
  • 页数:217
  • 定价:¥24.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以“解构主体”为线索,尝试对福柯哲学*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且完整的研究,实际是一种从主体角度对福柯哲学“宏大叙事”式的总体化诠释。可以想见。主张经验化、碎片化和局部化研究方式的福柯很可能对本书的整体性结构表示不满。然而,对福柯思想的现代式解读,本身就是现代思想与后现代思想的一次碰撞,仅就这一点,本书也是有价值的。
    文章节选
    **章 福柯其人其文
    某些物类,深不可测。他们是谁?他们的奥秘即深藏在生活奥秘之中。他们探索这一奥秘。生活杀死他们。但他们咕哝一声便唤醒了未来,而未来就察觉到他们,创造他们。
    ——勒内•夏尔:《致命的伙伴》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是20世纪法国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后现代哲学家。因为行为乖张,思想怪异,他被人评价为“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他的著作、言论浩繁,主题冷僻,正像他自己听说的:它们是一座“迷宫”。对此,他辩解道:“无疑,像我这样,通过写作来摆脱自己面孔的,远不止我一个。敬请你们不要问我是谁,更不要希求我保持不变,从一而终:因为这是一种身份的道义,它支配我们的身份正件。但愿它能在我们写作时给我们以自由。”
    福柯主张所谓的“哲学生活”,既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其哲学思想,又在实践中践行其哲学理念。对其生平、著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理解其思想是非常有益的,也是必须的。对其基本思想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对于进一步理解福柯对主体哲学的解构同样也是有益的和必须的。因此,本书首先简要地讨论福柯的生平、主要著作和思想概貌。
    **节 生平、生活与著作
    一 福柯生平
    1926��10月15日,保罗一米歇尔•福柯(后来自己改名为米歇尔•福柯)生于法国西南部普瓦提埃的一个富裕的资产**家庭。父亲保罗•福柯、母亲安娜•马拉贝尔,均为当地的外科医生和卫生学校教师。福柯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福柯天资聪慧,4岁便开始识字,6岁上小学,10岁就成为亨利四世学校的中学生。1940年9月,他离开该校,转入圣斯坦尼斯拉教会**中学。少年福柯的数学成绩不佳,但语言方面显示出过人的天赋,法语、希腊语、英语和拉丁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修道院院长引导下,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与哲学书籍,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以后的成长道路和职业选择。1942年,福柯开始阅读柏拉图、笛卡儿、帕斯卡尔、柏格森等哲学家的著作,进步很快。
    中学毕业后,父亲希望福柯子承父业,也成为一名医生。然而,年轻的福柯对从医没有什么兴趣,而是立志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45年,福柯进入巴黎亨利四世中学的文科预备班,准备报考高等师范学院。时值二战刚刚结束,这一年既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又是福柯一生的转折点。法国新黑格尔主义学者伊波利特在该中学执教,福柯深受其泽,后来成了伊波利特在法兰西学院的继承者。正是在这所学校里,福柯迷上了哲学和历史,既是哲学课的优等生,也是历史学的优等生,学校对他的评语是“学习努力,成绩不错”、“成绩出色”。
    1946年,福柯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上巴黎高师。在此期间,他成为同性恋,身患严重的精神疾病,并且因此接触了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精神病学。福柯难以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性格孤僻,与他人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常常发生争吵。同时,福柯学习十分勤奋。他每天埋头读书,精心整理读书卡片。在高师期间,福柯大量阅读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尼采等人的著作,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l946年6月,他进行了毕业论文答辩,题目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历史先验性构成》。接着,福柯又继续学习了心理学、精神病理学,并于l950年获得了心理学学位,1952年获精神病学学位。在求学期间,他还结识了现象学家梅洛一庞蒂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受阿尔都塞影响,福柯1950年加入法国共产党,后由于多种原因退党。
    1951年,福柯取得法国大学和中学哲学教师资格,从此开始了执教生涯。同年秋,他进入法国**科学研究**准备博士论文,一年后任里尔大学文学院心理学助教。l953年,福柯开始系统研究尼采哲学。
    1955年夏,福柯离开里尔大学,来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任教,开始了云游天下的生活。在乌普萨拉,福柯的公开课吸引了许多热情的听众,各文化**的人士纷纷前来听课。官方对福柯的课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是“法国文化在国外的杰出代表”。鉴于他在瑞典的突出表现,1958年10月,福柯被**到波兰华沙,任法国文化研究**主任,以后又兼任了一年法国驻波兰**的文化参赞。1959年,福柯来到德国汉堡,出任法国文化**主任。1960年,福柯完成了博士论文,旋即回国准备论文答辩,并任克莱蒙•弗尔兰德大学讲师。1961年,福柯取得博士学位,次年被任命为克莱蒙•弗尔兰德大学教授。
    1965年,福柯到巴西圣保罗大学讲学两个月,颇受欢迎。1966年,他调往突尼斯大学工作,出版了《词与物》,大获成功。福柯十分喜欢突尼斯,喜欢当地美不胜收的考古胜地和大海边明媚的阳光。他开设了一系列的课程和讲座,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备受学生们和知识界的青睐。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福柯回到法国,被任命为南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并且受命组建万塞讷大学哲学系。从此以后,福柯重新开始参与政治,扮演知识分子活动家的角色。他参加各种游行示威,发表各种宣言,参加各种“战斗”和发起各种“批评”。
    1970年4月,福柯当选为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讲座教授,取代让•伊波利特的教席。福柯在法兰西学院度过了14个春秋,法兰西学院的课程是他70年代陆续发表的作品的检验石。福柯的讲座吸引了成百上千热情的听众,教室中每次都水泄不通。
    1971年,福柯创立监视信息小组基金会(GIP),积极从事政治活动,特别关注犯人的生活状况,监视、惩罚、监狱及权力等成了福柯的研究主题。1976年,《性经验史》**卷问世,并为以后继续写作《性经验史》进行准备,性经验研究成为福柯后期的研究主题。1977年,福柯在勒加米歇剧院组织示威大会,抗议法国总统德斯坦接待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1978年,福柯两次访问伊朗德黑兰,观察和反思“伊朗革命”。
    在生命的*后几年中,福柯被美国的多元文化所吸引,多次到美国旅行和讲学。1982年,从法兰西学院退休以后,福柯还考虑去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和生活,但是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如愿。不久,福柯身体状况急剧恶化,甚至昏倒在巴黎公寓的厨房里。1984年去世前夕,福柯发表了《性经验史》的第二、第三卷。
    1984年6月25日,福柯病逝于巴黎,享年57岁,其后关于他是死于艾滋病的传言不断。福柯去世的第二天,法国的各大重要报纸都在头版刊发了他逝世的消息。法国总理为他的逝世发布了悼念文告,学术界也对他深表哀思,传媒更是一片赞誉和惋惜。
    二 福柯其人
    对于福柯,哲学不仅是他的职业选择,还是他的生活模式,这就是福柯所谓的“哲学生活”问题。1983年,福柯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相信,一个作为作家的人,绝非只在他写的书里做他的工作……他的工作既包含了他的著作,也包含了他的整个生活。”福柯的一生,就是一个哲学家寻求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一生。有几次在课堂上和访谈中,福柯明确地表达了如下观点:做一个哲学家,是既用某种方式过自己的生活,又体现某种思想风格。在他这里,风格(style)这个词不仅包括写作风格、生活艺术,还暗含着两者的一致。
    从进大学读书开始,福柯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学院,其人生的基本内容就是读书、教书和写作。他不停地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过着流浪、游学和思考的生活。在一次采访中,他说,1955年离开法国时,他就抱定这样的信念:在两个手提箱中“度过余生,漫游全球”。他的生命与旅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漂泊,从一个职位到另一个职位转换,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福柯继承了法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他一度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参加过共产党。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他曾经冒死投身极左派的非法政治活动,和学生一起爬上楼顶向警察投掷瓦片,或参加与军警的街头激战。据目击者说,福柯在与警察搏斗的时候“非常勇敢”,因此也赢得了人们的钦佩。每遇不平之事,福柯总是拍案而起,为一些可怜的人们、无权的人们,比如法国囚犯、阿尔及利亚移民、波兰工人、越南难民,仗义执言、打抱不平。福柯的研究也大多与弱势人群相关,并由此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黑暗和丑恶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
    ……
    目录
    作者的话

    引言
    **章 福柯其人其文
    **节 生平、生活与著作
    一 福柯生平
    二 福柯其人
    三 福柯其文
    第二节 思想概貌
    一 思想渊源
    二 思想鸟瞰: 分期、惊人之论、定位和风格
    第二章 主体迷信: 一切问题的根源
    **节 主体迷信是主体哲学困境的根源
    一 主体哲学的主体迷信
    二 主体迷信导致了主体哲学的混乱
    第二节 主体迷信是现代实践困境的根源
    一 现代实践观的主体迷信
    二 主体迷信导致了人被奴役
    第三章 考古学: 解构主体的认识论基础
    **节 作为话语分析理论的考古学
    一 陈述和话语
    二 话语形成分析
    三 陈述描述
    四 考古学话语理论的后结构主义特征
    第二节 作为反主体认识论的考古学
    一 考古学对科学史、科学认识论的改造
    二 考古学是一种反主体认识论
    三 考古学对知识的独特理解
    第四章 谱系学: 解构主体的方法论基础
    **节 作为反主体方法论的谱系学
    一 谱系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论
    二 谱系学是一种反主体方法论
    三 反主体的微观权力分析方法
    第二节 知识权力分析方法
    一 现代社会知识权力的“共生”关系
    二 “真理制度”是知识权力制度化、实践化的产物
    三 现代社会真理与知识的权力斗争
    四 反主体权力分析方法的片面性与矛盾性
    第五章 “主体之死”: 对主体的历史批判
    **节 历史批判的前提: 主体是一种历史性观念
    一 没有实在的、一致的和普遍的主体
    二 主体是历史性观念
    三 福柯反人文主义的“人文主义”
    第二节 主体的历史: 主体的生与死
    一 思想史的历程: 知识型及其断裂
    二 主体的历程: 主体的诞生与消亡
    三 福柯与库恩: 后结构主义思想史的缺陷和意义
    第六章 现代人的真相和消解: 对主体的社会批判
    **节 现代人: 知识权力奴役的产物
    一 福柯反总体化现代人研究的创新
    二 福柯笔下的现代人
    三 现代人是知识权力对人彻底奴役的产物
    第二节 现代人的“生产”过程: 区分、规训和主体化
    一 “生产”现代人的三种方式
    二 区分: 找出不合乎标准的人
    三 规训: 改造不合乎标准的人
    四 主体化: 现代个体的“自我教育”
    第三节 福柯的解放方案: 局部斗争和生存美学
    一 局部斗争: 反规训
    二 现代生存美学: 反主体化
    三 福柯美学解放方案的困惑
    第七章 结语: 不能全盘否定主体
    一 福柯解构主体的理论价值
    二 福柯解构主体的解放意义
    三 我们还需要主体吗?
    四 福柯会如何看待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一 福柯生平与著作年表
    二 福柯主要著作提要
    三 部分中文研究资料导读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