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山西省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山西省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研究

  • 作者:王孟本
  •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55733
  •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01日
  • 页数:103
  • 定价:¥3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以《山西省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设想》为蓝本,经进一步充实修改而成的。全书共分7个章节,主要山西省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问题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山西的基本情况、加速推进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综合治理分区、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文章节选
    第1章 综述
    1.1 黄土高原与黄土高原地区
    1.1.1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具特色的自然特征是黄土地貌(见书末彩图“黄土高原黄土分布及厚度图”)。黄土是在草原和森林草原环境下形成的。黄土是大陆内部干旱地带的粉尘物质受西风带的传送,经风力搬运而沉积下来的粉砂岩。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的分布**。区域四周受山脉环绕,西有贺兰山,北有阴山,东为太行山,南为秦岭。除若干山地高出黄土堆积面并覆有晚期黄土之外,黄土基本连续覆盖了第三系及其他古老岩层,形成塬、梁、峁不同的黄土地貌。境内若干近似南北走向的山脉把黄土高原分隔成3个亚区:①乌鞘岭与六盘山之间为西部亚区。黄土分布于山地斜坡、山间盆地及高阶地上,黄土的堆积面仍基本反映出基底地形的起伏。②六盘山与吕梁山之间为中部亚区,黄土连续覆盖,上覆于上新世红土上,填平了多数原始河谷和盆地,少数深切河谷底部见有基岩出露,黄土厚逾百米,地层完整。③吕梁山与太行山之间为东部亚区,山地和盆地地形对照明显,黄土覆于盆地边缘及河流阶地之上,有的盆地间的分水岭也披覆有薄层黄土,下伏上新世地层(刘东生等,1985)。
    1.1.2 黄土高原的范围与面积
    关于黄土高原的范围,各家意见不一。马乃喜(1987)认为,作为地貌单元的黄土高原,其范围是:西以日月山、乌鞘岭为界;东以太行山东麓深断裂带为界(包括豫西黄土丘陵区);南以秦岭、伏牛山为界;北大体以长城为界。
    ……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综述
    1.1 黄土高原与黄土高原地区
    1.1.1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1.1.2 黄土高原的范围与面积
    1.1.3 黄土高原地区的范围与面积
    1.2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区划回顾
    1.2.1 1980年的“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分区”方案
    1.2.2 1992年的“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分区图”
    1.2.3 **2008分区方案
    1.2.4 其他相关分区方案
    1.3 山西省区划研究回顾
    1.3.1 2005年的《生态林业区划》
    1.3.2 2008年的《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1.3.3 2008年的《山西省林业发展区划》
    1.4 区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1.5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理念、战略和对策综述
    1.6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第2章 山西的基本情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貌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水资源
    2.1.5 植被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行政区划和人口
    2.2.2 经济状况
    2.3 土地利用状况
    2.3.1 土地资源
    2.3.2 土地利用现状
    2.4 水资源利用状况
    2.5 水土流失状况
    第3章 加速推进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1 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3.1.1 水土流失严重
    3.1.2 土地沙化严重
    3.1.3 水资源短缺
    3.2 产生的主要危害
    3.2.1 对国土生态**构成了威胁
    3.2.2 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3 生态建设现状
    3.3.1 **在山西的主要生态建设工程
    3.3.2 山西省的主要生态建设工程
    3.3.3 建设经验
    3.3.4 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需要治理的土地面积
    3.5 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4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4.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1.1 指导思想
    4.1.2 基本原则
    4.2 建设期限和建设目标
    4.2.1 建设期限
    4.2.2 建设目标与任务
    第5章 综合治理分区
    5.1 分区原则
    5.1.1 综合协调原则
    5.1.2 主导因素原则
    5.1.3 叠加协调原则
    5.1.4 空间协调性原则
    5.1.5 县域完整性原则
    5.1.6 两级续分与简化级别和简化命名原则
    5.2 分区依据和分区系统
    5.3 分区治理方案
    5.3.1 黄土丘陵沟壑区
    5.3.2 河谷平原区
    5.3.3 土石山区
    5.4 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5.4.1 示范**工程
    5.4.2 示范县分布情况
    5.4.3 示范县概况
    5.4.4 示范期限和任务
    第6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6.1 投资估算
    6.1.1 估算依据
    6.1.2 投资估算
    6.1.3 资金筹措方案
    6.2 效益分析与评价
    6.2.1 方法和依据
    6.2.2 分析与评价
    第7章 加快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7.1 编制切实可行的县域综合治理规划
    7.2 以县为**,整合投资,协调推进
    7.3 以点带面,先行试点
    7.4 建立和健全综合管理决策机构
    7.5 建立、健全科技支持系统
    7.6 建立和完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7.7 采用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7.8 调整和完善有关鼓励引导和约束政策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