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四色精装版 主编签章本全国独家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四色精装版 主编签章本全国独家

  • 作者:王力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社
  • ISBN:9787506293129
  •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1日
  • 页数:275
  • 定价:¥1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06293129
    • 作者
    • 页数
      275
    •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01日
    • 定价
      ¥16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精彩内文 精良印刷 独特设计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从成稿到现在已经48年了。经历48年的时光来看这本书,我们仍不得不承认,原稿的质量非常之高。除了中国上古音乐史的内容因为近世重大考古发现而需要较大的改写之外,其它章节中的问题都非常细微。然而原稿由于是一部基础教材,铺陈中国古代文化概念非常之密集,这种密集性尤以《天文》、《历法》、《乐律》三章为*。对于没有基础的读者,连里面很多字都认不下来,更不要说对意义的理解了。
    所以这一次修订,我们除了直接修改原文中的错误之外,增加的图和注释是接合原文,同时又比较独立的。这种独立的注释的优点是可以从*浅显的内容一步一步讲起,一直讲到现在学术界认识的*深水平。将原文和注释联系起来的,是中国考古发现的***的一些古代器物。
    在一个虚浮的时代,这社会上讲解中国古代文物和中国古代文明的东西往往流于低俗和庸俗。明明是什么也不知道,可是偏偏有人能撂地抠饼谝“文化”、谝“头颅的精神尊严”、谝“****”或者“同谐”写出成千上万言来,并且以此洋洋自得。我们没法子要求别人不写空话,但是我们在努力这样要求自己。我们没有改变整个世界的狂放和自大,但是我们希望,
    文章节选
    衣箱顶上右边的动物是龙,左边的是虎。衣箱正中是篆书的“斗”字,围绕“斗”字顺时针排列写有二十八宿的名称。
    “虎”形状与甲骨文中的“虎”字非常相似。虎左边的火焰,是“大火”星,也就是《诗经•豳(bīn)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火,亦即“心宿二”,在西方被标称为“天蝎座α星”。“火”是南天星斗,北半球仅在黄昏时能看到。
    “龙”的形象,来源已久,可以与图1-7a所示甘肃甘谷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鲵鱼纹彩陶瓶相印证。鲵(ní)鱼,即娃娃鱼,有四只脚,叫声像小孩啼哭。鲵鱼是水陆两栖动物,昼伏夜出。有的鲵鱼会长到非常大的个头。解放后湖北就曾数次捕获过60公斤以上的鲵鱼。
    在衣箱的平面展开图中,我们看到箱盖下方的侧面图中有代表南宫的“朱雀”(鸟形),而代表北宫的“玄武”(龟及蛇)应在的部位被涂成全黑。王健民等人认为,这代表着北方玄武(北方七宿)在地平线以下。
    在二十八宿文字中,亢宿下方还有四个字“甲寅三日”。根据墓中出土镈(bó)钟铭文,可知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从年表推算,甲寅三日是下葬当年的五月初三。那时的北方七宿的确处于地平线下,无法看到。另外,“甲寅三日”,也就是五月初三,天文学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应该正好指向二十八宿中亢宿的位置。王健民等人推测,所有这些奇异的、彼此吻合的天象表明,甲寅三日(公元前433年的五月初三)就是曾侯乙死的日子。
    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还是印度过去学界一直有争论。曾侯乙二十八宿衣箱证明,二十八宿是在中国产生的。
    衣箱上二十八宿按顺时针排列,而天空中的二十八宿实际是按逆时针排列的。考古发掘者郭德维认为,衣箱可以被视为一个天象模型。假如把箱盖假想为人头顶的天空,人仰头看天,视线透过箱盖,则箱盖上的二十八宿就是逆时针排列的。
    (《曾侯乙墓》发掘报告公布的二十八宿衣箱摹本有明显疏误,我们讨论的内容以本书公布的新绘制的摹本为准。)



    13-1 乾隆明黄色缎绣云龙十二章袷(jiá)龙袍 清代 纵144厘米,两袖通长19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存(文物号 故41984)
    皇帝当然不会只有一件衣服。龙袍也**不止一种两种。龙袍所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巨大,我们从一件龙袍上甚至可以判断出它被穿着的具体季节和场合。
    这件乾隆的龙袍是“吉服”而不是“朝服”或“行服”,是乾隆过节或参加应嘉(节)礼、吉礼、军礼活动时穿的。(而“朝服”是皇帝登基、大婚、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穿的;“行服”则是皇帝在围猎时穿的。)乾隆穿这件袷龙袍的季节是春季。(袷,通“夹”。皇帝在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穿夹、纱、棉、裘不同的袍)。
    清代只有皇帝、皇后穿的是龙袍,连皇太子穿的都只是蟒袍。清代袍上的龙和蟒非常接近。“蟒”的头部也有角,和龙头几乎完全一样。
    通常龙和蟒的区别在于龙是“五爪”(即爪子上五个指头),蟒是“四爪”(爪子上四个指头)。贝子、贝勒等的蟒袍上的蟒都是四爪。但是皇太子、皇子、亲王、世子、郡王穿的虽然是“蟒袍”,长袍上绣的却是“五爪蟒”。“五爪蟒”和“五爪龙”在形状上几乎无法区分,这时用来区分是“龙袍”还是“蟒袍”的标志是衣袍的颜色。只有皇帝皇后的龙袍是明黄色,皇太子蟒袍只能用杏黄色,皇子蟒袍只能用金黄色,亲王、世子、郡王则只能用蓝色或石青色。
    另外,这件龙袍的衣袖是典型的“马蹄袖”。马蹄袖形状像马的蹄子,下侧开口。马蹄袖是满族人服饰的基本特征之一。满族人是女真人后裔,未入关前在非常寒冷的环境中骑马、劳作,不方便总戴着手套,所以才有了马蹄袖。骑马或干活的时候,手可以从马蹄袖中伸出;不干活的时候,手缩回去,马蹄袖盖住手心手背,只露出手指,既方便又保暖。
    今人总以为“旗袍”的核心特征是小立领。(旗袍,即“旗人的袍子”。旗人这里指的是满族人。)其实,马蹄袖才是旗袍的核心特征。今人所谓“旗袍”,较之真正的马蹄袖旗袍,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这件龙袍列有“十二章”花纹(章,意思是花纹,“十二章”就是十二种花纹)。十二章出自《尚书•虞书•益稷(jì)》。乾隆朝对十二章进行了改制。改制后的十二章排列方法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14-4 宫乐图 晚唐 绢本纵48.7厘米、横6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宫女的发式、服装和开脸留三白(额头、鼻子、下颌留白不施胭脂)是典型的晚唐时尚。画面正中的桌子与今天的桌子高度接近,但是当时的桌子主要还是用来置物的。桌子和凳子相配、人坐在桌子旁写字是到北宋才流行起来的。
    唐代以前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桌子。唐以前的人坐在席或者矮床上,写字是左手执卷成筒状的纸(或者竹简、木片等等),右手执笔。因为这种和**迥异的写字姿态,唐和唐以前毛笔写字的笔法也与**迥异。这就是在后世让大多数人悬隔不知的“转笔”,也就是字的每个笔划在书写时都需要不断捻转笔杆。
    传说王羲之十二岁的时候,他看到了前代的写字笔法论集。而这个论集居然是他从自己父亲的枕头里偷偷翻出来的。到了他晚年的时候,他又写了“笔势篇”给儿子王献之,并且叮嘱他“勿播于外,缄之密之,不可示之诸友”。如此月黑风高杀人放火般的揶着藏着,说的其实都是写字时毛笔的笔杆旋转。这种笔法到宋代已经大体失传,只在某些书坛高手家族之中秘密流传。
    又比如,唐代欧阳询的字方正险绝,笔划转折之处如斧砍刀削般刚硬挺刮。今人临摹,每每以写到这种位置为苦。其实,这种方硬的转折都是必须捻转笔杆才能写出的。清代法书之首刘墉,在人前写字时大拇指和食指弯成圆圈状握笔(所谓“龙睛之法”),显示自己写字纯用腕力;但是刘墉家的佣人说,当他关起门来写字的时候,手指不断来回搓捻转动笔杆,“笔如舞滚龙”,有时候转笔太厉害甚至毛笔会脱手掉到地上。今人不察,小学老师教学生写毛笔字,只知道讲王羲之妄图从儿子手中抽走毛笔未果,从而表扬孩子握笔好这个故事。实际上,这是个非常白痴也**错误的故事。
    旧时人写字非常注意所谓“开蒙”,也就是老师如何教小孩写**个字。画家罗工柳晚年以写狂草闻名。沈鹏见到他说:“没听说过你写字,怎么忽然一下子你的字写得这么好?”罗开玩笑说:“给你开蒙的是一个秀才,给我开蒙的是一个举人。咱们两人写字你就差在开蒙的**步上了。”这虽是玩笑,但是也说明开蒙的重要性。开蒙给后学提供的,除了抓笔、运笔、字的间架结构,还有这非常神奇的笔法。回头我们来看**孩子写不好字,与其说是孩子不用功不认真没天分,还不如说是大多数老师无能,根本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真正意义的“开蒙”。
    目录
    插图目录
    **章 天文
    第二章 历法
    第三章 乐律
    第四章 地理
    第五章 职官
    **官制
    地方官制
    品阶勋爵
    第六章 科举
    第七章 姓名
    第八章 礼俗
    **、**
    冠礼
    婚姻
    丧葬
    第九章 宗法
    族、昭、穆
    大宗、小宗
    亲属
    丧服
    第十章 宫室
    第十一章 车马
    第十二章 饮食
    第十三章 衣饰
    第十四章 什物
    修订版后记
    关于本书的注音
    封面设计背后的故事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