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读者
QQ咨询:
有路璐璐:

读者

  • 作者:梁文道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03698965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1日
  • 页数:278
  • 定价:¥34.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03698965
    • 作者
    • 页数
      278
    •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01日
    • 定价
      ¥34.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谈论书缘,读书的方法,对阅读的看法;谈因书而结交的朋友的聚散离合;谈政治书籍中的政治花边;谈论作者心中的经典书籍,还有谈论散发着文艺味道的书籍或相关作者的故事;再次谈论“常识”,这些常识是作者从阅读中感受到的。
    书中文章属于书评与散文相结合的“书话”,字句间无不显露了梁文道先生的真性情。同时也是梁文道先生继《常识》之后,推出的与他工作生活*为密切的书籍。
    本书读者对象比较广泛,以青年学生、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工薪**、对文化与阅读感兴趣的人为主。
    文章节选
    **章 准备做一个读者
    你读过《红楼梦》吗?
    ——《如何谈论你还没读过的书》
    如果篇幅不是那么有限,我实在很想在自己办的读书杂志里开个专栏,广邀各方名家轮流谈一本他们从来没有读过的经典,比如说让一位教文学的大教授承认他其实从未看过《红楼梦》;请一个自认是“看不见的手”底下玩偶的经济学家坦白交代,他根本没有读过亚当·斯密的只言片语。这个灵感来自“英国钱钟书”大卫·洛奇(David Lodge)的某本小说(我只能说“某本”;因为我从未看过任何一本他的小说)。他在书里设计了一个游戏,叫做“羞辱”,玩法是让一群知识分子在饭桌上趁着酒意轮流忏悔,说出自己没有读过的经典,谁说出来的名字愈经典谁就愈无耻,谁愈是无耻谁就赢了。听说那场游戏的*后**是个承认自己没看过《哈姆雷特》的英国文学教授。我又听说美国学术圈子里真有很多人在玩这个游戏,听说。
    去年横扫法国知识界的畅销书《如何谈论你还没读过的书》,终于在万众期待的盛况下译成英文了。直到执笔这一刻,我还没收到这本书,但是我**可以向各位读者保证,我一定会把它由头读到尾的。什么书都可以不看,这本书不行;因为只要读了它,以后别的书就大可束之高阁,我就能够专心一意地写书话骗稿费了。然而,这真是一本实用的指南吗?虽然它的名字取得就像个指南,虽然这就是它大受欢迎广获好评的原因;但没有真正看过它,你能确定它是本怎样的书吗?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被欺骗的残酷醒觉历程。想当年,我也有过纯情的日子,曾经十分羡慕法国人民的文��素质高,不只电影晓得安排主角去法兰西学院昕李维史陀讲课,就连福柯*深奥难懂的《词与物》也成了地铁里人手一册的畅销书。直到上了大学,有学长传授“书皮学”(book cover studies),我才恍然大悟,法国人有可能是世界上*懂得在知识上伪装在文化上炫耀的一帮家伙。
    学长说:“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在地铁里看《词与物》吗?当然不是因为它好看得像侦探小说一样,叫人爱不释卷。**在于要让别人看见自己正在读福柯的新书,正如穿衣服必须穿**,读书也得读名著。只不过呢,穿**衣服要低调,牌子不可轻易外露;读名著则要高扬,封面一定得让人见得到。”或问:“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一定要拿本福柯的新著,何不干脆捧读福楼拜或者黑格尔?”学长又说:“笨蛋!潮流呀!都什么年头了,还看黑格尔,一来那些知识美少女会嫌你老套,二来那些没知识的美少女则根本不知道谁是黑格尔。至于福楼拜,人家可是法国的曹雪芹,你在地铁读《红楼梦》岂不表明你以前的教育不完整,多没文化呀!”
    我又接着问:“我见过一些英国人会用特制的皮套套住封面.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正在看什么,这是不是因为英国人比较踏实低调?”学长嘿嘿一声冷笑:“低调?那是因为他们不想让别人发现自己正在看一本很低格调的书。你以为那些小羊皮套里藏的是什么?说不定是本三流通俗爱情小说,更说不定是个超淫贱黄书呢。难得他们看得血脉贲张,还要装出一脸严肃绅士状。所以说,英国人比法国人更无耻。”
    “以貌取人”,英文的说法叫做“凭封面判断一本书”,无论中西,都不是值得鼓励的行为。但是人非圣贤,有谁不好美貌呢?再说,要是不从封面判断书的好坏,不凭封面去吸引客人在书海之中拿起一本书,封面又有何用处?在古登堡印刷术发明之后很长一段的日子里,洋书是没有封面的,甚至不装订,就是一堆纸零零散散地送到书店去。那时候书还不多,顾客上门都早有目标,知道有什么新出版,也知道自己要什么。客人们挑好了书,再选封面材料,或者牛皮,或者羊皮,连上头印的字款也随自己喜好,叫书店师傅替你完成装书的*后手续,结果就是你的私家藏书了。那是买书不靠封面的年代,如今每日推出市面的新书数以万计,还有哪家书店能够担起这种手工作坊的细活?还有谁能不“凭封面判断一本书”呢?书皮*出人意料的副作用,就是催生了“书皮学”。以貌取书只不过是这门学问的幼稚园阶段,它真正的内涵是让人单靠书皮就“读懂”了一本书。“书皮学”本是大学时代我们拿来嘲笑人的话。一个家伙平日看起来是个博览群书的鸿儒,谈什么书他都能侃上两句,似乎无所不观。但一再追问,却又顾左右而言他,从一本书扯到另一本书,表面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则绝不深人,永远在表象上徘徊。遇上这种人,我们就称赞他“精通书皮学”。
    “书皮学”所以可能,是因为现代出版业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总是想尽办法让读者不用真个看书。例如封面,一定会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一定会有夸张的名人推介以及书评精句,至于作者介绍更是绝不可少(假如附上作者玉照,你还能对这本书产生*直观的实感)。若是学术书籍,那么书皮学的依据就更丰富了,比如索引和参考书目,内行人只消翻它一翻,便能知道作者的功力和感受这本书的虚实。一部自称卓有创见的《文心雕龙》注释竟然只列了十来项参考书,连人家说过的东西都得不多,你说它能多有创见呢?一本陶渊明论要是附有日文书目,这就说明作者对日本汉学的研究成果不至于一无所知了。懂得这种种窍门,懂得从封底的有限讯息由小观大见微知著,“书皮学”的门径就算是开了。今天治“书皮学”又比我们当年幸福得多,全拜互联网的诞生。就拿“亚马逊”来说吧,上头起码有一半的书可以让人饱览封面封底。看完这*表层的“书皮”,你还可以翻看目录,要是在目录遇上有趣的关键词,你更能键入那个词,搜索有它出现的页数,速读几页。原来是吸引人买书的技术,落在“书皮学”行家手中,就成了“读通”一本书的利器了。
    再说那本《如何谈论你还没读过的书》,据知作者皮尔·巴雅(Pierre Bayard)是个有功底的教授,写作的态度很认真,而且这本书也不是真正的指南,其实它的真正目的是考察“不读书但又要谈书”的现象和历史。巴雅发现文化史上有一大串搞过书皮学的家伙,其中更不乏歌德这等级数的名人。问题是为什么他们要去谈一些他们根本没看过的书,甚至批评它们呢?这是不是种文化圈的社交技巧呢?还有许多作家学者喜欢公开表示自己从未读过某本书,同时还保证以后也**不会碰它,然而又能洋洋洒洒数千言地陈述自己不看它的理由。这是种*理直气壮*坦白的“书皮学”,据说巴雅也有他的分析。这本《如何谈论你还没读过的书》我连见都没见过,又怎么知道它的内容梗概呢?这就叫做“书皮学”了,你上网查查就懂了。书要读得好的日子
    有时候在街上和读者聊天,或者看他们寄来的电邮,我发现他们很关心书要怎么读才可以读得更快更多。可是叫他们失望了,我并没有秘诀。如果真有这种秘诀的话,我也想知道。
    其实何必日快?又何必求多呢?在我看来,读书*重要的是读得好。所谓“读得好”,我指的是起码要读通一本书,没把里头的基本事实搞错。目标看来定得极低,但是在这个时代,我发现这已是很难达到的成就了。
    且先别说读书,光是看报,原来也能产生很大的阅读障碍。举个切身经验为例,话说近日我写了一篇文章,借着梁家杰参选香港特首的政纲受到传媒漠视,批评香港人不言理想光求务实的平庸心态,矛头指向的当然是自许务实的曾特首。为了说明大家厌谈理想的心态是怎么一回事,拙作特别引介了现代大哲学家柏林(Isaiah Berlin)和波普尔(Karl Popper)的相关说法。后来身为波普尔徒孙的香港议员吴霭仪大姐为文响应,申明再务实也不能不顾理想的指引作用。这一来回实在是友好的观点交流,我以为颇有互相发明之妙。
    可是后来我看到一些评论,居然以为这是场“笔战”,而且还误读拙作,觉得我是在帮曾会权教训梁候选人不要好高骛远!同一篇文字,果然是不同的人能看出截然不同的意思。如果说是我自己的文字不利落,有表意官能的缺陷,我也认了。
    但另一封读者来信,就真叫我摸不着头脑了。这位读者劝告我身为文化人,怎能在某大报公然撰文批评司法独立的原则,说“法官失控”会为害社会,这岂不是教坏下一代云云。老实讲,这种论调出现在该报专栏绝不叫人奇怪;只是老天在上呀,我不只根本没写过这等伟论,更从来没有福分得享在该报发表文章的荣光!莫非世上真有“两生花”,还有另一个梁文道也在香港报刊上贩文维生?
    不过我明白,这都怨不得人,这又是社会的错时代的不对。二十一世纪的阅读合该如此。
    研究印刷史和书籍史的学者们有个共识,认为古登堡(Guten—berg)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两种阅读取向的分水岭。在印刷术普及之前,读者追求的是“精读”(intensive reading),犹如古人注经,务求一字一句都要看出个道理,往往一本书能耗上一辈子的生命。原因简单,那时流通的书数量极少,一个罗马时代的学者要是能在一生之中读过三百本书,就是惊人的鸿学硕儒了。等到印刷术出现,书籍的复制方便了,短短百年之间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有几何级数的增长。这时的学者如果只看过三百本书还敢对人夸称自己博学,肯定遭人耻笑。所以印刷术的年代是个“泛读”(extensive reading)为王的时代,读书首要是求多求广,速度自然也得跟得上。
    ……
    目录
    正常读者的目录
    自序 正常读者
    **章 准备做一个读者
    你读过《红楼梦》吗?
    ——《如何谈论你还没读过的书》
    书要读得好的日子
    当阅读成为一种运动
    莫记小过
    读者的身体
    窥探灵魂
    ——《At Home with Books》
    书房不可无书梯
    ——《书天堂》
    旧书哪里去了?
    只有战争没有和平
    翻译的态度与常识
    ——《(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远西对话》
    暑假读诗正好
    ——《咖啡还未喝完》
    工业以外
    ——《香港春卷》
    室内的忧郁
    ——《The Writer And Her Story》
    出门是为了寻找自己
    ——《彳亍地平线》
    莱辛“伟大的失败”
    ——《裂缝》
    吸血僵尸原来是藏书家
    ——《历史学家》
    间谍的处境
    ——《女鼓手》
    剥洋葱。还是蟹行?
    ——《蟹行》
    必要而寂寞的注脚
    ——《黎键的音乐地图》
    汉学家的追忆
    ——《追忆》
    人人都是戏子的年代
    ——《伶人往事》
    招领记忆
    ——《失物招领处》
    村上春树的另一面
    《善本_》
    兰姆的心灵鸡汤
    第二章 不正常读者
    失书记
    ——《失书记》
    记一次书缘
    陈老师的病
    ——《探幽途中》
    一个编辑的藏品
    ——《东写西读》
    壮哉万圣
    十年进一步
    左派老板
    喧嚣城市里的孤独
    出版是门手工业
    同代诗人的悲哀
    ——《情斋书话》
    叫他们去闻自己的秽物
    一家书店被海明威解放了
    ——《莎士比亚书店》
    第三章 政治花边
    世界上*有名的地址
    ——《唐宁街十号》
    政治化妆师的内幕工作
    ——《政治化妆师日记》
    帝国的哨站
    ——《帝国步兵》
    台湾怎么了?
    ——《10年后的台湾》
    气度
    国际视野
    ——《Monocle》
    独立建国不是梦
    ——《微型**》
    打工妹的声音
    ——《失语者的呼声——中国打工妹口述》
    一九四五那一年
    ——《旧闻记者》
    第四章 经典常谈
    你知道苏格拉底吗?
    ——《柏拉图全集》
    十博士大战于丹
    ——《论语心得》
    你的圣经说哪一种话
    ——《创世记:传说与译注》
    科学精神
    ——《物种起源》
    纪念玛丽·道格拉斯
    ——《纯洁与危险》
    怀旧波德里亚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人类学的必要
    ——《文化的诠释》、《地方知识》
    知识分子这种人
    ——《罗斐斯坦》
    小波死了。社会还僵
    第五章 学点文艺腔
    作家对真实可以不负责任吗?
    ——《对角艺术》
    第六章 常识补充
    谁是今天的波斯王
    ——《波斯之火》
    砍掉*后一棵树的时候
    ——《大崩坏》
    唐朝媚外总纪录
    ——《唐代的外来文明》
    圆明园的真相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晦暗的上海
    ——《上海歹土》
    成为日本人
    ——《成为日本人——殖民地台湾与认同政治》
    别怕,我只是怀旧
    ——《禁止吸烟》
    核爆的机会有多大?
    ——《怎样制造一颗核子弹》
    吹水
    ——《放屁》
    新贫时代的阿Q哲学
    ——《穷得有品味》
    道歉不容易
    ——《论道歉》
    长尾拯救文化人
    ——《长尾理论》
    瑞典之谜一种
    ——《了不起的宜家!》
    城市的挽歌
    ——《贫民窟行星》
    消灭香港
    ——《香港风格2——消灭香港》
    老店的绝种
    ——《重见·重建》
    粗话的禁忌知识
    ——《小狗懒擦鞋》
    中大变英大
    ——《令大学头痛的中文》
    天命
    榕树头
    ——《细说榕树》
    第七章 都***了,你还读书?
    足球让人类伟大
    ——《太阳与阴影中的足球》
    动脚别动脑
    ——《动脑粉丝的***指南》
    世界不是只踢一种球
    ——《足球如何解释世界》
    心物不二说足球
    ——《身体与灵魂》
    用机器代替裁判
    ——《如何进球:科学与美丽球赛》
    守门员的思考
    ——《守门员的焦虑》
    跋 目录
    编辑推荐语
    经过这许多年,我现在算不算是一个正常的读者呢?这么讲吧,我开始能够体会浮土德的悲剧,也开始明白知识、禁果与傲慢的关联了,你愈是以为自己谦卑低下,就愈容易犯上骄傲的罪,愈容易陷入文字障所导致的我慢。
    于是你现在看到的这本集子,全是我的副业,一种心态稍迟渐缓之下的产物。但我不敢说我已经远离了那股推动过我的诱惑,也不愿全然放弃正常读者的幻像。
    ——梁文道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