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一本书看懂中国人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一本书看懂中国人

  • 作者:(美)史密斯 轶男
  •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 ISBN:9787510406423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01日
  • 页数:292
  • 定价:¥32.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人气质》: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从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剖析中国人;是一部百年来研究中国人的权威性传世之作。
    《东洋史说苑》: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人。就中国人的文化习俗解析中国人;自1927年出版后,以其文字清新可读、内容新颖超拔,成为****的史学畅销书。
    《中国人精神》: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由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透析中国人;曾被译成德、日、法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节选
    中国人气质
    讲究面子
    看到“面子”这个词,就会感到用它来描述中国人的一种“特性”,再没有比这更贴切的了。在中国,“面子”这个词,并不单指人的脸,它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所包含的意义,超出了我们所能描述或理解的范围。
    哪怕是部分理解“面子”的含义,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人有非常强烈的做戏的本能。戏剧可以说是**的全国性的娱乐活动。像英国人爱好体育、西班牙人爱好斗牛一样,中国人对戏剧充满了热情。只要稍加煽动,他们就会摆出演戏的姿势,或鞠躬行礼,或下跪叩拜,像模像样地扮演起某出戏中的某个角色。这在西方人看来,有些滑稽和可笑。
    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也是很戏剧化的。比如说某个人被人误解,在他要澄清事实时,即使只有两三个人在场,他也会大声地说:“我是当着你们的面说的,你们都在场。”给人一种面对众人的感觉。如果事情解决了,他会很骄傲地下了舞台;如果没有得到解决,他会觉得自己没脸面下台。其实仔细想来,就会发现这些与事实毫无关系,只是形式的问题。
    在一场戏中,要想获得喝彩声,只要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说出一句漂亮话。我们不需要去探寻幕后是什么样子的,看尽世上所有好戏岂不更好。“面子”,是在现实生活中,一切依照戏剧化的样式行动获得的。也就是说,在他们投入剧情时,或不理、或小看、或喝倒彩,都是让他们很“丢面子”的事。
    “面子”所包含的意思,人们在正确理解之后就会发现,这个词本身就是一把打开中国人许多重要特性之锁的钥匙。
    附带说一下,就怎样做到有“面子”,这其中的方法和学问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理解力。西方人常常误人事实领域,而忘记了中国人生活中戏剧化的因素。对西方人来说,中国人的“面子”就像戒律一样,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潜在力量。不同的是,它没有规则,视具体情况而反复无常,或取消或变动。从这个角度讲,必须承认中国人和西方人存在着差异,对同样的事情决不可能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
    在调节村庄间无休无止的争吵时,“面子”的平衡问题是“和事佬”必须首先认真考虑的,就像过去欧洲的政治家考虑力量均衡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一个东方人来说,要想公正地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即使从道理上来讲,他们抱有这种愿望,但实际上只能是按比例对“面子”进行分配。在诉讼的裁决中,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其结果多以不分胜负而不了了之。
    送人一份丰厚的礼物,算是“给他面子”。但是如果礼物是个人送的,受礼人应该只接受一部分,全部接受或统统拒绝的情况是很少见或者说从来没有的。一些人渴望保住面子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因为自己犯错受到了指责,也算是“丢面子”,为了挽回,不管证据有多么的充分,也要一概否认。
    比如,网球不见了,有证据显示是被一个苦力捡到了,可当找到他时,他很生气地予以否认,然后走到丢球的地方,很快发现球就在地上(事实上,球是从他的长袖里掉出来的),并且理直气壮地说:“看,这是你‘丢’的球。”
    侍女把客人的铅笔刀藏在她主人的房子里,以后在桌布下面发现了,她会说是她找到的而得意洋洋。在这种情况下,都保住了“面子”。
    一个仆人不小心弄丢了主人的一件东西,他知道自己必须要赔偿的,或者从工钱中扣除相当的数目,于是他提出辞职,并故作清高地说:“用来赔偿那银匙子的钱,我不要了。”这样,他的面子没有受到损伤。
    一个人明知道有笔债款没有办法收回来,但还是找到欠债人,严厉地威胁恐吓一番,以此表明他胸中有数。虽然他没有要到钱,但是他保住了“面子”,这样才能保证将来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一个仆人失职,或者拒绝履行他分内的职责,当他确定主人决定辞退他时,他会故意再次犯错,并主动提出辞职,保住他的“面子”。
    对我们来说,宁可死了也要保住面子,似乎是很不值得的,但是我们听说,中国的地方官在被杀头时,准许穿着官服是一种特殊的恩惠,并以此来保住他的“面子”!
    无处不节俭
    “节俭”这个词,表示着持家的原则,尤其是指家庭的收支关系。按照我们西方人的理解,节俭表现在三个方面:控制花销,杜绝浪费,用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来调节用度。由此看来,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衡量,中国人都是节俭的能手。
    中国人的饮食相当简单,这是旅行者对中国人*初的印象之一。众多的人口,似乎全依赖于几种食物为生,像稻米、各种豆子或豆制品、谷子、青菜和鱼。这些食品,再加上其他一些很少的东西,就是亿万人的主要食物,只有在逢年过节或有特殊的事情,才加一点儿肉。
    现在,很多人注意到了,西方世界在想方设法地为贫穷地人提供物美价廉的食品,但也不能不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中国平常的年景里,每个成年人花不到两分钱就可以得到足够**的食物。即使在灾荒的年月,成千上万的人更是只靠每天不到一分半的生活费来维持生命。这表明了中国人的烹饪技术达到了高水平。
    虽然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人的食物量少、粗糙、乏味甚至倒胃口,但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在饮食方面,是**的烹调大师。在这一点上,温格罗夫·库克先生把中国人排在法国人之下,英国人(包括美国人)之上。我们不敢像库克先生那么确定,中国人排在哪个**之下,但他们在一些**之上,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前所述,中国人的食物种类很少,但是即使从生理学家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中国人对主食的选择非常高明。他们的烹调技术精湛,食物原料非常简单,但制成品却花样备出、品种繁多,就算是对中国烹饪术一无所知的人,这点也是有所耳闻的。
    另外有一个事实,我们很少注意到却极有意义,就是中国人在做饭时很少浪费,所有的东西都尽可能地物尽其用。普通的中**庭,饭后的剩饭菜都会留着下顿食用,除了很不值钱的东西。看一看中国的狗和猫的身体状况,就足以说明这个事实了。这些动物挣扎在“死亡线上”,靠着人们提供的剩饭菜,艰难地“活着”。
    新兴**中的人们的浪费,是众所周知的。像美国这样生活富裕的**,每天浪费的东西,能够支持6000万亚洲人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这点我们无须怀疑。我们希望这些剩余的东西能把更多的人养胖,而不是浪费掉。就像许多中国人“吃饱”后,仍把剩余的饭菜收起来留到下顿食用一样。甚至茶杯里的剩茶也要倒回茶壶里,下次热过了再接着喝。
    还有一个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对吃的东西过于讲究。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不能吃的东西,什么东西迟早都会成为他们的网中之鱼。
    在中国的北方,干活时普遍使用马、骡、牛和驴,有的地区还用骆驼。无疑,我们下面叙述的事实,在读者看来显然过于节俭了——牲畜死亡后,无论是死于意外,还是老死、病死的,一般都要吃掉。
    不用大惊小怪,这种做法被当成理所当然,即使牲畜可能死于胸膜肺炎一类的传染病也一样。只是在他们看来,这种病畜肉比死于其他疾病的病畜肉质量更差,病畜肉吃了会产生某种疾病,但是因为出售的价格便宜,人们也就甘心去冒险。
    死狗、死猫也像死的马、骡、驴一样被吃掉。我们曾经亲身了解了几起村民煮吃死狗的事,狗都是他们下毒毒死的。有一次,外国医生知道他们这么做,就给他们讲了吃这种肉可能产生的后果,但是狗“已下锅”,曾经吃过这种肉而又没有得病的人,是不可能放弃这顿美餐的,他们不听劝阻,照吃不误,结果,在狼吞虎咽之后,居然真的平安无事!
    关于中国人节俭,另一个事例也和做饭有关,他们在饭锅的制作上下了很多功夫,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使用燃料。在中国,人们捡拾树叶、庄稼的根茎做燃料,可这种燃料,火一烧就只剩下灰烬,因而显得非常的宝贵。锅底尽可能的薄,才能适应这种情况,因此这种锅用起来要非常地小心。
    ……
    目录
    中国人气质
    导言
    讲究面子
    无处不节俭
    勤劳刻苦
    恪守礼节
    缺乏时间观念
    漠视**
    拥有误解的天性
    拐弯抹角
    灵活的固执
    思绪含混
    神经麻木
    蔑视外国人
    缺乏公共精神
    因循守旧
    不讲究舒适和便利
    生命力顽强
    能忍且韧
    知足常乐
    孝顺
    仁慈
    缺乏同情心
    好争吵
    相互负责和遵纪守法
    相互猜疑
    缺乏诚信
    中国的现实与时务
    东洋史说苑
    热爱和平
    崇尚祖先
    忍让妥协
    敏感多疑
    结语
    中国人精神
    导言
    中国人精神
    中国妇女
    中国语言
    约翰·史密斯在中国
    一个大汉学家
    中国学(一)
    中国学(二)
    编辑推荐语
    非常快乐地读了你的大作《中国人气质》,决非他书所能比拟,我觉得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了许多……**德国大使曾对我说,在他读过的所有关于中国的作品中,尊著是*好的。
    ——美同前总统罗斯福
    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虽然错误也多。但较日本人所作者为佳,值得译给中国人一看。
    ——鲁迅
    现在中国国力日渐强盛,民情鼎沸,人人似乎都有浮躁之感,适时地看看《东洋史说苑》这类书,或许能给我们以启发或者能让我们冷静下来。正所谓情绪总能左右人,但是真理才是根本。
    ——puritan
    《中国人精神》只能出自辜鸿铬这样一位非凡人物的手笔,他既饱学中国文化,又充分接受过欧洲教育。一方面,他是孔夫子学说的博学者,对自己**的政治及其精神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他又是理性主义,欧洲教育给予这位中国民族哲学忠实信徒的心以极大的冲击。
    ——德国《民族报》 一书囊括中外典藏,开卷知悉国人性格。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