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当权不过如此--麻辣剖析历史名臣张居正 第一本详解人治官场成功之路的作品
QQ咨询:
有路璐璐:

当权不过如此--麻辣剖析历史名臣张居正 第一本详解人治官场成功之路的作品

  • 作者:郭宝平
  •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8728170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01日
  • 页数:302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评史、讲史的“历史故事”书,内容围绕**的万历首辅张居正,写透了明朝官场的权力博弈。作者学历史出身,尤其对古代社会行政制度方面有很深研究,他在研读大量信史的基础上,又不拘泥于历史,以轻松诙谐的文笔写了他心目中的张居正,比较客观、精彩地描述了那段历史:关于张居正的权力之路,他的宦海沉浮、政策得失,他的失败与伟大。
    文章节选
    第1章 精巧机变
    宫运亨通的奥秘
    张居正仕途顺遂,官运亨通,在当时的官场,像他这样如此顺遂、成功的人,是****的。
    因此,张居正是成功者!
    人治官场,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能够一路顺遂,爬上高位,必然有他的诀窍。现在,我要说说张居正这个人是怎样爬上权力高位的。
    必需说清楚,张居正的出身是卑微的。换句话说,张居正没有任何的家庭背景可言。考其三代,没有一个可以说得上有地位的人。如果说有什么身份的话,他祖父的身份是“保安”,父亲的身份是“学生”。
    可能需要点解释。“保安”身份其实不难理解。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搞分封,把子孙分封各地,正面说是享受荣华富贵,反面说是形同禁锢。其中,有一个子孙被封辽王,在张居正出生的年代,辽王的封地就在张居正的家乡荆州。张居正的祖父,是辽**的护卫卒,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保安”啦。
    那么“学生”身份是怎么回事呢?这和科举制度有关。明代,进学校是科举的必由之路。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参加选拔举人的考试。而取得生员资格要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统称童试,被录取的就进入府学或者县学学习,通称生员、童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秀才。在学校学习的生员,用现在的称呼,不就是学生吗?
    张居正的父亲不甘心做“保安”,更不想当老农民,就想考取个功名,混个官做做。运气不好还是脑子太笨说不清楚,反正他考了了二十多年,也只是考中了生员。说他是学生身份,他可能有点不好意思,但是你要说他是农民身份,那他肯定不干!因为生员也算是功名的起点了,也算是有身份的人了。所以,说张居正的父亲身份是“学生”,实事求是,**真实准确。
    可以说,在张居正的仕途上,家庭除了给他添了不少麻烦外,实在没有任何帮助。
    排除了这个背景,总体上说,张居正走的是自我奋斗的路子。具体说,张居正之所以能够爬上权力的**,一靠的是制度,二靠的是聪明,三靠的是人脉,四靠的是高超的权术。
    我得声明,这四个因素,不是按照重要性排序的。或许,在一定情况下,高超的权术,就是主导性的决定性因素。
    先说制度。
    前面说过,张居正出身卑微,但是,幸亏他生活的时代恰好是科举*盛的时代,学而优则仕。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那个时候寒门子弟要做官,非经过考试不可。既不能花钱买文凭,考试也很难作弊。作弊倒是有过,恰恰是张居正当国的时候,他为了保证其子能够及第,花钱要未来的作家汤显祖帮忙,汤显祖拒绝了。此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对张居正的声望损伤很大。这是后话。不过足以说明当时取得做官资格,是相对公平的,要靠自己的本事,歪门邪道基本上是走不通的。
    张居正的运气不错。二十二岁就考上进士,而且排名靠前,二甲第九名。
    科举考试,排名和年龄都很重要。当时的制度,基本上是按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
    首先,取得做官资格,取决于成绩。科举考试的起点是秀才;考取秀才再参加全省范围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再通过全国的考试,*后考中的就是进士。这些考试,都是唯成绩论的。考中进士以后,按照成绩排序,分三甲。一甲三名,即我们平时说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从第四名开始至100名左右,其余者统称为三甲,约200人左右。
    其次,分配工作也取决于成绩。换言之,进士的分配,是根据他们的排名进行的。每次新科进士出炉后,要分配工作,叫“大选”。一甲、二甲、三甲,三个等级的进士各分配什么工作,差不多已是惯例,做手脚的余地不大。排名靠前的,你想给他安排差的工作,很难办;排名靠后的,老爹是高官,就想超过前面的,也很不容易。
    不过,张居正没有直接参加分配,而是进一步深造了。
    按照制度,进士出炉后,还可以参加甄拔庶吉士的考试,年轻而且名次靠前的,有优势。张居正因此而进入翰林院做庶吉士。翰林院是研究机构,在里面工作的人被称为“史宫”。如果张居正直接参加分配,那么在**,可以到监察机关当“言官”,也可以到哪个部去当主事(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处长),到地方可以当知府,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兼检察长兼法院院长。
    有人或许会说,你是不是搞错了?在**当处级干部,到地方当地市级干部,不对等吧?的确不对等。但是,当时就是这么个制度。而且我还要告诉诸位,谁被分到地方当知府,还满肚子不高兴呢!按照“大选”的惯例,二甲里选出若干人,排名*后的只能当知府,不能留首都。
    张居正就不关心这些了。他直接到翰林院继续深造。深造完后,也不愁分配工作的事情了,因为制度上早就安排好了,庶吉士毕业后,基本上留在翰林院做编修或者检讨。
    乍看起来,翰林院似乎不是什么好单位,要现在的人去选择,恐怕自愿去的不多,哪如到地市当个“一把手”过瘾啊!但是,明朝有一个政治惯例,具有宪法的功能,任何人,包括***高领导人,也不敢公然违反的。就像现在英国的不成文宪法一样。
    什么惯例呢?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就是说,只能是进士(年轻、名次靠前的)才可以进入翰林院,而只有翰林院出身的人才可以进入内阁。换言之,没有进过翰林院的,将来是没有希望入阁拜相的。而且进入翰林院,是每次科举考试进士录取以后,再从进士里考选,大体上不超过二十人。已经参加工作,组织上觉得这个干部有培养前途,再去翰林院进修拿文凭行不行?不行!没有这样的制度,也没有这样的例子。谁这么干,就相当于违宪,想都不敢想!
    那么,内阁是个什么机构呢?有人说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似乎不那么准确。这么说吧,如果有人想像为现在的**政治局常委会,我看是抓住了制度的精髓。
    所以,进入翰林院当庶吉士,这一步很关键啊!
    毫无疑问,庶吉士,那**算得上尖子中的尖子、精英中的精英了。而张居正获得这个机会,没有别的因素,只有一条:考试成绩。不过,庶吉士不是官,还算是“学生”,经过三个年头的继续深造,庶吉士毕业(当时叫散馆)后,张居正就留在翰林院做编修,而且一干就是十年。编修属于七品史官。但是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都以“储相”看待。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后备干部,而且是宰相的后备人选!
    到现在为止,应该说,张居正的起步,靠的首先是**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这样相对公平的制度安排,估计张居正要爬上那么高的位置,是不太可能的。
    再说张居正的聪明。
    这个不难理解。靠老子,不行;花钱,不行;作弊,很难;那就只能由考试成绩说话!
    而要出成绩,勤奋固然重要,但是聪明还是关键因素。制度是公平的,考上考不上,只能靠自己了。全国上下,苦读书者大有人在啊!现在的高考被说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要和科举考试比起来,那才真是小巫见大巫呢!科举考试三年一度,进士录取在三百人左右。竞争何等激烈!
    张居正的老子,后来给张居正惹了不少麻烦的张文明张老爷子,就考了二十多年,连个举人也没有考上,直到自己的儿子在北京做了官,还考了几次,才不得不放弃了。估计张老爷子没事的时候也会寻思:亲爹和儿子,血缘如此近,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据德国一位很有名气的大学问家研究,说科举考试,主要考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不管怎么说,笨头笨脑的人恐怕很难挤过独木桥。
    张居正是个聪明人,脑子很好使。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荆州知府搞了一个征文活动——意思就这个意思,当然当时不这么叫,作品还汇集出版了。其中就有张居正提交的一首小诗。这些征文后来被当时湖广省的“一把手”顾巡抚看到了,很欣赏,就对张居正格外关爱起来。以后张居正能够在北京取得一些人脉,起点应该与此人有关。
    该说说张居正的人脉了。
    本来,张居正出身卑微,是没有什么人脉可言的。
    难道他花钱走了关系?错!不仅他没有花钱,人家当大官的,还给他钱花!
    这个和当时的风气有关系。当时官场上读书人掌权,爱才是风尚,是美德,不管怎么说,哪怕是为了博取好名声,对有才华的后生都是看重的。
    湖广省的*高长官顾巡抚,是当时有名的文坛**人物,曾经在**做过大官,后来因为得罪了皇帝被贬到地方做官。这个人尤其爱才,发现了“荆州张秀才”,很器重他,不仅到张居正家里看望,给他银子资助,正有意识栽培他。这个人和在北京主政的严嵩等人都非常熟悉,张居正只身到京,他很可能写信**(当时叫荐扬)过的。以顾巡抚对张居正的期许一说他将来必为国相,他不会不帮张居正沟通北京的关系。
    ……
    目录
    第1章 精巧机变
    连环式争斗中屡战不殆
    官运亨通的奥秘
    人治官场不能明争必然暗斗
    两面周旋上了双保险
    官场之中情比纸薄
    得来还需费功夫
    精算得失使出连环计
    技高一筹拿朋友兼上司当枪使
    第2章 出奇制胜
    精谙牌理却不按牌理出牌
    终于要直面这样一个人了
    生死之交协力已不同心
    两利俱存独持其柄
    知其不可为也要为
    玩上司兼好友于股掌中
    投石问路有惊无险
    胆大心细步步为营
    借刀杀人迅雷不及掩耳
    高压之下邪也会压正
    第3章 惊天大案
    虚伪加阴险的精彩表演
    令人难以想像的毒计
    惊人的心理承受力
    百密一疏露破绽
    受控制的司法如此掩盖真相
    “善始善终”的精彩表演
    第4章 各得其所
    以性和利维系的权力格局
    打开权力迷宫的秘钥
    非常之人敢做非常之事
    偷情成正果的太后很有偷情的冲动
    蛛丝马迹旁证确凿
    *高实权人物却对大内总管卑躬屈膝
    隐情和谜团的背后
    第5章 顺昌逆亡
    干部的选拔任用
    感人的制度和实际用人是两回事
    柔顺竞成为用干部的*高标准
    精心选配的副手实际上都看走了眼
    “组织部长”的选配是说你行你就行的典型
    朱部长的下台说明不服确实不行
    对心腹的提携保护和翻脸抛弃都如此决绝
    权术,在对名流的任用上表现得****
    如此用干部,谁人欢乐谁人愁
    第6章 人治**
    以整顿为基调的十年新政
    大改革还是大整顿?
    改革家还是实用的保守主义者?
    坐享了高拱遗下的和平“红利”
    两项“改革”值得玩味
    老套路新招数
    没有新意但颇有成效的富国策
    人治和制度的两难选择
    反辅为主的奥秘
    第7章 权令智昏
    **权力下的忘乎所以
    没有不敢迈的坎儿
    对政治风波的处理
    绝顶聪明的掌舵者屡犯低级错误
    巴结不巴结领导的后果竟然立竿见影
    过度反应令人窃笑
    第8章 为子孙谋
    人治是特权的温床
    “生活秘书”的风光
    由秘书引出的官场学原理
    添乱的老子和作弊的儿子
    一桩群体性事件的背后
    第9章铁血打压
    体制内外异议者的悲惨结局
    一个**思想家之死
    两位热血学生的惨亡
    提意见的门生被整得家破人亡
    第11章 真假难辨
    官场风向随权势而移
    独裁者的苦恼
    清算的信号
    外围战悄然打响
    清算,在*高领导人的制止声中不断升级
    亲信和子弟的败落
    祸遗子孙
    人治官场无是非
    后记
    编辑推荐语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风平浪静中酝酿着历史的拐点。 ·明王朝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表面看似平平无奇,其实激流暗涌。 ·行政制度弊端严重,说一套做一套,潜规则大行其道。 ·官僚队伍堕入腐败深渊,弄虚作假成风,贿赂公行。 ·“富益富,贫益贫”,社会分化严重。 ·工商繁荣,官商相互利用。新思潮大为流行,挑战着主流意识形态。 官场上权谋之术大行其道,成为生存**工具。 ·皇帝再无能,也有合法性;臣下再强悍,也只是辅佐角色。 ·权谋之术成为保平安、求发展的生活必需品。张居正就是深谙此术的佼佼者。 ·在获取权力、利用制度、转化劣势方面,他更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 权术这玩意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用干部问题上,他有话从来不直说。 ·要搞掉谁,要提拔谁,他根本不出面,而是授意给心腹之人操作。 ·若发现有人不听话,先背后查查此人有无把柄;一-俟时机成熟,便手起刀落。 ·为达目的,他更不惜捏造事实,挑拨离间。 ·有人就此感叹说,在用干部问题上, “江陵有术”! *靠谱的解读,*犀利的评述。
    颠覆性解析历史名臣张居正,**本详解明代治官场成功之路的作品。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