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英文版)(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用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英文版)(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用书)

  • 作者:[美] 罗杰·霍克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217844
  •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01日
  • 页数:322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心理学历史上40项经典研究的经典之作。自1992年初版以来,一直是备受推崇的畅销书。作者罗杰•霍克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而且也是位**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用自己简练的思维和那支“生花的”妙笔,将“枯燥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的胜”故事。阅读此书,会将你逐渐带入神秘的心理世界,在揭开心理学神秘面纱的同时,也会让你感到心理学将不再“枯燥”、不再“远离实际”,也不再“高不可攀”。同时,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还会让你折服于心理学大师们的绝妙思路和天才的想法。
    本书共包括心理学的十个领域,每个领域选取了四项研究。其中的每一项研究,作者是按相同的结构加以介绍的,具体有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题目、研究的原始出处、研究的背景、理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果的意义、批评、*近的应用和参考文献。
    本书介绍的这些经典研究,无论对于一名心理学的初学者,还是对于以心理学为终身从事职业的专业工作者,无疑都是很重要的。
    目录
    PREFACE xiii 前 言
    1 BIOLOGY AND HUMAN BEHAVIOR 1 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ONE BRAIN OR TWO? 1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Gazzaniga, M. S. (1967). The split brain in man. Scientific American, 217(2),24–29.
    MORE EXPERIENCE = BIGGER BRAIN? 11 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Rosenzweig, M. R., Bennett, E. L., & Diamond, M. C. (1972). Brain changes in
    response to experience. Scientific American, 226(2), 22–29.
    ARE YOU A “NATURAL”? 18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Bouchard, T., Lykken, D., McGue, M., Segal, N., & Tellegen, A. (1990). Sources of human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Minnesot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
    Science, 250, 223–229.
    WATCH OUT FOR THE VISUAL CLIFF! 26 小心视崖!
    Gibson, E. J., & Walk, R. D. (1960). The “visual cliff.” Scientific American, 202(4),
    67–71.
    2 PERCEPTION AND CONSCIOUSNESS 34 知觉和意识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VE LEARNED 35 所见即所学
    Turnbull, C. M. (1961). Some observations regarding the experiences and behavior of the BaMbuti Pygm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74, 304–308.
    TO SLEEP, NO DOUBT TO DREAM . . . 41 睡眠,毫无疑问会做梦⋯⋯
    Aserinsky, E., & Kleitman, N. (1953). Regularly occurring periods of eye mobility and concomitant phenomena during sleep. Science, 118, 273–274.
    Dement, W. (1960). The effect of dream deprivation. Science, 131, 1705–1707.
    UNROMANCING THE DREAM . . . 48 梦,并不浪漫⋯⋯
    Hobson, J. A., & McCarley, R. W. (1977). The brain as a dream-state generator: An 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 of the dream proces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34, 1335–1348.
    ACTING AS IF YOU ARE HYPNOTIZED 55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Spanos, N. P. (1982). Hypnotic behavior: A cognitive,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in Psychology, Psychiatry, and Behavior, 7,199–213.
    3 LEARNING AND CONDITIONING 64 学习和条件反射
    IT’S NOT JUST ABOUT SALIVATING DOGS! 64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Pavlov, I. P. (1927). Conditioned reflex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TTLE EMOTIONAL ALBERT 71 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
    Watson, J. B., & Rayner, R. (1920). 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 1–14.
    KNOCK WOOD! 77 敲敲木头
    Skinner, B. F. (1948). Superstition in the pige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38, 168–172.
    SEE AGGRESSION . . . DO AGGRESSION! 84 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Bandura, A., Ross, D., & Ross, S. A. (1961). Transmission of aggression through imitation of aggressive model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575–582.
    4 INTELLIGENCE, COGNITION,AND MEMORY 93 智力、认知和记忆
    WHAT YOU EXPECT IS WHAT YOU GET 93 所想即所得
    Rosenthal, R., & Jacobson, L. (1966). Teachers’ expectancies: Determinates of pupils’ IQ gain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 115–118.
    JUST HOWARE YOU INTELLIGENT? 100 你在哪方面更聪明?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MAPS IN YOUR MIND 109 心中的地图
    Tolman, E. C. (1948). Cognitive maps in rats and men. Psychological Review, 55,189–208.
    THANKS FOR THE MEMORIES! 116 感谢记忆!
    Loftus, E. F. (1975). Leading questions and the eyewitness report. Cognitive Psychology,7, 560–572.
    5 HUMAN DEVELOPMENT 126 人的发展
    DISCOVERING LOVE 126 爱的发现
    Harlow, H. F. (1958). The nature of lov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3, 673–685.
    OUT OF SIGHT, BUT NOT OUT OF MIND 134 眼不见,不一定心不烦
    Piaget, J. (1954). The development of object concept: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the child (pp. 3–96). New York: Basic Books.
    HOW MORAL ARE YOU? 142 你的品德如何?
    Kohlberg, L. (1963).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orientations toward a moral order: Seq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thought. Vita Humana, 6, 11–33.
    IN CONTROL AND GLAD OF IT! 150 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Langer, E. J., & Rodin, J. (1976). The effects of choice and enhance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ged: A field experiment in an institutional sett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 191–198.
    6 EMOTION AND MOTIVATION 158 情绪和动机
    A SEXUAL MOTIVATION . . . 158 性动机
    Masters, W. H., & Johnson, V. E. (1966). Human sexual response. Boston: Little,Brown.
    I CAN SEE IT ALL OVER YOUR FACE! 168 我能读懂你的脸!
    Ekman, P., & Friesen, W. V. (1971). Constants across cultures in the face and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7, 124–129.
    LIFE, CHANGE, AND STRESS 175 生活、变化和应激
    Holmes, T. H., & Rahe, R. H. (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1, 213–218.
    THOUGHTS OUT OF TUNE 183 认知失调
    Festinger, L., & Carlsmith, J. M. (1959).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mpliance.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203–210.
    7 PERSONALITY 191 人 格
    ARE YOU THE MASTER OF YOUR FATE? 192 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0, 1–28.
    MASCULINE OR FEMININE . . . OR BOTH? 199 男性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 155–162.
    RACING AGAINST YOUR HEART 209 和心脏赛跑
    Friedman, M., & Rosenman, R. H. (1959). Association of specific overt behavior pattern with blood and cardiovascular finding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69, 1286–1296.
    THE ONE; THE MANY . . . 217 个人与集体
    Triandis, H., Bontempo, R., Villareal, M., Asai, M., & Lucca, N. (1988).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self-ingroup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323–338.
    8 PSYCHOPATHOLOGY 226 心理病理学
    WHO’S CRAZY HERE, ANYWAY? 226 这儿,谁是疯子?
    Rosenhan, D. L. (1973). 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 Science, 179, 250–258.
    YOU’RE GETTING DEFENSIVE AGAIN! 234 你再次获得防御!
    Freud, A. (1946). 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LEARNING TO BE DEPRESSED 242 习得性抑郁
    Seligman, M. E. P., & Maier, S. F. (1967). Failure to escape traumatic shock.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4, 1–9.
    CROWDING INTO THE BEHAVIORAL SINK 249 拥挤导致行为失常
    Calhoun, J. B. (1962).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cial pathology. Scientific American,206(3), 139–148.
    9 PSYCHOTHERAPY 258 心理**
    CHOOSING YOUR PSYCHOTHERAPIST 258 为自己挑选心理**师
    Smith, M. L., & Glass, G. V. (1977). Meta-analysis of psychotherapy outcome stud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2, 752–760.
    RELAXING YOUR FEARS AWAY 264 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Wolpe, J. (1961). The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treatment of neuroses.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132, 180–203.
    PROJECTIONS OF WHO YOU ARE 272 投射出真正的你
    Rorschach, H. (1942). Psychodiagnostics: A diagnostic test based on perception.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PICTURE THIS! 279 编个故事吧!
    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pp. 531–54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SOCIAL PSYCHOLOGY 287 社会心理学
    NOT PRACTICING WHAT YOU PREACH 287 言行不一
    LaPiere, R. T. (1934). Attitudes and actions. Social Forces, 13, 230–237.
    THE POWER OF CONFORMITY 295 从众的力量
    Asch, S. E. (1955). Opinions and social pressure. Scientific American, 193(5),31–35.
    TO HELP OR NOT TO HELP 300 你会伸出援手吗?
    Darley, J. M., & Latané, B. (1968). 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 377–383.
    OBEY AT ANY COST? 308 无条件服从?
    Milgram, S. (1963). 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371–378.
    Author Index 317 作者索引
    Subject Index 319 主题索引
    编辑推荐语
    中国有句老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还有一句俗话:好酒得够年头。虽然都是经验之谈,但是包含了人生的真谛。选择读什么样的书,何尝不是如此? 书是人类的朋友,读好书,就是与好人交朋友,让人进步。那么什么是好书呢?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经典著作肯定是好书中的好书。通过读经典著作,会给人智慧的启迪,促进其思考,激发其探究事物或现象本质的动力。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在10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其中一些研究堪称经典,并成为构筑当代科学心理学大厦的“栋梁之材”或“基石”。学习和掌握这些经典研究,无论对于一名心理学的初学者,还是对于以心理学为自己终身从事职业的专业工作者,无疑都是很重要的。 对于初学心理学的人来说,大多数人很想读一读心理学的经典研究,充实和提高自己。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常常是将经典研究读了一半,大部分人就放弃了。因为每一项研究,既包括了许多专业术语,又包括了理论假设、实验方法、实验设计、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的分析讨论和结论,等等,真是“太难了”,让读它的人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然而,《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一书的出现,使一切发生了改变。 作者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而且也是位**的教育家和作家,用自己简练的思维和那支“生花的”妙笔,将“枯燥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此书,会将你逐渐带入神秘的心理世界,在揭开心理学神秘面纱的同时,也会让你感到心理学将不再“枯燥”、不再“远离实际”,也不再“高不可攀”。同时,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还会让你折服于心理学大师们的绝妙思路和天才的想法。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一书,共包括心理学的十个领域,每个领域选取了四项研究。 (1)生物学与人类行为。包括了Gazzaniga开展的大脑两半球功能研究,题目为“一个脑还是两个脑”;Rosenzweig、Bennett和Diamond探讨了环境经验对大脑发育的影响,题目为“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Bouchard、Lykken、McGue、Segal和Tellegen等人开展的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题目为“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Gibson和Walk用视崖这一装置,对人类婴儿的深度知觉的探究,题目为“小心视崖!”。 (2)知觉和意识。包括了Turnbull在非洲**发现人类知觉恒常性受环境经验影响的奇特经历,题目为“所见即所学”;Aserinsky和Kleitman通过记录眼动,**对人类睡眠过程的探讨,题目为“睡眠,毫无疑问会做梦……”;Hobson和McCarley对做梦过程的实验研究,题目为“梦,并不浪漫……”;Spanos通过催眠后人类行为的变化,探讨了催眠的心理本质,题目为“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3)学习和条件反射。包括了Pavlov以狗为实验对象,探讨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题目为“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Watson和Rayner以婴儿为被试,采用条件反射法,让其形成恐惧情绪,题目为“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Skinner以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探讨了鸽子是如何形成迷信行为的,题目为“敲敲木头”;Bandura、Ross和Ross依据社会学习理论,以幼儿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攻击行为的形成,题目为“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4)智力、认知和记忆。包括了Rosenthal和Jacobson以小学生为对象,探究了“心想事成”是真的吗?题目为“所想即所得”;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题目是“你在哪方面更聪明?”;Tolman虽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但其以老鼠为对象开展的学习,却发现大脑参加的证据,题目为“心中的地图”;Loftus通过对目击证人记忆的研究,探讨了“眼见为实”这句话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题目为“感谢记忆!”。 (5)人的发展。包括Harlow以婴猴为对象,揭示了爱的本质,你相信“有奶便是娘”这句话吗?题目为“爱的发现”;Piaget通过对自己孩子的观察,探讨了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题目为“眼不见,不一定心不烦”;Kohlberg用道德两难故事,揭示了道德判断发展的规律,题目为“你的品德如何?”;Langer和Rodin通过以养老院里生活的老人为对象,发现自我控制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题目为“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6)情绪和动机。包括了Masters和Johnson以成人为对象,探讨男女性行为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了对性行为特点的科学认识,题目为“性动机”;Ekman和Friesen对原始部落人们面部表情认知的研究,发现面部表情的跨文化特性,题目为“我能读懂你的脸”;Holmes和Rahe通过总结个体生活中应激事件,编制出一个科学而又简便的社会再适应量表,题目为“生活、变化和应激”;Festinger和Carlsmith通过对认识与行为不一致的探讨,揭示个体认知失调的内部规律,题目为“认知失调”。 (7)人格。包括了Rotter编制的内控和外控量表,题目为“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Bem编制衡量男女性别特征量表,深化了人们对男女心理的认识,题目为“男性化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Friedman和Rosenman通过对心脏病人的分析研究,提出A型人格概念,使人们对性格与疾病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题目为“和心脏赛跑”;Triandis、Bontempo、Villareal、Asai和Lucca等人将文化分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发现不同类型文化对人们行为有影响,题目为“个人与集体”。 (8)心理病理学。包括了Rosenhan等人以精神科大夫对精神病人诊断标准的研究,促进精神科大夫应该思考诊断的标准是否客观的问题,题目为“这儿,谁是疯子?”;Freud从无意识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应付各种挫折的,题目为“你再次获得防御”;Seligman和Maier以动物为实验对象,发现多次失败会导致习得性无助,题目为“习得性抑郁”;Calhoun以老鼠为对象研究了居住空间的拥挤程度对心理的影响,使人们对居住空间有了新的认识,题目为“拥挤导致行为失常”。 (9)心理**学。包括了Smith和Glass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各种心理治**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各种**方法的效果与人们的想象不同,题目为“为自己挑选心理**师”;Wolpe用系统**法对恐惧心理的**,探讨了如何缓解人们的恐惧心理,题目为“缓解你的恐惧心理”;Rorschach用墨迹图,对个体的心理做出诊断,题目为“投射出真正的你”;Murray采用主题统觉测验,要求人们看图讲故事,以了解其人格特点,题目为“编个故事吧!”。 (10)社会心理学。包括了LaPiere采用现场实验法,发现人们说的与实际做的并不一致,题目为“言行不一”;Asch用三条长短不同的线段,发现在群体压力下,对线段的判断如何出现失误的,题目为“从众的力量”;Darley和Latané采用实验室实验,探讨了什么情况下人们不会立即伸出援助之手,题目为“你会伸出援手吗?”;Milgram通过虚拟的实验室任务,揭示了个体对他人���听从自己要求时的行为特征,题目为“无条件服从”。 上述十个心理学领域中的每一项研究,作者是按相同的结构加以介绍的。具体有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题目、研究的原始出处、研究的背景、理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果的意义、批评、*近的应用和参考文献。 在阅读此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仔细阅读研究的背景,了解研究者是如何发现和提出研究问题的。这部分内容非常关键,因为有人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这部分内容需要反复地阅读。 第二,关于理论假设,在阅读时要注意掌握研究者是如何将复杂的现象加以提炼,简化成心理学上的操作性定义和能够检验的假设。 第三,在阅读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讨论和结果的意义等内容时,不仅需要仔细阅读研究者是如何选择被试、实验材料、安排实验程序的,还要了解研究者是如何控制无关变量的、如何安排实验计划、执行研究计划和对研究结果加以分析和解释的。反思一下他们对结果的解释是否可信?是支持了研究的假设还是没有支持?同时,还有学习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贯彻伦理性原则的。 第四,通过阅读批评部分,可以启迪你换角度思考自己的研究。这样能够促进自己更进一步地思考问题,以及如何用更为详尽和更为严格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真实可靠。这部分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培养人们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使思考更加全面,避免“孤芳自赏”心理的出现。 第五,也是*后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再好的书,独自一人学习而不与人交流,收获将会打折扣。在阅读本书时,与他人共同进行交流学习体会,非常重要。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只苹果,我也有一只苹果,两人交换以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两人交换以后,每人各有两种思想。简单的加法大家谁都会,但简单的事情就看谁能坚持实践。如果坚持了,就会从中受益无限! 白学军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于初学心理学的人来说,大多数人很想读一读心理学的经典研究,充实和提高自己。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常常是将经典研究读了一半,大部分人就放弃了。因为每一项研究,既包括了许多专业术语,又包括了理论假设、实验方法、实验设计、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的分析讨论和结论等等,真是“太难了”,让读它的人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然而,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一书的出现,使一切发生了改变。
    作者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而且也是位**的教育家和作家,用自己简练的思维和那支“生花的”妙笔,将“枯燥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此书,会将你逐渐带入神秘的心理世界,在揭开心理学神秘面纱的同时,也会让你感到心理学将不再“枯燥”、不再“远离实际”,也不再“高不可攀”。同时,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还会让你折服于心理学大师们的绝妙思路和天才的想法。
    白学军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