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挪威的森林
QQ咨询:
有路璐璐:

挪威的森林

  • 作者:村上春树 林少华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ISBN:9787532725694
  •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01日
  • 页数:350
  • 定价:¥18.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故事是从主人公渡边的回忆展开的,一首60年代甲壳虫的“挪威的森林”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18年前患有精神病的直子和活泼坚强的绿子之间的感情纠葛。渡边一直都徘徊在她们两个人之间,一方面念念不忘之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后直子自杀身亡,渡边开始独自摸索此后的人生。
    文章节选
    书摘
    37岁的我端坐在波音747客机上。庞大的机体穿过厚重的夹雨云层,俯身向汉堡机场降落。11月砭人肌肤的冷雨,将大地涂得一片阴沉。使得身披雨衣的地勤工、呆然垂向地面的候机楼上的旗,以及BMW广告板等一切的一切,看上去竟同佛兰德派抑郁画幅的背景一段。罢了罢了,又是德国,我想。飞机刚一着陆,禁烟字样的显示牌倏然消失,天花板扩音器中低声传出背景音乐,那是一个管弦乐队自鸣得意演奏的甲壳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那旋律一如往日地使我难以自己。不,比往日还要强烈地摇撼着我的身心。为了不使头脑胀裂,我弯下腰,双手捂��,一动不动。很快,一位德国空中小姐走来,用英语问我是不是不大舒服。我答说不要紧,只是有点晕。 "真不要紧?" "不要紧的,谢谢。"我说。她于是莞尔一笑,转身走开。音乐变成彼利·乔尔的曲子。我扬起脸,望着北海上空阴沉沉的云层,浮想联翩。我想起自己在过去的人生旅途中失却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去的人们,无可追口的懊悔。机身完全停稳后,旅客解开**带,从行李架中取出皮包和上衣等物。而我,仿佛依然置身于那片草地之中,呼吸着草的芬芳,感受着风的轻柔,谛听着鸟的鸣啭。那是1969年的秋天,我快满20岁的时候。那位空姐又走了过来,在我身边坐下,问我是否需要帮助。 "可以了,谢谢。只是有点伤感。"我微笑着说道。 "这在我也是常有的,很能理解您。"说罢,她低下头,欠身离座,转给我一张楚楚可人的笑脸。"祝您旅行愉快,再会!" "再会!" 即使在经历过十八载沧桑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的风景。连日温馨的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10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仿佛冻僵似的紧贴着湛蓝的天壁。凝眸远望,直觉双目隐隐作痛。清风抚过草地,微微卷起她满头秀发,旋即向杂木林吹去。树梢上的叶片簌簌低语,狗的吠声由远而近,若有若无,细微得如同从另一世界的入口处传来似的。此外便万籁俱寂了。耳畔不闻任何音响,身边没有任何人擦过。只见两只火团样的小鸟,受惊似的从草丛中蓦然腾起,朝杂木林方向飞去。直子一边移动步履,一边向我讲述水井的故事。记忆这东西真有些不可思议。实际身临其境的时候,几乎未曾意识到那片风景,未曾觉得它有什么撩人情怀之处,更没想到十八年后仍历历在目。那时心里想的,只是我自己,只是身旁相伴而行的一个漂亮姑娘,只是我与她的关系,而后又转回我自己。
    ……
    编辑推荐语
    绿子在电话的另一头默然不语,久久的保持沉默,如同全世界所有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你现在在哪里?” 我现在在哪里?我拿着听筒扬起脸,飞快的环视电话亭四周。我现在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我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我是在哪里也不是的处所连连呼唤绿子。关于村上,不用多说了。如果有哪个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在这样一个时代成为年轻人*珍爱*热衷于讨论的手册一样的东西,那么他要作的工作只有一件:超过村上。 王不见王--张爱玲与村上春树
    <center>文/卢郁佳</center>
    <t>一个是对民俗趣味怀有强烈好奇的学究型少女,一个是游荡酒吧的浮滑少年,张爱玲和村上春树,似乎形象和作品从哪一方面来说都绝不相同,可说是就算碰了面也不会跟对方讲话,就算是在正午*拥挤的餐馆里也不可能并桌喝茶的两种人。如果要他们并桌,至少得把两人之间的距离对折九十九次才行。地球跟月球的距离如果折叠这么多次,大概也早就对撞在一起了。

    <t>**可能的是,在作品中互相嘲笑对方。张爱玲喜欢嘲笑自认诚恳的无能男子,村上春树喜欢嘲笑问太多说太多爱太多的犯错女人,尽是一些有骂到对方嫌疑的事。这可能是他们唯有的两种互动之一。

    <t>另一种则是他们共同从事於譬喻的事业。所做的事和广告文案作者、编辑、法官与擅取绰号的小学同学一样,是为世上无数随便取了个名字充数的事物重新命名。广告人替桌子和椅子分别拟制感人的标题;法官在罪行当中寻求其本质,而以唤出它的名字使其失去魔力;坏孩子则透过小学生对电视节目共有的广博知识,用一个角色的名字把导师推入某出八点档的幻境情节里,万劫不复无可脱身。任何一种命名的事业均有其特殊的处理方法,共通点是均属於有系统的扭曲。

    <t>张爱玲的众多修辞系统下面又有很多次系统,这些与其说是字词选择,不如说是某种人格,例如可口可乐情结。可口可乐瓶身的原始灵感来自设计者女友穿著时髦窄裙的身形,这件事在张爱玲身上则以瓶子和女人、衣著的无限上纲联想出之。《倾城之恋》女主角穿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支瓶」、「药瓶」。而对於男主角,「你就是医我的药」。「连环套」的霓喜在外人眼中则是「冒险小说中的不可思议的中国女人,夜礼服上满钉水钻,像个细腰肥肚的玻璃瓶,装了一瓶的萤火虫。」

    <t>以村上春树来举例的话,***的次系统该是动物的臆病症候。这是一种把任何生理的不适、力不从心归罪於某些没有见过面的动物的倾向。《寻羊的冒险》里老鼠说「对年月的感觉渐渐迟钝起来,彷佛有只黑鸟在头顶上嗒哒嗒哒地振翅,使我无法数算三以上的数字。」「我的缺憾随著年纪愈变愈大,即是体内养著一只鸡似的。鸡生蛋,蛋又变成鸡,那只鸡又生蛋。」(博益版)取代鸟类的,是《梦中见》和《舞.舞.舞》对灵长类的敌意:「朦胧中,一只巨大的灰色猿猴,手执槌子在我的脑後狠狠地一击,我昏睡过去。」(故乡版)

    <t>重新命名的效果可能是**化,也可能反而变模糊了。总之就是使人产生某些固定联想的强迫性思考。就如逛街时遇见夏天,会想到「夏一跳」「惊奇一夏」之类的用语,读者也会不断地在女性身上遇见张爱玲的瓶瓶罐罐们,或是偶尔直觉想找鹪鹩为头痛负责。不仅是譬喻的成品,以小说碎片的形式嵌入读者日常感官,连他们技术的手腕都会在此陵夷相争。生活中某人绽现的譬喻,就像是在张爱玲可乐队,或村上春树宠物队的计分板上又加了一分。

    这是在两人所不知情的彼此谩骂之外的,两人所不知情的票房斗争。

    在挪威的森林苏醒
    <t>我想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书中的内容,与「挪威」、「森林」似乎是没什么关联。「挪威的森林」 ( Norwegian Wood ) 是**的披头四合唱团 ( The Beatles ) 所演唱的一首令人怀念的西洋歌曲,在村上这部作品中,除了当作是衬底的背景音乐之外,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关联性。

    <t>但是,「挪威」这个词倒是蕴含了「森林」的意思。就字面上来看,「森林」是个会意字,是由三个象形字「木」所组成的一个会意字。三个木就是森。韩国女诗人姜恩乔,曾利用这种文字上产生的趣味性写了以下这首诗《森》。

    <t> 木 一棵摇动著
    <t> 木 一棵摇动的话
    <t> 木 二棵摇动著
    <t> 木 二棵摇动的话
    <t> 木 三棵摇动著
    <t> 就这样 就这样
    <t> 木 一棵树的梦是
    <t> 木 二棵树的梦
    <t> 木 二棵树的梦是
    <t> 木 三棵树的梦

    <t>韩国女诗人姜恩乔的这首诗,彷佛让我看见了三棵摇动的树。就好像当你定睛看著「森」这个汉字时,可以感受到诗人笔下,一棵树接著一棵树地,随著风而摇动。为了呼应旁边那棵树的摇动,於是这棵树也摇动了起来,於是隔壁那棵树也因此摇动了起来。

    <t>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正像是「森」这个字,由三棵树(木)组合而成一样,以三角关系构成整个故事的**架构。首先是渡边、木月、直子三人,形成高中时代的「三角」;然後是绿、渡边、直子三人;再来是玲子姊、渡边、直子,一路下来形成三角关系的变奏曲。难道,《挪威的森林》真的是以三棵树(木)构成森林的三角图形,这样的形式结构支撑整个作品吗?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挪威的森林》一言以蔽之,就是描述围绕著「我」(渡边)身边种种三角关系的冲突及爱欲纠缠。

    <t>当然,从以前到现在的恋爱小说,大抵都围绕著「三角关系」而发展,因为这样一来角色的关系容易确立,从邂逅、进展、意外的局面,冲突、化解、回忆。经由这些要素的组合,作家写出了这本****的恋爱小说,但并不是****非写三角关系不可。例如说,当相爱的两个人彼此对看的时候,在对方的眼中反映的,是另一个「自己」。因此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经常出现「死去的朋友」,例如《寻羊冒险记》里头的「老鼠」,意味著男主角「我」的另一个分身,意即另一个「自己」。还有在村上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双胞胞208、209以及长得很像的姊妹如《挪威的森林》绿和绿的姊姊,村上一直都维持这样的人物设定以及关连性。

    <t>这本小说,主要以男主角亲身体验的二个爱情故事交互穿插的叙事结构所写成。读者首先看到的是直子稍稍别扭的个性,彷佛带领渡边走进一座顽固的绿色森林一般,摸索著浪漫的爱情;接著是绿和我,两个个性完全不搭的人,经由多次误会渐渐了解彼此,从中发展出真实的爱情故事。但并不是因为「我」和直子、绿这两个女朋友之间形成「三角关系」而作出如此再通俗不过的关系结构。小说中种种恋爱的局面,都是在合理的发展之下,形成不同的「三角关系」。如绿和她的情人和我、或者我和永泽君和初美姊,也包含以上这种附属的三角关系。所以说这部作品就像是用许多三角形的七巧板拼凑而成的小说,而三角关系往往比单纯的「两人世界」更能表现出爱情的本质。

    <t>好比说,只有两个人,是没有办法支撑对方的,因为通常两个人一起倒下的情况,远比一个人倒下,而由另一个人来支撑的情况要来得多。我们可以在《挪威的森林》这本小说中找到很多类似这样的情况。总而言之,村上小说中的登场人物,拥有像是一棵摇摇欲坠的树,需要邻近的两棵树来支撑的三角形结构。这就是《挪威的森林》的原型。直子和木月两个人,简直就像是双胞胎208、209一样,支撑著高中时代的我;而直子和我的关系支撑的是以死者身份存在的木月;在阿美寮成为我和直子之间的媒介是玲子姊;而促成我和绿相恋的则是作品中不曾出现过的,绿从前的男朋友。

    <t>这样的关系,简直就像成语里头的「三足鼎立」。反过来说,再怎么纯粹的****恋爱小说,光靠两个人,或是「两角关系」是无法成立的。直子和木月、永泽和初美,这两对理想的对象,结果都没有继续进展下去,只有两人相向的**关系,到*後必定会有一方去伤害另一方。

    <t>因为心里有病,而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在这部小说中占了极大的比重。当然,那只有在单纯两人世界的关系中所遭遇到的挫折,或是对於浪漫爱情的幻灭,才会做出这样的事。因此,「恋爱」或是「性爱」在两人世界里,是无法排解或解决的问题。正因为两人世界里的「两角关系」形成心病的主因。

    <t>也就是说,在村上春树的小说里,位於三角关系中一角的人物,本来就不是单纯两人之间作为媒介的第三者。而这些人际关系所构成的三角形网眼,又一个个连结成人际网络的一部分,因此使得这些三角形相互连接延展的动力,就是在人类社会中继续生存的动力。假使精神上有病,或者是自杀的话,就像是在人际网络这座森林之中,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一棵孤独的树,无论再怎样努力去缝合三角形网眼上的破绽,都无法愈合。

    <t>纵观村上从过去到现在的作品,一直停留在理想幻灭的小世界中,抱持著本质上不可能实践的思考方式。总而言之,「****的恋爱小说」一直在阐述「****的恋爱」是很难得到的,而两人世界的爱情,走到*後往往会陷入世俗的三角关系之中。当然,这时候所谓的三角关系,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世界中,已经转化成别的意思,也就是前面所讲过的,「藉由人际关系所构成的三角形网眼,彼此连系成人际网络的一部分,而这些三角形相互连结延展的动力,就是在人类社会中继续生存的动力。」

    <t>现在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我」和直子的恋爱始末吧!

    <t>渡边和直子的关系中,*大的错误大概就是渡边以为自己可以作为直子的支柱,并且能愈合直子心中的伤口吧!书中渡边搬到吉祥寺附近租来的新房子,然後写信给直子,内容说只要直子能够回来,「我们两人」就可以在一起生活。当他把信寄给直子之後,并没有任何回音,取而代之的反而是玲子姊的来信,通知直子病情恶化的状况。渡边一直认为「直子**的问题是缺乏回到现实社会的勇气」,所以渡边的心中盘算著「如果直子重拾回归现实社会的勇气,我们就可以靠两人的力量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吧!」换言之,直子的病在木月-我-直子构成的三角形的一边被拿掉之後开始,而到了渡边想要建立起「我们两人」的关系时便急遽恶化,但渡边君并不知情。

    <t>如果光是两个人的关系就可以自足的话,那当初直子和木月应该可以过得很幸福才对,就不会因为心病而迷失了自我。不完整的「三角关系」才是使直子的脑子混乱的元凶。就像三足之鼎,拿掉其中的一足後,鼎就会倾倒是一样的道理。

    <t>不过这样的情况也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有时候像是支撑我们继续活下去的并不是只有「生」如此单纯的一直线,也会有一些别的因素,反之例如「死」不也是以一种逆向的方式支撑著我们活著。世上有许许多多的羁绊,交织成多彩多姿的人生。这人生的构图是由无数的三角形所填满,用来支撑彼此失落的一角。所以自从木月死後,渡边才接受「生不是死的对极,而是以其一部分存在著」这样的观念。

    <t>生和死并不是对立的二元论,还有另一个要素,例如:在回忆中浮现出死者的幻影,或者死者出现在梦境之中,构成生和死以外的第三个要素。木月的死就是渡边和直子之间危险的两人关系内部*重要的支柱。因为渡边并没有察觉到这样的关系,所以才会产生「我们两人在一起会幸福」这样的错觉,因而拿掉了直子精神上赖以支撑*後一根螺丝。到了*後,渡边变成是由二名死者来支撑活著的这一边。「三角关系」跨起在生和死的两个世界,彷佛是光中的影,影中的光一般相互干扰著。
    <t><t><t><t><t>(川村 凑)

    所以,後来促使渡边和玲子姊再次结合,惟有死去的直子幻影。那就像披头四的音乐旋律一般,虽无法捉摸,却会在心中永远真实地存在。

    顺带一提,披头四的「挪威的森林」,歌词的内容是叙述一名男孩,原以为在街上很顺利把到一名女孩,*後却被对方甩了的悲伤故事。原本男孩高高兴兴地要去女孩家,参观像挪威森林一样的女孩房间,结果隔了一个晚上,醒来一看,房间里早已是空无一物,不见伊人芳踪。那房间就像是挪威的森林一般,冷冷清清的。仔细回想,昨夜让自己如此心动不已的究竟是什么?会不会充其量只是自己喝醉了酒所做的一场梦而已?那位令人魂牵梦萦的女孩,是不是就像都会中微弱的萤火,转瞬间就立刻消失��无影无踪?

    所以,小说中的我到了*後,仍旧像是置身於茂密的森林,一个人体验著残存的孤独况味。像一棵树伫立在茂密的森林深处,那样地孤独。这本小说中令人感到悲哀的,并不是恋人的死,或是亲近的人们相继离去,无非是所有的悲哀、对於爱的记忆都像是梦中所见,在故事的尽头,溶入无尽的黑暗之中。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而我们逝去的青春岁月,则是从这本****的恋爱小说慢慢地苏醒过来。

    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及其艺术魅力
    <center>林少华/序</center>

    <t>在日本当代作家中,村上春树的确是个不同凡响的存在,一颗文学奇星。短短十几时间里,他的作品便风行东瀛列岛。出版社为他出了专集,杂志出了专号,书店设了专柜,每出一本 书,**少则10万,多则上百万册。其中1987年的《挪威的森林》上下同销出700余万册(19 96年统计)。日本人口为我国的十分之一,就是说此书几乎每15人便拥有一册。以纯文学类 小说而言,这**不是普通数字。在日本以往的小说销售记录中,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 项羽与刘邦》230万册,*高;其次是渡过淳一的大众小说《化身》,147万册。而《挪威的 森林》远远超过了这个记录,在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事引起****的反响,甚至出现 了"村上春树现象"。不少文学评论家、大学教授以及学术性刊物都撰写或发表了关于村上 研究的专论。据《国文学》杂志统计,截至1995年3月,关于村上研究已出专著9种,杂志特 集5种,收论文111篇。加上散见于报刊的以及这两年新的研究成果(如1997年5月小学馆《群 像日本作家之二十六·村上春树》所收20余篇论文和1997年12月吉田春生的专著《村上春树 的转变》,现在当然不止此数。
    <t>并且,村上春树的影响已不限于日本国内。美国翻译并发行了《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 与冷酷仙境》、《舞!舞!舞!》,短篇集《象的失踪》以有《国境南·太阳西》、《奇鸟行 状记》,几乎包括了其主要作品。无论质量还是发行量都堪称全美****的文艺刊物《纽 约人》(《New Yorker》)也刊载了其数篇短篇小说的英译本。据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系教授 Hosea Hirata 介绍,"还没有像村上春树这样作品被如此彻底翻译成英文的日本现代作家 ",诺贝尔文学获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也只能远远望其项背。
    <t>德国翻译了《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两部长篇和《象的失踪》、《再袭面包店》等六七个短篇,引起了善意的反响,各大报纸都发了收评予以赞赏。德国日本研究所的Jrgen Staalph认为其原因在于"村上春树提供了性质上同德国人以往所知道的日本完全不同的东西",村上春树的长短篇"简直像乘过山车一样,时而电光石火般一泻而下,时而以柔和悒郁的速度缓缓迂回上升。极尽想入非非之能事,语调却又那样淡静 ,淋漓酣畅地挥洒着来去无踪的睿智的火花。不时令人哑然的新鲜的隐喻又织就极其斑斓的色彩"。
    <t>在韩国,村上的主要作品大多被翻译出版,其中《挪威的森林》和《且听风吟》不止一由家 出版主亦不止一次出版。汉城坛国大学副教授金顺子撰文说目前村上春树是韩国*受欢迎的 作家。关于其原因,"一是由于较之大江健三郎的东西更引人入胜,二是'日本小说'感淡 薄","三是村上春树作品中荡澜着空虚感、失落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t>近至我国港台地区,"村上热"仍在升温。在台湾,村上的中长篇小说几乎全部翻译过来, 由台北的城乡出版社、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和可筑书房等相继聘。《中国时报》和《联合 报》的读书周刊都曾发表长篇书评。被视为村上作品的若干特点[如"物质化倾向(拜物)、 虚化式的预言以及百货公司式的当代生活场景"]均有台湾作家追随和模仿。当地出版商认 为村上永远是"书市*佳票房",因此"他的神秘力量似乎让读者现在所处的时空的无聊感 正常化起来,读完后有一种虚脱……甚至身边的物质也顿时变得清晰"。(《中华读书报》1 996年11月)
    <t>大陆读者的热情亦非比寻常。《挪威的森林》1989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数次印刷均很快售 罄,近来出版的这套五卷本村上春树文集,以及译林出版社推出的《奇鸟行状录》,在稳步 获得读者的青睐。作为译者的笔者已收到上百封读者来信。有的读者说读《挪威的森林》不 下10篇,"每一遍都不令人失望"。《人民日报》、《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摩 擦民晚报》、《中华读书报》、《中国读书商报》等报先后发表书评,《外国文学评论》、 《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艺》、《日本文学》、《译林》、《黄金时代》等 刊物也都发表了评价文章,视村上春树为日本当代独树一帜的作家,对其作品给予积极肯定 的评价。就日本文学以至当代外国文学作品来说,得到如此的反响近年来在我国恐怕是极为 少见的。
    <t>那么,村上春树及其作品受到如此欢迎的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本文想着重从其艺术魅力 角度加以剖析。在此之前,我想有必要先请读者走进村上的小说世界,浏览一下里面的风光 ,感受一下它的气氛。


    <t>村上春树是以中篇《且听风吟》(以下简称《风》)开始文学创作的。《风》的情节不很复杂 。"我"在酒吧喝酒,去卫生间时见一少女醉倒地在,遂将共护送回家,因担心出事陪其过 夜。翌日晨少女发现自己身上一丝不挂,斥责"我"侮辱了她,"我"有口难辩。几天后我 的一次偶遇,使得两人开始交往,逐渐亲密。大学者假结束"我"即将回京时,两人一起来 到海边,交谈过程中不时陷入沉默。"等我注意到时,她早已哭了。我用手抚摸她泪水涟涟 的脸颊,搂过她的肩。"于是"我"油然涌起温罄恬适的心情,"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 ,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 不料当"我"寒假回来时,少女已无处可寻,只好一个人坐在原来坐过的地方怅怅地望着大海。
    <t>这部中篇是作者经营爵士乐酒吧期间在厨房餐桌上写就的,获第22届群像新人奖(1979年度) 。该奖评审委员吉行淳之介认为:"爽净轻快的感觉下有一双内向的眼……每一行都没多费 笔墨,但每一行都有微妙的意趣。"另一位评审委员丸谷一评论说:"总之才华甚是了得。 尤其出色的是小说的流势竟全无滞重之处。"这也是村上的成名作,在日本已售出140余万 册。在这套文集中被收入《象的失踪》之中。
    <t>《寻羊冒险记》(以下简称《羊》)则是村上**部够规模的长篇。书中主人公"我"与同伴 合秋经营一家广告公司。在妻丢下一句"和你哪里也到达不了"的话离开家门以后,"我" 同一个既是出版社校对员又是应召女郎同时兼做耳朵--耳朵漂亮得"推枯拉配朽"--的 女孩相识。初次见面不到30分钟女孩便宣称"我们*好成为朋友",之后不时来"我"宿舍 同居。为时不久,一个右翼巨头的秘书限"我"在一个月内找到一只背部带星纹的羊。但日 本佑多羊群,找一只羊谈何容易!但耳朵漂亮的女友却一口咬定此事必定顺利,催"我"速 速起程。于是"我"同女友仅以一张绰号叫鼠的朋友寄来的照片为线索,开始了"寻羊冒险 记"。在札幌海豚宾馆遇见羊博士。羊博士当年是农林省**业务官僚,由于一次被羊进入 体内而又离去遂变成性情古怪的"羊壳"。其后羊进入一个右翼头目即"先生"体内,使其 构筑了一个暗中操纵整个日本的强大权力王国。由于羊博士的指点,"我"和女友找到那只 羊出现过的牧场。原来这牧场有鼠父亲的别墅,鼠则不知去向。"我"几次追问羊男--一个形体酷似羊的人--都不得而知。*后在黑暗中"我"同鼠相见。鼠说他因羊进入自己身 体而决意自杀以免受羊的操纵。当我完成任务下山乘上列车时,山上传来爆炸声,并腾起一 道黑烟。
    <t>《羊》发表于1982年,同《风》和《1973年弹子球》算是三部曲。据作者自己介绍,在写完 《1973年弹子球》后,创作上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语言风格的继续追求,二是故事情节的营 造即如何写得有趣,而*终选择了后者。写罢认为是成功之作,"坚信会写得顺利,果然顺 利到*后,在恰到火候处止笔"。(《文学界》1985年8月号)当有人问及羊到底象征什么的 时候,他说自己也不晓得,而小说成功的原因恰恰就在这里。《羊》在日本销售近200万册 。
    <t>1985年发表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以下简称《世》),从形式到内容都可谓别开生面, 从目录即可看见,故事是按两条线向前铺展的。一条是"冷酷仙境"(Hard-boiled Wonderl and)--大致上在以东京为舞台的现代大都市里,主人公接受一位老博士交给的特殊数据计 算任务,要求务必在第三天完成。完成后,老博士送给他一块独角兽头盖骨。为此去图书馆 借阅资料时,得以同容貌姣好而"胃扩张"的女馆员相识经而相亲。一日,一高一矮两个" 有背景"的强盗破门而入,逼他交出兽骨与数据,并将其肚皮划开一道口子。养伤时,老博 士正值妙龄的孙女前来告知其祖父处境危险,请他前往营救。随即两人一道潜入"夜鬼"出 没的地下,一路险象环生,怵目惊心。*后,他自己也面临24小时后离开人世的命运。心灰 意冷之余,同女馆员度过亢奋而空虚的几个小时,而后驱车前往荒凉的海滩,静候死的来临 。另一条线是"世界尽头",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山川寂寥,街市井然,居民相安无事 。可惜人无身影,无记忆,无心。男女可以相亲却不能相爱。爱须有心,而心已被嵌入无数 独角兽头盖骨化为"古老的梦"。于是"我"每天面对头盖骨"续梦"不止。
    <t>这的确是一部奇思妙想之作。小说把极为荒诞的构思同极为严肃的问题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寓庄于谐,虚实相生,场面奇特,气势恢宏,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堪称一幅幅经过变形处 理的资本主义世界和人们心态的绝妙缩影。此作获第21届谷崎润一郎奖(1985年度)。评审委 员丸谷一有这样一段评语:这部长篇"几乎天衣无缝地构筑了一个优雅而抒情的世界。…… 通过游离世界而创造世界,通过逃避而完成冒险,通过扮演'无'的传达者而探求生之意义 "。《世》在日本销售100余万册。
    <t>《挪威的森林》(以下简称《挪》)是中国读者*熟悉的村上代表作。"挪威的森林"(NORWE GIAN WOOD)是60年代甲壳爵士乐队(The Beatles,又译硬壳虫或披头士)一支"静谧、忧伤 ,而又令人莫名地沉醉"(《村上春树全集月报·6》)的乐曲,小说主人公的旧日恋人直子 曾百听不厌。18年后,"我"在飞往汉堡的波音747上从机内放手中重新听到此曲,不禁闻 声生情,伤感地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这是小说开头部分。随即小说主人公渡边以**人称 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 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

    村上春树年谱
    <t>1949年
    <t>1月12日出生于京都市伏见区,为国语教师村上千秋、村上美幸夫妇的长子。出生不久,家 迁至兵库县西宫市夙川。
    <t>“我生在关西长在关西,父亲是京都一和尚之子,母亲是船场一商家之女,可说是**** 的关西种。自然每天讲的是关西方言。所受教育带有相当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认为关西以 外的方言都是异端,使用‘标准语’的没一个地道之人。那是这样一个世界:棒球投球手则 非村山莫属,食则清淡为主,大学则京大为贵,鳗鱼则烤制为上。”(《村上朝日堂的反击 》)
    <t>1955年 6岁
    <t>4月,入西宫市立香栌园小学就读。
    <t>“我家是非常普通的家庭,只是父亲喜欢书,允许我在附近书店赊账买自己中意的书。当然 漫画、周刊之类不行,只限于正经书。但不管怎样,能买自己中意的书实在让人高兴。我也 因此得以成为一个像那么回事的读书少年。”(《村上朝日堂》)

    <t>1961年 12岁
    <t>4月,入芦屋市立精道初级中学校就读。
    <t>“讲起过去的事来,当时(60年代前期)我家每月让书店送来一册河出书房的《世界文学全集 》和一册**公论社的《世界文学》,我便一册接一册地看,如此送走了中学时代。由于这 个缘故,我的读书范围至今仍只限于外国文学。或许可以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吧,总之*初 的机遇或环境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喜好。”(《村上朝日堂》)

    <t>1964年 15岁
    <t>4月,入兵库县神户**中学就读。该校为新闻委员会所属。
    <t>“反正我就是喜欢看书,一有时间就看文学方面的书,以致怎么用功国语的成绩也过得去。 英语方面,由于一上高中就以自己的方式涉猎英语筒装书,对英文阅读本身是有信心的。但 英语成绩不怎么样,因为没有理会那些技巧性的小东西。记忆中成绩也就是中间偏上一点。 若是当时的英语老师知道我如今搞这么多英语翻译,想必会觉得莫名其妙。社科方面世界史 很拿手。为什么呢,因为**公论社的《世界历史》那套全集上初中时我就已反复看了二十 遍。记得全集广告词有这样一句话:‘历史比小说更有趣’。”(《转而悲哀的外国语》)

    <t>1967年 18岁
    <t>听从父母劝告,准备考国立大学。经常去芦屋图书馆。

    <t>1968年 19岁
    <t>4月,入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专业就读。在目白原细川藩邸的私立宿舍“和敬寮”寄 居半年,后退出。“经营者是臭名远扬的右翼分子,宿舍长是个陆军中野学校出身的面目可 憎的汉子。而我这样的人居然未遭驱逐,很有点不可思议。时间是1968年,正是学潮迭起的 年代,我也正血气方刚,对什么都愤愤不平。”(《村上朝日堂》)后来迁往练马区寄宿。距 离*近的车站是都立家政,几乎不去学校,在新宿打零工,其余时间泡在歌舞伎町的爵士乐 乐酒吧里。

    <t>1969年 20岁
    <t>4月,《问题只此一个,没有交流——’68年电影观感》在《早稻里》发表。迁入三鹰市一 间宿舍。“由于情绪好,在一家当铺买了支长笛。练习时,隔壁房间一个吉他少年提议吹哈 比曼,于是每天都吹《Memphis Undergronud》结果在我记忆中,三鹰市就是(Memphis Unde rgronud》。”(《村上朝日堂》)

    <t>1971年 22岁
    以学生身份同阳子结婚。入居阳子夫人父母家(其父母在文京区千石经营床上用品店)。

    <t>1974年 25岁
    在国分寺开爵士乐酒吧。开店资金500万日元。250万为夫妇打零工存款,其余由银行贷款。 “起始觉得找工作也未尝不可,便去几家有关系的电视台转了转,但工作内容实在无聊透顶 ,只好作罢。心想与其干那样的工作,还不如自己好好开一家小店。开店可以亲自采购,亲 自动手做,亲自为顾客服务。终归,说起我能做的事,也就是开爵士乐酒吧了。反正我就是 喜欢爵士乐,做事也想做多少同爵士乐有关的。”(《村上朝日堂》)店名取自在三鹰寄居时 养的一只猫的名字。后移店至千驮谷。
    <t>1975年 26岁
    <t>3月,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专业毕业。毕业论文题目是《美国电影中的旅行思想》 。

    <t>1979年 30岁
    在涩谷区千驮附近的神宫球场了写小说念头,随后每晚在餐桌上挥笔不止,写罢投给“群像 新人奖”评审委员会。投稿的原因在于“有字数限制”。
    <t>6月,《且听风吟》获第23届“群像新人奖”。
    <t>“走出校门后几乎从未提笔,刚开始写得异常吃力。**给我鼓励的是菲茨杰拉德那句话: ‘如果叙述与人不同的东西,就要使用与人不同的语言。’但毕竟不是件容易匐。边写边这 样想道:40岁时肯定能写出像样些的东西来。现在仍那样想。获奖固然让我欣喜万分,但我 不愿意受有形物的束缚,已经不再是那样的年纪。”(《群像》)
    <t>7月,《且听风吟》由讲谈社印行。

    1980年 31岁
    <t>在涩谷区千驮谷一边经营酒吧,一边从事创作。
    <t>3月,发表译作《失却的三小时》(菲茨杰提德著,载于《Happy End通讯》)。
    <t>4月,发表《去中国的货船》(载于《海》)。
    6月,《1973年的弹子球》由讲谈社印行。
    <t>7月,发表《读米歇尔·克莱顿的小说令人想入非非,从“说谎方式”想到“熵的减少”》( 载于《Happy End通讯》)。
    <t>9月,发表《街,以及不确切的壁》(载于《群像》)。
    <t>12月,发表译作《残火》、《酒精中》(均系菲茨杰拉德著,载于《海》)。发表《穷婶母的 故事》(载于《新潮》)。

    1981年 32岁
    <t>决心从事专业创作。酒吧转让他人,移居千叶县船桥市。
    <t>3月,发表《纽约煤矿的悲剧》(载于《Brutus》。
    <t>4月,发表《袋鼠晴日》(同上),由此至1983年在该刊发表系列短篇。
    <t>5月,译作《菲茨杰拉德作品集》由讲谈社印行。
    <t>7月,与村上龙的对谈集《Walk and Run》由讲谈社印行,作为“同时代的美国”系列随笔 发表《疲劳中的恐怖——史蒂芬·金》(载于《海》)。
    <t>9月,发表《被夸大的情况——围绕越南战争的作品群》(同上)。
    <t>11月,发表《无政府主义——弗兰西斯同〈地狱启示录〉》(同上)。
    <t>12月,同广告词撰稿人系井重里合写的《梦里相会》,由冬树社印行;《与朋友**运动的 终结》于《文学界》边载。
    <t>是年开始作为编委参与《早稻田文学》的编辑工作,为时一年半。《且听风吟》由初中下届 同学大森一树搬上银幕。

    1982年 33岁
    <t>2月,《青心学院大学——面临危机的自治与基督教精神》于《朝日周报》连载,作为“同 时代的美国”系列随笔发表《反现代的现代性——约翰(阿宾格的小说》(载于《海》)。
    <t>5月,发表《都市小说的形式与发展——昆德拉与昆德拉以后》(同上)。
    <t>7月,发表《事先备好的牺牲者的传说——吉姆·莫里森/德阿兹》(同上)。
    <t>8月,发表《寻羊冒险记》(载于《群像》)和《下午*后的草坪》(载于《宝岛》)。
    <t>10月,《寻羊冒险记》由讲谈社印行,该作获“野间宏文艺新人奖”。
    <t>11月,发表《她的土中的小狗》(载于《昴》)。
    <t>12月,发表《悉尼的绿色长街》(载于《海》临时增刊《孩子们的宇宙》)。

    1983年 34岁
    <t>1月,发表《萤》、《烧仓房》(载于《**公论》)。
    <t>2月,发表《E·F式地看〈E·F〉》(载于《**公论》)。
    <t>4月,发表《作为符号怕美国》(载于《群像》),短篇集《去中国的货船》由**公论社印 行,发表《我打电话的地方》等7篇雷蒙德短篇译作(载于《**公论》),发表《通过“沙 滩男孩”长大的我们》(载于《Penthouse》)。
    <t>6月,发表《避雨》(载于《IN·POCKET》)。由此至翌年10月隔月在该刊发表小品。
    <t>7月,雷蒙德短篇译作集《我打电话的地方》由**公论社印行。
    <t>9月,短篇集《袋鼠晴日》由平凡社印行。
    <t>10月,发表《游泳池边》(载于《IN·POCKET》)。
    <t>11月,发表《关于穿制服的人们》(载于《群像》)。
    <t>12月,发表《盲柳与睡美人》(载于《文学界》),同插图画家安西水丸合写的《象工厂的Ha ppy End》由CBS索尼出版社印行。
    <t>是年初次赴海外旅行,在希腊参加雅典马拉松赛。

    1984年 35岁
    <t>1月,发表《跳舞的小人》(载于《新潮》)。
    <t>2月,发表《出租车上的男人》(载于《IN·PECKET》),在《翻译世界》连载《村上春树的 简装书生活》(至6月号)。
    <t>3月,同摄影师稻越功一合写的《波画波语》由文艺春秋社印行。
    <t>4月,发表《三个德国幻想》(载于《Brutus》)和《现在为了死去的女王》(载于《IN·PECK ET》)。
    <t>6月,发表《猎刀》(载于《IN·PECKET》)。
    <t>7月,《萤·烧仓房及其他》短篇集由新潮社印行,《村上朝月堂》由若林出版企画社印行 ,发表《迪斯尼·威尔逊与加利福尼亚神话的缓慢的死》(载于《小说新潮》临时增刊“大 专栏”)。
    <t>10月,发表《呕吐1979》(载于《IN·PECKET》)。
    <t>12月,同上中健次对谈(载于《国文学》1885年3月号)。
    是年夏赴美国旅行约6个星期。

    1985年 36岁
    <t>4月,在《Mari Clair》连载译作《牧熊》(John Irving著),在《周刊朝日》连载《村上朝 日堂》(至翌年4月)。
    <t>6月,《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由新潮社印行,10月获“谷崎润一郎奖”;雷蒙德短篇译作 集《夜幕下的马哈鱼》由**公论社印行;发表托洋曼短篇译作《无头鹰》(载于《小说新 潮》增刊);发表《小说中的制度》(载于《波》)。
    <t>8月,发表《再袭面包店》(载于《Mari Chair》和《象的失踪》(载于《文学界》)。
    <t>10月,短篇集《旋转木马鏖战记》由讲谈社印行。
    <t>11月,译作连环画《西风号遇难》(C.V.奥尔兹巴格著)及连环画《羊男的圣诞节》(与插图 画家佐佐木合著)印行。
    <t>12月,发表《家庭事件》(载于《LEE》和《朋胞胎与沉陷的大陆》(载于《小说现代》附册) ,评论电视剧化电影的《电影冒险记》

    《挪威的森林》中的水仙子人物
    <t>村上春树的作品出版後,一鸣惊人,而且十分畅销,受到广泛读者的欢迎,以《挪威的森林》为例,单是日本方面的统计,截至1996年为止,已销出七百多万部,差不多每15个日本人之中便有一人曾购买此书,**真是十分惊人。论者多以後现代 ( Post-Modern ) 的概念讨论村上春树的作品,而本文即尝试以神话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并结合一些时代背景的因素,以免失之偏颇。
    <t>一、引言
    <t>村上春树在1988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以**四百万部,引起日本的轰动,即使是台湾和香港等地,译本都受到读者广泛的欢迎,再版了很多次,还有很多关於村上春树的讨论。若从艾略特 ( T. S. Eliot ) 的诗歌理论去看《挪威的森林》,作者通过渡边、直子和绿子之间的感情关系和那时代动汤不安的政局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达到客观化的效果,而使到当代青少年产生共鸣。王向远专从後现代的消费文化分析村上春树的作品,他认为日本已出现了杰姆逊 ( Fredric Jameson,台译「詹明信」) 所谓的「晚期资本主义」 ( Late Capitalism ) 。所谓「晚期资本主义」,就是一种多国化、世界性的资本主义;他指出「这里(挪威的森林)有女主人公直子的灵与肉的背离,也有『我』的性爱选择的迷失,而永泽的一番话则似乎道出了『後现代』性爱的真谛:和自己睡觉的女孩子越多,自己越是麻木,越是无感觉。『任凭搅多少次都是一种模式』,大多是一次性消费,连对方的长相都懒得记下来……。就是後现代的重复法则。」
    <t>二、村上笔下的人物
    <t>其实,村上春树笔下的人物,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水仙子式「自我疏离」 ( narcissistic alienation ) 的特质。在日本,60、70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政治上动汤不安。战後日本受制於美国,实行了宪法为首等民主制度;当旧的传统还未去,新的未建立时,日本又在美国的扶助下,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发展经济,从而进入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当所谓的「全共斗」学运渐次失败和结束,大学恢复了原先的秩序,年青人不得不搭上时代的快车,被高速增长的经济牵著鼻走。学运的结束,不但意味著具有普遍意义的希望和理想的幻灭,同时象徵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亦预示了另一个新时代的诞生。70年代三岛由纪夫自杀,在日本自卫队的阳台垂下标语,标语写著:「我对看到战後日本经济的繁荣迷住了心窍,忘记了国之根本,丧失了国民精神。若不正本清源,必然走向穷途末路,或陷入应付与伪善之中,自己的灵魂也将坠入空虚状态……」正好说明一般知识份子对於传统价值的执著,然而他们*後都挽不住历史的巨轮,有的便以自杀去超脱。
    <t>村上春树早期的作品,正是以日本60、70年代的学运作为背景。故此,小说中的人物在急剧变化、新旧交替的社会中,感到迷惘、旁徨,他们希望时间是静止的,使到他们不受干扰,就如水仙子一样临水自照,而不受干扰。可是时代是变动不居,历史的巨轮照样前进。所以,他们害怕衰老,渴望青春常在,不想长大,永远都是小孩子,而能保持纯洁,不需进入成人的社会,也不用承担社会的任何责任。他们明知道既不能改变现实环境,又不能适应现实,与外面的世界缺乏沟通,於是他们理想的建立,只是置在海市蜃楼中;浑然不知道他们的所谓理想,只不过是他们临水自照的倒影而已。
    <t>《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和渡边、甚至永泽都明显有水仙子的自我疏离的特质。直子觉得她和木月(即Kizuki)「就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裸体小孩,饿了就吃香蕉,寂寞时两人相拥而睡……。」(页230,以下引文皆以香港博益出版公司译本为主),她们是生存在一个自我分离的王国,而渡边虽然*後觉悟到他必须长大,承担社会某些责任,但是他又觉得「不管是直子还是我,都应该在十八和十九之间来来去去才对……只有死者(木月)才永远都是十七岁。」(页66),即使是意气风发的永泽也「背负著他自己的地狱过日子。」(页57)村上春树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妻子儿女,有妻子也必定离异,亦没有上司和下属,即使是同事,也只是点头之交,正如水仙子神话中一样双亲不全。
    <t>另外,许多读过《挪威的森林》的人,都因为直子和渡边的恋情有疾而终,而觉得伤感和失落。除了这对恋人不能开花结果外。事实上,在小说中另一对恋人的关系─永泽和初美,亦是以悲剧收场,这的确使到这本小说染上灰色的调子。何乃英指出「其实不仅是男主人公,在小说里登场的直子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不免怀有浓重的失落感,以致有的人还不得不以自杀的手段了结自己的余生。也许正是这种浓重的失落感强烈地震撼了日本广大青年读者的心灵……。」
    <t>三、水仙子神话
    <t>如果从心理和神话的角度去分析,就会了解到他们恋爱的悲剧性,是因为他们具有自恋症的性格。我们将这些自恋症的人物称为「水仙子」。弗洛姆指出「积极的自恋者,脸上时时表现出特异神彩或自大;消极的自恋则常常表现出愤怒、忧郁不安和孤独。」,故此,自我向内退缩便形作自怜;自我向外过份膨胀便形作自私利己,在《挪威的森林》中便看两种不同的**,直子代表**的自怜,而永泽则代表**的自私利己。
    <t>「水仙子」一词出自希腊神话,现将神话引述如下:
    <t>水仙子是长得很美的男子,很多山林女神 ( nymph ) 都倾慕他,但他对她们不屑一顾。其中有个叫「回声」 ( echo ) 的女神,因为单恋著他而致形销骨立,终於死去,在死前她请维纳斯女神为她报仇,因为水仙子那副铁心肠令很多人伤透了心。後来,维纳斯使水仙子走到一个水池旁边,看到自己的倒影,心生爱慕。但当他用手触摸它时,影像破灭了。待池水再平静时,影像又再出现了。水仙子向它说话,但得不到回答。他便向它打手势,它只有打相同手势给他。这个哑剧做了很多次,水仙子也尝试再触摸那影像,但还是失败了。*後水仙子忧郁而死。死时还不知他所爱的是自己的影像。上天神只把他的身体变成水仙花。
    <t>这则希腊神话描写了水仙子爱上了自己的倒影,无论他用尽甚么方法去和他的倒影沟通,都於事无补,因为水仙子迷恋上的是自己的倒影,是一个没有主体的客体 ( subjectless object ) 。心理学家认为自恋是一种普遍的原始现象,因为有了自恋的现象,才能产生客体的爱 ( object-love ) 。儿童性本能的衡突多在自身求得满足,可称谓「自体性欲」 ( auto-eroticism ) ,表现了原欲 ( libido ) 在自恋阶段的活动。由此可知,主体的产生是因为自恋才得以成立。依据弗洛依德的讲法,是指小孩未找到外在可投射原欲的对象前,先以自体性欲来爱自己。如果自我原欲不断以自己作为感情投注的对象,而若这种行为持续的话,就形成自恋症 ( Narcissism ) 。弗洛依德又指出「当力必多 ( libido ) 的自我贯注超过一定量时,对自恋的超越便成为必需,强烈的自我**防止患病,而欲阻止患病,*後的手段便是开始爱;若不能爱,挫折便必导致患病。」
    <t>四、直子的性格特徵
    <t>正如书中的女主人翁一样,因为受到爱情的挫折,而导致自恋。在故事中直子的青梅竹马男朋友--木月,同时,又是渡边(男主人翁)的挚友,忽然自杀,没有理由,没有先兆,也没有遗书留下。这突如其来的转变,使到直子受到很大的打击;在心理层面来说,她原本投注在木月的对象力必多,被迫从外部世界撤回,而这些力必多转向自我,形成自恋的性格。此外,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又被木月之死 勾起。当直子还是小学六年级时,有**,发现与她感情很好的姐姐自杀,同样地,木月的自杀,事前也毫无迹象,也没有遗书留下,自杀动机不明,因为她的姐姐不但样貌漂亮,而且成绩优异,获奖无数;而不幸地又从父母的谈话中,知道她的叔父,亦都是无端自杀:「爸爸说,他弟弟也是头脑绝顶的人,但在17到21岁的 4 年间,他都把自己关在家,结果有天突然外出,跳向火车自杀了。」直子的父亲认为是家族遗传,故此,她自小便觉得自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形成直子**的自怜。
    <t>a ) 寡言
    <t>我们不难发现直子具有水仙子的性格。她觉得自己常常辞不达意,很难找到恰当的字句去表达自己。其实,水仙子就是藉语言的分隔,把自己与外面的世界分离,活在自己建立的世界里。斯图阿特认为「水仙子有一个名字叫『寡言』 ( Taciturn )」,黎顿 ( Lynne Layton ) 亦认为「水仙子不是用语言来传意,而是用作调节自尊。」在故事开始,叙述了渡边在去神田书店途中,在**线的电车内偶遇直子。
    <t>「出了车站後,她也不往哪儿去,只顾快步往前。我没奈何地跟在後面走。直子和我之间总是隔著一米左右的距离。……我站在直子背後一米……偶尔转过後面跟我说话,有些我能答得好,有些我不知到应该怎样答才好。有时我听不清楚她说了什么。可是,她好像并不在乎我听不听见似的。她说了自己想说的话後,继续往前行。」(页32, 33)
    <t>相遇到後,渡边只是一味跟著直子,由四谷走到驹边,就好像影子一样,而亦在这以後,他们开始约会。事实上,直子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常常自说自话。她不理会别人是否听懂她的说话,明白她的意思。而每次渡边和直子的见面都是四处闲逛,,很少谈话。直子往往自顾自行,渡边只是跟著直子的身後。对於这种事情渡边记忆深刻;「我们几乎每周见面,每次那样一股劲地逛来逛去。她走前面,我落後一些跟著……。」(页47)
    <t>凌恩认为「水仙子永不说出要说的话,同时言不达意。」巴赫 ( Sheldon Bach ) 亦指出「语言并不在於传意功能,而在於建立一种安稳感觉和避免自尊的丧失。」自始至终直子对著渡边一直都没有话说,甚至渡边也觉得直子的言词不著边际。她又表示自己不擅言词,很难用恰当的字词来表达自己。
    <t>直子那天出奇地多话。她说起孩提时代的事、学校的事、家里的事。无论那一桩都说得长,就如工笔画一般详细……。我开始留意到她的说法另有含意,有点怪异,有点不自然歪曲。每句说话都条理分明,连接方式很奇特。A的话题不知何时变成B的话题,不久

    记者村上春树在地狱报导
    <center>文/洪金珠</center>
    <t>在地下铁沙林事件满二周年(97年3月20日)的前夕,与麻原彰晃同龄(48岁)的村上春树,以访问的方式报导地下铁沙林事件受害者的回忆、受害後的身心变化等,完成了以日文写作、以英文命名的 "Underground" (讲谈社)一书,取其一字多义;既是「地下铁」也有「幽冥地府」的神秘寓意。

    <t>当地下铁沙林事件发生时,有人评论说:「(事件)简直是凌驾了虚构的现实」;一直被人认为是「始作俑者」的村上春树,为了证实自己的虚构小说与奥姆真理教不同,决定以实际采访记录行动「与现实对决」。

    <t>属於「团块世代」,又曾参加「全共斗」学生运动的村上春树,为日本战後*具代表性小说家之一,甚至有人赞誉他是「现代的夏目漱石」。社会学者中野牧指出,村上小说是「享乐主义的文学」,他的小说试图融合现实及幻想,以白日梦穿插著警世箴言,满足了一般人受限制的欲求、欲望及快感的想像。

    <t>此外,也有人认为村上小说於80年代大流行,不但造成小说本身的「社会现象化」,同时也加速了「反社会现象的现象化」。村上文学,以「无需成就的爱」、「幻想的革命」、「不属於自己的挫折」等特殊的文学语言,让读者以悬空的姿势,阅读著不存在的「事实」,透过幻觉摸索著生命定位。村上春树也坦承,自己是一个擅於利用「文化垃圾」(村上式语法),再生产再制造成小说世界的作家。而奥姆真理教祖麻原彰晃,也是一个充分利用漫画、卡通等次文化,吸收信众并引发可怕犯罪的「说故事家」。村上强调,虽然有人说他与麻原为一丘之貉,但他是一个保有判别正、邪能力的正常人,而麻原则是一个丧失此种基本人性的人。

    <t>"Underground" 为村上写作史上,**本非小说类的作品。有人评论说,该报导式写作,仍然「非常村上」。特别是该书的名字,不言自明地影射了「地狱冥府」;仍然是村上小说*常出现的气氛,那就是飘荡於异界的「我」,以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喃喃自语。

    <t>「我沿著楼梯爬到出口,看到四周犹如地狱般,三个在地上呻吟的人嘴里被插著汤匙,防止他们痛苦得连自己的舌头都吞下……。在通产省前面,有好几个口吐白沫的人躺在那里,道路的这一头是地狱的光景。另一边却像是没事般急著去上班的人群。」这是一位女性受害者在 "Underground" 的破题式证言。

    <t>社会学者桥爪大三郎评论指出,总是在事後才出现的村上春树,依然利用「文化垃圾」引导读者搭上「大型共乘马车」(村上式语法)。不过,有一次村上春树采取一种与媒体对立,又与被害者、媒体保持距离的「第四者」立场,让村上迷搭上超越时空的马车,重新回到事件的现场 "Underground。

    我看「王不见王--张爱玲与村上春树」
    <center>文/KillerSoft</center>
    <t>我既喜欢村上,也爱张爱玲。因此,看见「王不见王--张爱玲与村上春树」这种耸动的标题时,心上突突地吃了一惊。筛筛心里对张爱玲和村上的浮光印象,竟自比较上得了些微的乐趣:

    <t>张爱玲有严重的恋衣癖,而村上对衣著并不是那么讲究,一切以舒适为尚。

    <t>《流言》里的「谈音乐」一文,张爱玲破题的**句即「我不太喜欢音乐,不知为什么,颜色和气味常使我快乐,而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而她对爵士乐的描写为「一般的爵士乐,听多了使人觉得昏昏沈沈,像是起来得太晚了。太阳黄黄的,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没有气力,也没有胃口,没头没脑。那显著的摇摆的节拍,像给人捶腿似的,却是非常舒服的。」

    <t>因此,看了卢小姐评论上所言,在作品中互相嘲笑对方的互动,我异想天开刻画了个场景,想像两者的互动关系:

    <t>一个落著雨的夜晚,「知更鸟巢」来了个避雨的女客,穿著质感**的蓝绿色洋装,简直是****的岛本形象。「知更鸟巢」的主人始,仅只留心一下,知道来了个美丽的单身女客,旋即又沈溺於手边读著的书。孤独的女客,先研究了「知更鸟巢」装潢的光影变化,赏析著雨湿灰尘的特殊气味,然後随著爵士节奏摇摆起来。刚开始,那显著的摇摆的节拍,像给人捶腿似的,非常舒服,两个小时过後,女客觉得昏昏沈沈,渐渐感到不耐烦起来。这时,雨渐渐转小,女客起身结了帐,推开「知更鸟巢」的门,离开。

    <t>(p.s.张爱玲对蓝绿色有特别偏好,并遗憾自己仅在这些不相干的小地方遗传自母亲)

    <t>《国境之南、太阳之西》中,岛本与有纪子大不同之处在於:有纪子是不听音乐的,甚至连CD player的操作方式都懵懂未知。不喜欢音乐,纵然可以如有纪子一样,成了始的妻子,在许多方面共享乐趣,但对始而言,「要是有纪子也喜欢音乐该有多好!」--这一定是个缺憾吧。

    <t>同样的,「知更鸟巢」里这位自认诚恳的无能男子对女客也不具吸引力,若双方会攀谈几句,可能他看的书恰巧是中国的《红楼梦》吧!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