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第二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第二版)

  • 作者:周敦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164209
  •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01日
  • 页数:259
  • 定价:¥3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第2版)》是多位信息技术教师的多年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成果,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涵义与特征、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任务以及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块和内容、教学特点、基本原则、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手段、教学工作、教学的基本类型、智力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与论文撰写、学校计算机房的建设及管理等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第2版)》可作为大、中专学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的教科书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人员和其他学科教研人员的参考��,其他计算机应用人员也将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第2版)》中得到启发和裨益。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1.1.1 研究目的 1
    1.1.2 研究的意义 2
    1.2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涵义与特点 3
    1.2.1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概念 3
    1.2.2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特点 4
    1.3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4
    1.3.1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 5
    1.3.2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研究的任务 6
    1.4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方法 7
    1.5 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8
    1.5.1 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9
    1.5.2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回顾 10
    1.6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路 11
    1.6.1 存在问题 11
    1.6.2 发展思路 12

    第2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14
    2.1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 14
    2.1.1 教学目的 14
    2.1.2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15
    2.2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块、内容和要求 16
    2.2.1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块 16
    2.2.2 信息技术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16

    第3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基本原则 26
    3.1 信息技术课的学习 26
    3.1.1 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特点 26
    3.1.2 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 27
    3.1.3 信息技术课的一般学习过程 30
    3.2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 31
    3.2.1 现代性特点 31
    3.2.2 实践性特点 32
    3.2.3 工具性特点 33
    3.2.4 应用性特点 33
    3.2.5 文化性特点 34
    3.3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35
    3.3.1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35
    3.3.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36
    3.3.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38
    3.3.4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38
    3.3.5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40
    3.3.6 发展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41
    3.3.7 量力性与尽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42
    3.3.8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42

    第4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44
    4.1 教学方法概述 44
    4.1.1 教学方法的概念 44
    4.1.2 教学方法的分类 45
    4.1.3 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 45
    4.2 信息技术课的常用教学方法 46
    4.2.1 讲授法 46
    4.2.2 谈话法 47
    4.2.3 讨论法 48
    4.2.4 自学指导法 48
    4.2.5 演示法 49
    4.2.6 实验法 50
    4.2.7 练习法 50
    4.2.8 教练法 51
    4.2.9 范例教学法 52
    4.2.10 项目教学法 55
    4.3 教学方法改革 57
    4.3.1 发现法 57
    4.3.2 启发式教学法 58
    4.3.3 程序教学法 60
    4.4 教学方法的*优化 60
    4.5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 62
    4.5.1 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62
    4.5.2 边讲边练式教学模式 62
    4.5.3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62
    4.5.4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67
    4.5.5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70
    4.5.6 协作式教学模式 73
    4.5.7 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75
    4.5.8 WebQuest教学模式 80
    4.5.9 游戏教学模式 84
    4.6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评价 86
    4.6.1 教学方法的选择 86
    4.6.2 教学方法的评价 87

    第5章 信息技术课的现代教学手段 89
    5.1 现代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89
    5.1.1 现代教学手段 89
    5.1.2 现代教育技术 89
    5.2 电化教育 91
    5.2.1 电化教育的作用 91
    5.2.2 电化课的教学 93
    5.3 计算机辅助教学 95
    5.3.1 CAI系统的构成 95
    5.3.2 CAI的特点 96
    5.3.3 CAI的教学模式 96
    5.3.4 CAI课件的设计 97
    5.3.5 积件 99
    5.4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 102
    5.4.1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组成 102
    5.4.2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 102
    5.4.3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 103
    5.5 远程教育 103
    5.5.1 远程教育系统的技术支持 103
    5.5.2 远程教育系统的优势 104
    5.5.3 远程教育系统的教学模式 105

    第6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 107
    6.1 教学设计 107
    6.1.1 教学设计 107
    6.1.2 备课 112
    6.2 教学过程 119
    6.2.1 教学过程的概念 119
    6.2.2 教学过程的结构 120
    6.2.3 教学过程的作用 121
    6.2.4 教学过程的实施 122
    6.2.5 教学过程的优化 122
    6.3 课堂教学 123
    6.3.1 课堂教学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123
    6.3.2 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 125
    6.3.3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126
    6.3.4 课堂教学的艺术 128
    6.4 实验教学 129
    6.4.1 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30
    6.4.2 计算机实验的分类 130
    6.4.3 计算机实验的组织实施 131
    6.4.4 计算机实验的考核 132
    6.5 课外工作 133
    6.5.1 加强课外辅导工作 133
    6.5.2 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 134
    6.5.3 组织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135
    6.6 教育实习 136
    6.6.1 信息技术教育实习的意义 136
    6.6.2 信息技术教育实习的要求 137
    6.6.3 信息技术教育实习的组织实施 138

    第7章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类型 140
    7.1 概念教学 140
    7.1.1 什么是概念 140
    7.1.2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40
    7.1.3 概念间的关系 141
    7.1.4 概念的定义 142
    7.1.5 概念教学示例 143
    7.1.6 附:参考教案 148
    7.2 操作命令教学 149
    7.2.1 命令概述 149
    7.2.2 命令的教学设计 149
    7.2.3 命令教学的注意事项 150
    7.2.4 操作类的教学设计 150
    7.2.5 附:参考教案 151
    7.3 程序设计教学 152
    7.3.1 程序设计概述 152
    7.3.2 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 153
    7.3.3 程序设计教学 155
    7.3.4 附:参考教案 164

    第8章 智力、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 167
    8.1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67
    8.1.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167
    8.1.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69
    8.2 能力的培养 170
    8.2.1 能力概述 170
    8.2.2 自学能力的培养 173
    8.2.3 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176
    8.2.4 编程能力的培养 179
    8.2.5 思维能力的培养 182
    8.2.6 创造能力的培养 184
    8.3 信息素养的培养 187
    8.3.1 信息素养的概念 188
    8.3.2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 189
    8.3.3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途径 191

    第9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 193
    9.1 教学评价概述 193
    9.1.1 教学评价的意义 193
    9.1.2 教学评价的功能 194
    9.1.3 教学评价的原则 194
    9.1.4 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特点 195
    9.2 教学评价的内容及分类 196
    9.2.1 教学评价的内容 196
    9.2.2 教学评价的分类 197
    9.3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198
    9.3.1 学习成绩评价的方法 199
    9.3.2 计算机上机操作的评价 201
    9.4 教学评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203

    第10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研究与论文撰写 205
    10.1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概述 205
    10.1.1 教学研究的特点 205
    10.1.2 教学研究的类型 205
    10.1.3 教学研究的原则 206
    10.1.4 教学研究的过程 207
    10.2 教学研究的方法 207
    10.2.1 历史研究法 208
    10.2.2 观察研究法 208
    10.2.3 调查研究法 208
    10.2.4 实验研究法 210
    10.2.5 个案研究法 211
    10.2.6 行动研究法 211
    10.2.7 校本研究法 212
    10.2.8 质的研究法 213
    10.3 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 214
    10.3.1 课题选择的基本原则 214
    10.3.2 课题选择的主要方法 215
    10.3.3 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参考课题 215
    10.4 教学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写作 216
    10.4.1 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基本结构 216
    10.4.2 研究报告和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218
    10.4.3 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常见问题 219
    10.4.4 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注意事项 219

    附录A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一至初三年级)224
    附录B 教案(学设计)例 236
    附录C 信息技术教育报刊目录 252
    附录D 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网址 254

    参考文献 258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