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品牌革命:中国凭什么赢得全球尊敬
QQ咨询:
有路璐璐:

品牌革命:中国凭什么赢得全球尊敬

  • 作者:艾丰 刘东华 王永
  •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543867055
  • 出版日期:2010年08月01日
  • 页数:242
  • 定价:¥3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品牌革命》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中国品牌警示录。
    环顾当下,一个可怕的现象正发生在我们身边:
    牛奶、纯净水、手机、汽车……中国制造频频爆出质量问题;南孚、苏泊尔、大宝、中华……中国品牌连遭外国品牌并购;食品、日化、能源、IT……关键产业一个个被外资蚕食。
    中国品牌怎么了?
    本书深刻揭示了中国品牌四面楚歌的险境,深入剖析了中国品牌的病因所在,呼吁各界人士加入一场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品牌革命!
    文章节选
    呐喊篇:中国需要一场品牌革命
    什么是品牌革命?中国为什么需要进行一场品牌革命?怎样进行品牌革命?
    这是关乎中国经济乃至整个**发展的大问题,不可不讨论清楚。对此,本篇由中国品牌泰斗艾丰亲自执笔先行概述,给读者展示一幅精美的“俯瞰中国品牌”全景图。

    中国人永远做“廉价打工仔”?
    2010年上半年,在中国*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之一,是富士康公司发生的“12连跳”事件。截止到5月27日,在富士康公司有12名员工连续从楼上跳下自杀。社会舆论为之哗然,当地政府、当地工会和**有关部门进厂调查,数百名记者到企业进行实地采访并做出报道,老板郭台铭不得不在新闻发布会上再三道歉……
    为什么这个企业会发生这么严重的连续自杀事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认为,是代工模式的成本压力造成了企业的困境;有的认为,是制度严格而教导不足,导致了员工的心理反抗;有的认为,是大型企业上下管理脱节而产生了误解和伤害;有的认为,是“90后”员工不适应现代企业而产生绝望……
    初步的调查结果,还有些出乎人们的预料,富士康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的虐待职工的“血汗工厂”。职工收入是有保证的,加班不加班是员工自愿的,职工宿舍和职工食堂是完善的,厂内还建有游泳池和其他运动娱乐设备,2009年更是建立了专门疏导员工心理问题的员工关爱**……
    虽然事件调查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结果,也许不能像其他事件那样找到直接责任人。但是我认为,越是这样,越显示出这个事件反映了问题的深刻性。因为它并不是某个人的过分、过错或过失直接造成的,而是某种企业模式或经济模式使然。
    富士康是一个拥有80万员工的纯代工企业。它没有自己的产品,更没有自己的品牌,只是用别人指定和提供的零部件,为**企业组装产品。这样的企业的利润完全来自工人的身上。一方面,靠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来提高收益,一方面靠控制工人的工资奖金来降低成本。简言之,它的利润靠的是工人“多干活”和“少拿钱”,赚的是工人的“血汗钱”。
    国际经济有一个“微笑曲线”,“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三个环节中,研发和销售获得的利润高,制造获得的利润低,一般只占总利润的5%左右。中国的企业处在制造这个环节上,所以,“微笑曲线”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个“苦笑曲线”。而富士康只是做制造中的组装一项,原材料、零部件都是人家提供的,所以利润就更低了。美国一家权威的市场调查机构提供了这样的数据:苹果公司每台iPad,在美国的售价是499美元,平均每台成本为260美元,而富士康为其加工,一台的费用仅为11.2美元,只占其成本的4%,占其售价的2%多一点。
    富士康不能向“派活”的国外**企业多要钱,就只能从“干活”的国内员工身上想办法。底线工资踩在深圳规定的“红线”上——1000多元,进入���司的员工要想多赚钱,只能靠加班。说加班是“自愿”的,其实有这双无形的手在控制他们。
    从直观上看,是郭台铭在压“干活”的人,从背景看,又是“派活儿”的外国公司在压郭台铭。问题的实质是,中国企业和经济模式在世界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的地位。一句话,中国人在世界上处于“廉价打工仔”的地位,富士康事件反映了企业员工对这种地位的非理性的消极无望的悲剧性抗争。
    富士康的模式在发达**是被抛弃的模式。基于中国国情,在改革开放中我国采取了这种模式,而且在过去的30年,这种模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些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忍受了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而今天,职工的成分在变化,新的成分越来越多。富士康跳楼的12名员工,大都是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80后”、“90后”,他们的参照系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跟既定地位的矛盾越来越激化。这就是富士康悲剧的根本所在。
    富士康事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国情。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品牌小国”。从制造的角度看,中国至少有170多种产品产量占世界**位,可称为“大”。但中国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只能称为“低端制造”,还远不是“高端制造”。这与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品牌的角度看,可以称为“国际**”的中国自主品牌少得可怜,世界**的大品牌,现在还没有。
    中国是一个出口大国,这也要分析。看两个数字:90%以上的出口产品是贴牌,10%以下虽然用的是自主品牌,但因品牌没有知名度,也缺少附加值。出口产品中,外国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占了总量的55%,利润的85%。
    中国自主品牌的国际地位急需改变。
    在商务部的支持下,我国几个商会联合在国外媒体(CNN)上做了一则“中国制造”的广告。这则广告自2009年11月23日起已经在美国和亚洲一些电视频道开始播出。
    这则广告旨在为“中国制造”正名。它告诉世界消费者,“MADE IN CHINA”不应该理解为“中国制造的”,而应该理解为“在中国制造的”。那么“在”中国又是怎么制造的呢?广告高明地改了一个字,把“IN”换成了“WITH”,“MADE WITH CHINA”——“和中国一起制造”。广告用这样一些画面解释这个“WITH”:
    一名晨练者俯身系鞋带,运动鞋上写着“中国制造,结合美国运动科技”;一个家庭正在吃早餐,身边的冰箱上印着“中国制造,融合法国风尚”;两名时尚少女行走街头,身上挂着的MP3上标注着:“中国制造,配合硅谷的软件”;法国**模特的时装上印着“中国制造,法国名师设计”;一名商务人士向飞机窗外望去,机身上写着“中国制造,全球工程师结晶”……
    这就告诉人们,“中国制造”实际上就是“世界制造”。
    感谢这则广告的发起者和创意者。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广告,对中国品牌来讲,其实只能看做是“起步广告”或“打底儿广告”。因为“中国制造”还不能算是“中国品牌”。现在还只能解释“中国制造”,还不能直接宣传“中国品牌”。
    有一个市场调查机构,在南非做了一个调查:他们将5台中国生产的精致的冰箱放在当地消费者面前。问的**个问题是:“如果这些冰箱是美国制造美国品牌,谁愿意购买?”80%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购买。问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这些冰箱是中国制造美国品牌,谁愿意购买?”愿意购买者降到20%。问的第三个问题是:“如果这些冰箱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谁愿意购买?”没有一个人表示愿意购买。
    同样的实物,不同的认定,差别如此之大,说明了中国品牌在国际消费者心目中还远远没有广泛获得可以信任的地位。
    2009年7月,一个叫克雷奇•西蒙斯的人在美国《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没有品牌的巨人”的文章,在结尾处,作者说:位于伦敦的Interbrand品牌咨询公司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700家国际商业专业人士中,有66%的人用“廉价”一词作为形容中国产品的*佳词汇,仅有12%的人认为中国产品正在改善,还有8%的人认为“质量低下”的声誉“是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的*大障碍”。
    历史在前进,中国在前进,社会在前进。富士康事件和大量的事实都向我们提出这样的挑战性问题:
    难道中国人永远停留在世界“廉价打工仔”地位而不思改变吗?
    不改变“廉价打工仔”地位,中国企业、中国经济、中国民生能够有持续的进步吗?
    是时候了,我们要关注中国品牌的命运,因为那也是中国人的命运!

    面对“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尴尬
    中国品牌在国外市场还不行,在国内又怎么样呢?结果发现,我国国内市场竟然是一个“排内”的市场——排斥中国自己的自主品牌。
    一次,我要买一件短袖衬衣,来到双安市场四楼男子服装部。到那里一看,可谓琳琅满目,但“满目”的都是用英文字母写的外国品牌。一问价钱,一件衬衣800元、1000元、2000元左右,*低的价格是700多元。为什么卖这么贵?据说都是“国际**”。其实,这些品牌只是外国品牌或中国人在外国注册的品牌,绝大多数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国际大**,而且这些产品绝大部分是在中国加工制造的。
    多年来我倡导让中国自主品牌进中国的大商店,也发表过激昂慷慨的讲话,但至今无甚效果。商店对此并不服气,他们把“责任”推给消费者,因为消费者愿意花高价钱买外国品牌,卖外国品牌能够提高商场单位面积的销售额和利润率。消费者的状况谁决定的呢?似乎“责任”在媒体,媒体的舆论导向使他们“崇洋媚外”。媒体又把“责任”推给谁呢……是个无头案,也就无从解决。中国自主品牌不能进高端柜台,中国自主品牌不能有更多的附加值,中国品牌在中国国内市场遇到“排内”,你不郁闷吗?
    这种情况决不止于服装业。
    看看化妆品业,中国自主品牌已经全军覆没。
    看看日化用品业,中国自主品牌几乎全军覆没。
    看看快餐业,肯德基、麦当劳称王。
    看看休闲食品行业,法国达能,美国卡夫、德芙、箭牌,菲律宾上好佳等外资品牌,占市场份额的50%以上。光法国的达能在中国就有几十个品牌畅销于休闲食品市场。
    看看茶饮料行业,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却没有叫得响的茶叶品牌。由于缺乏品牌效应,7万家中国茶厂在总体实力上竟难敌一家英国立顿,立顿茶业年产值相当于中国茶业年产值的七成。
    看看碳酸饮料业,原来的八大自主品牌只剩下一个健力宝,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横行天下,并大力扩展其他饮料市场领域。
    看看自行车业,号称“自行车王国”的中国,“**”不再**,“飞鸽”不再高飞,“凤凰”找不到梧桐树。
    看看手机行业,70%的市场份额被诺基亚、摩托罗拉占据,国产品牌苦苦竞争,终不成气候。
    看看IT产品,数码产品,诸如传真机、复印机、照相机、电脑等,基本上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少数中国自主品牌只能在低端挣扎。
    看看汽车产业,这是个支柱产业,2009年中国国内市场的销售量达到1364万台,成了世界**。但在利润高的2.0以上排量的轿车中,中国自主品牌的份额不到2%。中国的消费者,面对同样质量的中外品牌汽车,只有当自主品牌的价格低于外国品牌30%以上,才有可能购买。
    ……
    无须列举更多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断定,从品牌的角度,把目前中国的市场叫做“排内市场”是有根据的。除了少数行业(例如家电行业),中国消费者不信任、不喜欢、不购买中国自主品牌产品,仍然是普遍现象。在高端产品领域更是如此。
    这种“自己看不起自己”的现象,难道不需要改变吗?

    怨天怨地不如怨自己
    中国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如此境遇,怨谁呢?怨外国品牌强大?怨中国消费者不爱国?都不对,怨天怨地不如怨自己!
    出现这种情况,有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原因。
    从历史看,中国品牌背负着两个巨大的历史包袱。一个是落后的旧中国留下的老包袱。特别是不了解新中国巨大变化的外国人,总是把旧中国落后的阴影覆盖在中国品牌上。一个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假冒伪劣产品大量出口到某些**造成的中国货的印象,这些消费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卸掉历史包袱,洗刷阴影,树立新形象,需要时间,这是不可避免的。
    从现实看,在“中国”这个总概念的下面,实际上包含着优劣之间的巨大反差。在中国制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30年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仍然有大量的负面问题存在。“一颗老鼠粪坏了一锅汤”,“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这使得那些**的中国品牌,也不能独善其身。消费者,特别是外国消费者,往往就是从这些负面的事实和事件为根据对中国品牌作出“好坏一锅煮”的评价。2008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历史上*大、组织得*好的一届奥运会给中国带来的光彩没有延续多久,就被席卷中国牛奶业的“三聚氰胺事件”的乌云所遮盖,刚刚提升的中国**品牌形象再次受损,真是令人痛心不已。
    让少数自主品牌脱颖而出,率先突破,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提高中国品牌的总体水平,消灭底线以下的事情,是更加困难和复杂的事情。但我们必须同时抓住这两点。
    从总体看,中国品牌真正在世界上崛起,还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关,质量关。德国产品是“经典制造”,日本产品是“精细制造”,美国产品是“时尚制造”,中国产品还没有摆脱“低端制造”的形象。即使在中国制造中算得上的好产品,也往往在可靠性上有令人遗憾的缺陷,外表虽然好看,但小毛病多,不经久耐用。
    第二关,技术关。中国制造的设备大部分是外国进口的,中国制造更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许多产品还是依赖外国的核心技术和专利。风行全国的“山寨现象”更暴露了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软肋。
    第三关,市场关。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在国内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屡禁不止和对自主品牌“排内现象”,都严重阻碍着中国自主品牌的成长。
    第四关,体制关。体制上缺少三个方面的机制。一是宏观体制上和微观体制上,都还没有形成让自主品牌更加顺利成长和发展的机制。二是**还没有形成对品牌战略的统一领导的体制,全国也还没有形成政府、企业、中介机构三位一体形成合力的运行机制。三是没有形成金融、实业的结合,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结合共同打造自主品牌的机制。坚持走自主品牌道路的企业和企业家常常会有“没娘的孩子”的感觉。还要建立完善的有利于自主品牌成长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有效执行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机制。
    第五关,文化关。品牌的根基是文化。品牌是*具道德的商业智慧。以诚信、创新、责任为基本点的品牌文化的严重缺失,浮躁短视、急功近利的心态的普遍存在,产业报国的思想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都让中国自主品牌生长的土壤相当板结;而对外国文化的不熟悉,中外文化的不融合,则往往是中国品牌走出**的无形的障碍。邓小平同志说,质量是民族素质的体现。其实,品牌更是民族素质的体现。只有全民族都建立起品牌文化,中国的自主品牌才能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上。
    第六关,传播关。品牌是基于内而见于外的东西。品牌是企业或其他主体和消费者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建立起来。企业要把握“名实循环”的**战略的核心,善于以实造名,又善于以名促实。善于运用广告、新闻、公关三种渠道进行宣传沟通。注意打造和传播自己品牌的核心价值。特别是面对国外媒体对中国的偏见,要更善于利用事件传播和借用品牌。联想收购IBM和成为国际奥组委的合作伙伴,为国际社会所共知;吉利收购沃尔沃,大大提升了国际知名度,都是成功的案例。
    总之,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必须要比关云长还要厉害一点,过六关,斩六将。

    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两个不可持续”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告诉了我们什么?我认为,*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要认识到“两个不可持续”。
    **个“不可持续”是美国的经济模式不可持续。本次世界金融危机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济模式发生问题而引发的。美国的经济模式是“超前消费”或“过度消费”模式。美国人挣得很多,但花得更多。危机前,美国人从银行借的钱超过往银行存的钱。美国政府很有钱,是世界*富的政府,但同时它又是赤字*多和国债*多的政府。美国的国债大约有12万亿美元,平均每个美国人背着4万美元的国债。钱花冒了,就从金融中想办法,但问题积累太多了,总会露馅,于是发生了危机。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要学美国的模式。我们也不要期望依赖美国人买中国东西把我们的经济持续地买上去。
    第二个“不可持续”是中国经济的“两外模式”不可持续。“两外模式”,一个“外”主要是靠外延式发展,靠规模膨胀发展。另一个“外”是过分靠外贸拉动发展。这种模式形成三个大问题:
    **个大问题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多,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有人把中国比作“世界工厂”,这就是说,制造全世界消费的产品所需要的资源和能源都要在中国消耗。据*新报道,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越来越大的消耗必然带来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沿着珠江三角洲的高速公路走,两侧我们看到是都是水泥森林,偶然看见的水塘水是黑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因为污染已经使附近的居民饮水发生问题。这个严重的信号,还不足以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吗?
    第二个大问题是,难以改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贵买贱卖”的局面。外国人挖苦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贵,卖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贱”。我国外贸至今还以“增量降价”的方式增长。由于消耗的资源能源越来越多,不足的部分就必须向外国购买。国际上铁矿石涨价,石油涨价,许多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的东西都涨价。同时,由于中国产品卖得数量越来越多,但单位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外国经销商赚了大钱,外国的消费者得了实惠,中国人只能得到可怜的一点“苦力钱”,成了“赔本赚吆喝”,还遭到人家屡屡实行的反倾销。为什么非要坚持干这种傻事?
    第三个大问题是,大量的外汇储备自己不能有效使用,只能为他人所用,而且风险越来越大。中国成为世界外汇储备*多的**。这是骄傲,也是包袱。2万3千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花不出去。买我们需要的高技术,人家不卖;买资源,人家抵制;买良好的企业资产,人家不批。买了8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并不能改变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一丝一毫。存入外国银行挣点微薄的利息,而这些钱被外国企业贷出来到中国投资,成了外资,在中国赚取高于银行利息十倍以上的利润。更不要说,��元如果贬值带来的风险。
    如何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我曾经说过“五对”方针:一是“以小对大”,营造小环境,应对大环境。这是人类应对环境的办法。我们不能不让冬天来,也不能改变冬天的寒冷,但我们可以升暖气,可以多穿衣服,营造这样的小环境,也就不怕冬天了。二是“以实对虚”,发挥中国在实体经济方面的优势,来应对金融方面虚拟经济的挑战。三是“以内对外”,扩大内需拉动的分量,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根本性的方针。四是“以上对下”,在总体经济形势下行的时候,利用外界的压力,促进企业素质和整体经济素质的上行。顺利的环境有利于扩规模,困难的环境有利于提素质。五是“以一对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克服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这可以说是实现以上四个应对的基本保证。
    在这“五对”方针中,“以上对下”是核心。其实质就是贯彻**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增长方式。
    转变增长方式的杠杆是自主创新。但自主创新能够推展,能够起作用,必须形成“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这样一个“三自”链条。因为有了自主品牌,才能更好地吸收各种创新成果为我所用;有了自主品牌才能在市场上把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有了自主品牌才能获得品牌附加值,不仅做到“物有所值”,而且做到“物超所值”;有了自主品牌才能提高企业和**的形象。
    所以,实施品牌战略,是转变增长方式的“牛鼻子”。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经济需要一次深刻的品牌革命!

    首先走出观念上的误区
    这场革命首先应该在观念中爆发。
    首先,要破除“重制造,轻品牌”的观念。
    邓小平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提出:“我们一定要有拳头产品,一定要有自己的**,否则就要受人欺负。”许多人只记住了前半句,忘记了后半句。他们认为,制造是真本事,品牌无所谓。**主管部门在审批汽车合资项目的时候,只问国产化率是多少,从来不问使用谁的品牌。以致我国所有合资企业生产的“国产车”一律是外国品牌。他们认为,要制造,*重要的就是技术,采取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结果,因为不重视品牌,本土市场丢掉了,原来的自主品牌丢掉了,技术却没有换来。
    目录
    前言

    呐喊篇:中国需要一场品牌革命
    什么是品牌革命?中国为什么需要进行一场品牌革命?怎样进行品牌革命?
    这是关乎中国经济乃至整个**发展的大问题,不可不讨论清楚。对此,本篇由中国品牌泰斗艾丰亲自执笔先行概述,给读者展示一幅精美的“俯瞰中国品牌”全景图。

    中国人永远做“廉价打工仔”?
    面对“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尴尬
    怨天怨地不如怨自己
    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两个不可持续”
    首先走出观念上的误区
    政府、企业、中介,三类主体合力
    具备三心:决心、信心、耐心
    未来30年的主题

    危机篇:四面楚歌下的中国品牌
    回想2008年,除了让我们热血沸腾的北京奥运会,还会有一种让我们难堪的,甚至是隐隐疼痛的记忆,那就是三鹿集团的“三聚氰胺事件”。由此,噩梦开始了:中国乳业巨头节节败退,雀巢、联合利华等外国品牌乘机大举攻城略地,占领中国市场。
    这是中国消费者多么不愿看到的事实,而这样的场景远没有结束。在质量和资本的内忧外患夹击之下,中国的民族品牌一个个退守,一个个被外资蚕食,逐渐在中国市场销声匿迹。在一片烽火中,四起的狼烟正向人们发出一个惊人的信号:中国品牌已是四面楚歌!

    谁会是下一个“三鹿”?
    比亚迪:巴菲特光环,难敌信任危机
    “山寨手机”:手机中的“炸弹机”
    空调谎言:无氟变频空调,只在广告里有吗?
    “楼脆脆”与“楼歪歪”:地震“震”出来的黑幕
    “紫砂门事件”:一个美丽的谎言

    中国品牌,这一次狼真的来了
    日化用品:谁是跨国巨头的下一个猎物?
    食品行业: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快餐业:肯德基、麦当劳称王
    服装业:“咱就是少那个品位”

    中国制造,你还能走多远?
    “呜呜祖啦”之怪象:“世界加工厂”背后是落寞
    “烧鞋事件”:“中国制造”在国外
    质量与技术:中国制造迈不过去的“坎”?

    症结篇:中国品牌,“病”出有因
    上海汽车、小护士、太阳神、活力28……这些品牌曾一度大江南北家喻户晓,它们浓缩着我们一代的记忆,甚至凝聚着我们的情感。然而,这些曾经辉煌的品牌哪里去了?它们为什么像流星一样划过夜空?
    在本篇,笔者将结合当下中国的品牌环境,探讨中国品牌“重病”的诸多症结,希望能为中国品牌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遭遇尴尬:中国品牌之恶习种种
    保健品之痛:都是质量惹的祸
    “捐款门”危机:你的责任意识在哪里?
    “哈慈”的谢幕:定位决定成败
    知识产权:中国企业的“麦城”

    “革命”尚未成功,中国仍需努力
    “假水”风波:毒瘤务必根除
    中国品牌的悲哀:要么长不大,要么卖
    “啤酒现象”:地方保护何时休?
    “丑陋的中国人”:中国式观念之殇

    革命篇:中国品牌的浴火重生
    在外国品牌在中国攻城略地中,中国品牌的集体沉沦让仁人志士们竞相奔走,痛心疾首。面对时不我待的大势,中国品牌急需涅槃重生,以全新的面貌背水一战,反守为攻,这才是中国品牌的出路。

    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和冠”:“死亡谷”里的幸存者
    “炭吉”:“好死不如赖活着”
    品牌让企业在危机中屹立不倒

    中国企业,请举起你的“品牌”大旗
    质量为王:向诺基亚学习
    品牌自主:安踏“踏”出来的“血路”
    创新:湖南卫视凭什么?
    传播:一个失误差点扼杀了一个百年老店

    政府,再来一剂强心针
    打假:“乱市需用重典”
    《反不正当竞争法》,你掩盖了多少真相?
    支持国货,从政府做起
    品牌需要“母爱”

    展望篇:品牌,让中国更受尊敬
    一个没有自主品牌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
    当联想收购IBM,当海尔走向世界,当吉利收购沃尔沃,我们的悲哀变得不那么绝望;当品牌中国节声势日隆,政府购买公务车开始移情自主品牌,我们灰暗的眼睛迎来了阳光。有**,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支持我们的自主品牌,品牌中国已经不再遥远。

    觉醒:奋起的中国品牌
    海信,在南非实现本土化
    在路上:自主品牌激荡30年
    政府助力自主品牌企业

    危中有机:中国品牌的“拐点论”
    金融危机是中国品牌崛起的历史机遇
    逆市上扬:品牌成应对危机利器
    越是危机,越需要加大品牌的投入
    “走出去”:中国品牌的春天

    中国品牌之梦:“三心二意”+“敢折腾,会折腾,勤折腾”
    小肥羊:“喜羊羊”挑战“灰太狼”
    吉利:李书福演绎“蛇吞象”
    百度:谷歌言退,只因不敌百度?
    爱国者:3年为中国消费者节约66个亿
    学会“三心二意”,懂得“折腾”
    **的民族品牌是**的脸面

    心怀高远,脚踏实地:中国品牌之路
    地域品牌:疯狂的三亚,尴尬之后路在何方?
    个人品牌:无畏者王利芬VS.身陷“学历门”的唐骏
    从跟随到超越:企业未来的品牌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改革开放30年品牌标志性事件
    附录二:2009年中国百大品牌大事记
    后记:中国品牌的回归与跨越
    编辑推荐语
    《品牌革命》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中国品牌警示录。
    **经济学家、权威品牌专家艾丰历时四年之作,凝聚毕生品牌研究心血和对中国品牌的忧思。
    第四届中国品牌节隆重**,即将掀起一场“品牌革命”狂潮!

    国货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中国是“没有品牌的巨人”?艾丰疾呼:中国急需一场赢得全球尊敬的品牌革命!
    品牌不革命,中国人永远“自己看不起自己”! 品牌不革命,中国人永远是世界的“廉价打工仔”!
    中国品牌的尊严就是中国人的尊严,中国品牌的命运就是中国人的命运。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