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菇业大典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菇业大典

  • 作者:罗信昌 陈士瑜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216681
  •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59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菇业大典》全书共分6篇38章,约170万字。内容涉及蘑菇(菇菌)生物学基础、菇菌栽培(食用菇菌、**菇菌、野生菌、菌根菌驯化栽培)、病虫害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法,部分菇菌类网址,其中有关国际贸易和资讯的内容为**编撰出版。本书图文并茂,资料新颖,技术先进实用,内容丰富,反映了中国菇业的方方面面,可供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农业大学和大专院校生物学院师生、企业家及广大科技管理干部、种植者参考。
    文章节选
    上册
    **篇 基础篇
    第1章 概述
    **节 菌类栽培历史及生产现状
    一、中国菇业在世界菇业中的历史地位
    菌类(mushroom)是人类的重要食物资源和**资源。人类对菌类的利用,经历了野外采集和人工栽培两个发展阶段。菌类栽培业的诞生和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充实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也发展了人类文明。中国人民为世界菇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富有创造精神的中国人民,在未来的世界菇业中,还将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对传统菇业发展的贡献
    西方人对菌类的认识和利用,*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Ramsbottom,1953),而中国远比西方为早。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稻谷、菌类和酸枣的化石,为我们的祖先曾以菌类为食粮提供了*早的物证;同时也表明,即使在农业文明的早期,我们的祖先仍然要采集野生菌类,以补充粮食之不足。由此可见,中国人民对菌类的利用,至少有7000多年的历史。
    据早期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1世纪,东西方两个文明古国——中国和希腊,都开始采用原始的方���种植菌类。从此,开创了人类种菇的历史。但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欧洲人对菌类的认识久久徘徊在十分幼稚的阶段。古罗马人把蘑菇和块菌的出现,归因于朱庇特(Jupiter)神用闪电猛击大地的结果。直到l3世纪,阿尔贝尔(1190--1280)仍坚持认为菌类是地球的吐出物,把菌类贬低为轻薄、易腐、短命、无用的东西。植物学家尼古尔则认为,所有的菌类都是植物躯干排出的废物。而中国古代学者早已认识到菌类不同于一般植物,而是一个独立的生物类群。《礼记·内则》庾蔚注:“无华而生者日芝柿”,宋代苏颂《图经本草》说:“(茯苓)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都说明菌类是没有根、茎、叶之分的,它是一年可多次形成子实体的隐花植物(cryptogam)。而林奈(Linnaeus)给隐花植物所下的定义是在18世纪才确立的。
    对于菌类生长的原因,*初还不甚明了。故《庄子》说:“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呼前,而不知其所萌。”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孢子”的存在,称之为“气”。宋代陈仁玉《菌谱》说:“芝菌皆气茁也”。元代官修《农桑辑要》中也有“菌皆朽株湿气蒸而生”的论述。汉代刘向《淮南子》中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的记述。旧说“菟丝”即“女萝”(菟丝子),明代李时珍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下有茯苓,则生有灵气如丝之形”,并指出“非菟丝子菟丝”,他还引证宋代王微的《茯苓赞》:“皓苓下居,彤丝上荟”,已认识到菌类营养体——菌丝的存在。
    ……
    目录
    上册
    **篇 基础篇
    第1章 概述
    **节 菌类栽培历史及生产现状
    第二节 中国菇业30年回顾与展望
    第三节 菌类的化学成分及经济价值
    第四节 多彩多姿的中国菌文化
    第五节 工厂化栽培
    第2章 常见菌类的形态及自然分布
    **节 我国菌类资源状况
    第二节 真菌分类基础知识
    第三节 命名
    第3章 菌类的生物学特性
    **节 菌类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菌类的形态结构
    第三节 菌类的生态习性
    第四节 菌类的繁殖和生活史
    第五节 菌类的生长发育
    第六节 菌类的生活条件
    第4章 菌种分离与培养
    **节 培养基的种类及制备方法
    第二节 菌种分离和菌种选育
    第三节 菌种生产
    第四节 菌种保藏
    第5章 蕈菌生物技术
    **节 蕈菌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应用
    第二节 蕈菌原生质体技术
    第三节 酶与蕈菌
    第四节 蕈菌发酵工程
    第五节 蕈菌多糖
    第6章 菌类栽培基础
    **节 栽培原料和辅料
    第二节 培养料的前处理
    第三节 培养料的配制
    第四节 播种时间
    第五节 接种设施
    第六节 菇房设施及消毒
    第七节 栽培方式
    第八节 常用管理技术
    第九节 无公害生产
    第十节 强化培养
    第十一节 **益栽培
    第7章野 生菌的开发利用与有关法规
    **节 国内外野生菌资源利用状况
    第二节 野生菌的贸易、市场状况及其发展前景
    第三节 野生菌的资源保护措施及有关法规
    第8章 野生菌驯化栽培试验方法
    **节 野生菌与植被的生态关系调查
    第二节 野生菌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第三节 形态研究及分类鉴定
    第四节 菌种分离培养与保藏
    第五节 生理特性研究
    第六节 出菇试验(实验室促成培养)
    第9章 外生茵根菌在森林营造上的应用
    **节 外生菌根菌对森林的重要性
    第二节 我国常见的外生菌根真菌及其种类资源
    第三节 外生菌根菌的分离培养与菌剂的制备
    第四节 外生菌根菌的菌根合成
    第五节 外生菌根菌的应用
    第10章 白腐菌在自然资源利用中的作用
    第11章 毒蕈毒素及经济价值
    **节 我国的毒蕈资源
    第二节 毒蕈毒素
    第三节 毒蕈中毒及其防控
    第四节 毒蕈的经济价值及利用前景
    中册
    第二篇 栽培篇
    第12章 商品化栽培的食、**蕈菌
    **节 双孢蘑菇
    ……
    下册
    附录
    索引
    编辑推荐语
    ——本书由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华中农业大学罗信昌教授主编,合作主编陈士瑜教授为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两位主编与全国数十位权威专家共同努力,历时三年,完成本书。本书是国内众多菇业专家心血的结晶,代表中国菇业发展的水平。
    ——本书图文并茂,资料新颖,技术先进实用、实用,内函丰富,是全国农林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菇业种植者的良师益友。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等多位权威专家作序**。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