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向李叔同学禅悟道
QQ咨询��
有路璐璐:

向李叔同学禅悟道

  • 作者:司马弘
  •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 ISBN:9787544332729
  •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01日
  • 页数:266
  • 定价:¥3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44332729
    • 作者
    • 页数
      266
    •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01日
    • 定价
      ¥32.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禅,没有大道理,没有大作为,它发生在生活的每一刻、每一时、每一个当下。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渗透着生活的禅机,了悟着生活的本性。
    禅,对朋友来说。只是会心一笑。它是一杯清水,走得紧了。请小坐,沉淀一下我们太过于疲惫忙碌的心。
    禅是生活,是平常心。它不受宗教的束缚,不受**的限制,只要你想让自己好过一些,坦然地面对生活,那就让禅心永远陪伴你一生。
    生活中处处有禅,能不能领悟,这要看各人的悟性。
    人们都在追寻着幸福与快乐,为了获得幸福的生活,整天忙忙碌碌,努力去挣更多的钱、去买更大的房子,去买更好的车……然而当真正拥有了这些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仍然不快乐。我们为什么会不快乐?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也许禅的智慧能给我们提供快乐的钥匙。
    显示全部信息
    文章节选
    **篇 大慈大悲菩堤心
    自未得度,也可先度众人
    菩萨,据南大师解释,是“觉悟有情”的意思,也就是说,自己觉悟了,又发心度人。他说:“自立立他,自觉觉他,牺牲自我,普济众生,这才是大乘菩萨永不退失的行愿。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菩萨已经悟透了“五蕴皆空”,因为“有情”,尚未到一切皆空的境界,只是接近佛境,还没有成佛,但他们却发愿将众生超度到更高层次,也就是让众生成佛。如《楞严经》所说:“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自己还未成佛,却想让众生成佛,这是什么境界?
    修佛有成者,有三种很高的境界:佛、菩萨、罗汉。罗汉是“无情”的,正如南大师所说,他们觉悟了,就“脚底抹油溜了”,去享受他们的“极乐”去了,不再理会我们这些尚在红尘中挣扎的人。
    佛在有情无情之间,对芸芸众生,在管与不管、度与不度之间。他跟我们的关系,也在有和无之间。因为关系过于玄妙,是我们很难领会的。他只是用一片佛光引导我们自度,不肯亲手帮忙,我们见不到实惠,关系就觉得没有那么亲近。这当然也是我们的愚昧。好比一个父亲看见孩子摔在地上,扶他起来,自然是爱他、帮他;不扶他也未尝不是爱他、帮他,因为不帮之帮更能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但孩子是愚昧的,看不到父亲这种爱和这种帮助。在世界面前,我们谁不是一个无知的孩子?
    幸亏菩萨是“有情”的,她也能理解我们的愚痴,所以她有时会亲手度人。我们能从菩萨那里看到实惠,自然就感觉亲切些。这种心情,如同孩子感觉母亲比父亲更亲一样。所以,信徒们叩一百个头,有九十个是送给菩萨的,就好像写父母的一百篇文章有九十篇是送给母亲的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佛、菩萨、罗汉是否真的存在?这是一个不需要证明的问题。你认为他们存在,他们就存在;你认为他们不存在,他们就不存在。佛法本来就在有和无之间,哪有一个实体让你看见?
    但是,活佛、活菩萨、活罗汉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或者说,有佛心、有菩萨心、有罗汉心的人确实存在。活佛境界太高,虽然他们存在,我们也看不见——站地平原上的人,哪看得见珠穆朗玛峰顶上那个人呢?罗汉、菩萨较易看见,比如,陶渊明不就是一尊活罗汉吗?他自己觉悟了,就跑到深山老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济公活佛”摇着一把破扇子,到处惩恶扬善,做的其实是菩萨的事业,叫他“活菩萨”比较准确。那些以天下为己任、发愿为人类造福者,其实都是“活菩萨”,至少有七八分菩萨心肠。有三五分菩萨心肠的人更多。比如那些勤奋敬业的老师,他们自己对世界的理解非常有限,但却愿意用自己的肩膀,将学生们送到更高的境界,这不正是“自未得度,先度他人”吗?
    有一二分菩萨心肠的人更普遍。比如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虽说自己这辈子无甚成就,却愿意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倾囊而授,希望孩子超越自己。
    为人处世,要完全做到“自未得度、先度他人”的菩萨境界,极难极难,但是,存几分菩萨心肠,对他人、对这个世界有所奉献,自可感染他人、感化他人,从而改善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这不正是“自觉觉他、自立立他”吗?
    宋朝时,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从中国留学回到日本的荣西禅师,四处筹募经费,开始盖日本的**座禅寺。
    禅寺即将完成,只剩下佛像的装金。
    寺院把仅存的经费买了黄金,打成薄薄的金箔,准备贴镶在佛像的身上。
    就在准备装金的前一个夜晚,天气格外的寒冷,突然有一个面容憔悴的男人跑到寺庙。
    他跪在地上,对荣西禅师说:“我们一家现在已饥寒交迫,恳请禅师帮助我们,我实在没有办法了。”
    荣西禅师听了,便开始想拯救他们的办法。忽然看见用来镶如来佛像的金箔,心中一喜,就对他说:“把这些金箔拿去应急吧!”
    当时,门徒们很惊讶,便问禅师:“师父,多可惜啊!你怎么可以这样做呢?”
    荣西禅师从容地开示他们道:“我只不过在施行慈悲心而已。所谓佛的慈悲心,就是大慈大悲之心。如果佛看见这些可怜的人,即使舍身也会帮助他们。你们想想看,你们到底是为什么而修行呢?”
    门徒们听了,叹服不已,从此更加精进修行。
    还有一次,寺里缺粮,每个人都在忍饥挨饿。正好,有一个人向禅师施舍了两匹绸子。禅师很高兴地带回寺里,对大家说:“这两匹绸子就会变成明早的稀饭了,我们真是要感谢那个施主!”
    正当大家高兴之际,有个衣衫破烂的男人跑进寺来,请求道:“我没有路可走了,你们看,我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能否把这两匹绸子施舍给我呢?”
    禅师二话没说,就给了他。这次他又开示门徒道:“大家都是来求佛法的,如果自己忍受饥饿的痛苦,而能挽救人们的灾难,还不正是我们长久以来的心愿吗?”众弟子皆点头称是。
    当我们为自己的付出而努力时,谁在收获和愉悦呢?是我们自己。
    当你施舍的时候,你希望接受的人收获和愉悦吗?施舍的同时,毫无顾忌地表现得意和到处嚷嚷,对方会愉悦吗?
    只有无我的真心施舍,才能让对方没有压力地接受,让彼此都快乐。
    请恭敬我们在帮助的人,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机会为别人服务;没有他们,我们永远也不会懂得自己那颗付出的真心。
    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恩将仇报、难得善终。有的人多行非法事,直到锒铛下狱时,才悔不当初。
    以德报怨,对敌人不怀怨憎,是真正的菩萨心肠。如何进入这样的境界?不思善也不思恶。思善,善不能长久;思恶,恶不能停留。只起一念慈悲心。
    存善念,行善行
    很多道理我们懂得,却无法奉行;很多事情我们明白,却不会去做。有些时候,不是智慧不足,而是决心不够。
    写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白居易,对佛学多有研究。一次,他听说有为禅师修行很高,便前去请教。
    白居易问禅师:“怎样才能修行成佛呢?”
    禅师答道:“诸恶莫做,诸善奉行。”
    “这个道理谁都明白。”白居易皱着眉头,很不满意这个答案。
    禅师微笑地看着他,说:“谁都明白的道理,又有几人做得到呢?”
    白居易恍然大悟,恭敬地退下了。
    弘一法师曾说:“至于做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做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他在世时喜欢对弟子们说的一句话便是:“遇谤不辩。”岂止是不辩,有时候,为了行善,一些禅师宁愿自我诽谤。
    一个强盗拜访一位得道的禅师,他跪在禅师面前说:“禅师,我的罪过太大了,很多年以来我一直寝食难安,难以摆脱心魔的困扰,所以我才来找您,请您为我澄清心灵。”
    禅师对他说:“你找我可能找错人了,我的罪孽也许比你的更深重。”
    强盗说:“我做过很多坏事。”
    禅师说:“我曾经做过的坏事肯定比你做的还要多。”
    强盗又说:“我杀过很多人,只要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禅师也说:“我也杀过很多人,我不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强盗说:“我做的一些事简直没有人性。”
    禅师回答:“我都不敢去想那些我以前做过的没人性的事。”
    强盗听禅师这么说,便用一种鄙夷的眼神看了禅师一眼,说:“既然你是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自称为禅师,还在这里骗人呢?”
    于是他起身,一脸轻松地下山去了。
    等到那个强盗离去以后,禅师的弟子满脸疑惑地问禅师:“师傅,您为什么要这样说啊?您一生中从未杀过生。您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呢?”
    禅师说道:“你难道没有从他的眼睛中看到他的如释重负吗?还有什么比让他弃恶从善更好的呢?”
    因为心存善念,而标榜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这是浅薄的。真正的善良是有善念,还能行善行。知易行难,然而,只要心存菩提,又何必在乎外在的毁誉、表面的得失呢?行善行,内心世界里便已种下了快乐的种子。
    白隐禅师所住的寺庙旁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未出嫁的女儿。**,父母发现女儿竟然怀孕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异常。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个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是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了白隐,此时,他已名誉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着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但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说出真相:孩子的亲生父亲是村里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听后,很愧疚地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了回去。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
    真正的善行,必然需要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突然面对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受到冤枉侮辱时也不愤怒委屈,这是因为他们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对世人抱有悲悯慈爱之心,怀有以一己之力度众人之苦的大志向。
    天使的翅膀
    很久以前,有一个小男孩,他非常自卑,因为他的背上有两道非常明显的疤痕。这两道疤痕,就像是两道暗红色的裂痕,从他的颈部一直延伸到腰部,上面布满了鲜红扭曲的肌肉。所以这个小男孩非常讨厌自己,非常害怕换衣服,尤其是体育课。
    可是,时间久了,他背上的疤还是被其他小朋友发现了,“好可怕喔!”“怪物”“不跟你玩了”“你是怪物!”“你的背上好恐怖……”天真的小朋友们无心的话往往*伤人,小男孩哭着跑出教室。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在教室里换衣服,再也不上体育课了。
    这件事发生以后,小男孩的妈妈牵着他的手,去找班主任老师。小男孩的班主任老师是一个40多岁、很慈祥的女教师,她仔细地听了妈妈讲述小男孩的故事。“这小孩在刚出生的时候,就生了重病,当时本来想放弃的,可是,又不忍心,一个这么可爱的生命好不容易诞生了,怎么可以轻易地结束呢?”
    妈妈说着说着,眼睛就红了,“所以我跟我老公决定把小孩给救活。幸好当时有位很高明的大夫,愿意尝**动手术的方式挽救这条小生命,经过了几次的手术好不容易他的命留下来了,可是他的背部,也留下了这两条清晰的疤痕……”
    妈妈转头吩咐小男孩:“来,把背部掀给老师看……”
    小男孩迟疑了一下,还是脱下了上衣,让老师看清楚这两道恐怖的痕迹,也曾是他与死神搏斗的证明。老师惊异地看着这两道疤,心疼地问:“还会痛吗?”
    小男孩摇摇头,“不会了……”
    妈妈双眼泛红,“这个孩子真的很乖,上天对他已经很残酷了,现在又给他这两道疤,老师,请您多照顾他点,好不好?”
    老师点点头,轻轻摸着小男孩的头,“我知道,我一定会想办法的。”此时老师心里不断地思考,要使小朋友不再取笑小男孩,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小男孩一定还会继续自卑下去的……一定要想个好办法。
    突然,她灵光一闪,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对他说:“明天的体育课,你一定要跟大家一起换衣服喔。”
    “可是……他们又会笑我……说……说我是怪物……”
    小男孩眼睛里晶莹的泪水滚来滚去。
    “放心,老师有法子,没有人会笑你。”
    “真的?”
    “真的!相不相信老师?”
    “……相信……”
    “那勾勾手。”老师伸出了小拇指,小男孩也毫不犹豫地伸出他小小的右手。
    “我相信老师……”
    第二天的体育课很快就到了,小男孩怯生生地躲在角落里,脱下了他的上衣,果然不出所料,所有的小朋友又发出了惊异和厌恶的声音。
    “好恶心喔……”
    “他的背上长了两条大虫……”
    “好可怕,恶心……”
    小男孩双眼睁得大大的,眼泪已经不听话地流了下来。
    “我……我才不……不恶心……”
    这时候,教室门却突然被打开,老师出现了。
    几个同学马上跑到老师面前说:
    “老师你看他的背好可怕,好像两条特大的虫子。”
    老师没有说话,只是慢慢地走向小男孩,然后露出诧异的表情。
    “这不是虫子喔。”老师眯着眼睛,很专注地看着小男孩的背部。
    “老师以前听过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小朋友*爱听故事了,连忙围了过来,“要听!老师我要听!”
    老师指着小男孩背上那两条显眼的深红疤痕,说道:“这是一个传说,每个小朋友都是天上的天使变成的,有的天使变成小孩的时候很快就把他们美丽的翅膀蜕下来了,有的小天使动作比较慢,来不及蜕下他们的翅膀。这时候,就会在背上留下这样两道痕迹。”
    “哇!”小朋友发出惊叹的声音,“那这是天使的翅膀?”
    “对啊,”老师露出神秘的微笑,“大家要不要检查一下对方,看有没有人的翅膀像他一样,没有完全掉下来的?”
    所有小朋友听老师这样说,马上七手八脚地检查对方的背,可是,没有人像小男孩一样,有这么清晰的疤痕。
    “老师,我这里有一点点伤痕,是不是?”一个戴眼镜的小孩兴奋地举手。
    “老师,他才不是,我这里也有红红的,我才是天使……”
    突然,一个小女孩轻轻地说:“老师,我们可不可以摸摸小天使的翅膀?”
    “这要问小天使肯不肯。”老师微笑着向小男孩眨眨眼睛。
    小男孩鼓起勇气,羞怯地说:“……好。”
    女孩轻轻地摸了他背上的伤痕,高兴地叫了起来:“哇,好软,我摸到天使的翅膀了!”
    女孩这么一喊,所有的小朋友像发疯似的,每个人都大喊:“我也要摸!”“我也要摸天使的翅膀!”
    一节体育课,一幅奇特的景象,教室里几十个小朋友排成长长的一排队伍,等着摸小男孩的背。小男孩背对着大家,听着每个人的赞叹声,啧啧的羡慕声。他的心里,不再难过了,小男孩脸上,泪痕还没干,却已经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旁的老师,偷偷地对小男孩做出胜利的手势,小男孩忍不住咯咯地笑了起来。
    后来,这小男孩渐渐长大,并勇敢地选择了游泳作为职业。
    佛家提倡博爱,但每个人可以选择爱的不同方式。对人*好的帮助莫过于心灵上的帮助,因为只有心灵的抚慰才会给人以巨大的精神能量,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心灵的帮助,并不一定需要你付出太多的东西,你只要能以一颗充满善意和理解的心来对待别人,就足以让对方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神医的秘诀
    清朝初年,常州城里出了一位魏神医,不管什么疑难杂症,他都能药到病除。更难得的是,他对于上门求医的人,不论贫富,一视同仁,都尽心**,因此,乡亲们都称他“活菩萨”。因为他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为了躲避战乱,曾在天宁寺作了一名行者。他在寺院参了几年禅,没有成佛,却从一个无名郎中一跃成了常州城*高明的医生。别的医馆经常门庭冷落,独有他的医馆挤满了来求医的人。
    同行中有人忍不住好奇,向他请教诀窍。他说:“给人看病,要善于使用药引子。比如,乡下人来城里看病,一定要先给他食用一些点心;而贫穷的病人,不但要施舍医药,还要奉送他一些钱粮,因为……”
    还不等他说完,同行便拂袖而去,心想:我是开医馆的,又不是办慈善机构,又是送点心,又是送钱粮,这跟治病有何关系?你不肯说出秘诀就算了,何必要戏弄人?
    魏神医只能苦笑而已。因为这确实是他行医的诀窍。乡下百姓进城来看病,要走很远的路,一定又累又饿,所以血脉十分紊乱。若是此时把脉,很难准确诊断病症,给他一些茶点,既可充饥,又能让他稍稍休息一会儿,脉象稳定下来,就能把准病情,从而**用药,药到病愈。而贫穷的病人,体质虚弱,无法发挥**的作用,所以,在治病的同时,必须同时补充营养。
    这些道理很好懂,只是其他郎中没有他那份慈悲心肠,不愿做罢了。
    一次,魏神医到一位危重病人家诊脉,病人枕头下的十两银子不见了。那银子是病人的儿子刚刚借来,预备给老人请医买**。病人的儿子听信其他郎中的谗言,怀疑是魏神医拿了,便捧了一炷香,跪在他家门前。魏神医很奇怪,问他干什么?病人的儿子吭哧了半天,将事情说了出来。没想到,魏神医痛快地承认了,说:“确有此事!我有急事要用银子,一时手头不便,就悄悄拿了你家的银子。我本想今天给你父亲诊脉时,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回去,既然你发现了,我现在就还给你。”
    说完,魏神医拿出十两银子,交给了他。本来大家都认为魏神医是个道德君子,一见此情,纷纷议论他原来是一个伪君子。魏神医丝毫不把这些议论放在心上,每天神态自若,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半月以后,病人痊愈,在清扫病床时,从褥子底下找到了那十两银子,这才明白冤枉了魏神医。于是,羞愧难当的父子俩双双捧香,跪倒在魏先生大门前请罪。
    魏神医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呢?”
    那对父子磕头如捣蒜,痛哭流涕说:“我们家的银子没有丢失,却诬陷了先生,使您蒙受了不白之冤。今天我们来送还银子,可是怎么能弥补您受过的冤屈呢?请先生重重地责罚我们吧!”
    魏神医将他们拉起来,真诚地说:“没关系,事情都过去了,不要再说了!”
    病人的儿子不解地问:“您当初为什么不否定呢?以先生的德望,只要您说声不是,我绝不敢认为是您拿了!”
    魏神医说:“我去给你父亲看病时,知道你们家境贫寒,那银子是借来的,多么珍贵。你父亲的病情正在紧要关头,若是知道丢了银子,心急上火,病情可能急剧恶化。所以,我说银子是我偷的,不过损害一点虚名,总不至于要了性命,有什么关系呢?”
    病人父子再次双膝跪倒,磕头不止。
    自此,魏神医的名声传得更响了。
    假如一个人只有才能,没有善心,他必然斤斤计较于小利,这就无法把才能专注到办事上。有了善心,有了助人的念头,在办事时,你才有忘我精神,充分发挥才智,甚至激发潜能,超水平发挥,于是,你就能把事情做到**。一旦你具备了**的办事水准,名利自会与之俱来,哪还用为之操心呢?
    佛性就像一盏灯
    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到了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村民们你来我往。
    苦行僧走进一条小巷,他看见有一团晕黄的灯从静静的巷道深处照过来。一位村民说:“瞎子过来了。”
    瞎子?苦行僧愣了,他问身旁的一位村民:“那挑着灯笼的人真是瞎子吗?”
    他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他根本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桃红柳绿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那他挑一盏灯笼岂不可笑吗?
    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游移到了僧人的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
    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自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为何挑一盏灯笼呢?”
    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嘛,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什么也看不见,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了给别人照明?”
    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人缓缓对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我还不留心被两个人碰了一下。”
    盲人听了,平静地说:“但我却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原来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燃了它,即使我看不见佛,佛也会看得到我。”
    在一般人看来,盲人点灯是一种愚蠢、可笑的行为,但智者却偏偏是那个点灯的“盲人”。在漆黑的夜晚点一盏灯,不仅是为照亮别人,更是为照亮自己。别人因为黑暗而无法看清你的存在,所以,撞了你。但当你点一盏灯时,你的善行因为照亮了自己,所以别人便不会再撞到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助人者善自助。
    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高僧知道他的小沙弥徒弟只剩七日的寿命,于是慈悲地让他回家探亲。途中,正好遇到一场大雨,小沙弥发现一群蚂蚁正努力地从积水的地方爬出,但却不断地被雨水冲回去。于是小沙弥心生怜悯,将它们一一救出,确定它们**后,才继续他的旅程。七日后,小沙弥又回到寺院,师父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入定观察,发现原来是小沙弥的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蚂蚁,也增加了自己的寿命。
    “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凡事应从小事做起。一件善事,一件善意的小事,也许对你而言只是一个不经意,一个微不足道的神情或动作,可对他人而言也许就能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是你的一句善意的鼓励,将使一个对学业失去信心的孩子成为发愤图强、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也许是你的一个温暖的微笑,就会使一个打算轻生的人停止了走向死亡的步伐、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温情,也许是你的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捡起了地上的一个纸屑,就会让外国朋友了解到中国人民的好习惯,维护了**的尊严;也许是你的一个友善的举动,把井盖盖好,就使路人避免了受伤的危险……
    的确,很多的“小善”能使他人受益匪浅,相反,许多的“小恶”却使人失去太多。有些人之所以会成为无恶不作的强盗,或许只是因为儿时的一丝贪念、一些小偷小摸的行为,正是这样的“小恶”的累积导致了一个个悲剧发生。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小孩在学校里偷了同学的一块写字石板,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还夸他能干。
    第二次,他偷回家一件大衣,交给母亲。母亲很满意,又夸奖了他。
    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孩长成了小伙子,他便开始去偷更大的东西。
    有一次,他被当场捉住,反绑着双手,被押送到刽子手那里。他母亲跟在后面,捶胸痛哭。
    这时,小偷说:“母亲,我想和你说句话。”
    他母亲马上凑了过去,没想到儿子一下咬掉了她的耳朵!
    母亲骂道:“你这不孝之子,犯了罪还不够,还要使母亲致残!”
    儿子说道:“我初次偷石板交给你的时候,如果你打我一顿,今天我怎么会有这种悲惨的结局呢?”
    小错起初不惩治,必将酿成大错。
    释迦牟尼佛说:“不要忽视小恶。火花尽管再小,却会烧掉像山那么高的干草堆。”一个人犯错误,也往往是从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坏事虽小,但它能腐蚀一个人的灵魂,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导致质变,使这个人*后跳进犯罪的泥坑,成为可耻的罪人。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件好事可以看出一个人高尚纯洁的心灵。小事是大事的基础,大事是小事的累积,轻视一件件平凡的好的小事,就不会做出伟大的事情。轻视一滴水就不会有浩瀚的海洋;轻视一棵树,就不会有茂密的森林;轻视一砖一瓦,就不能盖好高楼大厦。千百年来,古人有许多强调“做小事”重要性的成语: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垒土成山,纳川成海,积善成德。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小与大是相对的,但善与恶却是**的,再小的善也是善,再小的恶也是恶。让我们始终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瓶水是由许多小水滴积聚而成的。一个人不断做出小的恶行,日积月累,他的灵魂就会变得邪恶起来;而一件小小的善事,一个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善是一种循环,恶也是一种循环,因小果大,积小善可以成大德,积小过可以为大恶。所以,我们切不可因善小而不为,因恶小而为之。
    慈悲是你*好的武器
    恒顺禅师在佛殿打坐时,一个小偷蹑手蹑脚走进佛殿,小偷看到大殿上摆有一袋供僧的米,就伸手拿米。正当他要举步离开时,禅师突然睁开眼睛大喝一声:“站住!”
    小偷惊诧地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禅师说:“你拿走佛祖的米,不道声谢谢就走吗?”
    小偷一听,转身向佛祖圣像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谢谢!”然后扛着那一袋米大摇大摆地走了。
    不久,小偷被官府抓到了。招供之后,衙役把他押来见禅师,问道:“他是否偷了寺庙里的东西?”
    “没有呀。”禅师平静地回答。
    “和尚,你不用为他隐瞒,他已经一五一十对我们招供了。”
    “这个人确实到寺庙拿了一袋米。但是他不是偷窃,而是向佛陀借用的,因为他临走时向佛祖说了声谢谢。”
    这个小偷听到禅师如此为他辩白,心里很感动。服完刑后,他就跟着恒顺禅师出家,成了一位很好的修道者。
    是什么力量降服了这位小偷?是慈悲的力量。慈悲的力量可以化嗔恨为和平,转暴戾为祥瑞。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刀枪武器、权位势力更有力量和震撼力的话,那就是慈悲。有一首诗说:“慈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只要我们有一念之慈,万物皆善,只要我们有一心之慈,万物皆庆。
    佛即慈悲。释迦牟尼佛放弃了世间的荣华富贵、王位权势,没有武器,没有权力,只是凭着一颗慈悲的心,却征服了当时的全印度。顽逆的提婆达多见到了佛陀,终于收敛了气焰,乖乖地俯首忏悔,凶恶残暴的狂象见到了佛陀慈悲的样子,驯服地跪在佛陀的面前,丧智好杀的殃崛摩罗见到了慈悲的佛陀,终于放下屠刀,皈顺在佛陀的座下。
    慈悲的力量威猛无比,远胜一般的武器。因为武器仅能威吓人于一时,而慈悲的力量却能绵延至远,无穷无尽。慈悲不仅是抚慰人心的良方,更是救急扶危的圣药。
    要激发慈悲的力量,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开放我们心胸的机会。一个老大爷与你擦肩而过,脸上带着悲伤和寂寞的神色,手上是沉重得几乎提不动的两袋东西;打开电视,一个母亲跪在她自杀的儿子的身旁,一位老太太指着一小碗汤说,两个儿子不孝,这是她今天惟一的食物……
    这些景象都能打开你的心眼,让你看到世界上无穷的苦难。当慈悲心涌现的一刹那,不要将它丢到背后,不要耸耸肩,然后很快回到“正常”心绪。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也不要觉得困恼。要保持敏感:运用那一闪而过的善念,集中注意力,让它进入内心深处,观想它,发展它,强化它。这样慈悲就能常驻在你心中。
    人类前途的安危与苦乐,维系于人心的慈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慈悲为怀,用我们善良的心把爱传递下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心存感激,献出爱心,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温暖和谐的。
    世界上*强大的力量,不是刀枪等武器,而是慈悲。因为,武器只能制伏人的行为,无法改变人内心的邪恶;而慈悲却能震撼人的心灵,净化人的身心。在慈悲面前,顽石也会点头,强盗也能被教化。
    唯有慈悲,才能度己度人
    佛曰:常怀慈悲之心,做慈悲之事,才能心中太干,才能度己度人。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做波罗奈国,这个**的国王叫做波耶。波耶是个非常宅心仁厚的国王。波罗奈国在他的治理下,老百姓丰衣足食,过着非常幸福美满的生活。到*后,把监狱和衙门都撤掉了。连天神都对波耶深表赞叹。
    跟波罗奈国相邻一个**的国王,听说有这样一个富有的邻国,便想把波罗奈国据为己有,于是他就召集大臣们商议如何占领邻国。*后这个国王决定发动全部武力征讨波罗奈国。
    波罗奈国的老百姓很快就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大家都做好了抵御外敌侵略的准备。
    波耶看到如此情景,难过地说:“这一切都是因为我的缘故啊,如果两国真的打起来,会伤及无数百姓,毁掉大批物资,为什么非要用这样的办法来让百姓遭殃呢?我宁可失去自己的性命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慈悲之心。”
    于是他决定牺牲自我,保全大家。在夜晚的时候,趁别人不注意,他换了一套普通的衣服出发了。
    在路上,他碰到了一个老婆罗门,老婆罗门上前问道:“请问你们的国王还安好吗?”波耶说:“他已经死了。”
    老婆罗门听了以后痛哭不已,波耶见他这样悲伤感到很奇怪,于是就问他:“您为什么这样伤心呢?”
    老婆罗门说:“我早就听说波耶国王宽厚仁慈,对待百姓非常爱护。我是特意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看他的,为了赶到这里,我已经花光了我所有的积蓄。我该如何是好呢?”
    波耶听了以后,跟老婆罗门说:“其实我就是波耶国王,我现在就给您一个发财的好机会,邻国听说我的**非常富足,决定攻打我的**,如果谁能拿到我的首级,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奖赏,那些奖赏够您几辈子花不完的,这样您的子孙后代也不会再受穷了,我也感到开心。”
    老婆罗门听了以后立即回答到:“我是**不会做这种出卖良心,不仁不义的事,打死我也不会做的。”
    波耶王心想:“看来这个老头很善良,他肯定不会杀我的,要是我自己把头送给他,他不就没有罪了吗?”
    于是,波耶跪地拜了各方,泪流满面地说:“在百姓面临危难的时候,我应该用自己的权利去拯救他们。”说完就自杀了。
    老婆罗门痛心不已,但又不能辜负波耶的成全,于是拿着波耶的头颅和宝剑去见邻国的大王。
    邻国的国王不相信这个老头能把波耶这么轻而易举的杀死,于是就问道:“你是怎样杀死波耶国王的呢?”
    老婆罗门就把事情的经过给邻国的国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
    波耶国王的事情很快传遍了全城,所有的老百姓都涌上街头,沉痛悼念死去的波耶国王。有的人甚至因悲伤过度,休克而死。
    邻国的国王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大为感动,并且为自己一时的贪念而感到懊悔。为了弥补他的过失,他把波耶国王的尸体予以厚葬,并立波耶国王的儿子为王子。
    后来邻国的国王也开始实行仁政治国,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起过任何纷争。
    慈悲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比任何一件武器都有力。武器只能从外在制服人,无法从根本上去掉人的邪恶,而慈悲却能感化人,让人得到心灵的震撼。如果每个人都能以慈悲为怀,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更加是好。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从谂禅师是唐代**的禅师,他认为“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意思是说,只有通过自身的修炼领悟的真理,才是真正的佛。
    有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很是推崇从谂禅师的教诲,但却一直没有得道。
    于是他亲自去拜见禅师,他问道:“大师,我死后是进入极乐世界,还是入地狱?”
    禅师答道:“入地狱。”
    将军又问:“那么您呢?”
    禅师答道:“老僧*先入地狱。”
    将军听后感到不解,于是又问:“我驰骋疆场,杀人无数,本该入地狱,而您修行一生,怎么也入地狱呢?难道大师的修行都白费了吗?”
    禅师教化道:“我如果不下地狱,又有谁来教化你呢?”
    禅师说“老僧*先下地狱”,又说“我如果不下地狱,又有谁来教化你”。“教化你”什么呢?自然是“以我的视死如归告诉你众生平等”。
    在佛家看来,地狱是极其黑暗和恐怖的,在地狱里的人饱受严寒酷暑、大小刑法。日复一日,没有人关心,生死轮回,没有穷尽。但无数佛家子弟却甘愿付出他们*大的爱心,到地狱里去,为的是要拯救那里面的众生。这种救世的精神,可谓是太伟大、太难得了。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一种*伟大的德行,体现了佛家对芸芸众生的责任感,淋漓表达了佛家济世救人的精神。
    据佛经记载,*早誓愿“入地狱”的是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曾是一位婆罗门女。她在如来塔前发过大誓愿说:“愿我尽未来无量劫,要度尽那些有罪苦的众生,使他们都能获得解脱。”
    地藏菩萨也曾是一位长者的儿子,在如来前发誓说:“我将在未来一切的时间中,为那些罪苦的六道众生,广设方便,使他们都能得到解脱,而我自身要在他们成佛后方成佛道。”
    地藏菩萨还做过国王,并以图王身份发下誓愿:“我若不先去救度那些罪苦众生,使他们得到安乐,终不愿先他们成佛。”
    以地藏菩萨为代表的佛家能以广博之心,毅然地舍身为众,历经地狱之劫难,拯度那些受难众生。全然代表了无穷无尽的佛心,也代表了佛法无尽的光明。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史悟之人才有的胆魄和勇气,这是将个人得失、荣辱生死置之度���,体现了佛家对芸芸众生的责任感,淋漓地表达了佛家济世救人的大无畏精神。
    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佛法大旨,在引导世人出生死轮回。
    ——《佛法大旨》
    日本圆觉寺有位高僧叫盘硅,桃李遍天下。当这位禅师闭关参禅时,他的弟子纷纷从日本各地赶来参加仪式。
    在一次集会时,很多弟子的财物接连被盗,*后他们终于发现了混在弟子之中的窃贼,坚决要求把他逐出师门,否则大家便全体离开,弄得整个寺院的气氛非常紧张。
    盘硅禅师知道此事后,召集弟子们在座前训导,他慈祥地说道:“你们入禅修道,都是有智慧的人,所以,如果你们愿意,可以去别的地方参学。然而这个可怜的弟子还没有分清是非,如果我不教他,谁又能教他呢?所以,即使你们都离开了,我也不能把他赶走。”
    盘硅禅师说这些话时,那个做窃贼的弟子感动得泪流满面,后来他把所偷来的东西,统统物归原主。从此以后,他一心向学,*后成了盘硅禅师*得力的弟子。
    佛经中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王叫长寿王,在一次战争中被邻国的恶王抓去了。长寿王的儿子太子长生听说父王被恶王抓住了,连忙挑了一担柴,以卖柴人的身份混进邻国打探消息。
    进城后,长生便看到父亲被捆绑着即将被处死,心里悲痛欲绝。
    长寿王一眼就看见挤在人群中的儿子,惟恐儿子以后会替自己报仇,便仰天长叹,高声喊道:“当儿子*大的孝顺,就是能让父亲死后无恨。儿子啊!你千万不要为我报仇,那我死后才会没有忧愁,如果你一定要报仇,那我在死后也不会安心的。”
    长生不忍心亲眼看着父亲被活活烧死,便回到山中。随后,长寿王被活活地烧死了。
    长生心里时刻宁静不下来,心想:“我父亲仁重义深;而恶王却胡作非为,害死我父亲。虽然我父亲心存仁慈,不让我报仇,但我身为人子,不杀了恶王报此杀父大仇,还有什么脸面再活在这个世上?”打定主意后,长生偷偷地潜回邻国,以寻找报仇的机会。
    恶王手下有个大臣,他家里缺少一名厨师,后来就去集市雇了一个厨师,这个人就是长生。
    由于长生做的饭菜非常别致,香气扑鼻,花样别出,味道甘美,深受大臣的喜爱。
    大臣十分高兴。**,大臣准备请恶王到家里做客。
    恶王一尝到如此精美的饭菜欣羡极了,忙问:“你的这些饭菜是谁做的?”
    大臣说:“前不久我雇了个小伙子,厨艺好极了,这些饭菜就是他做的。”
    恶王说:“你把他送给我吧。”
    于是,恶王便把长生带回王宫,让长生专为自己做饭烧菜。
    长生终于顺利靠近了恶王。
    有**,恶王问长生:“你会武艺吗?”
    长生说:“过去学过。”
    恶王便叫长生做自己的贴身卫士,过了些日子,恶王决定去打猎,于是便叫长生陪伴自己出城去打猎。
    不久,他们便看到一头羚羊在前面拼命逃窜,恶王就与长生一起驱马追赶,一直追到山林深处,迷失了方向,怎么也找不到返回的道路,他们又饥渴、又疲乏。
    恶王跳下马来,解下佩剑交给长生说:“我实在累坏了。我要睡一会儿。”
    长生说:“好”。
    恶王躺在地上渐渐地睡着了。
    长生心中暗自思索:“我为了报仇,想了多少办法吃了多少苦,今天机会总算到了。”便拔出剑来,正要砍去,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不觉又犹豫起来,于是便把剑又收了回去。
    这时,恶王突然惊醒,对长生说:“我做了个噩梦,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要来杀我,不知怎么突然做这样的梦?”
    长生说:“这一定是山中恶鬼在作祟吓唬您。有我在这里守卫,大王您安心睡吧。”
    恶王又渐渐睡着了。
    长生听着恶王打呼噜的声音,心中的复仇之念再度萌生,不由得又拔出剑来。但一想起父亲的遗嘱,手又软了,再次把剑插入剑鞘。
    恶王第二次惊醒,浑身冷汗淋淋,说:“我又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要来杀我,吓得我心都要跳出来了。”
    长生说:“一定是刚才那些恶鬼们还在作怪,大王不必害怕。”
    恶王就又躺下了。长生见恶王渐渐睡熟,心中挣扎,第三次拔出剑来,但想来想去父命不可违,*后他长叹一声,把剑扔在地上,再也不打算杀恶王了。
    恶王一下子蹦起来,对长生说:“我又做了个梦,梦见长寿王的儿子原谅我了,再也不来杀我了。”
    长生说:“其实我就是长寿王的儿子长生。我原意是想杀死你为我父亲报仇;但想到父亲临终时再三叮嘱不准我报仇。我本想违背父亲的遗嘱,将你杀掉,又实在不忍心不听他的话,所以决定不再杀你。所以,我现在把一切告诉你,请你杀了我吧!你从此就**了,我也免得做个不孝之子。”
    恶王听了以后非常感动,也非常后悔,说:“我不分善恶。你们父子俩行为高尚,仁至义尽。今天,我的命本来已握在你手中了,但你心怀仁慈,牢记父亲的遗言,不来伤害我,我真是感激不尽。现在让我们回城去吧!”
    大臣们正在等待、寻找他们,见他们回来,十分高兴。
    恶王在群臣面前指着长生说:“这是长生,从今天起,我回到我原来的**去,这个**就交还给长生。我将与长生结为兄弟,以后若有其他**敢来侵犯,我一定前来救援。”之后,恶王便率领自己的部下,返回本国。
    从此,两国相互通好,和睦往来,人民也都安居乐业,享受太平!
    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无法宽恕别人,你就无法快乐。一个无法宽恕别人的人,千万不要忘了自己也可能需要被宽恕。
    悲悯之心济沧生
    李叔同在《悲智颂》里说:悲智具足,乃名菩萨。只有生存的智慧,而没有半点悲悯之心,别说做菩萨,就是做个人都不合格吧?
    悲悯、博爱、同情是一个人是否成为人的基本标志,是区别人与其他低级物种*重要的标准。人不能只披着人皮而失去人应有的品格。
    在今天,罪恶、丑陋的事每天都在发生,抢劫、杀人、投毒、坑蒙拐骗、欺行霸市等等践踏人性的行为通过公开或半公开的信息传播渠道进入我们的视野,然而,有多少人对此“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他人利益的得与失与己无关,一个生命甚至一群生命的存在与消失仿佛无足轻重,悲悯与爱极度匮乏,幸灾乐祸几乎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
    朱光潜在《论恻隐之心》一文中指出:恻隐之心本是人道基本,它的*高度的发展是悲天悯人,对象不仅是某人某物,而是全体有生之类。突然想起了李叔同出家后曾在旅途上救获一只将要被屠杀的老鸭,从而唤起了他作《护生画集》的想法,这应该就是悲天悯人之心***的写照吧?
    当人们没有了这种悲悯和恻隐之心,就会变得**自私、麻木不仁。这就酿成了一个社会*大的罪恶:对人的生命、人的尊严、人的自由的漠视与剥夺。
    君不见在人流如织的大街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
    一个年青少女或年轻的女人,抱着一个哭得几乎没有了声音、几个月到一两岁不等的婴儿,坐、跪在行人如潮的马路旁求乞。苍蝇一群又一群地在婴儿四周盘旋,婴儿的跟前放着一个乞讨用的大碗。有时一段不长的马路便同时有不止一摊抱婴跪乞者。很明显,婴儿的作用和大碗一样,仅仅是乞讨的道具。大碗中零零星星的纸币与硬币,正在赎买这个婴儿的生命!这些在烈日中暴晒的婴儿通常来自一个集中的地方,大多为人们遗弃的女婴。这些婴儿每天在烈日下暴晒,极少能够存活下来,并且有的死后被扔到垃圾堆中!对于这样的行径,究竟该谴责谁?报警?谴责那个女人?谴责麻木的路人?其实*该谴责的正是我们自己,正是因为每个人都这样冷漠、麻木并且甚至认识到了麻木、冷漠但却没有一丁点挽救麻木冷漠的行为,才造成这种非人的罪恶光明正大地发生。
    要知道,尊重别人的尊严就是尊重自己的尊严,蹂躏别人的尊严就是在亵渎自己的品格,向别人施予爱与悲悯就是向自己渺小的生命施予爱与悲悯,因为在没有爱与悲悯的社会你自己也得不到爱与悲悯。
    所以人们首先都应该学会施予。
    有一个基督教会的修女,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付出自己的博爱与悲悯之心是人间一道多么美丽的风景。
    特蕾莎修女(1910~1997),生于南斯拉夫,37岁正式成为修女,1948年远赴印度加尔各答,且于两年后正式成立仁爱传教修女会,竭力服侍贫困中的*穷若者,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9月葬于加尔各答。
    特蕾莎只是一位满面皱纹、瘦弱文静的修女。1979年,当她去世时,印度政府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了哀伤的眼泪。1979年授予她的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词说:“她的事业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单个人的尊重……*孤独的人、*悲惨的人、濒临死亡的人,都从她的手中接受到了不含施舍意味的同情,接受到了建立在对人的尊重之上的同情。”
    她被视为“贫民窟的圣人”,世人亲切地称她为“特蕾莎嬷嬷”。
    她1910年出生在南斯拉夫境内的一户阿尔巴尼亚农家,那一带一直为贫穷、混乱和民族战争所困扰,她小小年纪就开始思索人生,12岁时感悟到自己的天职是帮助穷人,17岁时发了初愿,到爱尔兰的劳莱法修女院学习,随后到印度大吉岭受训。27岁时发誓终身愿成为修女。此后,她放弃在女子学校和修道院做老师的优雅生活,向教会请求批准辞职,走出修道院的高墙,来到世界上以贫民窟多且而闻名、被印度总理尼赫鲁称为“恶梦之城”的加尔各答,走进那些不避风雨的贫民窟,置身在贫困者中间。她在那里开办了一所学校——圣马利亚中学,让那里较大的孩子受教育;她从美国**遣使修女那里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医学常识,然后到患病者的家中去**他们。她亲手握住快要在街头横死的穷人的手,给他们临终前*后的一丝温暖,让他们含着微笑离开了这个残酷的世界。她亲吻那些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资金。她给柬埔寨内战中被炸掉双腿的难民送去轮椅,也送去生活的希望。她细心地从难民溃烂的伤口中捡出蛆虫,她亲切地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
    自1952年开始,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街头遍寻垂死者,她和她修道院(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修女,将爱心和慰藉分别带给400万被舍弃街头的人。但出乎意料的是,有过半数的人,在特蕾莎修女等人的悉心照料下,日渐康复了。
    特蕾莎修女自己也是一个穷人,她的生活朴实无华,但同时她又是世界上*富有的人,因为她拥有爱、给予爱、收获爱。特蕾莎修女清醒地认识到,居高临下的给予,接受者会有被施舍的屈辱感觉,这对一个人的尊严是极有害的,他可能导出苦涩的敌意,而不是和谐与和平。她曾动情地说:“我们做的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特蕾莎修女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好像母亲给孩子讲故事,没有花招,没有卖弄,有的只是一颗直白坦率的心灵。她微笑着说,让我们记住这一点:没有人不需要关爱,我们要总是以微笑相见,尤其是在微笑起来很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微笑。
    特蕾莎修女在她获诺贝尔和平奖后的演讲里这样说道:“**晚上,我们外出,从街上带回了两个人,其中一个生命岌岌可危。于是我告诉修女们说:‘你们照料其他三个,这个濒危的人就由我来照顾了。’就这样,我为她做了我所能做的一切。我将她放在床上,看到她的脸上绽露出如此美丽的微笑。她握着我的手说,只说了句‘谢谢您’就死了。我情不自禁地在她面前审视起自己的良知来。我问我自己,如果我是她的话,会说些什么呢?答案很简单,我会尽量引起旁人对我的关注,我会说我饥饿难忍,奄奄一息,冷得发抖,痛苦不堪,诸如此类的话。但是她给我的却是更多——她给了我她的感激之情。她死时脸上却带着微笑。我们从排水道带回来的那个男子也是如此。当时,他几乎全身都快被虫子吃掉了,我们把他带回了家。‘在街上,我一直像个动物一样地活着,但我将像个天使一样地死去,有人爱,有人关心。’真是太好了,我看到了他的伟大之处,不责怪任何人,不诅咒任何人,无欲无求。像天使一样——这便是我们的人民伟大之所在。因此我们相信耶稣所说的话——我饥肠辘辘,我衣不蔽体,我无家可归,我不为人所要,不为人所爱,也不为人所关心,然而,你却为我做了这一切。”
    我想,我们算不上是真正的社会工作者。在人们的眼中,或许我们是在做社会工作,但实际上,我们真的只是世界**的修行者。因为,**24小时,我们都在触摸基督的圣体……我想,在我们的大家庭里,我们不需要枪支和炮弹来破坏和平,或带来和平,我们只需要团结起来,彼此相爱,将和平、欢乐以及没有一个家庭成员的精神都带回世界。这样,我们就能战胜实际上现存的一切邪恶。
    我准备用我所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资金为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建立自己的家园。因为我相信,爱源自家庭,如果我们能为穷人建立家园,我想爱便会传播得更广。而且,我们将通过这种宽容博大的爱而带来和平,成为穷人的福音。首先为我们自己家里的穷人,其次为我们**,为全世界的穷人。为了做到这一点,姐妹们,我们的生活就必须与祷告紧密相连,必须同基督结为一体才能互相体谅,共同分享。因为今天的世界上仍有如此多的苦难存在……当我从街上带回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时,给他一盘饭,一片面包,我就能使他心满意足了,我就能驱除他的饥饿。但是,如果一个人露宿街头,感到不为人所要,不为人所爱,惶恐不安,被社会抛弃——这样的贫困让人心痛,如此无法忍受。因此,让我们总是微笑地面对每个人,因为微笑就是爱的开端,一旦我们开始彼此相爱,我们就会自然地想着为对方做点什么了。
    古今伟大人物的生平大半都能证明真正敢作敢为的人往往是富于同类情感的。菩萨心肠与英雄气骨常有连带关系。而李叔同和特蕾莎修女只是其中一个典型、一个代表而已。
    世间勇于作济世企图的人,都有一片极深挚的悲悯心肠在驱遣他们,时时提起他们的勇气,令他们无畏无惧、勇往无前,从而把人性中*美的一面撒向人间,他们是正义和善良的化身,他们是人类精神世界永远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
    爱是世界的回音壁
    智空禅师是武士的儿子,到江户游玩的途中,偶然遇到一位高官,做了他的随从。
    后来,他与官员的太太两相情悦,十分亲密。纸里包不住火,两人的私情终于被发现了。自卫中他杀了那位大官,带着他的太太逃往别处。
    习惯了**的生活的人突然失去了生活来源,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两人堕落成贼,而女人的贪得无厌使智空禅师深恶痛绝,*后终于下决心离开了她。
    智空禅师到很远的一个寺庙出家,做了一名游方僧人。为了弥补他的罪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举。
    他知道某处的悬崖非常危险,已断送了不少人的性命。他决心在悬崖下面挖一条隧道,为人们开辟一条**的通道。
    他白天乞食,夜晚挖掘隧道,长年累月,日日不辍。转眼间30年过去了,一条长达2000米的隧道终于挖通了。
    在智空禅师完成隧道的前两年,那位大官的儿子已经成为一名剑道高手。他四处寻觅智空禅师以报杀父之仇,后来终于发现了他,要置他于死地。
    智空禅师平静地对他说:“我心甘情愿地把我的生命交给你。但是,请让我挖成这条隧道,等到这件工作完成的那天你就可以杀了我。”
    于是,大官的儿子耐下性子等待那**。时间**天过去,智空禅师仍在不断地挖着。一晃又是几个月,大官的儿子闲等着感到十分无聊,便开始帮智空禅师挖掘。他帮了一年,逐渐对智空禅师的坚强意志生出敬佩之情。
    隧道终于挖成了,人们可以从这里**通过。
    智空禅师放下手中的工具,欣慰地长吁一口气说:“隧道完成了,我心愿已了,现在请你砍去我的头吧。”
    此时,大官的儿子满眼含泪,动情地说道:“你是我的老师呀!我怎能下手砍自己老师的头呢?”
    智空禅师的慈悲和关爱,化解了满腔的仇恨和怒火,让复仇者改变了初衷。
    有句话说得好,爱是世界的回音壁。的确,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记住,世界是互动的,你给世界多少爱,世界就会回给你多少爱。爱给人的收获远远大于恨带来的暂时的满足。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青年,他总是愤世嫉俗,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遭遇了许多误解和挫折,由于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渐渐地养成了以戒备和仇恨的心态看待他人的习惯。在压抑郁闷的环境中,他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排斥他,因此度日如年,几乎要崩溃。
    有**为了散心,他登上了一座景色宜人的大山,他无心欣赏幽雅的风景,想想自己这些年的遭遇,内心的仇恨像开闸的洪水一样,忍不住大声对着空荡幽深的山谷喊道:“我恨你们!我恨你们!我恨你们!”
    话一出口,山谷里传来同样的回音:“我恨你们!我恨你们!我恨你们!”他越听越不是滋味,又提高了喊叫的声音。他骂得越厉害回音越大越长,扰得他更恼怒。
    就在他再次大声叫骂后,从身后传来了“我爱你们!我爱你们!我爱你们!”的声音,他扭头一看,只见离他不远处的地方有一个老者在冲着他喊。
    片刻后老者微笑着向他走来,他见老者面善目慈,便一股脑说出了自己所遭遇的一切。
    听了他的讲述,老者笑着说:“晨钟暮鼓惊醒多少山河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无边苦海梦中人。我送你四句话:一是这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暂时没成功;二是改变世界之前,需要先改变的是你自己;三是改变从决定开始,决定在行动之前;四是决定你命运的是自己的决心,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你不妨先改变自己的习惯,试着用慈爱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快乐。”
    他半信半疑,表情很复杂。老者看透了他的心思,接着说道:“倘若世界是一堵墙壁,那么慈爱就是世界的回音壁。就像刚才我们的回音一样,你以什么样的心态说话,它就会以什么样的语气给你回音。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和忧愁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这并不能归咎于别人。试着去关爱别人,你同样也可以得到别人的关爱。”
    回去后他以积极、健康、慈爱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一切,他和同事之间的误解没有了,没有人和他过不去,工作上他比以往顺利了,他发现自己比以前快乐多了。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待人处世中,有许多烦恼都是因为对外界苛求得太多而产生的。你热爱别人,别人也会热爱你;你去帮助别人,别人自然也会帮助你。
    目录
    **篇 大慈大悲菩提心
    慈悲,为万善之基、众德之藏,慈悲精神是佛道之根本。
    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以快乐,是为慈悲。宽容待人,以德报怨,懂得感恩,广行布施,就是在修福。心存关爱之念,救助万物脱离苦难,这不仅是禅宗所提倡的大慈大悲心肠的体现,而且也是我们人类和睦相处的一个重要因素。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一颗爱心,需要一种由爱而滋生的宽容、大度、淡泊的慈悲胸怀,这样,就会把世界看得美好。
    存平等心行便利事,则天下无事,怀菩提心,做菩提事,则心中太平,懂得了菩提心,慈悲便成就了你我心中的一种佛性。
    自未得度,也可先度众人
    存善念,行善行
    天使的翅膀
    神医的秘诀
    佛性就像一盏灯
    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慈悲是你*好的武器
    唯有慈悲,才能度己度人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悲悯之心济沧生
    爱是世界的回音壁 第二篇 亦如莲花般为人
    如何把握自己,不受外界恶劣、丑陋事物的污染,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是时刻摆在每个人面前的相当艰巨的人生课题……
    莲花并没有选择在*干净的地方开花,而是选择在淤泥中扎下根来,选择了*需要他的地方。佛法也如同莲花,伟大就伟大在它们不仅不厌弃那些丑恶的事物,反而因此而存在,不但保持自身的高洁而且对那些丑恶的事物进行感化和改造。
    莲花带着人们的美好想象启示我们:在人生的践履中,从一定意义上说 ,与其急于去“治国平天下”,不如首先努力于“净化自己”更为切实,更为有益,也是更为艰难的。
    生命需要一场清洁心灵的大火
    心地不扫空扫地
    如莲般做人
    反省是一面明澈的镜子
    观照自己的心灵
    心平气和,虚怀若谷
    忏悔得美
    “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第三篇 一颗初心,保藏生命的灵性
    生命的初心,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
    真心没有了,就好比迷失了自己,找不到自家的家门。人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迷惑呢?原因就在于虚妄遮蔽了真心。一个遗失了生命的灵性的人,是无药可救的人,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寻找生命中的灵性。
    人生*宝贵的是灵性或真理
    播下良种
    神奇的诵经声
    人身难得
    悟心悟性,改变命运
    宠也自然,辱也自在
    善待我们的心灵
    认识自我的本性
    寻回失落已久的灵性 第四篇 广积善缘,积善成德
    禅宗认为:“当你奉献时,你便是善。反之,当你不择手段寻求私利满足时,你便离恶的深渊不远。”其实善与恶作为两种界限分明的行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和际遇。但是,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你都应该扬善弃恶。因为,行善是一种爱心的表现。同时也是为自己培植福报的基础。只要能牢牢地坚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必定能获得他人的青睐,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善行必有善报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将小人当君子养
    心怀善念,广交朋友
    要善于接纳别人
    要替别人着想
    乐于布施集福德 第五篇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若清净凡事简单。静不是无所作为,静是一种精神境界。任凭它外界纷纷扰扰,熙熙攘攘,我独不卑不亢泰然处之,做我该做的事,这样的生命何其从容洒脱!
    能以平静的心态做事做人,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外物所实,不仅能让我们成就非凡的人生,更能让我们收获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心乱只因心在尘世
    众人皆可达禅境
    不系于物,任心自在
    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感受拈花微笑的禅意
    真正的信仰在于心灵的恭敬
    照顾心意,就是修行 第六篇 如茶如酒是人生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一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当一个人参悟了人生的奥秘,洞彻了生命的真相,便不会再计较名利得失,不会贪生怕死,才懂得把握人生的每一个美好时刻。
    如茶似酒,这才是完整的人生。如茶的人生是清醒的,是淡泊的,对一切事物都很看开,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无欲的境界。如酒的人生是无畏的,是糊涂的,对一些东西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表面糊涂心里还是清醒的。酒以半醺为度。茶以全醉为佳。那如茶如酒的,才是人生的境界。
    浮生若茶,需好好品味
    烦恼也是一种生活真味
    生不快活,莫若死去
    学会释怀,人生才会洒脱
    别做晒躯壳的人
    本来面目
    清白良知,无愧人生的底色
    生命在呼吸之间 第七篇 破解幸福之真谛
    幸福人生的建立,先要正确地认识什么是幸福;还要探讨幸运与不幸的因缘。一方面消除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另一方面努力培植幸福人生的因缘,这样才能获得幸福。
    人的幸福在于心灵的满足。幸福并不是得到什么,而是心灵在感受到自我实现时所处的状态。只要内心维持一种通透的境界,那么你就是幸福的宠儿,幸福如此简单,平平淡淡才是真,简简单单就是福。
    做人做佛两不误
    幸福靠自己找
    在劳动中品味幸福
    无我之乐乃真乐
    富贵如浮云,不必太看重
    世间什么才是*珍贵的
    幸福是一种态度
    珍惜拥有,一切都不必苛求 第八篇 哪里的天空不下雨
    绝望的那一刻,往往是希望的开始;危机的尽头,往往就是转机。人生没有永远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
    人生如船,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可能遭遇到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冰山暗礁……只要我们的心灵之舟不沉没,不轻易丢掉希望和意志力,就会在失败的道路上踏出一串成功的足迹。
    相由心生,命由己造。尽人事,知天命,则无所不适,无处不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命运要靠自己掌握
    专注于心,必有所成
    自立自强,便是自度
    必须要劳心劳力和忍耐
    不依不靠,自己的路何须他人代步
    逆境中的自我拯救
    敢为天下先
    耐心地等待下一个春天
    苦难是上帝的礼物 第九篇 跳出尘缘外,不落世俗中
    不俗即仙骨,在俗世红尘中,要保持超凡脱俗,何其困难!尘缘是一张网,我们越挣扎它就会收得越来越紧,不如断然跳出,改邪归正,顺着真理而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性,也就是自己的本心。保持我们的本心,朴实平和地面对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就能跳出尘缘外,不落世俗中。 快乐是生命的过程
    爱与不爱只在一念间
    不得不认的真
    跳出尘缘外,不落世俗中
    “百尺竿头”上再进一步
    退步原来是向前
    何必在别人的情绪中悲欢
    放下便是 第十篇 尘世浮云遮望眼
    能够放下世间的一切假象,不为虚妄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一个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来的自己。
    清空了自己心灵的人,便清空了心灵里世俗生活积存下来的枯枝败叶。只有清空心灵,才能*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与独立;只有清空心灵,才能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只有清空心灵,才能超出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清空心灵的时候,就是一个人做到无欲的时候,就是放弃了心中的杂念的时候。
    心归空灵,慧及宇宙,体肤之苦皆化为心灵的极乐,于他自身,并无半点苦楚可言。 认识自己
    心口一如、言行一致
    做个善良的人
    留三分余地与人
    让佛心道性解下你内心的痛苦
    把心清空,看清本来的自己
    智者懂得自救
    重要的是心灵虔诚 第十一篇 宁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武侠小说里总说:“人在江湖,生不由己。”现实生活就是一个江湖,人们身上有种种牵绊,或者不舍挣脱,或者无法挣脱,所以采取屈服的姿态,精神不独立也不自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多么大无畏、狂放不羁的宣言,如果我们总是因为不敢、不去走自己的路,就只能和众人一起看着同样的风景,只能不断重复别人的路。
    李叔同是另类的出家人。人生,是一个秘密,大多数人已经放弃探寻答案,而他却为了知晓那答案,用大半人生作为献祭。于是他洞悉了其中的真谛,带着了悟无声离去。
    你就是你,无人能替
    认识自我,是人生的一个高峰
    做自己的精神主宰
    尊严无价,好好维护
    做****的自己
    明明白白看自己
    成为立于鸡群中的仙鹤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走自己选择的路
    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 第十二篇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在纷争不息的乱世,在名缰利锁的红尘,弘一法师堪称为佛门龙象,他开解了无数欲海中迷溺的心灵。在现今种种热潮之中,人们渴望的宁静早已被冲撞得支离破碎。而他留下的这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是他对自己一生中两个截然不同时期的**概括。既可以让人得一点清净、宁静和澄静,也让我们不要忘了曾经的禅灯梦影依然还在某处隐隐着。
    生活的姿态是拥有一颗平常心
    万事皆缘,随缘自在
    缺憾未必不是一种美
    经历风雨方能见彩虹
    生死由他,坦然面对
    万有都从因缘生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