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新世纪版)/当代教育新理论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新世纪版)/当代教育新理论丛书

  • 作者:余强 余强
  •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4344961
  •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01日
  • 页数:275
  • 定价:¥14.6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总共十章,主要介绍了双语研究中十分常见的重要概念及分类、双语现象的测量方法、双语人的发展、双语和认知发展、双语的社会和心理基础、双语的神经心理基础、双语教育和第二语言学习等,在《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中我们批判性地对有关双语现象的实证进行研究和理论探索,对双语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文章节选
    (1)反应时测量。这种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实验心理学,可用来测量双语人两种语言的流利程度。实验任务是让双语人被试分别用两种语言进行编码或解码,或是既编码又解码,并测量完成任务的反应时间。如果用两种语言完成同样任务的反应时相等,就表明双语人的两种语言的流利程度差不多。用来测量反应时的任务有如下几种类型:
    (a)语言解码、非语言编码。例如,要求被试以按一个或按两个键的方式对两种语言的口语指令做出反应;如果被试对两种语言呈现的相同指令做出反应的时间相等,被试就属于平衡型双语人。另一种方法是用速读器向被试呈现字词,让被试识别并测定被试的反应时间。如果被**于识别语言A的字词的反应时间和用于识别语言B的等值词的反应时间相等,便可推论该被试的双语能力是平衡的。有些研究者发现,使用这类反应时技术所测得的结果同传统的双语能力测量方法所测得的结果呈现出较高的相关。
    (b)非语言解码、语言编码。该技术是让被试分别用两种语言对相同的非语言刺激做出反应。例如,向被试呈现实物或颜色的图片,让被**每一语言说出实物或颜色的名称,并将被**于完成任务的时间记录下来。这一技术的主要困难是:同样的刺激在双语人两种语言中的文化价值往往是不等的。比如,说出颜色名称的任务看来简单,但两种语言对颜色的分类和命名却可能是不一致的,英语、修纳语(Shona)和巴斯特尔语(Bassa)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c)语言解码、语言编码。属于这一类方法的有许多朗读测验。麦克纳马拉(Macnamara,1969)认为,在两种语言中朗读的速度是双语能力的一个有效指标。
    目录
    **章 双语的概念和分类
    1.1双语的定义
    1.2双语现象的类型
    1.2.1社会双语和个人双语现象
    1.2.2半语概念
    1.2.3讲半语的人和接近被动式的双语人
    1.2.4功能双语
    1.2.5接受型和产出型双语
    1.2.6个人双语能力的基本分类
    1.2.7添加型和削减型双语现象
    1.2.8“复合型一并列型”和“早期晚期”双语现象
    1.3小结

    第二章 双语现象的测量方法
    2.1个人双语现象的测量
    2.1.1对比测量
    2.1.2双语能力的测量
    2.1.2.1测量母语能力的测验
    2.1.2.2第二语言能力测验
    2.1.2.3行为测量
    2.1.3复合型一并列型双语能力的测量
    2.1.4语言习得传记、自我评价以及双语人产品评价
    2.1.5双语人的特殊行为的测量
    2.1.6同双语发展相关的认知特点的测量
    2.1.7同双语发展有关的情感特点的测量
    2.2少数民族双语能力的测量
    2.3社会双语现象的测量
    2.3.1人口普查
    2.3.2调查
    2.3.3社会语言学和人种史的方法
    2.3结论

    第三章 双语人的发展
    3.1同时双语的发展
    3.1.1前言语期的发展
    3.1.2双语发展的阶段
    3.1.2.1词汇的发展
    3.1.2.2语法的发展
    3.1.3双语人的特殊行为:语言混用、代码转换和翻译
    3.1.4语言系统的分化
    3.1.5语言情境和互动对双语发展的影响
    3.1.6小结
    3.2早期继时双语的发展过程
    3.2.1继时双语人的特征
    3.2.2继时双语人的语言处理方式
    3.2.3社会环境和会话情境对儿童第二语言获得的影响
    3.3.3手势语和发声语的双语现象
    3.4敏感期问题
    3.5语言磨损
    3.5.1双语人**语言的环境磨损
    3.5.2老年磨损和病理磨损
    3.6小结

    第四章 双语和认知发展
    4.1语言和认知
    4.1.1语言社会化
    4.1.2双语和认知发展
    4.2双语经验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4.2.1早期的研究
    4.2.2皮尔和兰伯特的研究
    4.2.3双语人的认知优势
    4.2.4双语经验的消极影响
    4.2.5对正负影响的解释
    4.2.5.1发展依存学说和阂限学说
    4.2.5.2添加性双语和削减性双语的学说:侧重于社会文化环境
    4.3社会网络、语言重视程度和识字:社会文化的相互依存理论
    4.3.1双语和社会网络
    4.3.2双语和识字
    4.3.3认知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理论
    4.4小结

    第五章 双语的社会和心理基础
    5.1语言发展的过程
    5.1.1语言的社会化和内化
    5.1.2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定位
    5.1.2.1语言形式和社会功能的关系定位
    5.1.2.2语言形式和认知功能关系的定位
    5.1.3社会心理过程的发展
    5.1.4认知过程的发展
    5.1.4.1表象
    5.1.4.2认知的层面
    5.1.4.3作为认知工具的语言
    5.1.4.4语言作为认知处理的对象
    5.1.4.5书面语的发展
    5.1.5语言的标价和动机过程
    5.1.6自我调节行为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