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
QQ咨询:
有路璐璐: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

  • 作者:伊北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ISBN:9787511319449
  • 出版日期:2012年07月01日
  • 页数:256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11319449
    • 作者
    • 页数
      256
    •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01日
    • 定价
      ¥2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林徽因,一个成为同时代女性公敌的魅力女人,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有这么一些人,在他们的生命中遇见了林徽因:她的祖父、父亲、母亲对她施以了怎样的影响,让她出落成何种模样,包扩外貌、性格、气质、修养……她的公公梁启超对她的欣赏和栽培为哪般、婆婆极力否定她与梁思成的婚约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与她相依相伴的爱人梁思成,她的文学导师、狂热的恋慕者徐志摩,以及一生逐她而居的护花使者金岳霖,他们到底迷恋她哪一点;女性朋友凌叔华、费慰梅,“情敌”张幼仪、陆小曼,男性朋友沈从文、胡适、萧乾,暗讽她的冰心,学生林洙都是如何评价她的。林徽因与这些人的生命旅程互相交叉,到底是他们走进了她的生命,还是她路过了他们的人生?到底是他们丰富了她的人生,还是她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本书为您一一呈现。
    文章节选
    丈夫梁思成:幸福的成全
    梁思成和林徽因,真是一对天作的伴侣。他们看上去太般配了。家世上,梁思成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林徽因的父亲是民国政坛的风云人物林长民,两人是同僚,也是好友,两人鼓吹起五四运动,倡组讲学社,邀请泰戈尔来华……梁思成是长子,林徽因是长女,他们都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一个来自福建,一个来自广东,都是南方系统;年纪上,梁思成比林徽因大三岁,差距刚刚好,比那位长林徽因七岁的志摩先生,更算是“一代人”,他们相遇的时候,一个十一,一个十四,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俨然金童玉女,一对璧人,两家大人有意撮合,日后成婚,水到渠成;长相上,他们都是南方面孔,脸部轮廓都很紧实,林徽因自不必多说,出了名的美女,一度美到“男人见了都会晕倒”,梁思成则是高鼻浓眉,一张大嘴,年轻时候,顺大背头,颇有几分英���。他们的个子都不算高,属于娇小玲珑型,但站到一起,到底算是登对;知识背景上,他们受过私塾的训练,上过教会中学,然后,去美利坚的大学留学,他们都是搞建筑的,梁思成是标准学建筑出身,林徽因的专业是舞台美术,对建筑也是报以终身热情。他们的婚姻,是世俗人眼里标准的、门当户对的、非常让人羡慕的典范。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金童玉女,青梅竹马,一同求学,一同就业,跻身名流,同甘共苦,儿女双全。他们的婚姻,像一个精美的瓷瓶,外表看起来无懈可击。
    有人说,没有林徽因,就没有梁思成。这话似乎有些太满。我们或许可以说,没有林徽因,就没有如此精彩的梁思成。梁思成是一幢朴素的大房子,林徽因则是房子里精美的家私、典雅的装饰,她点缀了他,引导了他,提升了他。没有家私与装饰,房子只是一个住处,尽管它很好,但不免乏味,有了家私与装饰,房子里有了客厅,有了卧室,秩序井然,开门迎客,水到渠成。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比较“完整”。梁思成是家中长子,出生在日本东京,上过中文学校,学习刻苦,成绩优异,钢琴、小提琴都会一点,还会钢笔画,体育尤其出色,可以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梁启超对他的培养,按部就班,巨细无遗,梁启超在天津的家里设立学校,每天九点到十二点用来讲课真。梁思成有一个和谐完全的家庭,只要梁启超在家,每天下午六点半,大家会坐在一个圆桌旁用餐,梁启超则谈论着他要写作的题目。孩子们匆匆吃完饭,父母亲则啜饮着老酒,慢吞吞的。家庭氛围严肃又温暖。林徽因则不同,她从小在祖父身边长大,父亲常常不在家。母亲在家中不得志的地位影响了她,从小,她对父亲和母亲,都是又爱又怨,她性格中某些尖锐、急躁的部分,免不了与她童年的际遇有关联。林徽因的直率、敏感以及对事物的感受
    力,都是梁思成所不及的。梁思成的人生原本是平静的、稳固的、合乎常理的,但林徽因的到来,像一道闪电,一下就把他的世界打破了。林徽因像跃出水面的鱼,梁思成则是一潭湖水。她让他的生活变得有趣了、精彩了、跌宕起伏了。
    他们的相遇是美丽的。1918年,在两位父亲的安排下,林徽因和梁思成**次见面。几年后,林徽因从伦敦回国,他们又处到一
    块儿去了。后来,林徽因这样回忆和梁思成的“美好往事”,口气舒缓俏皮:“那时我才十七八岁,**次和思成出去玩,我摆出一副少女的矜持。想不到刚进太庙一会儿,他就不见了。忽然听到有人叫我,抬头一看原来他爬到树上去了,把我一个人丢在下面,真把我气坏了。”当年的梁思成,在父亲的安排下,能够遇到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少女,似乎已经算是理想中“邂逅”。我想*初,林
    徽因和梁思成,对于彼此,可能还谈不上爱,更多的只是喜欢,他们年龄相仿,爱好相似,很容易就玩到一块儿去了。他们是标标准准的青梅竹马。他们也约会,像所有情侣一样,但梁思成的约会似乎也总是传统的。不过,在梁思成心里,林徽因从一开始就有“分量”。原因很简单,她一直有人追。她总能给人一种“我很重要”的印象。年轻的梁思成,能够有这样一位女友,其实是很有面子的事。他需要捍卫他和林徽因相处的机会,经典的一幕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北海快雪堂松坡图书馆约会、读书,徐志摩常来探访,“梁不耐受到骚扰,遂于门上张贴一纸条,大书:Lovers want to beleft alone (恋人不愿受干扰)”。得来不易,所以更加珍惜。
    作为一个从旧时代走出来的新女性。林徽因身上没有太多旧的牵绊,她受的教育更多的是西方式的。她一生都在追求独立和自由。她用自己的方式影响、帮助梁思成。她比梁思成早熟,在很多事情上,她比梁思成要先行一步。梁思成之所以选择建筑这条路,也是经林徽因的“指点”。梁思成说:我**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告诉我,那是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林徽因无意中,把梁思成推上了一条轨道,他们像两条小船,肩并肩,手挽手,扬帆起航,朝大海行进。1923年5月,梁思成骑摩托车出车祸,股骨复合性骨折,一个月动了三次手术,痛苦不堪,林徽因一直陪在他身边,天天探望,日日到访,跟他说话,聊天,帮他擦汗、翻身,照顾细致。什么大家闺秀的矜持,全部抛诸脑后,在她心里,*重要的,是眼前的那个活的人,而不是死的礼法教条。
    年轻的时候,林徽因是梁思成身边傲人的风景。他们一起出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林徽因一反外国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她有着异乎寻常的美丽、活泼和机灵,她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天生善于交际,因此得到大家的喜爱。有这样一位女友,梁思成或许会担心,但他更多的是感到自豪。学成后,他们在渥太华结婚,林徽因设计东方式带头套的婚纱,一下子就吸引了新闻记者。回国后,他们一起入东北大学建筑系工作,而后回北平。林徽因始终是梁思成事业上的好帮手。他们一起设计了吉林大学的校舍、沈阳郊区的肖何园,林徽因还为东北大学设计了“白山黑水”的校徽,获得400元奖金。他们总是一起外出考察古建筑,路途艰辛,比如有一次,他们外出调研,从北平坐车到太原,再坐车到东治。从东治改乘骡车,走很少有人走的土路进五台山,完全摸石头过河,沿路也不知有没有他们要找的建筑,终于,在南台外圈,大约过豆村三英里,他们找到了佛光寺的大门。他们还要应对寺庙阁楼里千百只蝙蝠和臭虫!蜿蜒、曲折、艰苦,每一次野外考察,都像是一次探险,而有林徽因的陪同,梁思成精神上振奋许多。实际作业中,少了林徽因,梁思成也会觉得不适。他在给林徽因的信中写:“你走后我们大感工作不灵,大家都愉快地回忆和你共处工作的畅顺,悔惜你走得太早。”他习惯身边有她,一转身的距离,就能看到。林徽因是梁思成的“定海神针”。有她在,他总能被激发出无限勇气和精力。
    林徽因对梁思成是包容的,这包容里当然有爱。有人说,一个女人,对待自己丈夫,常常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因为男人都是孩子。林徽因和梁思成,年轻的时候,偶尔免不了要吵吵嘴,林徽因又是那样一个急脾气。不过,吵嘴的,大多是小事,大事一般还是由林徽因做主。但遇到真吵的时候,往往又是林徽因先让步。20世纪30年代,他们只有一台照相机,胶卷也有限,得省着用。两人出去调查古建筑,梁思成要拍斗栱,林徽因要拍民居,两人争起来,但*后还是林徽因先让步。林徽因对梁思成,有种隐匿的爱。这种爱不用说,不用讲,藏在每**、每个抉择里,她支持梁思成的事业,全情投入,从头到尾。
    ……
    梁思成的著作里,总是少不了林徽因的影子。在用英文写就的《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前言里,梁思成说:
    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
    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的。
    这当真不是谀辞。《清式营造则例》的序里也写:内子林徽因在本书上为我分担的工作,除结论外,自开始至脱稿,以后数次的增修删改,在照片之摄制及选择,图版之分配上,我实指不出彼此分工区域,*后更校
    读增削。所以至少说她便是这书的一半著者才对。
    据说,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起工作时,通常是梁思成写出初稿,拿给林看,林不满意,在上面勾勾画画,甚至改到看不清原稿,梁再拿回去抄写。梁思成家学渊源,又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写起文章来,不至于词不达意,但跟林徽因比,他多了沉稳,少了灵动。林徽因的文艺气质,让她无论写起什么文章来,都飘逸又浓情,仿佛花香扑面,是另一境界。梁思成自己也承认,他几乎所有文章的“眼”,都是林徽因给点上去的。所谓“眼”,大抵就是,他画龙,林徽因点睛,他造出泥人,林徽因朝它们吹一口气——一口能让泥人活过来的仙气。梁思成的事业伙伴莫宗江也说:“梁先生写得*好的文章,是在与林先生争论中写成的。林先生逝世后,梁先生的文章就平淡多了。”同样,没有梁思成就没有林徽因。梁思成以他惊人的包容力,成就了一个传奇林徽因,她的社交,她的工作,都因梁思成的成全,而超越了一般家庭妇女的水平线,而使得林徽因那么耀眼,身兼家庭妇女、诗人、学者几重身份而游刃有余。梁思成不是没有困扰,他曾跟人提过,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是啊,怎么能不累,林徽因太多栖了,她是诗人里的学者,学者里的诗人,才女中的美女,美女中的才女,是众人仰慕的太太,又是知心知意的红颜知己。林徽因是难得的全才,她是标准的文理不分科。感性与理想交融在一起,她始终拿捏着尺度,总是能轻巧地在悬崖边舞蹈。而别人,男人和女人,只能仰头看着,望尘莫及。在感性的文艺领域,林徽因天马行空,清新淡雅,但又透着几分严谨,她的诗,至今读来,秩序井然又清丽芬芳。你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女孩子,在如斯年轻的时光里,就写出了那样尽美完善的诗歌。在理性的建筑领域,她又能亲历亲行,爬高上低,野外考察,不辞辛苦,她对她所爱的事业,是真的爱,全身心的 。但她又给建筑事业涂抹上了一些柔软的感性色彩。她的论文也像散文。她是学者,但绝不是那种一本正经、不容侵犯的,而是谈笑风生,任由思想和情感自由地伸展。面对这样一个文艺女神一般的爱妻,梁思成怎么能不惆怅?她是思想之江、情感之海,是恣意巡游的航船,他则始终做她皈依的港湾。
    目录
    自序: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001
    祖父林孝恂:活水的滋养力 /1
    晚清的季候,充满了变法的酵素,林孝恂也深谙“变”的真谛,笑对人生。时代的大变革,天崩地裂,对林孝恂来说,不是绝境,他总能从裂了缝的大地中,找到另一份生机、另一片天地。那感觉好像是夹缝中长出了新绿,绝壁上开出了鲜花,是因地制宜,四两拨千斤地绝处逢生。林徽因有一点和林
    孝恂很像,那就是总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总是努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父亲林长民:你是河流,我是船上一片小白帆 /7
    林长民生前,林徽因有所依傍,是无忧无虑的少女;林长民死后,尤其是徐志摩结婚后,林徽因一夜长大,原本纠结的情感线头,被迫厘清。生活不允许她任性。林徽因知道,她必须担起责任,结婚,工作,生子,过一种主流的人生。快乐吗?冷暖自知。
    母亲何雪媛:寂寂的,寂寂的流年 /17
    何雪媛的孤独与寂寞,林徽因不懂,也不想懂,即便是何雪媛想找一些小事,借以进入林徽因的世界。但林徽因却决然一转身,把精神世界的大门关闭了。她们之间有爱,多少年相依为命,那种不可缺少,外人无法理解……遗憾的是,她们之间的爱,似乎只有通过争吵才能表达出来。
    公公梁启超:是谁导演这场戏 /27
    十年。这门婚事,从*初提起,到*终达成,整整走过了十年才修成正果。在这十年里,梁启超安排他们见面,接来徽因就学,挡走徐志摩,安葬林长民,还支付林徽因留学费用,供给林徽因的亲娘、弟妹,投入了巨大的情感和财力。所以可以说,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关系,可以说是由梁启超一手打造
    的,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玉汝于成,该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她终于做了梁家的媳妇。
    婆婆李蕙仙:闺秀的判断力 /47
    李蕙仙一辈子“识大体”,不惜掩盖自己的才华与光芒,成就了一个了不起的男人。夫贵妻荣,她与他同舟共济。她一生精彩,平凡又伟大,终究是建筑在一个男人身上的。但她知道,林徽因做不到她这样。林徽因也聪明,也有才华,但她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传统的三从四德,在她身上,并没有深刻烙印。林徽因不拘一格的真性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真诚直接的感情方式,都超出了李蕙仙的期待。
    丈夫梁思成:幸福的成全 /57
    如果林徽因是一波碧水,梁思成就是一方池塘。他围绕着她,包容着她,成全着她。在感情世界里,在社交网络中,很难想象,没有梁思成,林徽因会是怎样。他的大度,让她的婚姻经受住了几次考验,成就了她的美名,也成就了她婚姻之外的种种感情。也许他知道,爱一个人,不是要去占有她的全
    部,而是帮助她发现更多、更丰富的自己;爱一个人,不是让她止步不前,而是要陪伴她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徐志摩: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72
    徐志摩没去世之前,林徽因可以抗拒,可以解释,可以逃避,但徐志摩去世之后,这些“工作”忽然变得不必要了,她不用再抗拒他的追求,不用再为自己的拒绝作解释。可是,在惊愕之后,林徽因慢慢地发现,面对自己内心深埋的感情,她忽然变得无可遁形。徐志摩对她付出的真情,像一个探照灯,时时刻刻照在她那些幽微的、固执的、只有自己的心绪上。一场心的磨炼,林徽因走了二十来年。
    金岳霖:你的温暖,我的纪念 /93
    金岳霖对林徽因,始终保持距离。林徽因是画中人,他则是看画的观众。他也许有过做画中仙的念头,但那估计也只是一闪而过。更多时候,金岳霖安于自身的位置。金岳霖用六个字解读徐志摩当年追求林徽因:不自量,不知趣。金岳霖用五个字形容林徽因:极赞欲何词。金岳霖痴恋林徽因一生,尽管高雅,也令人叹惋。绅士式的隐忍与克制,背后是种揪心的痛,还有一些小小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凌叔华:朋友不足,敌人未满 /111
    凌叔华生在富豪之家,打小种种都看过,所以格外培养出一种大气。凌叔华的大气与林徽因的大气不同,林徽因的大气是一种丰富,凌叔华的大气却是一种曾经沧海式的淡然。林徽因脾气急,凌叔华不,林徽因的人生姿态,像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一鸣惊人,凌叔华则像是一只鸳鸯浮游绿水,很有种闲庭信步的感觉。
    费慰梅:相惜,在重重叠叠的时光里 /122
    费慰梅给林徽因画过一张素描。简单,清爽,算不上绝世美人,但自有一种清雅,细细的线条勾勒出林徽因的上半身,图画中,她穿着窄高颈旗袍,头发向后梳,眉似柳叶,嘴唇微张,一双眼睛黑黑的,盛满了认真、好奇与疑问。这眼神的确应该属于林徽因。费慰梅抓住了林之神韵:一生向上,认真,充满热情。时时刻刻都准备激情迸发的林徽因,就应该是这情态。
    陆小曼:你是淡雅的诗,我是华丽的油彩 /140
    陆小曼和林徽因都出身**,但行事方式迥异。或许我们可以说,陆小曼像河,奔流向海,一去不回,一路的平静、激荡,她不断创造着新的局面,筋疲力尽,却也瞬间精彩。林徽因像湖,明净,沉稳,虽然也有起风浪的时候,但*终还是一方静水,只是,有水进来,有水离开,她总是新鲜,趋于永恒。
    沈从文:半��信徒,半如闺密 /157
    林徽因和沈从文,一个是热情的女子,一个是温柔的男子,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天差地别,可他们却那么相像。他们都很唯美,追求爱,追求“诗意的信仰”。在这一点上,沈从文和林徽因竟然和他们的“介绍人”徐志摩,惊人地相似。他们都可以说是徐志摩的门徒。胡适说,徐志摩一生,是追求“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的历史。林徽因、沈从文又何尝不是?
    张幼仪:这些年来,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 /172
    对于徐志摩来说,林徽因是上升的,飘忽的,艺术化的,摆脱了烟火气的,是翩若惊鸿的女神,踩着云彩,在空中舞蹈,她脚底下匍匐着的全是她的信徒。林徽因给他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满足了他对女性的全部想象;张幼仪却是下沉的,稳固的,保守乃至于陈旧的,她是庞大的中国传统女性里的一分子,是贤妻良母之典型。她像大地,拥有着宽阔的包容。她才是真正的人间常态。但徐志摩不懂得这一点。他也不想去懂得。他要活出的,是爱,是美,是自由,而非责任。
    胡适:那些年,我们的情感链 /186
    胡适比林徽因大十三岁,在辈分和名气上,林徽因比胡适要小很多,是个谦和恭敬的晚辈。在林徽因眼里,胡适的形象或许是成熟的、可亲的、仔仔细细的、可以信赖的。确实也真是如此。胡适,字适之,无论身在哪里,他似乎都能“适当为之”,所有困难在他面前,似乎都不成为困难,他总是能找到办法,使问题获得解决。胡适先生应该被发“好人卡”,他人生中的一切,兜兜转转,似乎都能落在一个“好”字上,他是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好朋友、好老师、好同事、好玩伴……他是一个球形人物。
    冰心:同行不同行,一个淡漠,一个热情 /196
    冰心少年成名,受万人仰慕,心气不会低。可林徽因往她身边一站,也不输阵。林徽因太耀眼了。冰心系出**,林徽因同样是;冰心是名校女生,海归学者,林徽因同样是;冰心嫁得好,稳稳当当,林徽因同样是。而且林徽因婚后还不乏追求者,徐志摩对她有情有意,金岳霖在她家隔壁护花有道,总体看来,林徽因似乎更胜一筹。
    萧乾:各自的流浪途 /222
    林徽因和萧乾身上,都有一种爽快劲儿。干净,明朗,向上,充满活力,好像水里裹着火心,那心随时都要跳出来。他们都对生活充满热情,是人世间认真的旅行客。他们都在英国待过,多少有点英伦范儿,潇洒,幽默。他们是一生的挚友,彼此相对,真诚又直接。萧乾一生浪迹天涯,走过许多地方。林徽因同样是。他们总是在一个地方相遇,分开,然后,又在另一个地方重逢。他们经历过不少次“小团圆”。彼此纪念。
    林洙:女主角,女配角,都是角儿 /237
    对于林徽因,林洙是“极赞欲何词”。林徽因很像在她年幼的生活中横空出世的一个偶像,她的经历,她的才学,她的气场,还有她毁损的美貌,在那个1948年初秋的早上,一下便把林洙这个普通女孩子笼罩其中。对于林洙来说,林徽因更像是一个传说,带着光环,blingbling,带着声响,轰轰隆隆,从遥远又遥远的地方,一下拉近到眼前,旋转,放大,不可思议。
    编辑推荐语
    林徽因头顶令人炫目的光环,被当时的众多才子恋慕,于是被当时众多的女子嫉妒。如今更是被冠以“旷世才女”“人间传奇”之名,于是有人对其感情世界捕风捉影,断章取义地发出呓语呻吟,借吹捧林徽因博取关注;也有人愤愤然对林徽因表示不屑……这其实都不是完整的、立体的林徽因。作为林氏家族一员,作为众多才子心中的**恋人,作为朋友,作为后生晚辈的导师,作为女人的情敌或公敌,从他人施与她怎样的影响、她又回馈了他们什么这个角度,也许更能展现客观、真实的林徽因。翻阅《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倾听林徽因后人好友伊北讲述林徽因与其同时代人的故事。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