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吕著中国通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吕著中国通史

  • 作者:吕思勉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ISBN:9787511341945
  • 出版日期:2014年01月01日
  • 页数:559
  • 定价:¥2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吕著中国通史》又名《白话本国史》,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作品1923年出版后不断重印再版,对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史坛影响极大。本书是与钱穆《国史大纲》双峰对峙的史学巨著,是*权威、*完整的国史教材,也是民国以来影响*大的中国通史。
    吕思勉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他治史严谨、规模宏达、视野开阔,擅长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史学家严耕望称吕思勉的治史“贯通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吕著中国通史》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其内容之丰富,史料之翔实,观点之新颖,见解之独到,语言之生动。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之公正,为同类书所不及。 吕著中国通史_吕思勉_中国华侨出版社_
    文章节选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山雨欲来风满楼”,分裂的机会成熟了,却仍等待着积久为患的宦官外戚做个导火线。
    灵帝是个*尊信宦官的。他因为数失皇子,何皇后的儿子辩,养于道人史子助家,号为史侯。王美人的儿子协,灵帝的太后董氏自行抚养,号为董侯。灵帝想立董侯,没有办到,前一七二三年,灵帝病重了,把董侯属托宦者蹇硕,叫蹇硕立他。这时候,何皇后的兄弟进,做了大将军,兵权在手。蹇硕想诱他人朝,把他杀掉,然后拥立董侯。何进明知他的阴谋,拥兵不朝。蹇硕不敢动。于是史侯即位,是为废帝。
    这时候,外戚宦官,依旧是势不两立。然而何氏出身低微,何太后的立,颇得些宦官的力。以是何氏对于宦官,有些碍难下手。何进虽然杀掉蹇硕,又逼死董太后,杀掉董太后的哥哥董重;然而要尽诛宦官,何太后就要从中阻挠他。何进手下袁绍等一班人,因而劝���进召外兵以胁太后。
    宦官知道事情危险了,就把何进诱入宫,杀掉。袁绍等乘势攻宦官,尽杀之。凉州将董卓,驻兵在河东。听得何进召外兵的命令,即日进兵。这时候刚刚到京。于是拥兵人京城,把废帝废掉了,拥立董侯,是为献帝。
    京城里的大权,霎时间落人“凉州军阀”之手。袁绍等一班人,自然是不服的。于是袁绍逃回山东,起兵“讨卓”。诸州郡纷纷应之。董卓就把天子迁徙到长安。近着凉州老家。“讨卓”的兵,本来不过“各据地盘”,没有“讨卓”的诚意。自然是迁延敷衍,毫无成功。
    然而“凉州系”却又内乱起来了,前一七二〇年,司徒王允和中郎将吕布,合谋杀掉董卓。董卓手下的将官李催、郭汜,起兵攻陷京城,杀掉王允。吕布逃到山东。李傕、郭汜又自相攻伐。催劫天子,汜留公卿为质。直到前一七一六年,凉州将张济从东方来,替他们和解,才算罢兵言和。献帝趁这机会,便想逃归洛阳。李催、郭汜起初答应了,后来又追悔,合兵来追。献帝靠群盗李乐等帮忙,总算逃脱。然而群盗又专起权来,外戚董承等没法,只得召兖州的曹操入卫。曹操既至,以洛阳残破,挟着献帝迁都许昌。如今河南的许昌县。从此以后,大权都在曹操手里,献帝“守府而已”。
    这时候,州牧郡守,纷纷割据。就有:
    袁绍据幽并青冀四州
    刘备据徐州
    刘表据荆州
    刘焉据益州
    袁术据寿春如今安徽的寿县。
    马腾、韩遂割据凉州
    后汉时代,是颇重门阀的。参看下篇第三章第七节。袁绍是“四世三公”,所据的地方又广大,所以势力*强。却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假借的名义,也比众不同。
    “凉州系”在当时是个扰乱天下的罪魁。然而其中并没有雄才大略的人,李傕、郭汜、张济,不久都无形消灭了。只有吕布,却是个骁将。袁术攻刘备,吕布乘势夺取徐州。刘备弄得无家可归,只得投奔曹操。这刘备也是个英雄,曹操便利用他去攻吕布。曹操表刘备做豫州牧,借兵给他。前一七一四年,和他合力攻杀吕布。这时候,袁术因为措置乖方,在寿春不能立足,想要投奔袁绍。曹操顺便叫刘备击破他。袁术只得折回,死在寿春。然而刘备也不是安分的人,就和董承合谋,想推翻曹操。却又自己出屯小沛。事情发觉了,曹操杀掉董承,打破刘备。刘备也投奔袁绍,于是青、徐、衮、豫四州略定。
    袁曹冲突的时机到了。前一七一二年,战于官渡,在如今河南中牟县的北边。袁绍大败,惭愤而死。儿子袁谭、袁尚争立。前一七〇六年,曹操全定河北。袁谭为曹操所杀。袁尚逃到乌桓(参看第二章**节)又给曹操打败;再逃到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把他杀掉。前一七。四年,便南攻荆州。刘表刚好死掉,他的小儿子刘琮把荆州投降曹操。
    这时候,刘备也在荆州。他和曹操是不能相容的,逃往江陵。曹操派轻骑追他,**一夜走三百里,到当阳长阪,如今湖北的当阳县。追到了。刘备兵败,再逃到夏口,靠刘表的大儿子刘琦。
    这时候的刘备,可算得势穷力尽了,却有一支救兵到来。当东诸侯起兵“讨卓”的时候。长沙太守孙坚也起兵而北。董卓西迁之后,孙坚便收复洛阳。后来和袁术结连去攻刘表,给荆州军射杀。坚兄子贲,收集残部,投奔袁术。孙策虽然年少,倒也是个英雄。看看袁术不成个气候,便想独树一帜。于是请于袁术,得了父亲旧时的部曲。南定扬州。前一七一二年,孙策死了,他的兄弟孙权代领其众。刘备手下的诸葛亮,便想一条计策,自己到江东去求救。
    这时候的江东,论起兵力来,万万敌不过曹操。然而(一)北军不善水战;(二)荆州军又非心服;(三)加以远来疲敝,又有疾疫,却也是曹操兵事上的弱点。孙权是个野心勃勃的人,手下周瑜、鲁肃等也有一部分主战的;于是派周瑜带水军三万,和刘备合力抵御曹操。大破曹操的兵于赤壁。如今湖北嘉鱼县的赤壁山。于是曹操北还,刘备乘胜攻下如今湖南省的地方。明年,周瑜又攻破江陵。三分鼎足之势,渐渐的有些成立了。俗传“借荆州”一语,说荆州是孙权借给刘备的。这句话毫无根据。请看赵翼《廿二史札记》。
    赤壁战后,曹操一时也不想南下。而西方的交涉又起。原来凉州地方,本有个马腾、韩遂割据。李催、郭汜等灭后,曹操虽然收复关中,派钟繇镇守,却还没顾得到凉州。前一七。一年,曹操征马腾做卫尉。马腾的儿子马超,疑心曹操要害他,就和韩遂举兵造反。凉州的兵势,十分精锐。钟繇抵敌不住,只得弃长安而走。马超、韩遂直打到潼关。曹操自将去抵御他,用离间之策,叫他两个分心,到底把他打败了。明年,曹操就杀掉马腾。马超知道了,举兵又反,却给杨阜等起兵打败。马超就逃奔汉中。
    这时候的汉中,是谁据着呢?先前巴郡有个张修,创立五斗米道。参看下篇第三章第六节。沛县的张鲁信奉他,张修死后,张鲁就俨然做了教主。很有信奉他的人。益州牧刘焉,便叫他保守汉中。刘焉死后,儿子刘璋颇为阎弱。张鲁就有吞并益州之志。刘璋急了,因为刘备素有英雄之名,就想招他人川,借他防御张鲁。
    刘备闻命,真是“得其所哉”。即便带兵入川,不多时,就借端和刘璋翻脸,把西川夺去,这是前一六九八年的事。前一六九七年,曹操平定张鲁,取了汉中。前一六九六年。刘备又把汉中夺去。这一年八月里,又命关羽从荆州进兵攻取襄阳。这时候的刘备,对于曹操竟取了攻势了。 曹操取汉中这一年,孙权因刘备人川,也颇想乘虚夺取荆州,刘备这时候,正想争取汉中。知道两面开衅是不行的。便和孙权妥协,把荆州地方平分,备使关羽守江陵,权使鲁肃屯陆口。如今湖北的蒲圻县。这时候周瑜已经死了。到关羽进攻北方的时候,孙权又把吕蒙调回,换了个“未有重名,非羽所忌”的陆逊。关羽果然看轻他。把江陵守兵尽数调赴前敌,后路空虚。吕蒙便乘势发兵,袭取江陵。这时候,关羽前敌的攻势也已经给曹操发大兵堵住,弄得进退无路,只得退军,给孙权伏兵捉住,杀掉。西蜀进取之势,受了一个大打击。
    P168-171
    目录
    **篇 上古史
    **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节 獯粥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节 古代社会的**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节 匈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法律
    第六节 学术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节 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节 晋初诸族的形势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节 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节 唐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二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节 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人中国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第三章 北宋的积弱
    **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 元祐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四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
    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剪除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侂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节 蒙古的由来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
    第四节 南宋的灭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
    第七节 钞法
    第八节 学术风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章 明朝的对外
    **节 明初的武功
    第二节 瓦刺的强盛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节 宦官的专权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节 清朝的先世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
    第二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第二节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节 湘黔的苗族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节 乾隆时的衰机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节 西人的东来
    第二节 基督教初人中国的情形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节 西南*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节 五口通商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第二章 咸同时的大内乱
    **节 太平军
    第二节 捻军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
    第四节 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
    **节 革新的原动力
    第二节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法律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
    第五篇 现代史
    **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
    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
    第二章 俄蒙的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
    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
    **节 帝制运动
    编辑推荐语
    《吕著中国通史》原是吕思勉先生为**中学的学生所写的历史教科书,通俗易懂,是学习中国历史的“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本书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全书共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现代史几部分来阐述,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个时代,内容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等各个领域。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另外,书中开列的参考阅读书目,为进一步学习、研讨历史等学问指示了方向。
    吕思勉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他治史严谨,治学规模宏达、视野开阔,特别注重社会状况的阐述。本书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书中除了历代的政治制度、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学术思想、文化艺术、对外交通等内容外,还有诸如“欧人的东略”、“藩属的丧失”、“远东国际形势”、“关税自主的交涉”、“现代的经济和社会”等问题,都设有专章加以叙述。作者对史事评述、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也多平实中肯而发人深思,是史学界公认的*权威*完整的一部历史巨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