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QQ咨询:
有路璐璐: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 作者:(美)白诗朗 彭国翔
  •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2043028
  •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01日
  • 页数:401
  • 定价:¥4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在一定意义上,本书既是有关这种至关重要和引人入胜的对话是如何开始的历史,同时也是对于如下问题的哲学和神学反省:1980年代早期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参与者们探讨儒家和基督徒之间产生对话的可能性。
    参与儒耶对话的一个前提假定,当然是认为儒学和基督教一样在现代世界中是有前途的。除了个别例外,大体来说,这两个伟大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一直是处在彼此隔离的状态下各自运行的。这种相互隔离的局面如今已经改变了。对于如何解决环境危机、人权论争、文化价值、经济全球化以及神学对话和精神性的分享等各种各样的论题,儒者与基督徒如今可以随时互相讨论。
    文章节选
    导言
    一 他者的差异
    就像高层与低层文化一样,神学和哲学在人类的宗教生活中有着彼此映现的方式。在宗教和思想史上,有些时期学术和文化风纪的关系呈现出良好的状态,或至少是富有挑战的,有些时候则只是与其自身相协调。中国的唐宋及欧洲中世纪的金盛时期,在佛教徒、儒家学者和基督教士的历史回忆中都有记录。也有另外一些时代,像中国的晚周和魏晋时期、文艺复兴以及后现代的北大西洋世界,则表现为脱离与转型的阶段。如今我们所处与身在的,正是这样一种传统智慧和实践相疏离异化的变迁时代。
    中国的魏晋时代是颇有启发性的。魏晋的士子们担忧其文化的生存,并对外来的佛教产生了兴趣。有这样一个事实,即基督教代表一种内部的宗教活动,而不是一种来自于完全相异文化的传教信仰之外。除此之外,在许多方面,古希腊、罗马晚期也与中国魏晋的这段变迁时期相似。在变迁时期,一切都无法像往常一样聚合在一起,话语的主旋律是迥异、分离、绝望、差异、多元和冲突。所有这些形成了一幅文化失范的凄凉场景,一个伟大时代已到了尽头,没有人确知曙光将带来什么。
    二 听众的差异
    本书在比较神学方面有两个焦点。其一,是一个紧迫的神学问题,即基督教在现代世界对宗教多元主义的回应。……
    目录
    导言
    一 他者的差异
    二 听众的差异
    三 对话的阶段
    四 三重线索
    五 原因何在
    六 本书结构
    **章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一 双向转化
    二 四种转化中的遭遇
    三 过程选择与神学论说
    四 神学重建的问题
    五 儒家传统
    六 儒耶对话的容纳
    七 折衷主义与多元宗教参与的危险
    第二章 宗教多元主义与神学的处境
    一 历史的反思
    二 儒家学者和基督徒之间缺乏敌意
    三 一些神学问题
    四 方法学的考虑
    五 比较神学
    六 儒耶对话的脉络
    七 对话的各种定义:梵蒂冈和日内瓦
    八 儒学的对话性
    九 有关儒家代表的问题
    十 与儒学对话的神学挑战
    第三章 儒家思想的宗教向度
    一 儒家对超越性的反思
    二 儒家传统的根源
    三 儒学的主旨
    四 儒家的古代经典
    五 儒学的各个时代
    六 早期现代儒家论说的兴起:朱熹的基元系统
    七 朱熹之道的概要
    八 朱熹道德形上学的价值论基础
    九 “理”的理论
    十 “心”的能动性
    十一 存在的枢纽:“命”与“太极”
    第四章 牟宗三对儒家宗教性的辩护和杜维明对信赖社群的诉求
    一 牟宗三对儒家宗教性的界定
    二 牟宗三对儒家之道的分析
    三 牟宗三的宗教理论及其与儒学的关联
    四 牟宗三对朱熹的批判
    五 进入一种社会关怀的关系世界
    六 中庸与相互感通性
    第五章 过程神学与双向超越性
    一 超越性与内在性的问题
    二 有关过程传统的。一般观察
    三 过程宇宙论和神学的几条原则
    四 理性主义的希望
    五 对话性的上帝与过程之道
    六 双向超越性与神学方法论
    七 三参性的创造
    第六章 双重公民权:折衷主义的修正
    一 前言:引入问题
    二 双重公民权的问题
    三 牟宗三的儒家回应
    四 基督教神学的挑战
    五 折衷主义的一成不变性
    六 仍然是真理所有权的问题
    附录一 儒家宗教性研究的趋向
    一 导论
    二 儒家之道的六个阶段
    三 儒家研究的学术变革
    四 儒学研究的类型
    五 人道之教、宗教精神性和道德形上学
    六 结论
    附录二 宗教对话中现代新儒家的精神性
    一 背景
    二 儒释之遭遇
    三 现代的联姻
    四 参与及借鉴
    参考书目
    译后记
    编辑推荐语
    对于对话的希望有可能转变成不过是又一种乌托邦的梦想。常言道,熟悉有时反而导致轻慢。宗教间更好的理解不会解除现代世界的所有疾患。对于世界上那些其历史大多相对均衡与和平的地区来说,日益增长的宗教差异甚至会产生各种新的问题。除了相对尊重和平衡之外,宗教差异也可能激发更多的战争,对于其他宗教的暴力性回应在历史上似乎更为司空见惯。目前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这样一个世界:身处其中的所有人都能够原谅以往的过失,而是一个能够产生文明的对话,从而不使双方困难问题的解决诉诸暴力的世界。
    参与儒耶对话的一个前提假定,当然是认为儒学和基督教一样在现代世界中是有前途的。除了个别例外,大体来说,这两个伟大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一直是处在彼此隔离的状态下各自运行的。这种相互隔离的局面如今已经改变了。对于如何解决环境危机、人权论争、文化价值、经济全球化以及神学对话和精神性的分享等各种各样的论题,儒者与基督徒如今可以随时互相讨论。——白诗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