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1600-2000-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QQ咨询:
有路璐璐:

1600-2000-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 作者:(美) 徐中约(Immanuel C.Y. Hsü) 计秋枫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49552
  •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 页数:627
  • 定价:¥8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自1970
    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此次重校对内容重新审校、订讹,并对部分章节进行增补,同时择选百余幅珍贵照片;随之配图,努力为读者呈现一部客观翔实的著作。
    本书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的历史。
    徐中约虽身处欧美学界,想通过本书表达的却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但这种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中调和的历史观。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参考了巨量不
    文章节选
    占领北京皇太极准备入侵华北了。1640年,他以一支强大的军队进攻锦州,明廷为保卫锦州,任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调集了包括吴三桂在内的八个总兵率13万军队增援该城。皇太极击溃五万多明军,打垮了敌方的顽抗。1642年,锦州城失陷,洪承畴被俘。他备受优待,随后便投靠了清朝一方。皇太极此时将其疆域扩展到长城要塞山海关,但他暂时选择了避免与驻守此处的明军重兵直接对垒。相反,他转向满洲北部,于1643年将整个黑龙江流域置于清朝统治之下。就在此刻他染病身亡,享年51岁。6岁的第九子福临(1638—1661年)被选继位,由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和十四子多尔衮临朝摄政。

    明廷不仅受到满洲人之逼迫,还受困于横行肆虐的内部叛乱。多尔衮曾想与一些农民起义军联络,但还没等他的计划成熟,号称“闯王”
    的起义军首领李自成(16057—1645年)便于1644年4月下旬迅捷地推进到北京。辽东总兵及山海关大军统帅吴三桂受明朝皇帝之命返师勤王,但北京城在吴三桂军到达前便失陷了。
    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于4月25日进入北京城,明帝在俯瞰紫禁城的景山上自缢。起义军俘虏了吴三桂的父亲,然后又在北京强迫他敦促其子归顺。夹在起义军和满洲人之间的吴三桂决定邀请后者与他结盟。

    多尔衮早已驻扎在山海关附近,观察关内事态的发展,吴三桂的相邀令他高兴。满洲军队涌进了山海关的城门,吴三桂亲自在关上迎接多尔衮。当清军推进北京之时,李自成焚毁了部分宫殿和北京城九门的塔楼。1644年6月4日,他在清军逼近之前向西撤退,清军于6月6日进入了北京。

    为赢得汉人的拥护和信任,多尔衮大肆渲染地为明朝的皇帝和皇后发丧,并盛词赞扬那些在动乱中丧身的明朝官员。他声称满洲人是前来灭流寇安天下的,部队在吴三桂和几位满洲将领的统率下前去追击李白成,李自成在1645
    年六、七月间殒命,据称他是在湖北省寻找食物时遭乡民所杀。另一个起义军首领张献忠,1647年在四JII被清军打败,张本人被击毙。这样,坚持几达二十年之久的两支农民起义军队伍终于被镇压了。

    尽管满洲人曾宣称进人中原,是为了报明帝殉难之仇并除暴救民,但他们的动机显然并不是那样崇高无私。满洲人巧妙地为自己占领北京一事辩白,称他们是从“叛匪”那里光复了该城而不是从明朝统治者手中抢夺过来。1644年
    10月,清廷从沈阳迁至北京,标志着一个新王朝的开始——这个王朝一直延续到1911年。
    清朝的**个皇帝是福临,按避讳君主个人名字的做法,其年号为“顺治”。政务大权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里,他决定**的大政方针,领导征服中国的未竞之业。

    2.2南明抗清运动尽管满洲人在北京建立了朝廷,但中国南部地区仍掌握在忠于明朝的人手里。1645年,这些大明遗臣在明朝的南都——南京立福王为帝,坚持抵抗。然而,福王却是一位昏君,怠于政事,一味追求享乐。

    其他几场各不相属的抗清运动继续坚守明朝基业。一帮大明遗臣在绍兴立鲁王为新的**,而另一帮人则在福州拥立了唐王,这两位王爷是叔侄关系,但却水火不容,*后两人都被清军击败。及后,另外一帮明朝遗臣在广州拥立唐王之弟(即所谓的新唐王)为帝,但他的统治只延续了40天(1646年)。随着这些抗清运动的失败,由万历帝(1573-1619
    年)之孙桂王领导的一个较为稳健的新政权开始在广东省的肇庆登场亮相了。到1648年时,桂王成功地恢复了对南部和西南部七个省的控制,但在那些与满人合作的汉人之合围猛攻下,这场运动*终也垮台了。

    在上述几场抗清运动迅速地潮起潮落之际,大明忠臣郑成功(1624-1662年)在沿海地区组织了一场更为持久的抗清斗争。郑成功,也名“
    国姓爷”,其父郑芝龙一度是唐王的支持者,而母亲则是日本田川家族的女子。唐王对年轻的郑成功非常赏识,1645年赐他姓
    “朱”;此后他便以“国姓爷”之称闻名遐迩,荷兰人则由此变音称他为“Koxinga”。唐王待他亲如帝室同宗,1646年初敕封他为伯爵及抗清“招讨大将军”。为报帝皇眷遇之恩,国姓爷矢志终身效命明朝。然而,在1646年后期,他的父亲叛降清廷,从而使清军得以经捷径进攻唐王。国姓爷憎恶其父的行径,宣誓终生忠于桂王。他集结几千名部属攻占了厦门和金门,以此作为抗清根据地。1655年初,他完善了军政机构,在福建分所属部队为七十二镇,并建六官分理国事,属下总兵力达10—17万人。国姓爷庇护诸多前明士大夫,并且从事对外贸易,为抗清活动筹措资金。

    1658--1659年间,国姓爷经海路攻袭浙江和江苏,占领了重镇镇江;他本来可以攻取扬州以切断清军补给线,但他不听部将建议,决意向南京推进。1659年9月战败,麾下500
    艘船舶被烧毁。他不得不撤回厦门休息重整。此刻他发现厦门和金门用做作战基地实在太狭窄,于是便属意于其时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即福摩萨(Formosa)(在葡萄牙语中是“美丽”的意思)。1661年,国姓爷率900艘船舶和25,
    000名士卒对台湾发起了一场全力猛攻,荷兰守军被征服。1662年2月1日,国姓爷与荷兰总督揆一(FederickCoyett)缔结条约,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国姓爷以台湾为新基地,准备与清军展开一场持久战。清廷确实也对他无可奈何,能做的只是处死了他的父亲和兄弟(1661年),下令将沿海30—50里范围内的居民迁往内地(1662年),并禁止大陆的渔船和商船出海,以此切断国姓爷的资源供应。国姓爷此刻成了大明遗臣中仅存的一线希望之化身,但他却于1662年6月23日暴卒,年仅38岁。据称他是死于疟疾,但也可能是自杀。抗清大业由其子郑经继承下来,但斗志已不能与以往同日而语了,且内讧持续不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一年后置为福建省的一个府。随着这个*后的大明遗臣集团的失败,清朝完成了对整个中国的统一。
    2.3王朝的巩固与辉煌
    顺治朝,1644-1661年顺治在1644年10月30日成为中国皇帝,时年仅7
    岁。政府大权操于多尔衮之手,他有颇具温情的“叔父摄政王”称号。1645年,多尔衮获加封为“皇叔父摄政王”,1648年或
    1649年更加封为尊贵的“皇父摄政王”,威望显赫。
    多尔衮是朝中权力*大的人;他的话就是法律。所有高层决策全由他做出,连御玺都收藏在他的**。向皇帝上奏折的人须呈副本给多尔衮,并等候他的批复。由于他的地位显赫,他觐见皇帝时不必叩头。

    多尔衮对新王朝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在他的指挥下,清军占领了陕西、河南和山东诸省;1645年又占领了江南、江西、湖北和浙江一部分;1646年占领四川和福建。内政方面,他保留了大部分明朝的职官和措施,欢迎汉族官吏投效政府,甚至允许穿戴明朝服饰。
    他保留了德意志籍耶稣会士汤若望(AdamSchallvonBell)钦天监监正的官职。但是,多尔衮的两道旨令却极大地惹恼了汉族人:一是强迫汉人按满洲人的风俗蓄发留辫;二是圈占汉人的良田用来封赏满洲王公显贵和旗人。

    多尔衮少年得志,身居高位,实际上损害了自己的前程。他似乎经受不住再无更高官爵可资攀取的处境,开始沉湎于寻欢作乐。1650年年底,他在狩猎途中暴卒于长城附近的喀喇城,享年39岁。

    当顺治皇帝于1651年亲政时,他继续了多尔衮建立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即任用汉人帮办内政事务。他悉心研习汉文,以便能无需借助满文翻译而看懂汉文奏折。他继续实行“一条鞭法”①,并改善统计制度以减少贪污腐败,不法行为受到严惩。为杜绝汉族士人秘密反抗,他取缔了所有的诗文会社。机构方面,他新设了一些职官,其中衙门有宗人府,而官职有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和侍讲等。1653年撤销了内务府,并在宫中建立了由太监掌管的十三衙门取代,太监们对这位年轻的皇帝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虽然皇帝警告他们不要干政,但要使他们完全远离朝廷事务是不可能的,于是,1660
    年,十三衙门又被撤销了。但是顺治皇帝的统治很短暂,1661年便死于天花。
    康熙朝,1662—1722年 顺治死后,帝位由他的第三子玄烨继承,时年仅
    8岁,年号康熙。他之所以被选出继承皇位,主要是因为他已出过了天花,因此不会夭折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在他幼年即位时,指定了四个摄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鳌拜是*为专横的一位,康熙虽然只是个小孩,却也不满他的行径。1667年,康熙在13岁时亲政,他争取到皇后的舅舅索额图的帮助,以三十款大罪的指控囚禁了鳌拜。
    康熙帝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了胆略、机智和决断,这些将是他长达61年统治的基本特征。
    ……
    目录
    出版前言
    地图目录
    原著者中文版序
    繁体版序
    第六版序(英文版)
    **版序(英文版)
    历代纪元表
    贷币及度量衡折算表
    **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 “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 “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 新的综合思考
    参考书目
    **编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2.1 清朝的建立
    努尔哈赤的崛起
    满洲和清的含义
    占领北京
    2.2 南明抗清运动
    2.3 王朝的巩固与辉煌
    顺治朝,1644—1661年
    康熙朝,1662—1722年
    雍正朝,1723—1735年
    乾隆朝,1736—1795年
    参考书目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3.1 政治结构
    皇帝和**
    **政府机构
    地方行政
    农村基层控制
    3.2 经济制度
    土地和税收制度
    **收支
    人 口
    参考书目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1 中国社会
    家 庭
    宗 族
    社会分层
    士绅:特权和功能
    科 举
    4.2 思想潮流
    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
    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参考书目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 西欧人的来临
    探险家和商人
    传教活动
    耶稣会影响的衰落:礼俗之争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中国丧失了现代化的机会
    5.2 俄国的推进
    穿越西伯利亚
    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
    《尼布楚条约》,1689年
    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
    《恰克图条约》,1727年
    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
    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参考书目
    第六章 国运逆转:由盛到衰
    6.1 清朝力量的衰落
    行政无能
    腐败普遍
    满人和旗人堕落
    财政窘迫
    人口压力
    士人失责
    6.2 会党起义
    6.3 西方的推进与封贡体系
    参考书目
    第二编外患内乱(1800—1864年)
    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
    7.1 单口贸易的缘起
    7.2 广州贸易
    行 商
    交易程序
    征税与交费
    交易项目
    7.3 外国人在广州的生活
    行为规则
    司法权问题
    7.4 英国改变广州体系的企图
    马戛尔尼使团,1793年
    阿美士德使团,1816年
    参考书目
    第八章 鸦片战争
    8.1 鸦片贸易
    8.2 834年的律劳卑使命
    8.3 风暴前夕的平静
    8.4 林则徐在广州
    8.5 鸦片战争
    **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参考书目
    第九章 第二次条约安排
    9.1 耆英的新外交
    与璞鼎查的交情
    1844年奏折
    “广州入城问题”
    9.2 广州方面的强硬政策,1848—1856年
    9.3 亚罗战争
    天津谈判
    1858年《天津条约》
    上海税则商议
    9.4 第二次协定
    大沽的击退
    北京协定
    俄国的推进
    参考书目
    第十章 太平天国革命、捻军起义及回民起义
    10.1 社会动荡的根源
    社会经济因素
    鸦片战争的影响
    政治腐败
    武备松弛
    自然灾害
    客家人和基督教
    10.2 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
    10.3 太平天国的制度
    土地制度
    军政合一
    文化和宗教合一
    新历法
    社会政策
    10.4 外国的中立立场
    10.5 曾国藩和湘军
    10.6 天国内讧
    10.7 战争的转折点
    10.8 太平天国的崩溃
    10.9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战略错误
    意识形态冲突
    领导集团的失误
    太平天国生活的自相矛盾
    蹩脚的外交
    10.10 太平天国革命的遗产
    10.11 捻军起义和回民起义
    参考书目
    第三编外国帝国主义加剧时期的自强运动(1861一1895年)
    第十一章 清朝中兴与自强运动
    11.1 新领导人及辛酉政变
    11.2 合作政策和外交现代化
    总理衙门
    通商大臣
    同文馆
    海 关
    国际法的引进
    11.3 军事现代化和早期工业化
    先驱者
    恭亲王与李泰国一阿思本舰队
    各省自强运动的开始
    守旧派的反对
    11.4 自强运动的各个阶段
    **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11.5 自强运动的局限与影响
    缺乏协调
    眼界狭窄
    资本匮乏
    外国帝国主义
    技术落后和士风日下
    社会和心理惰性
    参考书目
    第十二章 对外关系与宫廷政治,1861—1880年
    12.1 对外事务
    斌椿使团,1866年
    蒲安臣使团与修约,1868—1870年
    天津教案,1870年
    觐见问题,1873年
    马嘉理案,1875年
    12.2 慈禧太后及其政治
    惩戒恭亲王
    控制王位继承
    参考书目
    第十三章 外国侵占台湾、新疆与安南
    13.1 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年
    13.2 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清代在新疆的统治与回民起义
    海防与塞防之争
    崇厚出使和《里瓦几亚条约》,1879年
    曾侯和《圣彼得堡条约》,1881年
    13.3 争夺安南的中法战争,1884.一1885年
    法国的入侵
    清流党的兴起
    战争爆发
    和平解决
    参考书目
    第十四章 帝国主义加紧扩张:日本侵略朝鲜与“中国的瓜分危机”
    14.1 朝鲜的开放
    14.2 国内暴乱与国际政治
    1882年兵变
    1884年暴动
    东学党叛乱,1894年
    14.3 战争爆发
    14.4 和平协定
    14.5 清朝失败的原因
    14.6 战争的反响
    帝国主义加紧扩张
    民族工业受到压制
    日本的崛起
    中国的新政治运动
    14.7战后对外关系
    三国干涉
    中俄密约
    割地狂潮
    “门户开放”政策
    参考书目
    第四编改革与革命(1898一1912年)
    第十五章 1898年的维新运动
    15.1 早期维新派和传教士的影响
    15.2 保守的改革者:翁同铄和张之洞
    15.3 激进的改革者:康有为和梁启超
    今文经学运动
    康有为努力争取认同
    康有为的崛起
    15.4 百日维新
    15.5 皇太后与政变
    15.6 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维新派缺乏经验
    慈禧的权势
    保守派的反对
    参考书目
    第十六章 义和团事件,1900年
    16.1 义和团事件的背景
    对基督教的憎恶
    民众对帝国主义的怒火
    外国经济支配下的艰难生计
    自然灾害
    16.2 拳民的缘起
    16.3 朝廷庇护拳民
    16.4 东南互保
    16.5 媾和
    16.6 俄国占领满洲
    16.7义和团事件的影响
    参考书目
    第十七章 清末新政和立宪派
    17.1 清末新政,1901—1905年
    17.2 立宪运动,1905—1911年
    参考书目
    第十八章 晚清的思想、社会和经济变化,**讨论(1895—1911年)
    18.1 思想的再定位
    传统思想的变质
    新 学
    日文译著
    18.2 社会的变化
    以家庭为**的社会的瓦解
    新兴**
    城市的成长
    18.3 经济困境
    预算赤字
    贸易失衡
    外国投资及其控制作用
    帝国主义的两面性
    参考书目
    第十九章 历史透视下的清王朝
    软弱的领导与不完善的体制
    满人对汉人的猜疑
    对西方挑战本质的无知
    内忧外患与资本不足
    外国的作用
    参考书目
    第二十章 革命、共和与军阀割据
    20.1 革命的背景与特征
    清朝的衰败
    人民起义的传统
    外国的影响
    政治变革的必要
    毕三次革命之功于一役
    20.2 孙中山与革命
    檀香山与香港的影响
    兴中会,1895年
    伦敦蒙难
    艰难时期,1896 1900年
    同盟会成立,1905年
    20.3 共和国的兴起
    铁路国有化
    武昌起义
    清帝退位
    历史意义
    20.4 袁世凯背叛共和
    二次革命
    袁的帝制之梦
    20.5 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7年
    清帝复辟,1917年
    军阀混战
    参考书目
    第五编主义与抗战(1917—1945年)
    第二十一章 思想革命,1917—1923年
    21.1 背景
    21.2 新文化运动的展开
    陈独秀与《新青年》
    蔡元培和北大
    胡适及其贡献
    21.3 五四运动,1919年
    21.4 新文化运动的扩展
    外来访客
    问题和“主义”
    到东方去!到西方去1
    21.5 结论
    参考书目
    第二十二章 思潮澎湃和反帝运动中的**统一
    22.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
    22.2 国民党的改组,1923—1924年
    22.3 北伐与国共分裂
    22.4 民族主义外交
    华盛顿会议
    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
    22.5 南京国民政府
    参考书目
    第二十三章 国民政府:挑战重重的十年,1928—1937年
    23.1 “新军阀”和派系政客
    23.2 日本对东北的侵略
    23.3 共产党的挑战
    共产国际的政策
    毛泽东的根据地斗争
    国民党的“围剿”
    长征和遵义会议
    23.4 西安事变和统一战线
    23.5 成败得失:十年回顾
    金融改革
    关税自主
    收回外国租界
    交通
    工业发展
    教育
    新生活运动
    文学界
    对社会和经济改革的忽视
    财政上的不负责任
    参考书目
    第二十四章 中日战争,1937一1945年
    24.1 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兴起
    1932年的“五·一五政变”
    1936年的“二·二六政变”
    广田弘毅的对华政策
    24.2 不宣而战,1937年
    24.3 汪精卫的“和平运动”
    24.4 国民党的抗战建国计划
    24.5 国共合作及其摩擦
    24.6 延安经验与外国的观察
    生产自给运动
    外国观察家
    迪克西使团
    24.7战时外交与美国卷入中国事务
    1943年的开罗会议
    史迪威危机
    赫尔利的调停,1944—1945年
    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
    24.8战争的后果
    东亚的国际新秩序
    国民党的衰竭
    经济灾难
    心理的疲惫
    参考书目
    第六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
    第二十五章 内战,1945—1949年
    25.1 毛泽东在重庆
    25.2 苏联在东北的行动
    25.3 马歇尔使华
    25.4 内战
    25.5 美国的作用
    25.6 对美国政策的重新评价
    25.7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虚有其表的军事力量
    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溃
    失却民心和政府威信
    美国调停和援助的失败
    社会和经济改革的迟滞
    参考书目494
    第二十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十年
    26.1 政治组织
    政府结构
    政党
    中国共产主义的特殊性
    26.2 经济发展500
    土地革命和农业集体化
    工业发展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26.3 社会主义新人
    26.4 对外关系
    参考书目
    第二十七章 中苏分裂
    27.1 冲突的历史根源
    27.2 意识形态争论
    27.3 领土争端
    27.4 战争危机
    参考书目
    第二十八章 “国民政府”在台湾的统治
    28.1 美国的对台政策
    28.2 政治结构.
    28.3 经济和社会发展
    28.4 文化生活
    参考书目
    第二十九章 中国重人国际社会
    29.1 中美缓和
    美国政策的变迁
    新均势
    中国的动机
    尼克松在北京
    《上海公报》
    和解的成就
    29.2 中日恢复邦交
    田中角荣的对华新政策
    田中角荣在北京
    参考书目
    第三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0.1 邓小平的构想
    30.2 农业改革
    30.3 工业改革
    **阶段
    第二阶段
    30.4 对外开放政策
    中日贸易
    中美贸易
    30.5 未来发展前景
    参考书目
    第三十一章 中国的崛起
    31.1 香港回归
    英国的殖民统治
    政权交接仪式
    31.2 中美关系
    “中国威胁”论?
    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遏制论与磋商论
    《美日安保条约》
    佩里的作用
    中美关系中的棘手问题
    克林顿的友好示意
    31.3 21世纪初的中国
    参考书目
    索引
    审校后记
    编辑推荐语
    **1:荣获第四届“**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荣获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颁发的“2008年度全行业**畅销品种”奖
    英语世界及海外华人社会*畅销的中国近代史巨作
    197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五百周年社庆文告公布的数十名著之一
    **2:重排重校,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呈现客观翔实的经典著作
    2008年,《中国近代史》中文简体版一经出版便受到广泛关注,更有众多读者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为我们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此次针对内容重新进行审校、订讹,并对部分章节进行增补,同时择取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不加评论的随文配图,努力为读者呈现一部客观翔实的中国近代史经典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第6版)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