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华通史. 第2册, 秦汉三国史(普及性通史巨著,绝佳国史入门读物,全12册,400余万言,台湾著名史学家陈致平以一己之力、究数十年之功著成,曾荣获台湾出版最高奖——金鼎奖)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华通史. 第2册, 秦汉三国史(普及性通史巨著,绝佳国史入门读物,全12册,400余万言,台湾著名史学家陈致平以一己之力、究数十年之功著成,曾荣获台湾出版最高奖——金鼎奖)

  • 作者:陈致平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7545604566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01日
  • 页数:491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华通史》是一部普及性的通史巨著,其内容,据作者自言:“但求浅易,不求深入,只是将一部中华民族历史,平铺直叙,交代明白而已。其目的,一是希望能使读者,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活动,有一个通盘的概念。二是希望能使读者对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三是在文字组织方面,用讲话方式,原原本本说来,希望能给读者一个一气呵成、一目了然的印象。这样,庶几能达到一个“通”字,以企能符合一般常识性与普及性的要求。”全史之前有一“中华五千年历史要略总述”,以简洁的言语提纲挈领,厘清若干历史观念,之后寻迹探进,以朝代为单元分篇讲述。本册由秦讲至三国时代。
    作者简介:作者介绍,荣获奖项,以往作品,特别称号以及作者影响力。
    陈致平(1908—2002),原名陈均,字致平,原籍湖南衡阳,父名陈贞瑞(号墨��),为革命元老,曾任职于衡阳文献会。陈均自幼居北京,毕业于北京私立辅仁大学历史系之第三届(1933),受业于该校校长陈垣(援庵)先生之门为入室弟子,自七七事变毁家赴难流离后方,以后乃以字行。初任教于北京辅仁、汇文、崇德各中学,后任教于成都光华大学再辗转各地。曾任教于国立广
    文章节选
    **节 光武中兴
    一、南阳起义与拥立更始
    当王莽时代,南阳舂陵(今湖北枣阳县境)地方住着一家汉**的后裔,兄弟三人,长兄刘,二弟刘仲,三弟刘秀,他们是汉景帝之子、长沙王刘发的五世孙,南顿县令刘钦之子。刘字仲升,为人豪侠仗义,在地方上很有声望。刘秀字文叔,为人温柔谨慎,安分守己。他曾游学长安,看见京师里执金吾的威风凛凛,非常羡慕,后来又在新野他亲戚家中,遇到一位美貌的女郎,名叫阴丽华,为之倾心,不禁叹道:
    “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后来到了地皇三年,天下大乱,尤其荆州一带,地方饥馑,盗贼蜂起。于是刘氏兄弟便聚集族人联合新市、平林、下江之兵,共同起义。起义后,连战连捷,刘伯升的威名甚盛。当进攻到宛城时,士卒已有十几万人,但是军队系统复杂,群龙无首,大家公议,要推奉一位刘氏宗室做皇帝,以号令天下。那时在军中的宗室子弟很多,有名望的除刘伯升兄弟之外,还有伯升的一位族兄,名玄字圣公,也是长沙王之后,随在平林军中为安集掾,为人平庸和易。一般人乐于放任,又畏忌伯升兄弟,便共推刘玄为帝,改元更始,称为更始帝。更始称帝后,便以刘伯升为大司徒,刘文叔为太常偏将军。当时有一部分拥护刘伯升的将士,以伯升不得为帝,心怀不平,在军队里暗中形成了两派,彼此倾轧。及至昆阳战胜,攻下宛城,双方的明争暗斗更烈。有**,在朝堂上,刘与刘玄发生冲突,刘竟被刘玄所杀。刘秀适自前方昆阳凯旋归来,闻说兄长被害,乃深自韬晦。饮食言笑,一如平时。既不露悲愤之色;对于昆阳之功,也一字不提。刘玄反觉内疚,颇为惭悔,便拜刘秀为破虏将军。后来王莽被诛,洛阳克服,刘玄复命刘秀为司隶校尉,先往安抚百姓。司隶校尉的地位和执金吾也差不多,这时刘秀又娶了阴丽华为妻,没想到过去的幻想竟然如愿以偿。刘秀性情虽然温文,但作战勇敢,军纪严肃。那时关中吏士,到东方来欢迎更始皇帝,初见新市、平林一般将士,杂乱无章,都很失望,及至看见了司隶校尉刘秀的军容,不禁感动流涕道:
    “不图**复见汉官威仪!”
    更始皇帝,自宛城进都洛阳,天下军民见汉室复兴,都翕然来归,连赤眉樊崇等,也来朝见更始。可惜更始不善抚纳,这般人旋又拂袖而去。关中平定后,刘更始再自洛阳迁都长安,大封宗室功臣。刘玄为人才略不足,对于这般出身绿林的新市、平林、下江将士,不能统驭,朝廷中一盘散沙,全无纲纪。政府中许多新贵,都是些市井流氓、不学无术的人,膳夫庖人,也都穿起锦衣绣袴,招摇过市。这在一般有知识的长安父老们看起来,自然不顺眼,当时流传着几句歌谣道:
    “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于是这个刚刚建立起的政权,又发生动摇;刚刚收拢来的人心,又复丧失。许多地方的军民,纷纷割据,称帝称王,各树一帜。王莽虽灭,却又造成了另一种分崩离析的局面。
    二、河北定难与光武称帝
    当时河北青州、冀州一带地方,*为混沌,盗匪如毛,更始特派刘秀行大司马事,率领少数随从,前往抚绥。刘秀初至河北,颇为顺利,一路经过邯郸、真定(今河北正定)、卢奴(河北定县)往蓟城(今河北北平)前进。在他行至中途时,突然邯郸地方发生了一个变局。原来邯郸城中有一家宗室,是赵缪王之子刘林,这人颇有政治野心,他利用当时的纷乱局面,拥立出一个人来做皇帝。这人原是邯郸城里一个卖卜的,名叫王郎,他自称是汉成帝之子,本名刘子舆。因系宫人所生,被赵飞燕所害,**在民间,得以未死,长大成人,乃隐姓改名。经过刘林替他一番宣传,居然河北郡县纷纷响应,奉为天子,竟和关中的刘更始相抗衡,形成一东一西两个汉朝的政府。史称此事为“王郎之变”。刘秀因为是刘玄的特使,遭此事变,处境大为狼狈。亏得刘秀纠合了地方上一部分不附合王郎的军队,又得到上谷、渔阳两郡突骑之助,经过了这一番奋战,终于攻下了邯郸,杀死了王郎,平定了河北之乱,时在更始二年。刘秀初赴河北时本无兵力,经过了这一番战斗,河北军队都收入了掌握,势力大为扩张。更始自然忌畏,便遣使策封刘秀为萧王,征其入朝。刘秀推托地方未靖,拒不就征,从此与更始脱离了联系。
    王郎虽灭,在青、冀、河、济一带,仍有数不清的盗贼,赤眉之外,有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强盛为号,名目繁多,不胜列举,就中以铜马声势*大,众有数十万人。刘秀乃大举进剿铜马,先破之于馆陶(今河北馆陶),再破之于蒲阳(今河北完县地)。数十万铜马一齐投降,投降的贼兵竟比官兵的人数还多。刘秀亲自骑着马轻装简从前往贼营中,一一安抚,有如家人,群贼都感动流涕道:“萧王推赤心于人之腹中,哪能不为效死!”这消息传入关西,关西人称刘秀为铜马帝。刘秀既平铜马,乃分兵两路,一路西进,占领了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地),一路由刘秀亲自率领,继续扫荡东北群寇。将尤来、大枪等贼一直赶出右北平,河北乃完全平靖。这时到了更始三年,赤眉由山东窜入关中,长安情况不明,刘秀在河北的形势已成,遂由一般将士的拥护,于六月己未即帝位于鄗城(今河北高邑县),是为东汉光武帝。光武即位后过了三个月,率兵攻占了洛阳,遂以洛阳为国都。
    三、更始的覆亡
    在王莽末年,打得*凶、势力*大的流寇,莫过于赤眉。自从更始建都关中以后,赤眉便自东方向西方流窜。在更始二年冬,赤眉从武关与陆浑关,两路进入关中,沿途愈聚愈多,到了弘农华阴地方,有众三十万,共奉汉宗室城阳王刘章之后刘盆子为帝。这刘盆子年仅十五岁,是流落在军中一个牧牛的孩子。赤眉所向无阻,官兵屡战屡败,就在更始三年(即光武帝建武元年)九月赤眉一涌攻入长安,刘玄亡命出走,后来终于被俘投降,不久为赤眉所杀。这刘更始的政权前后不到三年而亡。后光武帝追封刘更始为淮阳王。
    赤眉是一群毫无纪律的土匪,拥奉的傀儡皇帝刘盆子又是一个毫无知识的顽童。他们占领了长安之后,奸淫抢掠,无所不为,老百姓吓得纷纷逃亡。赤眉把长安城里的粮食吃光,无法为生,便在宫中放了一把大火,丢下长安,架着刘盆子再向西北流窜。到了陇上,为隗嚣所败,又逢大雪,士卒冻死无算。赤眉不得已,又回窜长安,沿途发掘皇陵,盗取珍宝。这时关中陷入大混乱状态。在建武二年冬关中大饥,以至人相食。赤眉在关中存留不住,便出关回奔山东。光武得讯便在崤山、宜阳一带,布下大军,等待赤眉。赤眉出关后行至崤山脚下,为光武大将冯异所破,残众逃到宜阳再遇到光武的大军,势穷力竭便解甲投降,时为建武三年春正月。光武平了赤眉,以冯异为征西大将军去收拾关中,经过了两年的绥靖,关中才完全平定。但地方已破坏不堪,光武也就决定以洛阳为国都,不再西迁了。
    四、光武的消灭群雄
    光武平灭赤眉之后,取得了东西两京,据有河北、中原与关中之地,然而各地割据的势力还多。秦丰据黎丘(今湖北自忠),称楚黎王;李宪据庐江(今安徽舒城)称淮南王;公孙述据成都称帝,号成家;隗嚣据天水,称西州上将军;窦融据河西,称五郡大将军;卢芳据安定(今甘肃固原),称西平王;彭宠据渔阳(今河北密云),称燕王;刘永据睢阳(今河南商丘),称梁王;张步据临淄,称齐王;董宪据东海称海西王;各自拥兵称尊。其中以刘永、隗嚣与公孙述,势力*大。光武对于这些割据的势力,不得不尽全力分别用军事或政治的手段,来次第予以解决。他解决的程序,是由小而大,由东而西。建武五年平黎阳刘纡、黎丘秦丰、渔阳彭宠、临淄张步。建武六年平李宪、董宪。对于西州的隗嚣,则自建武六年用兵,历经四年,到十年隗嚣子隗纯投降,陇右方平。到十一年刘秀移驻长安,分兵两路大举讨伐公孙述,于十二年十一月吴汉攻下成都,公孙述战死,蜀中方平。十三年卢芳逃入匈奴,窦融从河西来朝。到这时才算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兹将割据群雄(王郎与赤眉除外)所占之地域,兴亡之经过,列表简述如下,并见上页附图,以说明之。
    建武初年群雄割据表
    人名 称号 据地 兴亡事略
    刘永 天子 都睢阳,据有济阴、山阳、楚、淮阳等二十八城
    刘永梁郡睢阳人,为梁孝王八世孙,更始即位时,封为梁王,都睢阳,闻更始政乱,遂据地起兵。更始亡,永乃称天子。光武于建武三年拔睢阳,永死,其部下复立其子纡,建武五年再拔郯城,刘纡为其部下所杀。
    李宪 天子 据庐江九城
    李宪,颍川许昌人,王莽时为庐江县令,莽败,宪据郡自守,更始元年自称淮南王,建武三年自立为天子,光武帝于建武四年围攻宪于舒城,至六年拔舒,宪为部下所杀。
    秦丰 楚黎王 据自忠、襄阳、新野、黎丘一带
    秦丰南郡人,于王莽地皇二年据黎丘,称楚黎王,建武四年,光武遣军围秦丰于黎丘,五年拔黎丘,诛丰。
    张步 齐王 据太山、临淄、东莱、城阳、济南一带
    张步,琅邪人,更始元年,据本郡起兵,自称五威将军,建武三年,刘永立步为齐王,建武五年为光武将耿弇所破,步降。
    董宪 海西王 据东海
    董宪东海人,更始元年据郡起兵,建武三年刘永立宪为东海王,建武五年,光武遣将讨宪,至六年,拔朐城诛宪。
    彭宠 燕王 据渔阳、上谷、右北平一带
    彭宠,南阳宛城人,更始时拜宠偏将军行渔阳太守事,后附光武,至建武二年又反,建武五年为其部下苍头所杀。
    延岑 武安王 初据汉中后据南阳
    延岑南阳人,更始时据汉中,后窜入关中,又走至南阳占有数县之地,建武四年为光武将邓禹所破,又亡走入蜀依公孙述,述败被诛。
    田戎 周成王 据夷陵 田戎汝南人,初起兵夷陵,占有数县,附公孙述,建武十一年光武遣将岑彭大破田戎于荆门,戎亡入蜀。
    公孙述 天子
    (号成家) 尽据蜀中益州之地
    公孙述,扶风茂陵人,王莽时为清水长,更始初立,据成都自称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兼益州牧,尽据蜀中之地,建武元年,自立为天子,号成家,建武十二年,光武将吴汉、臧宫大举攻陷成都,公孙述战死。
    隗嚣 西州上将军 据天水、安定、北地、陇西诸郡
    隗嚣天水成纪人,更始初立时,嚣据陇西诸郡讨王莽,更始二年就征为右将军,后又亡归天水,复据故地,自称西州上将军,建武六年光武兴兵讨嚣,至建武九年隗嚣病死,其部众复立嚣子纯为王,至建武十年光武将来歙破落门,隗纯降,陇右乃平。
    卢芳 上将军西平王 据北边、五原、朔方、云中、定襄一带
    卢芳安定三水人,王莽末年,据地起兵自称为武帝曾孙,名刘文伯,更始亡时,三水豪杰共立芳为上将军西平王,并与西羌、匈奴结亲,匈奴单于立芳为汉帝。及陇、蜀皆平芳亡入匈奴,建武十六年降汉;又叛,留匈奴十余年,病死。
    窦融 河西五郡大将军 据河西、金城、武威等五郡
    窦融扶风平陵人,更始立时为张掖属国都尉,河西诸郡推戴为河西五郡大将军,建武八年,光武帝亲征隗嚣时融率五郡太守来归,及陇、蜀平,融与五郡太守共入朝。
    五、光武的对外经略
    汉光武帝刘秀从称帝到统一,是整整十三年,如从他的舂陵起义算起,则前后是十六年。**经过了十六七年的大乱,才复归太平,这说明一个**社会的秩序破坏后,要想恢复是何等艰辛。汉光武帝在位凡三十三年,以后从建武十三年到中元二年,二十年中,他一方面努力于**的稳定,一方面努力于政治的建设。他知道劫后灾黎,须要休息,而兵凶战危,不可黩武,他能在休养生息的原则下,一步步完成安内攘外的工作。他在二十年中,又完成了对外的三件工作:一件是平西羌,一件是征交趾,一件是服南匈奴。
    (一)平西羌:西羌在前汉经赵充国、冯奉世先后的平抚,本已安定,到王莽末年西羌再乱,后又与隗嚣勾结,骚扰西北一带。在建武十年讨平隗纯之后,光武以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用剿抚兼施的方法,先后讨平金城地方的先零羌与武都地方的参狼羌。到建武十三年,羌人完全平定,降者万余人,徙诸降羌于天水、陇西、扶风三郡。在金城边境,缮治城郭,修建坞堡,开辟农田水利,鼓励人民耕植,于是羌患解决,西陲复定。
    (二)征交趾:今之越南北部,秦朝属于象郡,西汉时是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之地。王莽末年,因为中原大乱,这里便不稳定。在建武十六年,有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姊妹作乱,攻下了合浦(今广西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四郡六十五个城镇,征侧自立为王。建武十七年,光武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往讨伐,于十八年抵达交趾,大破征侧于浪泊,十九年诛征侧姊妹,平定交趾,马援继续向前扫荡残寇,直抵居风(今安南清华附近),并在日南郡的南端(约在Cane
    Varella)山上立了两根铜柱,以做国界的标帜。马援又厘定了许多法律,以约束当地人民,地方上奉行了多年,称为马将军故事。于是汉朝的政治力量,又复达到了印度支那半岛(现称中南半岛)。
    (三)服南匈奴:匈奴自王莽时叛离中国,建武初年,卢芳等又勾结匈奴入寇,边患不绝,建武九年,特自代郡至平城,缘北边建筑了三百里的亭障以防御匈奴,十五年又迁移雁门、代郡、上谷三郡的人民,以避匈奴。建武二十二年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舆死,传弟左贤王蒲奴。那时匈奴发生旱灾,人畜饥死。于是朝中一般武将臧宫、马武等请乘匈奴之敝,出兵讨伐。光武帝仔细地考虑了一番,认为国力未充,大举用兵,尚非其时,当时下了一道诏书,其文略曰:
    “《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且北狄尚强,而屯田警备,传闻之事,恒多失实。诚能举天下之半,以灭大寇,岂非至愿;苟非其时,不如息人。”
    果然不久,匈奴自己发生了内讧。有乌珠留若鞮单于之子比自立为醯落尸逐鞮单于,与蒲奴单于相对抗,匈奴乃分裂为南北两部。单于蒲奴称为北单于,南北相攻的结果,南单于遂于建武二十五年遣使奉藩称臣,内附于汉以谋自保,那情形竟和当年呼韩邪单于对抗郅支一样。光武帝特遣使受降,于建武二十六年,南迁南单于于西河郡美稷县一带地方(今绥远省伊克昭盟地方),并遣将将兵驻守在西河,以监卫匈奴,称为“护匈奴中郎将”。于是匈奴乃复为中国之北藩。
    (四)怀抚西域:西域在王莽时一度和中国断绝,到建武时又恢复了交通。建武十七年莎车王贤遣使入贡,二十一年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国,俱遣子入侍,并请朝廷复置西域都护。光武认为西域辽远,不愿劳苦军民,虽没有恢复都护,却厚赐西域使者,以为怀柔。
    (五)东夷来朝:这时东夷也和中国发生关系,二十五年扶余国遣使奉贡。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特赐以倭奴国王之印,这是中国与日本发生邦交之始。
    中国经王莽之乱,所造成的分崩离析,内忧外患,真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局面,居然在汉光武帝刘秀三十几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不仅完全恢复了**的秩序;而且重新树立起**的荣誉和声威。更难能的,是他能在**爱惜民命、节省物力的原则下,以完成中兴之大业。
    六、光武的治术
    汉光武帝刘秀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富人情味而*能代表儒家思想的一个人。他的一生事业完全是从极艰苦的环境里,一步一步地奋斗出来。他既不是一个狂妄的野心家,也不是一个好大喜功的枭雄,乃是一个*正常而富有热烈情感和冷静头脑的人。他出身于太学生,虽在军旅之中不忘息马论道,投戈讲艺。即位后起太学、作明堂,置五经博士、三公之官,都用宿儒。他从各方面来奖崇儒术,东汉一朝儒术之盛,实基于光武之倡导。他虽亲历戎行,身经百战,却酷爱文治,不嗜武力。陇、蜀平后,口不言军旅之事。太子尝问攻战之道,光武说:“昔卫灵公问阵,孔子不对,这不是你所须要知道的。”他每日白天上朝,晚间则和公卿们讲论经术,常至深夜不睡。他的政治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而略掺合一点黄老的观念,形成一种柔术。建武十七年,光武在章陵置酒作乐,一般宗室中的老太太吃得醉醺醺地谈笑说:“文叔少时谨信温柔,真没想到他会有今天!”光武听了笑道:“我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所谓柔道,就是一种息事宁人的“仁术”,他这种仁术表现在政治上,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保全功臣:他是在历史上很少见的一位不诛戮功臣的开国之君。譬如他的**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便不曾杀害过一个。保全之道,是在天下平定后,令功臣皆以列侯就第,予以高秩厚礼,优待终身。他这种宽仁的精神,不仅对于手下功臣如此,即对于政敌亦复如此。譬如窦融是西方三大割据势力之一,陇、蜀灭后,窦融自河西来朝,光武对他毫**意,先封冀州牧,后拜大司空。后来这窦家和**刘家累代结为姻亲。刘玄与光武有杀兄之仇,刘玄为赤眉所杀,玄妻率三子来归,皆封为侯。刘盆子降后,居洛阳赐田宅终老。其他如岑彭、朱鲔都是敌将,一旦弃嫌修好,立刻化仇为友,不咎既往。*难能的是他这种态度乃出诸至诚,并非权术,故能与人为善,终始如一。
    (二)爱护人民:光武出身民间,他能体恤民艰,处处注意到解除人民的痛苦。他时常在内廷召见公卿郎将等,垂询民瘼,观纳风俗。他从建武二年至十四年,曾前后下过七次诏书,解放奴婢,十一年所下的诏书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敢炙灼奴婢者,论如律。”他严禁虐待奴婢,奴婢下妻有欲归其父母者听便。他虽没有明令废除奴隶制度,却与奴隶的身体自由以相当的保障。这比王莽那徒具形式的禁奴婢买卖的法令,要切实得多。为保护人民,他特别重视吏治与法纪,如董宣为洛阳令,帝姊湖阳公主家苍头白昼杀人。一日,苍头从公主乘车出行至夏门亭,董宣率领吏士,拦住车乘,以刀划地大声数责公主。然后着人就车上提下苍头,当时格杀。公主受辱向光武诉苦,光武召董宣问明情由,不加罪责,反赐钱三十万以奖励他的执法精神。当时公主愤道:“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光武笑道:“天子与白衣不同。”
    (三)崇尚节俭:收拾一个战后的残破社会,是要与民休息。休息之道,是爱护民力,培养元气,要从在上者以身作则,来倡导一种节约生产的风气。史称光武:“身衣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宫室无私爱,左右无偏恩。”光武一朝,从没有大规模的宫室营造,或巡游劳民之举。他对于后宫妃后的生活约束甚严,六宫称号,皇后贵人下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皆无爵秩,外戚亦不令干政。对于将士功臣亦深戒骄奢,他称帝后的第二年,曾下诏书说:“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惟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他无论在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的政治态度上,都能保持一种戒慎恐惧的严肃态度,以完成其中兴之大业。
    (四)奖励士节:何谓士节,士节就是一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而这种人格,是要从自由意志中培养出来。在暴力奴役的政权下,是不会有独立人格的。汉光武懂得这个道理,他知道要建设社会,先要从心理建设入手,乃特别着重于士子人格的培养,气节的鼓励。对于尽忠报国的人,固然重重奖赏;对于那些不慕荣华,清操自守之士,也予以嘉勉。譬如光武的同学严光,字子陵,有高节,隐身不仕,光武着人到处寻访,备车驾迎接到洛阳,光武亲自到馆舍中去,看望严光道:“咄咄子陵,竟不肯相助邪?”严光道:“昔唐虞著德,巢父洗耳,士各有志,何至相迫!”严光终不肯出仕,后隐居富春山中,以耕钓终老。又如太原处士周党,被征入朝,伏而不谒,亦辞官不受。朝廷大臣有认为周党傲慢天子的,然而光武不以为忤,反赐给周党帛四十匹,送还田里,并下诏道:
    “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
    他是赋与人民以说话的自由,也赋与人民以不说话的自由。他是赋与人民以参政的自由,也赋与人民以不参政的自由。在光武这种鼓励之下,养成了一种风气,许多在野之士,都淡泊明志,不求仕进。如太原王霸,北海逄萌,扶风梁鸿都为世所称。这些人,虽有点迹近于消极的个人主义,但是他们的生活都极刻苦,或为耕织,或为佣奴,服役社会,以自食其力,他们鄙高官厚禄而不为,并不是为了逃避与享受。他们遇到了**之急、朋友之难,一样地勇往以赴之。他们是轻视物质之享受而重精神之价值。由于这种风气,影响到东汉两百年的社会,义夫节妇,独立特行之士,不绝于书。影响到东汉末年,“党锢之狱”时那种激烈悲愤的殉道精神,这未尝不是光武帝所培养的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
    一个政治很难面面俱到,往往有得亦必有失。犹如一个人的修养,也很难有完人。光武由于崇尚儒术偃武修文,他在建武六年撤废了在西汉重要的郡都尉一官(管理一郡武事的官),又在建武七年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的常备军,西汉时,平地用轻车、骑士,山险用材官,水路用楼船,并于每年立秋后要讲武训练。这项常备军撤废之后,这种军事训练也就跟着取消了。于是东汉一代地方兵力不足,遇有紧急难以应变。不过光武所废的是内地郡尉,边郡都尉则依旧,故东汉一朝军事力量实不如西汉。这是东汉光武帝各种政治措施中,一件失策的地方。其次光武既尚儒术,却又迷信符谶,他又扩大宫中宦官的编制,中常侍一律用宦官,以致演成后来的宦官弄权,这又是一个缺点。
    ……
    目录
    秦汉三国五百年历史要略总述
    **章 秦代大一统
    **节 秦代一统后的内政建革
    一、始建“皇帝”尊号
    二、改正朔、易服色
    三、废封建于全国置郡县
    四、厘订**官制,建立三权分立之政府
    五、统一文字、货币与度量衡
    六、开辟交通与广修驰道
    第二节 秦皇的开疆拓土
    一、秦皇的南征闽越、北逐匈奴与建筑万里长城
    二、秦皇的巡行天下,立石颂功德
    第二章 秦帝国的崩溃
    **节 嬴秦暴政
    一、刑戮残酷
    二、奴役人民
    三、镇压反动与钳制思想
    第二节 秦始皇之死
    中华通史第三节 暴秦之亡
    一、沙丘之变
    二、山东民变与六国复兴——陈胜、吴广的起义
    三、秦宫廷中的政变——李斯之死
    四、项氏叔侄与刘邦的起兵
    五、项羽巨鹿之战
    六、刘邦破关灭秦
    附录:近年有关秦代历史的重要考古发现
    一、睡虎地秦简
    二、秦始皇陵东的附葬墓坑与大型兵马陶俑的发现
    第三章 楚汉之争
    **节 项羽分封
    第二节 刘项之战
    第四章 西汉
    **节 汉高祖的称帝建国与削平反侧
    第二节 西汉初政
    一、汉初政风——萧规曹随
    二、宫廷政权之争
    三、文景之治
    四、吴楚七国之乱
    五、汉初之社会民生
    第三节 汉武帝的大时代——在位五十四年的汉武帝
    一、汉武帝时代对外的大经略
    二、汉武帝时代的内政
    三、汉武帝生活的荒淫面
    第四节 西汉继武帝后完成对西北的大经略
    一、制服西域收降匈奴
    二、西羌的平定
    第五节 西汉由极盛到衰亡
    一、西汉盛运的延长
    二、西汉政权的转移——成、哀、平三朝与外戚王氏之当权
    第五章 新莽
    **节 王莽的篡汉
    一、王莽的为人
    二、王莽在称帝前的措施
    三、功德、符命与禅让
    第二节 王莽的托古改制
    一、改制的内容
    二、改制的结果
    第三节 新莽政权的崩溃
    第六章 东汉
    **节 光武中兴
    一、南阳起义与拥立更始
    二、河北定难与光武称帝
    三、更始的覆亡
    四、光武的消灭群雄
    五、光武的对外经略
    六、光武的治术
    第二节 明章之治
    第三节 东汉对于西北方匈奴与西域的再经略
    中华通史一、再断匈奴右臂
    二、再伐北匈奴
    三、班超在西域的奋斗
    四、班超死后西域情况的变化
    第四节 东汉的衰乱——**政治的没落
    一、外戚与宦官的循环斗争
    二、党锢之狱
    第五节 东汉的羌乱
    一、东汉的西羌情况
    二、东 .历朝的羌乱
    三、东汉羌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六节 东汉的覆亡
    一、汉灵帝时政治的糜烂
    二、民变——黄巾与群盗
    三、诛杀宦官
    四、董卓与李傕、郭汜之乱
    五、东汉的结束(曹氏父子的篡汉)
    第七章 三国——东汉的残局
    **节 三国鼎峙的局面——时间与疆域
    一、三国的时间
    二、三国的疆域
    第二节 群雄割据与曹操统一中原及赤壁之战
    一、曹操的统一中原
    二、赤壁之战
    第三节 赤壁战后的三国纷争
    一、刘备入蜀与荆州纠纷
    二、汉中的争夺战
    三、荆州之变
    四、刘备称帝与猇亭之战
    第四节 曹操的治术与曹氏父子之篡汉
    第五节 诸葛武侯的治蜀与蜀、魏之亡
    一、诸葛武侯的治蜀联吴与伐魏
    二、司马氏的擅权与蜀、魏之亡
    第六节 晋、吴对抗与司马一统——三国的结束
    一、孙权与曹魏的对峙
    二、孙权的平定山越
    三、孙权以后吴、魏间的战争
    四、晋、吴的对抗与晋之统一
    第八章 两汉三国时代的政治制度
    **节 官制(行政制度)
    一、**官制
    二、地方官制
    第二节 兵制
    一、军队的编制
    二、军队的征调
    第三节 法制
    一、法典
    二、刑法
    三、法官(司法机构)
    第四节 教育
    一、****教育与特殊教育
    二、地方郡国学与闾里小学
    中华通史第五节 选举
    一、两汉六途出身
    二、魏之九品中正制
    第六节 赋税与币制(财经制度)
    一、两汉的赋税
    二、两汉的国营企业
    三、三国时代的赋税
    四、两汉三国的币制
    第九章 两汉三国时代的学术思想与文艺
    **节 文字、书籍与文具
    一、文字
    二、书籍
    三、文具
    附录:近世在中国西北地方所发现的汉简
    第二节 经学
    一、两汉经学
    二、三国时代曹魏的经学
    第三节 一般学术思想概况
    一、两汉学术思想以儒术为**
    二、汉初的黄老思想
    三、与儒术相掺揉的阴阳五行之说
    四、董仲舒的天人之说
    五、谶纬
    六、王充的论衡
    七、三国曹魏时学术思想的转变
    第四节 文学与史学
    一、两汉三国时代的文学概况
    二、两汉时代的史学名著
    附录:两汉诗歌举例
    第五节 艺术
    一、乐舞
    二、绘画
    三、工艺
    第六节 科学
    一、天文历法
    二、数学
    三、医学
    四、科技
    附录:近世在汉墓中所发现之珍贵资料
    一、长沙马王堆西汉轪侯墓的发现
    二、山东银雀山汉墓
    三、湖北江陵凤凰山的西汉墓
    四、河北省满城汉中山靖王墓的发 .与金缕玉衣
    五、陕西咸阳杨家湾的汉墓
    六、甘肃武威的汉墓
    本章综合结论
    第十章 两汉三国时代的社会民生
    **节 国计民生概况
    一、两汉到三国时代**经济的盛衰
    二、农商(平民)生计
    三、官吏生计
    四、**豪门
    五、奴婢
    第二节 两汉士风
    一、汉初士风
    二、东汉士风
    第三节 宗教信仰
    一、道教
    二、佛教
    第四节 一般风俗习尚
    一、衣食住行
    二、婚姻
    三、死丧
    四、祭祀
    五、节令习俗
    秦汉三国史主要参考书
    编辑推荐语
    所出版图书的特点,所获奖项,以往**记录,适合人群,**原因,在同类图书中的优势。 ☆权威。作者陈致平先生毕业于北京私立辅仁大学历史系,为**史学家陈垣先生入室弟子,**作家琼瑶之父。1949年赴台后曾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私立文化大学及台湾辅仁大学等校。七十年代末,作者将数十年讲稿整理而为十二卷本中华通史,重印再三,曾荣获台湾出版*高大奖——金鼎奖。甲骨文大家董作宾为其题词“二十四史,从头说起”。 ☆通俗。为“培养民族精神,免于数典忘祖”,作者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陆续在台湾大学、电台等场所讲述国史始末,因其博闻强识,才学识兼备,故而听者云集,蒋纬国亲自到场听课,蒋经国曾请作者到其寓所讲解中国历史达一年之久。 ☆清晰。作者有长达数十年的讲述中国历史之经验,知道读者何处不易理解,如何避免混淆。故而能将五千年纷繁芜杂之史实抽丝剥茧,一一清楚明白地呈现。遇有疑难多绪之处则实时佐以精心设计之图表,图表之多,设计之明晰,为国史者****。 ☆贯通。全书凡四百万字,皆为作者一人为之!通史概念传入中国以来,撰写通史者代有为之,流传于世者,不外两类,一类为个人著作,提纲挈领,因受规模所限,重于观点而疏忽史实之叙述,钱著吕著是也;一类由众手成书,叙事详于前者,但因合撰,观点行文难免参差,很难前后一贯。惟陈致平先生该著作,乃凭一己之力,穷数十年之功,从浩繁的典籍中整理完成的一部适宜于一般读者的普及性史学巨著。 ☆详确。全书旨在推广一般国史常识,故取材一以正史为本,旁参诸史与笔记之资料,遇一般性的考据问题,也略加引述。全书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务求“平实”及“历史无征不信”。典雅之行文,材料之取舍,一以贯之。从全书规模还是写作方式,对一般读者而言,皆是了解国史难得的入门读物。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