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内部教案公共基础知识2015
QQ咨询:
有路璐璐:

内部教案公共基础知识2015

  • 作者:华图教育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42783
  • 出版日期:2014年06月01日
  • 页数:296
  • 定价:¥8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针对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难点、易错点和技巧等进行系统精讲,从命题人的高度来精讲各知识点,从历年考试规律中梳理考试重难点,从百万成功学员经验智慧中总结突破易错点,从数十年的真题研究中总结各种题型的**技巧。确保考生能够学懂、学透、学好、学会,更迅速更准确地解决每一道题。本书区别于市面上的书籍,其特色就是把所有零碎的高频考点串成体系,编成口诀,方便考生记忆,口诀记忆法能真正做到减轻考生的记忆负担,节约考生备考时间,真正做到让考生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公基分数! 华图2015金版事业单位培训内部指定教材:内部教案公共基础知识(二维码版)_华图教育_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_
    文章节选
    **部分政治篇
    *新考纲解读
    在各省的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当中,政治常识占的分值还是比较高的,一般占三分之一左右。主要考查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等理论,而且经常结合时政去考查。鉴于此,考生在备考政治模块时尤其需要注意:1.关注时事,提高对时政的敏感度,平时多关注**社会发生的大事件和重要会议、重要文件传达的精神。2.多做真题,总结出题规律,把握**,有的放矢。3.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本篇心智图

    **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频考点透析

    高频考点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2005、2006、2012浙江/2012山东)
    高频考点二物质和意识(2009湖南/2012山东/2012国考/2013山西/2014吉林/2014浙江)
    ��频考点三**运动与相对静止(2013山西/2013黑龙江)
    高频考点四辩证法三大规律(2003国考/2006浙江/2010—2012山东/2012天津/2012山西/2014江苏)
    高频考点五实践与认识(2010河北/2012山东/2012贵州/2013山西/2014吉林)
    核心知识精讲
    **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知识图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概述
    哲学的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概述
    哲学的概念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何者为**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这二者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金木水火土)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2.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王充);3.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范缜);5.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
    近代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
    (孤静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眼光看世界。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比如:1.原子是“宇宙之砖”;2.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马恩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用运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比如: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强调内心)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做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比如: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 (2006年浙江省考第76题)、“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即主观唯心主要强调人的内心是怎么想的,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唯心主义
    (有神论)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2005年浙江省考第96题),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比如:老子“道”,朱熹“理在事先”,黑格尔“世界是**观念的异化”“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存在即合理”,柏拉图“理念”。说白了,客观唯心主要强调的就是有神论,强调上帝或者神能创造一切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
    两个核心
    三大规律
    “互否对”
    揭示事物
    “过道泉”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互→过)
    否定之否定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否→道)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005年浙江省考第97题)
    形而
    上学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2012—浙江/山东)【单选】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的思想。
    A. 客观唯心主义B. 主观唯心主义
    C. 机械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
    【答案】 B
    【解析】 这道题考查政治常识。本题考查口诀“主观唯心强调内心,客观唯心有神论”中的“主观唯心强调内心”,主观唯心主要强调人的内心是怎么想的,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本题选择B。
    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来源
    主要内容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的古典哲学(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黑格尔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使哲学在对象、内容、作用和性质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2004年浙江省考第76题)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马哲是批判的、开放的和不断发展的学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012—山东潍坊)【单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为基础的。
    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科学世界观D. 社会实践
    【答案】 D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又为无产**的社会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科学性理论指导下,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改造世界,发挥其革命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果和归宿,只有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才能体现出它的科学价值,并在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因此本题选择D项。
    第二节唯物论
    【知识图析】
    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两个核心:物质、意识
    (一)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
    意识是高度完善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在意识观念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坚持的是能动反映论的观点。这种反映论认为,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一种“反射”现象,而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映,而是一种主体的、稳定的、**的、社会性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也不是盲目直观的摹写,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简言之,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014—吉林)【单选】 “面子”一词有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囊括了人的地位、财富、尊严、人格等内涵,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外观表征,代表着他人、社会对自身的综合评价。尽管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重“面子”的观念依旧存在。这说明()。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物质是运动的,同时又是相对静止的
    C. 意识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常识。“尽管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重‘面子’的观念依旧存在。”这句话是解题的突破口。“面子”的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存在,它虽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但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并不是完全同步的。题中所述时代变化,而人们的“面子”观念依旧存在的现象,正是因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发展的不平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项正确。故选择D。
    (2014—浙江)【单选】 下列表述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 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B.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 真理既是**真理,又是相对真理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常识。在马克思唯物主义中,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实在的反映,这是两个概念,无法等同。故A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1958—1960年“大跃进”阶段提出的,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明显违背了客观规律,故B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宏观来看,物体是**运动的、相对静止的。从微观来看,物体内部的分子或颗粒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故C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既是**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性和相对性(或**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所以本题的答案为D。


    (2013—山西)【单选】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 ③④B. ①④C. ②③D. ①②
    【答案】 D
    【解析】 物质决定意识,所以①的说法正确。意识是主观对于客观的反映,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够主观能动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能脱离物质**独立,所以②的说法正确,④的说法错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这种作用可能是促进的作用,也可能是阻碍的作用,所以③的说法是错误的。因此,本题的答案选择D。
    (2012—山东德州)【单选】 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态、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 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C.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答案】 D
    【解析】 宋朝画家对竹子的形态、姿态有透彻的了解,这种了解是对客观世界中的竹子的主观反映,但是这种反映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画家才能将其以画的形式逼真地反映出来。因此,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反映。因此本题选择D项。
    (2009—湖南)【单选】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D.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相同的
    【答案】 C
    【解析】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在意识、观念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坚持的是能动反映论的观点。这种反映论认为,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一种“反射”现象,而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映,而是一种主体的、稳定的、**的、社会性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也不是盲目直观的摹写,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简言之,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与客观存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两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①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三方面表现: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改变世界;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也就是说,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2012—国考)【单选】 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从哲学角度看,两个观点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
    B.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C. 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决定的
    D. 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答案】 D
    【解析】 这道题考查政治常识。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事物感觉有可能不一样,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本题选择D。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一)运动的含义及其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位置移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活动乃至社会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一观点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的。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必定是物质的运动。主张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主张无物质的运动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004年浙江省考第77题)

    (2013—山西)【单选】 传统的电影放映室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 机械运动是*基本的运动形式
    B.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 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形式
    D.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答案】 B
    【解析】 物质世界处在运动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说明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所以本题答案是选项B。
    (二)运动的基本形式
    按照从低级到**、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把物质运动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
    (三)**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静止,指的是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般指以下两种形态:(1)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2)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2.**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1)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种状态,二者同时存在。静止是运动的必要条件,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运动打破静止使事物向前发展,没有运动就没有相对静止。(2)运动和静止互相渗透,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运动是**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互换位置,相互转化。


    (2013—黑龙江漠河)【单选】 “鸟鸣山更幽”包含的哲理是()。
    A. 静止的**性与运动的相对性B. 运动的相对性
    C. 静止的**性D. 静止的相对性与运动的**性
    【答案】 D
    【解析】 这道题考查政治常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的是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本题中的:“鸟鸣山更幽”的意思是听见鸟在鸣叫,山显得愈来愈幽深。这体现了动与静辩证统一的关系,即静止的相对性与运动的**性。所以本题选择D。
    第三节辩证法
    【知识图析】
    辩证法两个核心联系
    发展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四对范畴现象与本质
    必然与偶然
    原因与结果
    可能与现实
    世界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及其规律
    (两个核心、三大规律、四对范畴)
    两个核心联系、发展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四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
    一、两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1.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人强加给事物的
    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2.发展(永恒性、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比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社会发展过程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这一上升性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正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二、三大规律
    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本质联系,规律也是客观的。比如“草船借箭”说明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三大规律“互否对”
    揭示事物“过道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互→过)
    否定之否定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否→道)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由此不断前进。
    2.否定之否定规律
    (1)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说来,整个发展过程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过程,这一特点与否定之否定规律自身具有的规律性恰好保持了一致性。
    (2)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基础上引起的自我否定,其特点是: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 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D. 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014—江苏A类)【单选】 我国延迟退休政策将采取小步走、渐进式,并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现状和诉求,让相关群体有必要的准备期。这体现的哲理是()。
    A. 客观规律限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C. 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不断往复,无限循环
    D.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案】 B
    【解析】 从题中“小步走、渐进式”“必要的准备期”可以看出,这反映的是量的积累的问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2012—山东德州)【单选】 下列对俗语、谚语和诗句所包含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A. ①④B. ②④
    C. ①③D. ②③
    【答案】 D
    【解析】 辩证的否定观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并未体现辩证的否定观,良言和恶语是两种事物,并不是发生在事物内部,①错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体现的是度的概念,④错误。“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蕴涵的哲理正是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②正确。③也不难理解,为正确项。因此本题选择D项。
    (2012—山东德州)【单选】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在经济发展中引入绿色GDP的概念,改变一味追求GDP数量的做法,在追求GDP数量的同时提升GDP的质量,*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地方政府对GDP的认识转变体现了()。
    A. 矛盾的对立统一B. 辩证的否定观
    C. 量变导致质变D. 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 B
    【解析】 题干的核心观点是地方政府对GDP的认识转变得比较科学。A、C、D说的都是矛盾的观点,故排除。因此本题选择B项。
    (2010—山东)【单选】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
    A.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 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 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D.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答案】 D
    【解析】 这道题考查政治常识。本题考查口诀:三大规律“互否对”,揭示事物“过道泉”,否定之否定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所以本题选择D。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2008年浙江省考第91题)。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005年浙江省考第97题)。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线索,是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和范畴的关键。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焦点。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斗争性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一方面,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这也就是说,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斗争中的同一和对立面的同一,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因此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体内部的斗争,是同一之中的斗争。如果对立面之间不具有同一性,斗争性就不能成立。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与**的关系。斗争性是**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表现为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发展,因而,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2006年浙江省考第77题)

    (2012—天津)【单选】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 对立统一规律B. 否定之否定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D. 规律的客观性
    【答案】 A
    【解析】 这道题考查政治常识。此知识点要求考生牢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所以本题选择A。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普遍性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二是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做事情、看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不分青红皂白地生搬硬套所谓的普遍原理和方法,要有针对性(2003年国考A类第69题)。但是,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一般只大致包括个别的一部分;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014—江苏A类)【多选】 任何树都是一样的,它越是向往高处温暖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深深的土地。这体现的哲理有()。
    A. 矛盾双方相辅相成B. 矛盾具有普遍性
    C.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D. 矛盾具有特殊性
    【答案】 AB
    【解析】 题干中“向往高处”和“伸向深深的土地”体现了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任何树都一样”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因此,本题答案为AB。
    (2012—山西太原)【单选】 当今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意展现个人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C.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 各地城市建设追求的目标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个性魅力、地方特色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D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所以本题选D。
    (4)两点论和**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两点论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论**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论,**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论是统一的
    三、四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
    1.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
    联系和表面特征
    真像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
    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区别与对立:
    (1)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
    (2)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3)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4)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
    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2.必然与偶然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都存在因果关系
    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
    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
    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
    4.可能与现实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第四节认识论
    【知识图析】
    认识论三个核心实践
    认识
    真理
    两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认识发展规律
    三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两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规律
    一、三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特征: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
    认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主体是认识者,是在认识活动中处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
    认识的客体就是认识对象,是在认识活动中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具有受动性、非主导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注意:认识主体和客体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分化的。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一切客观事物(2006年浙江省考第78题)。认识客体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反映论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二者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主动性;第二,目的性;第三,创造性
    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
    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性
    相对性真理的**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要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的统一。第二,真理的发展是一个从相对走向**的过程,相对真理和**真理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必须坚决反对真理观上的**主义和相对主义

    (2012—山东潍坊)【多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和理论还有待于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经受检验,得以补充、修正和提高。”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有()。
    A. 认识的发展是无限的和上升的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量变必然带来质变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是关于实践和认识的问题。A、B、C三项符合题目要求。D项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问题,所以排除D项。因此本题选择ABC项。
    二、两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规律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终(目的)
    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人的认识不同于动物的反映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还必须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必须基于这种认识,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这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的思维*本质和*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2004年浙江省考第78题)

    (2012—贵州大方县)【单选】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哪个原理一致()。
    A.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B. 从理性回到实践
    C.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D. 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答案】 C
    【解析】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明认识从群众的实践中来,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所以本题答案为C。
    (2012—山东德州)【单选】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 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B. 认识是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 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D. 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答案】 B
    【解析】 认识的发展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不断反复和发展的过程。题中从“天圆地方”、到“圆球体”、“扁球体”、再到“不规则扁球体”的认识过程正反映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多次反复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本题选择B项。
    (二)认识发展规律(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反复与无限的过程)
    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两次飞跃
    首先,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其次,认识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是认识的低级形式。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产生的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是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的

    (2013—山西)【多选】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说法深刻揭示了()。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B. 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C. 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阶段
    D.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阶段
    【答案】 ACD
    【解析】 这道题考查我们对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必须经由感性认识才能达到理性认识。A、C、D都正确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因此,答案选ACD。
    (2010—河北)【单选】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A. 感觉、知觉、表象B. 概念、判断、推理
    C. 实践、认识、再实践D. 抽象、具体、再抽象
    【答案】 B
    【解析】 这道题考查哲学常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是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本题答案选B。
    第五节历史唯物主义
    【知识图析】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社会的基本结构
    人的本质和价值
    一、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资料而改造自然的劳动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力量
    社会的实践本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社会的本质。社会历史是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人类社会虽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它又同自然界有本质区别。唯物史观从实践活动特别是劳动出发,揭示了社会的本质特征,将劳动看做是理解社会发展史的一把“钥匙”(2004年浙江省考第79题),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013—山西)【单选】 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 传统意识B. **关系
    C. 生产方式D. 政治制度
    【答案】 C
    【解析】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资料而改造自然的劳动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因此本题选择C。
    (2012—山东德州)【多选】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
    【答案】 ACD
    【解析】 **斗争只能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不是一般规律。故本题答案选ACD。
    二、社会的基本结构
    1.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以及科学技术和管理等要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是人们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其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技术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工艺和能力的总称。科学与技术虽有区别,但又具有内在联系,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了三个基本的历史形态: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客观的经济关系。特征:**,客观性;第二,历史性;第三,具体性。任何生产关系都是具体的,抽象的一般的生产关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一种则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2.社会的政治结构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等,比如哲学、道德、艺术等(2005年浙江省考第99题)。政治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文化结构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机器和政治组织
    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A. 政治法律设施,包括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机器; B. 政治法律制度,即以统治**的政治、法律观点和思想体系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制度、司法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C. 政治组织,即与政治法律制度相联系的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等。
    在政治上层建筑中,**政权居于核心的地位,对其他要素起着支配作用
    **的本质
    和职能
    **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压迫另一个**的工具
    **的对内职能是:**,政治职能,即调整**关系,镇压被统治**的反抗,保护统治**的利益;第二,经济职能,即组织、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维护统治**的经济利益,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第三,社会职能,即调节社会矛盾,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将**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免社会陷于崩溃,同时不断调节统治**内部的关系与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使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第四,文化职能。
    **的对外职能是:**,维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第二,根据本国的利益调整与其他**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事务
    3.社会的文化结构
    (1)观念上层建筑及其诸要素
    ①观念上层建筑是社会文化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的文化结构就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
    社会文化结构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社会意识形态是由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艺术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典型性等特点,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道德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准则和伦理原则,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宗教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在**社会,宗教本质上是剥削**从精神上奴役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统治的手段
    非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在**社会中不具有**性的那些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这些非意识形态也是社会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文化结构就是由艺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观念及其联结方式形成的有机系统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006年浙江省考第79题)。马克思主义将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决主张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但是,也承认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它的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一致,具体表现在: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同步性。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在它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物质条件根本改变之后,还会顽固地存在一段时间。作为精神生产产品的社会意识,一旦以成熟的形式出现以后,它作为一种传统,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
    第二,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具有不平衡性。其一是,从同一时代的不同**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属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其二是,同一个**和社会里,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间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续表

    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作为精神产品,一旦为人们所掌握,会转化为精神力量,从而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当它所服务的是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经济基础时,就起促进作用;当它所服务的是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经济基础时,它就起阻碍作用。当它服务于先进**和进步势力时,它就起促进作用;当它服务于落后**和腐朽势力时,它就起阻碍作用
    (2)文化的本质与功能
    文化的一般本质与功能。
    文化的本质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为了改造自然和社会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
    文化的功能**,信息功能。文化能够依靠人类创造的符号系统起到固定、表达、储存、传递和加工社会信息的作用,从而维持社会历史的连续性。第二,教化和教育功能。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成果,反过来又具有影响和塑造人的作用。文化可以通过知识体系和行为方式影响人的行为,使人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人。第三,促进和优化的功能。人们在传承前人创造的文化的基础上,又以自己的实践和认识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和成果,推动着文化的发展,从而也促进着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四,亲和和凝聚的功能。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马克思主义认为,评价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历史尺度,就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所谓道德尺度,是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终目标,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文明进步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
    文明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明与文化基本是一致的。而从狭义来理解,文明主要表现为文化中的积极成果
    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文明。
    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党的基本路线规定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的实质就是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5.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唯心主义历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精神的力量决定社会历史发展,夸大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唯心主义历史观具体可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决定社会发展的进程;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而英雄人物则是这种神秘力量的体现者、受托人续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社会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性;政治条件中**对群众活动的制约*为明显;精神条件对群众的活动也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人物是指那些在社会发展中起过显著作用的人,分为进步人物和反动人物。历史人物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第二,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第三,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第四,历史人物的活动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第五,时势造英雄。时势是指一定的时期内各种历史条件的总和所造成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态势。时势造英雄体现为:时势召唤英雄,时势锻炼英雄,时势筛选英雄
    三、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批判抽象的人性论,某些学者把人的本性说成是抽象的、天赋的、不变的,比如中国古代的孟子就认为人性是“善”的(2001年国考第11题),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是“恶”的。这是完全错误的。“自私”、“善”、“恶”都不是天赋的、抽象的、 不变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的本质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在的社会集团不同
    人的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
    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人的自然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在**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人的**性
    人的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的多少
    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肯定,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人的价值由潜在变成现实,**的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人需要的*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自我实现的层次,人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但是,他忽视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忽视个人自我实现的社会制约性,把自我实现与社会发展截然对立起来,这使得他的理论只能是一种童话式的幻想(2003年国考B类第58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具有一致性,但也有相矛盾的一面。当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自我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公务人员来说,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理想
    经典真题再现


    (2014—吉林)【单选】 “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这说明()。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
    C.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迁的主力军
    D.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常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由题中“土地、庄稼、房屋、机器、商品”可知体现的是物质生产,也即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故本题选A。
    (2013—山西)【单选】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句话表明()。
    A. 人自身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B. 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C. 人的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D.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答案】 D
    【解析】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句话说明人是历史的主体。因此本题选择D。
    (2012—山东德州)【单选】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人的价值主要通过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体现出来
    B. 人的价值只表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上
    C. 个人不应当向社会索取
    D. 人生价值的两个方向是不可分割的
    【答案】 A
    【解析】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表明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也就是看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因此本题选择A
    (2011—东营)【单选】 政府的基本职能不包括()。
    A. 管理职能B. 经济职能
    C. 政治职能D. 社会职能
    【答案】 A
    【解析】 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考生一定要准确记忆,考试的时候经常会给一个迷惑选项。因此本题选择A。
    本章名师点拨
    政治常识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考试中的**也是难点,通常是结合当今时政或者名人名言考查,本章通过总结哲学中的高频考点,并结合实例,让考生更好地掌握哲学考试的形式与主要内容。本章复习的**应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认识论中的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和人的价值等内容。要求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并灵活运用。
    目录
    **部分政治篇
    **章马克思主义哲学2
    **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2
    第二节唯物论4
    第三节辩证法8
    第四节认识论13
    第五节历史唯物主义16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概论22
    **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2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4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1
    **节邓小平理论31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5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37
    第二部分经济篇
    **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3
    **节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43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5
    第二章微观经济48
    **节市场主体48
    第二节市场机制52
    第三节市场竞争54
    第四节收入与分配56
    第三章宏观经济59
    **节宏观调控59
    第二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62
    第四章国际经济69
    **节开放经济69
    第二节国际贸易73
    第三部分法律篇
    **章法理学79
    **节法的概念与特征79
    第二节法律体系与法系79
    第三节法的作用80
    第四节法的渊源和法律部门80
    第五节法的效力和法律关系81
    第六节法的制定与法的实施84
    第二章宪法89
    **节宪法基本理论89
    第二节**基本制度91
    第三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95
    第四节**机构97
    第三章行政法106
    **节行政法概述106
    第二节行政行为108
    第三节行政复议117
    第四节行政诉讼120
    第五节**赔偿125
    第六节行政责任126
    第七节公务员制度126
    第四章民法133
    **节民法概述133
    第二节民事主体135
    第三节民事行为139
    第四节民事权利139
    第五节民事责任142
    第五章刑法145
    **节刑法概述145
    第二节犯罪146
    第三节共同犯罪148
    第四节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150
    第五节犯罪的停止形态152
    第六节刑罚153
    第四部分文史篇
    **章历史常识160
    **节中国古代史160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史163
    第三节中共党史166
    第四节世界历史169
    第二章文化常识171
    **节中国文化常识171
    第二节世界文化常识179
    第五部分科技篇
    **章科学与技术183
    第二章人体常识188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技196
    第六部分地理国情篇
    **章**地理208
    第二章地理常识215
    **节地壳与大气层215
    第二节太阳、地球与月球217
    第三节世界地理221
    第七部分公文篇
    **章公文概述226
    **节公文的概念和特点226
    第二节公文的种类227
    第二章公文的格式230
    **节公文格式概述230
    第二节公文的稿本232
    第三章公文的行文规则235
    第四章公文处理238
    **节公文处理概述238
    第二节公文的发文办理239
    第三节公文的收文办理241
    第四节办毕公文的处置243
    第五章通用公文写作244
    第八部分管理篇
    **章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254
    **节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概述254
    第二节行政组织和行政职能256
    第二章公共行政的运行机制262
    **节行政领导262
    第二节行政执行263
    第三节行政监督265
    第三章公共行政的过程267
    第九部分时政篇
    **章重要会议及文件272
    第二章国内外重要时事精选280
    编辑推荐语
    内部教案:*具实战的“家庭教师”式辅导教材!
    内部练案:*具代表性的经典题目!
    内部考案:超越真题水平的题目命制!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