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儒门修证法要 最适合现代人的修身之道,立足于现实,着眼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避世,不逃离,让生活真正的随心所欲 
QQ咨询:
有路璐璐:

儒门修证法要 最适合现代人的修身之道,立足于现实,着眼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避世,不逃离,让生活真正的随心所欲 

  • 作者:龚鹏程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06077507
  •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06077507
    • 作者
    • 页数
      0
    •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01日
    • 定价
      ¥4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作者从儒家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角度出发,分步解析如何修止、修定、修静、修安、修虑、修得,贯穿儒学始末,寻找修身之法。摒除世人误区,告诉大家,真正的自处之道,非佛非道,正是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它不止是治世之学,更是**现实意义的修身之学。 儒门修证法要 *适合现代人的修身之道,立足于现实,着眼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避世,不逃离,让生活真正的随心所欲&nbsp_龚鹏程_东方出版社_
    文章节选
    第二章、如何修止?
    一、
    常人修行,若欲得泰然大定之效、成超凡入圣之功,我来介绍一套方法,**比江湖术士野狐禅以及现在所谓的这个大师那个大师强。
    这套方法也不是我创的,乃是《大学》早已讲过的儒门证修法。我述而不作,且依之修行有年,深感得力,故愿与众分享。你细看我所说,即使不练,也可防你被坊间各种讲修练的人骗了。吾学济世,本非考古,此即我济世之一端。
    二、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易经干卦文言传》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而况于鬼神乎?」大人,相对于小人、细人、猥琐人、活着等死的人而说,指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大字,本来就象一个人矫然挺立于日月山川间之形;大人便是一个真正站得起来的人,故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大学》所教,就是这种人道,因而它也不同于佛道、仙道。
    三、
    修此大人之道,方法如何?
    南怀瑾先生《原本大学微言》曾拈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段,推崇备至。谓此为七证,即七个修证的层次。又说这七证自秦汉以后就被道家修炼**者所引用,佛教传入中土后,小乘修罗汉果位及大乘修菩萨道也都用「止、定、静、虑」之法,故此法实乃中华教法之精髓。
    如斯云云,足证南老眼力不差,我国一切修证法门,确实可说全赅于此数语中。不过南老于三教分际,往往掌握不准,理解颇有偏差,所以须要略作补正:
    首先,「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段,南老说是七个修证的层次,误。「知止而后有定」是知止,不是知与止,所以不能把这一段讲成「知、止、定、静、安、虑、得」七证,只有六证。
    其次,南老不但把知与止分开说,更把知解释为能知与所知,还引香严和尚偈语,谓须忘其所知才能入道。这乃是以佛家义理解释《大学》,忒迂曲了。《大学》所言知止,不须如此曲解。
    因为上面一句,也就是开宗明义的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便是「知止而后有定」的根子。知什么?知道大人之学是要止于至善的。能知这个止,自然心就有了依止、有了归向、有了目标,那还会不定吗?语义如此明白,南老竟去扯什么内止外止以及佛家的制心一处、系心一缘、止定三摩地,实是治丝愈棼,全不相应。
    而且,止,不但是顺着「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说,底下还引诗及孔子解诗语为释:「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一段,便是前面「知止而后有定」的知止二字之确诂。朱子调整原文,区别经传,把这一段列为解释「知止而后有定」的传,实有见地。南老强调原本,菲薄朱子,故见不及此。
    这一段是说:做人要知其所止,做君上的,止于仁;做臣子的,止于敬。大人之学要止于至善是总说、总目标。但人处在各种不同时位上,就有不同的善行可为、应为,因此这就又要分说君该如何才善、臣该如何才善、父该如何、子该如何、一般人之间又该如何。这才具体,且也才是儒家说善的特色。
    佛家不谈时、位、分、命,故只总说人人皆有佛性、皆应学佛、皆可成佛,皆当止于至善。而不能分说人在不同的时命位分中、不同的身份场合里,其佛性究竟当如何表现。这是因佛家是要出世的,既不管人间世,其论修行,当然就仅能就个人之内在如何升进说,谈成佛历程中你证到什么果位而已。
    南先生未注意到这个区分,因而用佛教的止(制心一处、系心一缘)来解释儒家的止;又把止跟定合起来,说在佛教中可统名止定功果位三摩地(三昧)。其说均不契。
    目录
    **章 序引
    第二章 如何修止?
    第三章 如何修定?
    第四章 如何修静?
    第五章 如何修安?
    第六章 如何修虑?
    第七章 如何修得?
    第八章 结语
    第九章 答疑
    外编一 灵修时代的警觉
    外编二 儒家的人生智慧
    一、新时期的儒学
    二、人
    三、人生
    四、人生自作主宰
    五、人生面对的世界
    六、人生的两面与合一
    七、何谓有意义的生活?
    外编三 儒家智慧
    编辑推荐语
    儒家法门,现代人已都不熟悉,一谈到修,就从佛道中寻。殊不知儒家之学,“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并不如现代人以为的是重在政教社会方面。而修身,现代人一谈到儒家也以为只在伦理道德规范、人际应对进退方面,不晓得其内省自得之教,比佛道还要精密笃实。本书是作者给现代有意修行者的一个参考,介绍的是古代儒家之法,面对的却是现代一般人。作者认为佛教是解脱法,需要出世;道教是贵生法,志在升仙,其性质均不适合现代社会一般人。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