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北极治理范式研究 (本书试图为世界范围内各种治理行为体参与北极事务的基本依据、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具体路径提供思考,可供相关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QQ咨询:
有路璐璐:

北极治理范式研究 (本书试图为世界范围内各种治理行为体参与北极事务的基本依据、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具体路径提供思考,可供相关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 作者:赵隆
  •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 ISBN:9787802327771
  •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01日
  • 页数:332
  • 定价:¥9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2327771
    • 作者
    • 页数
      332
    •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01日
    • 定价
      ¥9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论述的**在于北极治理范式及其递进机理。作者通过分析当前北极治理的范式结构和构成要素,提出范式间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关系,而目前北极问题的治理正从较为初级的区域治理向中级阶段的多边治理逐步递进,并在符合相应指标的情况下迈入共生治理。但是,这种范式间的递进并非单向线性发展,而是主要取决于主观意识和主体行为这些核心观念的内化程度,以及体系取向和权力结构为核心的“物质”客观变量,从而引发递进中的波动或逆向效应。相较于在权力扩张和资源争夺上大做文章而言,如何使治理范式进入良性的“阶段性递进”,才是各方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本书试图避免视角单一化和政策导向的学术局限,借助大量资料和案例研究,更多地从北极的全球性影响加以论述,试图为世界范围内各种治理行为体参与北极事务的基本依据、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具体路径提供思考,可供相关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北极治理范式研�� (本书试图为世界范围内各种治理行为体参与北极事务的基本依据、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具体路径提供思考,可供相关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阅读参考。)&nbsp_赵隆_时事出版社_
    文章节选
    导论
    The Arctic Governance Paradigm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对于大多数**来说,北极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区。1909年4月6日,美国探险者罗伯特·皮里(Robert Peary)成功到达北极点,成为世界上**个征服北极的人。长久以来,这片区域似乎是探险者和科学家们的乐园,除了极地探险和因纽特人的故事,与大多数人的普通生活毫无关系,人们对它也知之甚少。冷战时期,北极一度成为东西两大阵营的“军事对峙”场,战争疑云笼罩着这块冰封之地。1987年,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摩尔曼斯克讲话”(The Speech in Murmansk)提出,将军事对抗之地变为“北极和平区域”Gorbachev Mikhail,The Speech in Murmansk at the ceremonial meeting on the occasion of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Order of Lenin and the Gold Star Medal to the city of Murmansk,1987,http://teacherwebcom/FL/CypressBayHS/JJolley/Gorbachev_speechpdf(Arctic Zone of Peace),北极问题中的合作因素逐步增多。北极似乎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姿态回到了政治家、学者和普通民众的视线之内。当前的北极问题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首先,北极成为气候变化影响的核心区域。2004年,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和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简称IASC)共同进行的“北极气候影响评价”(Arctic Climate Impact Assessment,简称ACIA)项目发布报告,提出“1974—2004年间,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海冰量下降了约80%,海冰面积减少了近100万平方公里,超过美国德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面积的总和,北极地区的冰层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近8厘米。”Arctic Climate Impact Assessment,Impacts of a Warming Arctic,Synthesis Repor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此外,报告还总结了北极气候变化的十个**趋势,包括:北极变暖的速度和范围可能超过预期;北极变暖及其后果将造成全球性影响;气候变化将对北极植被生长带来广泛影响;北极物种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将发生变化;诸多沿海设施面临气候变化引发的暴风威胁;融冰增速将为海洋运输和资源开发开创新机遇;陆地融冰将打乱现有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原住民群体将受到外部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紫外线辐射水平的升高将对人类和动植物产生冲击;多重变化的相互作用将对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根据统计上可见的显著趋势,“超过约41%的北极**海冰已经完全消失,每年还有数以万计平方英里的海冰逐步消失,而北极冰帽冰帽指覆盖不超过5000平方公里的巨型圆顶状冰。(Ice Cap)的范围已经比20世纪中期缩小近一半”。Howard Roger,The Arctic Gold Rush:the New Race for Tomorrows Natural Resources,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9这意味着,北极已经不再是我们传统概念中的冰封地带,它对各国的意义也在发生着改变。按照大多数科学家的估算,北极海域将在21世纪中期甚至更早将出现季节性无冰的现象。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Global Trends 2025:A Transformed World,2008,http://wwwaicpaorg/research/cpahorizons2025/globalforces/downloadabledocuments/globaltrendspdf这种科学预测结果为各国提供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部分**把这种环境变化视为灾难性的挑战,担心由此引发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和世界*北部“净土”的消亡;更多**则把这种趋势看为机遇,因为这意味着进行更多沿岸活动的可能性,更多潜在资源可被开发利用,人类“非传统区域”将逐步形成。其次,北极成为国际航运的潜在核心走廊。近年来,北极不但经历着“海冰消融、冰川消逝、冻土融化、岸上活动增多的侵蚀和植被区的转移”Lawson Brigham,Thinking about the Arctics Future:Scenarios for 2040,The Futurist,SeptemberOctober 2007,p27,还逐步成为了海上交通的重要走廊。2008年夏季,北极实现了历史上**西北、东北航道的同时通航,使各航运大国重新聚焦于此。根据估算,从日本横滨港出发经东北航道前往荷兰鹿特丹港的航程比传统的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近5000海里,航运成本节约40%,而从美国西雅图经西北航线抵达鹿特丹则比传统的巴拿马运河航线节省近2000海里的航程,即25%的航运成本。USArctic Research Commission and 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Arctic Marine Transport Workshop,2004,http://wwwarcticgov/publications/other/arctic_marine_transportpdf这种看似简单的成本变化与航道转移,带来的影响却远远超越经济因素。随着航道和相关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将形成新的战略要地和关键地区,甚至会改变整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后,北极成为油气资源的潜在核心储地。1962年,苏联在其北部的塔佐夫斯基地区(Тазовский район)发现大型油气田,成为北极地区油气开发的起源。1967年,美国在阿拉斯加的普拉德霍湾(Prudhoe Bay)地区也发现了大型油田。据统计,北极圈内有61个已探明的大型油气资源区,其中43个位于俄罗斯境内,11个位于加拿大境内,6个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地区,1个位于挪威境内。USDepartment of Energy,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Arctic Oil and Natural Gas Potential,Report,October 2009200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公布了《环北极资源评估:北极圈内未开发油气资源计算》该报告所涉及的资源评估包括**海冰区和水深超过500米的海域,利用现有技术可被开采的油气资源。值得注意的是,评估并未涉及如煤层气、气体水合物、页岩气和页岩油等非传统资源。(CircumArctic Resource Appraisal:Estimates of Undiscovered Oil and Gas North of the Arctic Circle)报告,将北极地区划分为33个油气资源单元,认为其中的25个具有超过10%的概率蕴藏50亿桶的原油储量。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国际政界或学术界,对于北极问题的认识已基本从冷战时期的“敏感区域”逐步转变为“合作新平台”,国际社会在北极治理方面的努力可以从相关机制的建立中得以体现。从政府间机制来看,先后于1991年成立北方论坛(North Forum),签署《北极环境保护战略》(Arctic Environmental Protect Strategy),并于1996年成立北极理事会等组织。从多元行为体机制来看,以1977年成立的因纽特环北极国际会议(Inuit Circumpola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1990年成立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以及2001年成立的北极大学(Arctic University)等相关机制为代表。但是,谁具备参与合作和治理的主体资格,具体从哪些方面、利用什么手段和路径参与治理,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确定性。随着各类行为体在北极活动的不断增加,治理能力的赤字现象也成为主要问题。因此,北极问题的研究关注点不仅在当前,更多是聚焦下一阶段的前瞻性考虑。本书论述的**在于北极治理范式及其递进机理。从概念定义上看,范式(Paradigm)是指一个团体或共同体中所具备的技术规范或价值取向,亦或者是某种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理论基础,也包括论证中所运用的实践标准,这些要素*终会形成由一种群体所共同认定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观念。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将范式界定为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作者认为,北极治理的范式包括在治理活动中被公认的一些范例,也就是治理的理念、方法、结构、路径、工具。这些要素构成了治理主体的共同信念,以及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并*终建构一种治理模型。因此,北极治理范式研究在学术上具有以下意义:**,有助于深化国内外现有的北极问题研究。北极问题的独特性在于其特殊的地缘因素,伴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扩散效应,迫切需要全球层面的合作与治理。从微观层面来看,北极问题涉及多国的**、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从宏观层面来看则关乎人类的生存。当前北极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与政策评估的框架内,其思维逻辑很难摆脱与北极各国利益相关的现实主义色彩,似乎缺少了全球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理性认知。通过分析当前北极治理范式的结构和构成要素,以及范式间的递进关系,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北极研究的定式思维。第二,有助于构建和培育北极研究的共同意识与治理观。范式研究主要是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可以用于界定和归纳研究的客体和内涵,包括如何对问题提出质疑,以及应对问题时应当遵循的规范。换句话说,如何把北极治理看成一个完整的研究客体,应从治理范式入手,分析和解决北极问题的现状,对问题的根源及应对方式进行梳理,并对现有模式的缺陷提出挑战,为创造更为优化的治理模式奠定基础。第三,有助于分析和解决“非传统区域”(NonTraditional Regions)的治理困境。北极问题不完全等同于其他国际政治研究对象,它的形成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格局的客观变化紧密相连,也与科技发展的速度和技术革命息息相关。相对于传统的区域研究来说,外层空间、网络空间、极地问题等非传统区域所涉及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和衍生性。北极问题中权力的区分重叠、自身利益与人类责任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和地区制度的非普遍适用性,均是非传统区域的构成要件。对于北极治理来说,首先需要进行清晰的责任与义务界定,评估多元行为体通过何种渠道和工具参与治理,遵循或受制于何种统一规范来实现有效治理,这都是亟待发掘和探索的。第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也惠及世界,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任务。在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之后,我们对北极治理也将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但是,作者不希望仅从中国视角剖析北极问题,亦或聚焦于对策研究,而是尽量避免视角单一化和政策导向的学术局限,更多地从问题的全球性影响加以论述,为世界范围内各种治理行为体参与北极事务的基本依据、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具体路径提供思考,在此基础上为建构未来北极治理的普遍性模型做出一定的理论尝试。二、北极研究现状与特点如果将北极问题和北极治理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开来看,北极问题研究起步较早,且聚焦点非常多元,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别,涵盖了历史、政治、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相反,从治理的角度诠释北极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国内外学界在这方面研究的起步时间也无巨大差异。作者希望通过论题分类的形式,对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加以介绍。(一)国外研究现状按照议题划分,国外的北极研究以历史、地缘政治和制度建构三个方面为主。在北极历史研究中,大量的成果诞生于探险和科考活动。各国关于北极问题的研究起源于探险,这和北极特定的地理条件息息相关。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二、北极研究现状与特点()
    **章北极问题概述与治理基础()
    **节北极问题的概念界定()
    一、北极的自然地理边界()
    二、北极的政治地理边界()
    第二节北极问题现状与议题互动()
    一、北极问题演变的驱动要素()
    二、北极问题与议题的互动规范()
    三、北极治理现状分析()
    小结()
    第二章北极**的战略取向与建构动因()
    **节北极**的战略思维取向()
    一、俄罗斯北极战略思维的竞争性表征()
    二、美国和加拿大北极战略中的次竞争性表征()
    三、其他北极**战略中的竞争合作性表征()
    第二节北极**的战略建构动因()
    一、北极战略建构的客观动因()
    二、北极战略建构的主观动因()
    小结()
    第三章北极区域治理范式()
    **节区域治理的理论指向()
    一、本地优先:区域治理的内核()
    二、传统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理论演变()
    三、区域治理的指标体系构成()
    第二节北极区域治理范式的核心要素()
    一、区域治理的制度设计()
    二、区域治理的环境塑造()
    第三节从渔业问题看北极区域治理()
    一、北极渔业问题概述()
    二、北极渔业区域治理结构()
    三、北极渔业区域治理困境与挑战()
    小结()
    第四章北极多边治理范式()
    **节多边治理的理论指向()
    一、普遍互惠:多边治理的内核()
    二、多边治理的制度结构()
    三、多边治理的指标体系构成()
    第二节北极多边治理范式的核心要素()
    一、“三级主体”和“选择性妥协”的演变()
    二、《斯瓦尔巴德条约》与“两权分离理论”()
    第三节从航道问题看北极多边治理()
    一、北极航道概述和现状评估()
    二、北极航道问题的矛盾界定()
    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事组织与
    航道多边治理()
    四、俄罗斯北方航道治理展望及对我国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北极共生治理范式()
    **节共生治理的理论指向()
    一、共存进化:共生治理的内核()
    二、共生治理的系统要素与价值理念()
    第二节北极共生治理范式的核心要素()
    一、北极共生单元分析()
    二、北极共生模式:导向介入与互补性竞争()
    小结()
    第六章“阶段性递进”结构的内在逻辑()
    **节北极治理范式的层级关系()
    一、北极治理的观念辨析()
    二、治理范式的阶段性结构()
    三、北极问题“南极条约化”的范式误区()
    第二节北极治理范式的递进机理()
    一、观念的“内化”程度:主观意识和主体行为()
    二、物质变量的因素:体系取向与权力结构()
    小结()
    结语()
    附录一《关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
    附录二《伊卢丽萨特宣言》()
    附录三《北方航道航行规则》()
    附录四《北方航道水域航行规则》()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本书试图避免视角单一化和政策导向的学术局限,借助大量资料和案例研究,更多地从北极的全球性影响加以论述,试图为世界范围内各种治理行为体参与北极事务的基本依据、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具体路径提供���考,可供相关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