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中国人一切靠关系
中国人认为群体先于个体,
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个人。
西方人主张个体先于群体而存在,
认为**、社会不能妨害个人的独立、自由。
既然个体必须在群体中生存发展,
在群体中完成自我,有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正常发展,可以收到合力的效果。
以群体的力量来支撑个人,当然轻而易举获得成就。
人际关系若不正常、不正当,那就害人不浅。
危害人民,祸害、毁坏**,莫不由此而起。
中国人复杂的人际关系
有一位美国青年,特地来到中国做有关“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学术论文。他费尽苦心想要了解中国人常说的“有关系,没关系;没关系,有关系”的真相。他研究了整整一年,依然一头雾水,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那样喜欢搞关系,而且搞好关系,真的在中国社会兜得转、吃得开,似乎无往不胜。
他*关心的问题,有下列三个:
首先,样样讲关系,对自由竞争的市场会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其次,讲关系的结果,还能够维持公平的法律制度吗?
第三,关系重于一切,怎么依法办事?对制度的破坏力、对法律的挑战性要如何因应?
这真是一位有心人,并且似乎抓住了问题的要点。相信这些问题也是现代中国人所亟待解决的。
首先,让我们想一想,中国人自古以来,是不是十分擅长搞关系?
请看我们对亲戚、朋友的称呼,除了六亲、九族、宗亲、乡亲之外,还有同学、同事、同行、同志,几乎稍微一牵连,便可以牵出一大堆关系(见图1-1),而且这些关系还有亲疏之别。不同的关系,可能产生不一样的功能,牵来扯去,也可能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可见,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中国堪称举世**。
图1-1 中国人复杂的人际关系
中西方眼中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喜欢比来比去。有时候,喜欢比较也是知己知彼、进一步接近事实的好方法。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虽然二者都承认“个体”和“群体”的存在,但是彼此在“先后”的观点上截然相反。
西方人认为个体先于群体而存在,一切群体都是人为契约所造成的。所以,西方文化“个体重于群体”,认为���一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既具有自由意志,又拥有独立人格。比如,西方人吃西餐,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中国人看到西方人吃中餐,大家都点同样的食物,经常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不可以点不同的食物,大家交换着品尝呢?但是西方人的观点是:吃饭这一类的事情,完全是个人的行为,与别人无关。既不能对别人要吃什么表示意见,也不必关心别人到底要吃些什么。各自点餐,各自付费,与他人无关。
西方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都自由发展,群体才可能自由发展。这正是中国人所不愿看到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情况。各管各的,固然有高度的独立性,但是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淡薄了。
中国人认为“群体先于个体”,知道群体是天然形成而不是后天人为契约所造成的。远古时代,人的力气比不上许多动物,人的躯体也远比许多动物衰弱,但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人能合群,有群体的思想。
有些人因此批评中国社会压制个体,侵害了个体的自由,妨碍个体的独立意志。其实,深一层想,中国人的观点是“在群体中完成个体”,通过群体的协助、提携和成全,个体才比较容易完成自我。
因此,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对中国人而言,变得非常重要。如果关系不好,大家不愿意帮忙,那么就算身处群体之中,也将得不到众人的协助。这时候群体等于一种形式,并未对个体提供实际的助益。若是人际关系良好,大家乐于帮忙,那么“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不但可以发挥集合的力量,而且“多人帮忙一人”,在众人成全之下,个体获益必然更大。有些人乐于享受群体的成全,却又抱持个人主义,吝于成全他人,有好处就想起个人,要求独自享受;有责任时想起群体,要大家一起分担,这种人只有独立性而缺乏自主性,受损*大。
这种“群体先于个体”的观念,影响中国人的人际关系,颇为重要(见图1-2)。
图1-2 中西方人际关系不同
群体既然是天生自然的,人际关系自然以“母子”这一*原始的血缘关系为起点。古代先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现代有许多家庭,由于父母离异,以致父子关系还不如兄弟姐妹关系来得密切而重要。父子关系再向外推,便出现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家人,然后推及父族、母族、妻族等家族以及同一姓氏的宗亲,算是血缘关系的逐层开展。
血缘关系是中国人人际关系*重要的一环。中国人若是被骂为“六亲不认”,恐怕是十分不得人缘、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一人犯了大罪,按古法被判处诛灭九族,那就祸及父、母族及妻族,株连甚多了。
血缘关系再向外推,就涉及地缘关系。因地缘关系联系到一起的
人,我们称为乡亲,意思是居住在同一地方的人。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之外,中国人还可以用同学、同事、同行、同志等关系,来拉近彼此的距离(见图1-3)。
中国人由近及远建立关系,目的在于通过团结、和合、融洽的精神,以获得众人的力量,来达成预期的目标。可惜现代有一些人,提起任何关系都是十分漠然,一副“又如何”的样子。这种人已经属于“六亲不认”而不自知,还认为理所当然。和这种人交往,令人产生“一次已嫌太多”的感觉,希望下次不要再和他往来才好。
图1-3 中国人的关系圈
正当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催化剂
大家都追求成功,到底努力比较重要,还是机会比较要紧?我们认为二者都很重要。如果用公式可表示为:
成功=努力+机会
一个人想要依靠自己单独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理想,当然可以通过努力和等待或创造机会以求获得成功。但是,努力还比较容易自主,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至于有没有机会、能不能创造机会,那就谁也没有把握,属于听天由命了。
如果获得了机会,自己也非常努力,是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在中国,个人能否获得成功还有一个关键性因素,那就是人际关系,它通常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
成功=(努力+机会)人际关系
假定努力和机会都为1,人际关系好坏会对成功的结果产生巨大影响:
(1+1)0=1
(1+1)1=2
(1+1)2=4
(1+1)3=8
从以上对比可见,人际关系良好,成功的概率会以几何倍数增加,真可谓事半功倍;反之,人际关系不好,会对成功造成巨大的障碍。
没有人完全依靠人际关系获得成功,除非他具有很强的能力。但
是,再高超的能力,如果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够顺利地成功,除非他痛定思痛,在人际关系上有所改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把搞关系看成十分负面的东西,似乎好人从不搞关系,只有心术不正的人才搞关系。这样的心态对人际关系的认识,自然倾向于偏激和轻视。还有一些人,由于自己不擅长建造人际关系,眼见他人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获得利益,也可能基于嫉妒或不满的心理,对人际关系产生重大的反感。
与以上轻视人际关系的人相比,现实中,还有一些人走向另一个**,认为成功就是只搞关系,从而用心造成不正常、不正当的关系,然后用来营私舞弊、祸国殃民。这种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弊端,的确使得许多人为之心寒,以致非常害怕人际关系,认为搞关系只有害而没有利,因此不重视也不研究人际关系。
关系有好也有坏,关系所产生的效果同样有好也有坏。所以,我们应当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人际关系。有关系好办事,若是运用在合理的地方当然很好。自己人优先考虑,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要不然有亲疏之别又有什么意义?但是,假公济私、因私害公,不能依法办事,那就
图1-4 不正当人际关系的表现
是不正当的人际关系(见图1-4),**应该避免,以免危害公正的立场,违反自由竞争的市场法则。不过,在法的许可范围内衡情论理,仍有赖于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所以,要求别人对自己通情达理,仍需平日多多注意自己的人际关系。
不必小看自己,一下子就把人际关系及其效果都看成负面的东西。给自己一些信心,走向正当的方向,走上正常的道路。
第 二 章
中国人的人伦关系
是次序、秩序的意思;理必须以人理为重。
人理和物理不同,人理重视次序,并且维持秩序。
物理不需要讲求道德,因为大多和道德没有关系。
人理必须重视良心道德,才能使人成为万物之灵。
人伦是人类文明进步中*为重要的产物。
现代人轻视伦理,使得人类越来越像其他的动物。
伦理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人的道理。
按照做人的道理来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为理想。
把伦理和人际关系结合起来,同等加以重视。
凭良心搞关系,就叫作人伦关系。
现代人紧张、忙碌,实际上由孤单、寂寞引起。
只有重视人伦关系,才能恢复休戚与共的和谐。
把伦理道德加入人际关系
中西方的“法”与“理”
西方文化以科学、法律和宗教为主,比较偏重对真理的探求。由于求真,所以重视证据、数字和事实。中华文化以道德和艺术为基石,比较看重对价值的创造。由于求善,所以重视直觉、感受和仿效。
在人际关系方面,西方讲求依法寻找合理的途径。人人重视法定的权利与义务,如有纠纷和冲突,即诉诸法律途径,依法寻求合理的解决。西方人对法律有信心,总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可以获得公平的待遇。人人守法,就能够获得应有的自由。前文所述的那位美国青年,*关心的三个问题事实上都离不开法律的框框,可见,他满脑子都是自由竞争、公平法则、依法办事,一切以法为**。
中国人讲求“两把刷子”,我们为了和谐,也为了关怀,常常把“依法寻找合理”这把“刷子”暂时隐藏起来,先注重道德、各凭良心搞好关系以获得合理的结果。孔孟圣人并不对人的生活提出若干戒律,却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圣贤,便是提醒大家在搞好关系的时候,千万不可以忘记这些先贤留给我们的行为典范。希望大家记住道德教训,一切凭良心,就能合理。
把“依法”暂时隐藏起来,并不是不依法,而是先由情入理,大家有面子地凭着良心讲道理。如果有效,当然求之不得;若是情理走不通,再来依法办理也不晚。
依据伦理建立人际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固然十分复杂,但归纳起来,也不外上司与部属、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兄姐与弟妹以及熟人与陌生人这五种。《中庸》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是天下人共同具有的五种关系。孟子则将伦理和人际关系结合在一起,提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和朋友有信五种人伦关系(见图2-1)。
图2-1 依据伦理建立人际关系
父子并不是专指父亲和儿子,通常我们说父亲的时候,也包括母亲在内,因为父母是一体的,不可分也不必分。同样说子的时候,也包括女儿在内。所以,双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必须以亲爱的感情为主,而不是**到晚讲究礼仪和交谊。家法是不得已才动用的,若是经常家法伺候,恐怕两代之间已经关系不良好了。上司和部属之间*要紧的是彼此互相敬重,夫妇之间要有合理分工,兄弟和姐妹之间必须尊重大小次序,而朋友之间要以诚恳、信实为重。这五种关系,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可以说人人都需要。这五种主要的伦理也是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守的原则。
把人做好,上下、左右、前后都合理兼顾,再复杂的关系都能够安排得合理妥当。先成功做人,再来好好地做事,人人重视伦理,才能够发挥人伦关系的正面效果。
用伦理道德规范人际关系
中国人十分重视做人做事,而人际关系就是做人。只会做事而不会做人,人际关系搞不好,一下子得罪一个人,很快就把人都得罪光了,怎么能够好好做事呢?可是,一般人提及人际关系,总认为那是一种“讨好别人”“奉承长上、请求利害”“争权夺利”的邪门歪道。其实,这些负面的效用都可以用伦理道德来加以改善。那些圆滑、奸诈、见不得人的不正当人际关系,严格说起来,都是缺乏伦理道德的结果。
做人讲求技巧,免不了有一些权谋、圆滑、奸诈的味道,引起很多人的疑惧。这时候注入伦理道德,使权谋变成权宜应变,因时制宜,圆滑变成圆通,而奸诈也变成机警,让大家认为此人很会做人,是容易共处的人。
做人的技巧一般人不愿意公开,更不敢传授他人的原因,就是怕人听错了,弄巧成拙,或者用错了,反而害人。深一层的理由则是人际关系技巧必须注入伦理道德才能生效。若是只学技巧,而不重视诚信等伦理道德,不但不能收效,反而导致尔虞我诈,结果双方两败俱伤,毫无好处。
所以,做人不可以玩弄权谋。许多人误把圆通、应变看成讲求谋略,其实应该是策略才对。做人可以有策略,不必讲谋略,换句话说,就是一切要求正当合理,不应该有不正当的念头。
中国人需要人伦关系
圆满大于是非
从幼童的教养开始,中西方培养出不同的人际关系。在西方家庭,如果出现兄弟姐妹吵架的情况,父母基于“依法处理”的概念,大多扮演法官的角色,明辨是非:哥哥对而弟弟错的时候,弟弟就应该向哥哥道歉;反过来也是一样,并没有什么伦理上所说“兄弟长幼有序”的顾虑。这样教养出来的子弟,当然只有法治观念而缺乏伦理精神。中**庭并不如此,兄弟吵架时,父母好像不太重视谁是谁非,往往同时责令两人都面壁罚站。事实上父母心中有数,谁对谁错也不难判别,只是我们主张“大是非重于小是非”,而且“对也不见得有用”,所以,让孩子在面壁的过程中体会出“兄弟根本不可以吵架”的道理。一旦有所争吵,并不是分出是非就可以解决的。
对,很对,可惜把关系弄坏了。请问这种“对”到底有什么用?对,把上司气坏了;对,把客户赶跑了;对,部属就是不愿意配合。对,又有什么用?所以,请记住:错,**不可以;对,有时真的没有用。
“对,没有用。”这是深入了解中国式人际关系的*佳切入点。西方人没有接触到这种观念,当然难以理解。因为我们在对和错之外,更加关心圆满不圆满的问题(见图2-2)。我们固然十分厌恶是非不明的人,然而是非分明却不够圆满的人,其人际关系仍然不可能良好。可见,我们的人际关系随时随地要合乎伦理道德的标准。因此,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应该称为人伦关系,用伦理弥补法律的不足,凭良心应该比守法纪更为可贵。
图2-2 中国人的人伦关系
加强和谐的人伦关系
现代社会,人们过着紧张、忙碌的日子。尽管大家都不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却又十分无奈。认为这种生活方式势所必然,很难加以改变。人类追求自由,得到的却是相反的结果——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决定自己的行为。
其实,紧张、忙碌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乃是寂寞。寂寞几乎成为每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不但让人难受,而且容易让人陷入孤独:有话想要说,找不到适当的对象;有乐趣想要共享,又害怕遭受拒绝。于是,楼上楼下不相识,左邻右舍见面不打招呼,一家人各自面对一台计算机,宁可整天打手机和远方的朋友聊天,也不愿意和坐在旁边的家人或朋友说话。这样的人能不寂寞吗?结果人们不得不借助紧张、忙碌的生活来排遣寂寞,这才是现代人*大的苦恼。
这些苦恼是由于没有适当的调剂、没有时间多思考以及没有亲友可以商量造成的。
没有适当的调剂,身心得不到适当的放松,容易日久成疾。这时人伦关系如能和谐,彼此关怀,会使人觉得社会没有那么可怕,竞争也没有那么残酷,从而也不会那么紧张。
没有时间思考,人就会更加忙碌。如果忙中有错,时时为了补救过失而增加工作,岂非忙上加忙?唯有在和谐的人伦关系中共同思考,互相提醒对方可能出现的过失,才能减少无谓的忙碌。
没有亲友商量,人难免寂寞。特别是某些事情很难对外人启齿,或是说出来外人也不便参与,那就更加让人觉得苦闷。这时,与具有和谐关系的亲友彼此协商,正是排解寂寞的良方。
当亲友的关怀逐渐消减,家人不一定亲密,作秀的人愈来愈多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从自己做起,加强人伦关系,通过关怀、思考和协商来解除紧张、忙碌、寂寞的心绪(见��2-3)。
图2-3 和谐的人伦关系
人伦关系的六大原则
依照传统的伦理道德,人们在相处中应该遵循六大原则(见图2-4)。
和则共利,相互依存
一加一可能小于二,叫作事倍功半;一加一可能等于二,成为“一
图2-4 人伦关系六原则
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加一也可能大于二,便是事半功倍。这当中的秘密,在于人伦关系和谐与否。
每个人在生存的状态下,都不可能不与他人发生关系,所以,这种关系*好不是紧张的关系,而是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任何人想要成功,既要把握住机会,也要靠别人的支持。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忽视别人的力量不可能成功。事实证明,由于人伦关系不良而被革职的,是因为工作能力不好的两倍。人伦关系良好,可以得到各种能人的协助,成功的概率比较大。因此,现代人必须明白和则共利的道理,才能够互相依存,共同实现理想。
得到他人的帮助,未必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固然有人营私舞弊,同流合污。却也有人群策群力,成其美事。所以,人伦关系只要合乎伦理的要求,大家凭良心,互助互利,并没有什么不好。
机会加上努力,若是得到人伦关系的助力,必然事半功倍。
彼此礼让,以让代争
为了讲求和谐,中国人发展出一套“以让代争”的艺术。竞争既然无法避免,那么用礼让来代替竞争*为和谐。
我们倡导礼让为先,主张“退一步海阔天空”,似乎中国人一切以忍让为原则。实际上我们也鼓励当仁不让,谁*合适由谁来,这时就不应该再辞让。
让来让去,好像在推、拖、拉,如果让到*后,什么人都不肯做,便是盲目的推、拖、拉,不但浪费时间,也耽误正事,成为众人厌恶的圆滑,人际关系必然很差;让到*后,由真正合适的人来处置,便是合理的推、拖、拉,叫作圆通,才是良好的人伦关系。同样推、拖、拉,如果是存心用它来推卸责任,根本不想解决问题,那就是可恶的圆滑;若是运用它来减轻阻力、降低竞争压力,同时圆满解决问题,那当然是圆通。二者过程相同,而结果完全不同。必须明辨,才不致产生误解。可惜现在有很多人分不清圆通和圆滑,以致破坏了“以让代争”的传
统,弄得是非不分,甚至视圆通为圆滑,错怪了真正圆通的好人。
所以,在人伦关系中,不必盲目排斥推、拖、拉,也不可以存心推、拖、拉,*好以推、拖、拉来解决问题,是为上策。
发挥潜力,能者多劳
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意思是说做人做事的道理一辈子也学不完。
生而知之的部分,一生下来就知道,不用学也会;学而知之的部分,只要学而时习之,边学边用,也不难学会。但是,困而知之的部分,那就非经过磨炼才能获得。所以,任何人要发挥潜力,必须接受更为艰难的挑战,适当地激发潜在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更重要的是,必须打破“给多少钱才做多少事,出多少力”的观念,发挥“才也养不才”的爱心,把多付出看成多获得磨炼的机会。因为能发挥潜力比多赚钱更重要。
人可分为“才”和“不才”两类,有才的人先天丰厚,后天又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比“不才”更有能力。这时候如果斤斤计较报酬,有才等于无才,岂不可惜?若能抱持“能者多劳”的理念,并且功成不居,仍然十分谦让,在人伦关系方面必然取得显著的成就。
人人皆有潜在的能力,一辈子不发挥出来,就等于没有潜力。如果大家让来让去,发觉自己是合适的担当者,就应该当仁不让,勇敢地承担下来。
有表现*好感谢大家把机会礼让给自己,而不是斤斤计较能得到多少酬劳。有能力固然是自己很用心的结果,但更应该明白能力大多来自先天的禀赋。如果抱着感谢上天、能者多劳的态度,表现得多一些、好一些,岂不更加愉快?何必一定要在物质所得方面耿耿于怀?
凭着良心,发出爱心
有人主张爱心是与生俱来的;有人认为爱心是经由学习才能激发出来的;也有人宣称失去爱心是十分残酷的事情,从而促使大家重新评估爱心的价值。
不管怎样说,要发出爱心,必先凭着良心。
基本上,任何人爱人之前,一定要先爱自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先自爱,使自己充满了爱,然后才有多余的爱来爱其他的人。自爱才能爱人,而自爱就是凭良心,所以说,爱人之前先凭良心。
凭良心的另一种说法叫合理。爱得合理,发出合理的爱心,便是凭良心的表现。
爱心本身并不复杂,令人觉得复杂的其实是人。人有个体差异,也有不同的处境,爱得合理不合理因人、因时、因地而变易,所以很不容易判定。
希望人伦关系良好,必须养成和自己的良心对话的习惯,以期对自己的良心进行合理的掌控。良心之声每天二十四小时全年无休地播放着,可惜我们忙于听取世俗的资讯而不去收听它。凭良心,就是先使自己安静下来,用心和自己的良心沟通。因为良心会说话,觉得心安,自然理得。凭良心,才能够爱得合理,而不是到处散布不合理的爱,成为人伦关系的破坏者。
每天午夜,也就是夜晚十一时到一时之间,称为子时,是良心之声*清晰的时候。此时若能静下心来,和自己的良心对谈,应该可以得到很多凭良心才能得到的答案。遭遇难题时,不妨试试看。
各自成长,彼此尊重
人生是一个“自作自受”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必须各自成长,对自己负起全部责任。但是,人毕竟是群居动物,需要与他人互动,彼此影响,所以,“敬人者人恒敬之”成为人伦关系中十分重要的法则。
“敬”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看得起”。看得起别人,别人才会看得起我们,便叫作“敬人者人恒敬之”;反之,看不起别人,别人同样看不起我们,这样才合乎“互相”“彼此”的交互定律。可见,率先看得起别人,是人伦关系中“自作自受”的*佳起点。
我们大多了解“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但往往实施得不够理想。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通常存在“希望他人率先看得起我”的想法,以致存心观望,不能率先行动。若能人人主动,由自己做起,亦即率先以礼敬人,那么,人们就能互相尊重,人伦关系也必然良好。论交情、讲辈分、套关系,希望在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解决问题,正是对“敬人者人恒敬之”理念的实践。
每一个人,不论在家庭、邻里、学校、机关乃至社会,都与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希望这些关系都能建立得很好,必须切实做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如果自己看不起别人,却希望别人看得起我们,恐怕是十分困难的事。
分工合作,同心协力
单打独斗既然行不通,就必须合群,打组织战。有了组织,必然需要分工。但是,分工容易削弱整体的实力,使得整体趋于支离破碎,甚至使人生出浓厚的本位主义思想,从而影响合作的效果。
不能不分工,但容易出现弊大于利的情况,所以说分工是必要的罪恶。好在人有合群的天性,只要观念正确、脑筋清楚,应该可以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明确“分工是为了合作”的概念。如果不能合作,那就用不着分工。不能达到合作的效果,分工就会失去价值,如此一来,不如各搞各的,可能更好些。
明确概念后,大家要建立共识,确定共同的目标,还要坚定共同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互动行为,达到预期的合作目标。
组织必须具有协同一致性,大家的力量才能够结合在一起,产生合力。组织成员共同体会和认知和则共利、互依互存的必要性,依据彼此礼让、以让代争、发挥潜力、能者多劳的原则,既能凭着良心来发出爱心,也能各自成长且彼此尊重,当然容易做到既分工合作又同心协力。
以上六大原则是构建良好的人伦关系不可或缺的配套要件,就人伦关系谈人伦关系远不如从这六大方面着手更加周到、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