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人伦关系课(曾仕强教授管理著作,汇集大师毕生心血,引领事业人生至高境界传世文化瑰宝,尽揽领袖智慧,集传家之宝,搜赠友之礼。)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人伦关系课(曾仕强教授管理著作,汇集大师毕生心血,引领事业人生至高境界传世文化瑰宝,尽揽领袖智慧,集传家之宝,搜赠友之礼。)

  • 作者:曾仕强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9787550222311
  • 出版日期:2014年01月01日
  • 页数:192
  • 定价:¥90.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不论人际关系还是人伦关系,都有赖于良好的沟通。现代人很喜欢说话,却大多不善于沟通。许多人掉进“我有话要说”的陷阱,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尽管中国人十分讲道理,但中国人的道理通常是相对的。所以,中国人常常陷入“先说先死,不说也死”的尴尬境地。本书就试图在先说和不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有效、合理的沟通,以期达到“说到不死”的境界。 人伦关系课(曾仕强教授管理著作,汇集大师毕生心血,**事业人生至高境界传世文化瑰宝,尽揽**智慧,集传家之宝,搜赠友之礼。)_曾仕强 主编_北京联合出版公司_
    文章节选
    **章
    中国人一切靠关系
    中国人认为群体先于个体,
    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个人。
    西方人主张个体先于群体而存在,
    认为**、社会不能妨害个人的独立、自由。
    既然个体必须在群体中生存发展,
    在群体中完成自我,有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正常发展,可以收到合力的效果。
    以群体的力量来支撑个人,当然轻而易举获得成就。
    人际关系若不正常、不正当,那就害人不浅。
    危害人民,祸害、毁坏**,莫不由此而起。
    中国人复杂的人际关系
    有一位美国青年,特地来到中国做有关“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学术论文。他费尽苦心想要了解中国人常说的“有关系,没关系;没关系,有关系”的真相。他研究了整整一年,依然一头雾水,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那样喜欢搞关系,而且搞好关系,真的在中国社会兜得转、吃得开,似乎无往不胜。
    他*关心的问题,有下列三个:
    首先,样样讲关系,对自由竞争的市场会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其次,讲关系的结果,还能够维持公平的法律制度吗?
    第三,关系重于一切,怎么依法办事?对制度的破坏力、对法律的挑战性要如何因应?
    这真是一位有心人,并且似乎抓住了问题的要点。相信这些问题也是现代中国人所亟待解决的。
    首先,让我们想一想,中国人自古以来,是不是十分擅长搞关系?
    请看我们对亲戚、朋友的称呼,除了六亲、九族、宗亲、乡亲之外,还有同学、同事、同行、同志,几乎稍微一牵连,便可以牵出一大堆关系(见图1-1),而且这些关系还有亲疏之别。不同的关系,可能产生不一样的功能,牵来扯去,也可能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可见,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中国堪称举世**。
    图1-1 中国人复杂的人际关系
    中西方眼中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喜欢比来比去。有时候,喜欢比较也是知己知彼、进一步接近事实的好方法。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虽然二者都承认“个体”和“群体”的存在,但是彼此在“先后”的观点上截然相反。
    西方人认为个体先于群体而存在,一切群体都是人为契约所造成的。所以,西方文化“个体重于群体”,认为���一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既具有自由意志,又拥有独立人格。比如,西方人吃西餐,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中国人看到西方人吃中餐,大家都点同样的食物,经常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不可以点不同的食物,大家交换着品尝呢?但是西方人的观点是:吃饭这一类的事情,完全是个人的行为,与别人无关。既不能对别人要吃什么表示意见,也不必关心别人到底要吃些什么。各自点餐,各自付费,与他人无关。
    西方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都自由发展,群体才可能自由发展。这正是中国人所不愿看到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情况。各管各的,固然有高度的独立性,但是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淡薄了。
    中国人认为“群体先于个体”,知道群体是天然形成而不是后天人为契约所造成的。远古时代,人的力气比不上许多动物,人的躯体也远比许多动物衰弱,但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人能合群,有群体的思想。
    有些人因此批评中国社会压制个体,侵害了个体的自由,妨碍个体的独立意志。其实,深一层想,中国人的观点是“在群体中完成个体”,通过群体的协助、提携和成全,个体才比较容易完成自我。
    因此,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对中国人而言,变得非常重要。如果关系不好,大家不愿意帮忙,那么就算身处群体之中,也将得不到众人的协助。这时候群体等于一种形式,并未对个体提供实际的助益。若是人际关系良好,大家乐于帮忙,那么“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不但可以发挥集合的力量,而且“多人帮忙一人”,在众人成全之下,个体获益必然更大。有些人乐于享受群体的成全,却又抱持个人主义,吝于成全他人,有好处就想起个人,要求独自享受;有责任时想起群体,要大家一起分担,这种人只有独立性而缺乏自主性,受损*大。
    这种“群体先于个体”的观念,影响中国人的人际关系,颇为重要(见图1-2)。
    图1-2 中西方人际关系不同
    群体既然是天生自然的,人际关系自然以“母子”这一*原始的血缘关系为起点。古代先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现代有许多家庭,由于父母离异,以致父子关系还不如兄弟姐妹关系来得密切而重要。父子关系再向外推,便出现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家人,然后推及父族、母族、妻族等家族以及同一姓氏的宗亲,算是血缘关系的逐层开展。
    血缘关系是中国人人际关系*重要的一环。中国人若是被骂为“六亲不认”,恐怕是十分不得人缘、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一人犯了大罪,按古法被判处诛灭九族,那就祸及父、母族及妻族,株连甚多了。
    血缘关系再向外推,就涉及地缘关系。因地缘关系联系到一起的
    人,我们称为乡亲,意思是居住在同一地方的人。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之外,中国人还可以用同学、同事、同行、同志等关系,来拉近彼此的距离(见图1-3)。
    中国人由近及远建立关系,目的在于通过团结、和合、融洽的精神,以获得众人的力量,来达成预期的目标。可惜现代有一些人,提起任何关系都是十分漠然,一副“又如何”的样子。这种人已经属于“六亲不认”而不自知,还认为理所当然。和这种人交往,令人产生“一次已嫌太多”的感觉,希望下次不要再和他往来才好。
    图1-3 中国人的关系圈
    正当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催化剂
    大家都追求成功,到底努力比较重要,还是机会比较要紧?我们认为二者都很重要。如果用公式可表示为:
    成功=努力+机会
    一个人想要依靠自己单独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理想,当然可以通过努力和等待或创造机会以求获得成功。但是,努力还比较容易自主,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至于有没有机会、能不能创造机会,那就谁也没有把握,属于听天由命了。
    如果获得了机会,自己也非常努力,是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在中国,个人能否获得成功还有一个关键性因素,那就是人际关系,它通常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
    成功=(努力+机会)人际关系
    假定努力和机会都为1,人际关系好坏会对成功的结果产生巨大影响:
    (1+1)0=1
    (1+1)1=2
    (1+1)2=4
    (1+1)3=8
    从以上对比可见,人际关系良好,成功的概率会以几何倍数增加,真可谓事半功倍;反之,人际关系不好,会对成功造成巨大的障碍。
    没有人完全依靠人际关系获得成功,除非他具有很强的能力。但
    是,再高超的能力,如果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够顺利地成功,除非他痛定思痛,在人际关系上有所改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把搞关系看成十分负面的东西,似乎好人从不搞关系,只有心术不正的人才搞关系。这样的心态对人际关系的认识,自然倾向于偏激和轻视。还有一些人,由于自己不擅长建造人际关系,眼见他人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获得利益,也可能基于嫉妒或不满的心理,对人际关系产生重大的反感。
    与以上轻视人际关系的人相比,现实中,还有一些人走向另一个**,认为成功就是只搞关系,从而用心造成不正常、不正当的关系,然后用来营私舞弊、祸国殃民。这种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弊端,的确使得许多人为之心寒,以致非常害怕人际关系,认为搞关系只有害而没有利,因此不重视也不研究人际关系。
    关系有好也有坏,关系所产生的效果同样有好也有坏。所以,我们应当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人际关系。有关系好办事,若是运用在合理的地方当然很好。自己人优先考虑,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要不然有亲疏之别又有什么意义?但是,假公济私、因私害公,不能依法办事,那就
    图1-4 不正当人际关系的表现
    是不正当的人际关系(见图1-4),**应该避免,以免危害公正的立场,违反自由竞争的市场法则。不过,在法的许可范围内衡情论理,仍有赖于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所以,要求别人对自己通情达理,仍需平日多多注意自己的人际关系。
    不必小看自己,一下子就把人际关系及其效果都看成负面的东西。给自己一些信心,走向正当的方向,走上正常的道路。

    第 二 章
    中国人的人伦关系
    是次序、秩序的意思;理必须以人理为重。
    人理和物理不同,人理重视次序,并且维持秩序。
    物理不需要讲求道德,因为大多和道德没有关系。
    人理必须重视良心道德,才能使人成为万物之灵。
    人伦是人类文明进步中*为重要的产物。
    现代人轻视伦理,使得人类越来越像其他的动物。
    伦理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人的道理。
    按照做人的道理来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为理想。
    把伦理和人际关系结合起来,同等加以重视。
    凭良心搞关系,就叫作人伦关系。
    现代人紧张、忙碌,实际上由孤单、寂寞引起。
    只有重视人伦关系,才能恢复休戚与共的和谐。
    把伦理道德加入人际关系
    中西方的“法”与“理”
    西方文化以科学、法律和宗教为主,比较偏重对真理的探求。由于求真,所以重视证据、数字和事实。中华文化以道德和艺术为基石,比较看重对价值的创造。由于求善,所以重视直觉、感受和仿效。
    在人际关系方面,西方讲求依法寻找合理的途径。人人重视法定的权利与义务,如有纠纷和冲突,即诉诸法律途径,依法寻求合理的解决。西方人对法律有信心,总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可以获得公平的待遇。人人守法,就能够获得应有的自由。前文所述的那位美国青年,*关心的三个问题事实上都离不开法律的框框,可见,他满脑子都是自由竞争、公平法则、依法办事,一切以法为**。
    中国人讲求“两把刷子”,我们为了和谐,也为了关怀,常常把“依法寻找合理”这把“刷子”暂时隐藏起来,先注重道德、各凭良心搞好关系以获得合理的结果。孔孟圣人并不对人的生活提出若干戒律,却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圣贤,便是提醒大家在搞好关系的时候,千万不可以忘记这些先贤留给我们的行为典范。希望大家记住道德教训,一切凭良心,就能合理。
    把“依法”暂时隐藏起来,并不是不依法,而是先由情入理,大家有面子地凭着良心讲道理。如果有效,当然求之不得;若是情理走不通,再来依法办理也不晚。
    依据伦理建立人际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固然十分复杂,但归纳起来,也不外上司与部属、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兄姐与弟妹以及熟人与陌生人这五种。《中庸》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是天下人共同具有的五种关系。孟子则将伦理和人际关系结合在一起,提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和朋友有信五种人伦关系(见图2-1)。
    图2-1 依据伦理建立人际关系
    父子并不是专指父亲和儿子,通常我们说父亲的时候,也包括母亲在内,因为父母是一体的,不可分也不必分。同样说子的时候,也包括女儿在内。所以,双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必须以亲爱的感情为主,而不是**到晚讲究礼仪和交谊。家法是不得已才动用的,若是经常家法伺候,恐怕两代之间已经关系不良好了。上司和部属之间*要紧的是彼此互相敬重,夫妇之间要有合理分工,兄弟和姐妹之间必须尊重大小次序,而朋友之间要以诚恳、信实为重。这五种关系,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可以说人人都需要。这五种主要的伦理也是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守的原则。
    把人做好,上下、左右、前后都合理兼顾,再复杂的关系都能够安排得合理妥当。先成功做人,再来好好地做事,人人重视伦理,才能够发挥人伦关系的正面效果。
    用伦理道德规范人际关系
    中国人十分重视做人做事,而人际关系就是做人。只会做事而不会做人,人际关系搞不好,一下子得罪一个人,很快就把人都得罪光了,怎么能够好好做事呢?可是,一般人提及人际关系,总认为那是一种“讨好别人”“奉承长上、请求利害”“争权夺利”的邪门歪道。其实,这些负面的效用都可以用伦理道德来加以改善。那些圆滑、奸诈、见不得人的不正当人际关系,严格说起来,都是缺乏伦理道德的结果。
    做人讲求技巧,免不了有一些权谋、圆滑、奸诈的味道,引起很多人的疑惧。这时候注入伦理道德,使权谋变成权宜应变,因时制宜,圆滑变成圆通,而奸诈也变成机警,让大家认为此人很会做人,是容易共处的人。
    做人的技巧一般人不愿意公开,更不敢传授他人的原因,就是怕人听错了,弄巧成拙,或者用错了,反而害人。深一层的理由则是人际关系技巧必须注入伦理道德才能生效。若是只学技巧,而不重视诚信等伦理道德,不但不能收效,反而导致尔虞我诈,结果双方两败俱伤,毫无好处。
    所以,做人不可以玩弄权谋。许多人误把圆通、应变看成讲求谋略,其实应该是策略才对。做人可以有策略,不必讲谋略,换句话说,就是一切要求正当合理,不应该有不正当的念头。
    中国人需要人伦关系
    圆满大于是非
    从幼童的教养开始,中西方培养出不同的人际关系。在西方家庭,如果出现兄弟姐妹吵架的情况,父母基于“依法处理”的概念,大多扮演法官的角色,明辨是非:哥哥对而弟弟错的时候,弟弟就应该向哥哥道歉;反过来也是一样,并没有什么伦理上所说“兄弟长幼有序”的顾虑。这样教养出来的子弟,当然只有法治观念而缺乏伦理精神。中**庭并不如此,兄弟吵架时,父母好像不太重视谁是谁非,往往同时责令两人都面壁罚站。事实上父母心中有数,谁对谁错也不难判别,只是我们主张“大是非重于小是非”,而且“对也不见得有用”,所以,让孩子在面壁的过程中体会出“兄弟根本不可以吵架”的道理。一旦有所争吵,并不是分出是非就可以解决的。
    对,很对,可惜把关系弄坏了。请问这种“对”到底有什么用?对,把上司气坏了;对,把客户赶跑了;对,部属就是不愿意配合。对,又有什么用?所以,请记住:错,**不可以;对,有时真的没有用。
    “对,没有用。”这是深入了解中国式人际关系的*佳切入点。西方人没有接触到这种观念,当然难以理解。因为我们在对和错之外,更加关心圆满不圆满的问题(见图2-2)。我们固然十分厌恶是非不明的人,然而是非分明却不够圆满的人,其人际关系仍然不可能良好。可见,我们的人际关系随时随地要合乎伦理道德的标准。因此,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应该称为人伦关系,用伦理弥补法律的不足,凭良心应该比守法纪更为可贵。
    图2-2 中国人的人伦关系
    加强和谐的人伦关系
    现代社会,人们过着紧张、忙碌的日子。尽管大家都不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却又十分无奈。认为这种生活方式势所必然,很难加以改变。人类追求自由,得到的却是相反的结果——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决定自己的行为。
    其实,紧张、忙碌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乃是寂寞。寂寞几乎成为每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不但让人难受,而且容易让人陷入孤独:有话想要说,找不到适当的对象;有乐趣想要共享,又害怕遭受拒绝。于是,楼上楼下不相识,左邻右舍见面不打招呼,一家人各自面对一台计算机,宁可整天打手机和远方的朋友聊天,也不愿意和坐在旁边的家人或朋友说话。这样的人能不寂寞吗?结果人们不得不借助紧张、忙碌的生活来排遣寂寞,这才是现代人*大的苦恼。
    这些苦恼是由于没有适当的调剂、没有时间多思考以及没有亲友可以商量造成的。
    没有适当的调剂,身心得不到适当的放松,容易日久成疾。这时人伦关系如能和谐,彼此关怀,会使人觉得社会没有那么可怕,竞争也没有那么残酷,从而也不会那么紧张。
    没有时间思考,人就会更加忙碌。如果忙中有错,时时为了补救过失而增加工作,岂非忙上加忙?唯有在和谐的人伦关系中共同思考,互相提醒对方可能出现的过失,才能减少无谓的忙碌。
    没有亲友商量,人难免寂寞。特别是某些事情很难对外人启齿,或是说出来外人也不便参与,那就更加让人觉得苦闷。这时,与具有和谐关系的亲友彼此协商,正是排解寂寞的良方。
    当亲友的关怀逐渐消减,家人不一定亲密,作秀的人愈来愈多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从自己做起,加强人伦关系,通过关怀、思考和协商来解除紧张、忙碌、寂寞的心绪(见��2-3)。
    图2-3 和谐的人伦关系
    人伦关系的六大原则
    依照传统的伦理道德,人们在相处中应该遵循六大原则(见图2-4)。
    和则共利,相互依存
    一加一可能小于二,叫作事倍功半;一加一可能等于二,成为“一
    图2-4 人伦关系六原则
    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加一也可能大于二,便是事半功倍。这当中的秘密,在于人伦关系和谐与否。
    每个人在生存的状态下,都不可能不与他人发生关系,所以,这种关系*好不是紧张的关系,而是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任何人想要成功,既要把握住机会,也要靠别人的支持。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忽视别人的力量不可能成功。事实证明,由于人伦关系不良而被革职的,是因为工作能力不好的两倍。人伦关系良好,可以得到各种能人的协助,成功的概率比较大。因此,现代人必须明白和则共利的道理,才能够互相依存,共同实现理想。
    得到他人的帮助,未必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固然有人营私舞弊,同流合污。却也有人群策群力,成其美事。所以,人伦关系只要合乎伦理的要求,大家凭良心,互助互利,并没有什么不好。
    机会加上努力,若是得到人伦关系的助力,必然事半功倍。
    彼此礼让,以让代争
    为了讲求和谐,中国人发展出一套“以让代争”的艺术。竞争既然无法避免,那么用礼让来代替竞争*为和谐。
    我们倡导礼让为先,主张“退一步海阔天空”,似乎中国人一切以忍让为原则。实际上我们也鼓励当仁不让,谁*合适由谁来,这时就不应该再辞让。
    让来让去,好像在推、拖、拉,如果让到*后,什么人都不肯做,便是盲目的推、拖、拉,不但浪费时间,也耽误正事,成为众人厌恶的圆滑,人际关系必然很差;让到*后,由真正合适的人来处置,便是合理的推、拖、拉,叫作圆通,才是良好的人伦关系。同样推、拖、拉,如果是存心用它来推卸责任,根本不想解决问题,那就是可恶的圆滑;若是运用它来减轻阻力、降低竞争压力,同时圆满解决问题,那当然是圆通。二者过程相同,而结果完全不同。必须明辨,才不致产生误解。可惜现在有很多人分不清圆通和圆滑,以致破坏了“以让代争”的传
    统,弄得是非不分,甚至视圆通为圆滑,错怪了真正圆通的好人。
    所以,在人伦关系中,不必盲目排斥推、拖、拉,也不可以存心推、拖、拉,*好以推、拖、拉来解决问题,是为上策。
    发挥潜力,能者多劳
    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意思是说做人做事的道理一辈子也学不完。
    生而知之的部分,一生下来就知道,不用学也会;学而知之的部分,只要学而时习之,边学边用,也不难学会。但是,困而知之的部分,那就非经过磨炼才能获得。所以,任何人要发挥潜力,必须接受更为艰难的挑战,适当地激发潜在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更重要的是,必须打破“给多少钱才做多少事,出多少力”的观念,发挥“才也养不才”的爱心,把多付出看成多获得磨炼的机会。因为能发挥潜力比多赚钱更重要。
    人可分为“才”和“不才”两类,有才的人先天丰厚,后天又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比“不才”更有能力。这时候如果斤斤计较报酬,有才等于无才,岂不可惜?若能抱持“能者多劳”的理念,并且功成不居,仍然十分谦让,在人伦关系方面必然取得显著的成就。
    人人皆有潜在的能力,一辈子不发挥出来,就等于没有潜力。如果大家让来让去,发觉自己是合适的担当者,就应该当仁不让,勇敢地承担下来。
    有表现*好感谢大家把机会礼让给自己,而不是斤斤计较能得到多少酬劳。有能力固然是自己很用心的结果,但更应该明白能力大多来自先天的禀赋。如果抱着感谢上天、能者多劳的态度,表现得多一些、好一些,岂不更加愉快?何必一定要在物质所得方面耿耿于怀?
    凭着良心,发出爱心
    有人主张爱心是与生俱来的;有人认为爱心是经由学习才能激发出来的;也有人宣称失去爱心是十分残酷的事情,从而促使大家重新评估爱心的价值。
    不管怎样说,要发出爱心,必先凭着良心。
    基本上,任何人爱人之前,一定要先爱自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先自爱,使自己充满了爱,然后才有多余的爱来爱其他的人。自爱才能爱人,而自爱就是凭良心,所以说,爱人之前先凭良心。
    凭良心的另一种说法叫合理。爱得合理,发出合理的爱心,便是凭良心的表现。
    爱心本身并不复杂,令人觉得复杂的其实是人。人有个体差异,也有不同的处境,爱得合理不合理因人、因时、因地而变易,所以很不容易判定。
    希望人伦关系良好,必须养成和自己的良心对话的习惯,以期对自己的良心进行合理的掌控。良心之声每天二十四小时全年无休地播放着,可惜我们忙于听取世俗的资讯而不去收听它。凭良心,就是先使自己安静下来,用心和自己的良心沟通。因为良心会说话,觉得心安,自然理得。凭良心,才能够爱得合理,而不是到处散布不合理的爱,成为人伦关系的破坏者。
    每天午夜,也就是夜晚十一时到一时之间,称为子时,是良心之声*清晰的时候。此时若能静下心来,和自己的良心对谈,应该可以得到很多凭良心才能得到的答案。遭遇难题时,不妨试试看。
    各自成长,彼此尊重
    人生是一个“自作自受”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必须各自成长,对自己负起全部责任。但是,人毕竟是群居动物,需要与他人互动,彼此影响,所以,“敬人者人恒敬之”成为人伦关系中十分重要的法则。
    “敬”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看得起”。看得起别人,别人才会看得起我们,便叫作“敬人者人恒敬之”;反之,看不起别人,别人同样看不起我们,这样才合乎“互相”“彼此”的交互定律。可见,率先看得起别人,是人伦关系中“自作自受”的*佳起点。
    我们大多了解“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但往往实施得不够理想。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通常存在“希望他人率先看得起我”的想法,以致存心观望,不能率先行动。若能人人主动,由自己做起,亦即率先以礼敬人,那么,人们就能互相尊重,人伦关系也必然良好。论交情、讲辈分、套关系,希望在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解决问题,正是对“敬人者人恒敬之”理念的实践。
    每一个人,不论在家庭、邻里、学校、机关乃至社会,都与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希望这些关系都能建立得很好,必须切实做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如果自己看不起别人,却希望别人看得起我们,恐怕是十分困难的事。
    分工合作,同心协力
    单打独斗既然行不通,就必须合群,打组织战。有了组织,必然需要分工。但是,分工容易削弱整体的实力,使得整体趋于支离破碎,甚至使人生出浓厚的本位主义思想,从而影响合作的效果。
    不能不分工,但容易出现弊大于利的情况,所以说分工是必要的罪恶。好在人有合群的天性,只要观念正确、脑筋清楚,应该可以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明确“分工是为了合作”的概念。如果不能合作,那就用不着分工。不能达到合作的效果,分工就会失去价值,如此一来,不如各搞各的,可能更好些。
    明确概念后,大家要建立共识,确定共同的目标,还要坚定共同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互动行为,达到预期的合作目标。
    组织必须具有协同一致性,大家的力量才能够结合在一起,产生合力。组织成员共同体会和认知和则共利、互依互存的必要性,依据彼此礼让、以让代争、发挥潜力、能者多劳的原则,既能凭着良心来发出爱心,也能各自成长且彼此尊重,当然容易做到既分工合作又同心协力。
    以上六大原则是构建良好的人伦关系不可或缺的配套要件,就人伦关系谈人伦关系远不如从这六大方面着手更加周到、有效。
    目录
    序Ⅴ
    前言Ⅸ
    **章
    中国人一切靠关系
    中国人复杂的人际关系
    中西方眼中的人际关系
    正当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催化剂
    第二章
    中国人的人伦关系
    把伦理道德加入人际关系
    中国人需要人伦关系
    人伦关系的六大原则
    第三章
    人际关系的三个阶段
    务实求本,为人诚恳
    随机应变,择善固执
    追求中庸,寻求合理
    第四章
    由己及人开展人际关系
    认识自己,提升自我
    尊重家人,互相协作
    交友之道,守望相助
    第五章
    成功的人际关系
    做人十大要领
    提高个人修养,善用社交媒介
    五方交友,扩大交际圈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学会努力忍耐
    第六章
    在人际关系中持经达权
    人际关系“经”六则
    人际关系“权”六则
    经权配合,持经达权
    第七章
    人际关系的艺术
    诚恳的艺术
    人际关系中应有的基本态度
    和谐的艺术
    第八章
    人际关系与沟通
    良好的沟通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什么是沟通
    沟通的层次
    沟通的原则
    沟通的步骤
    第九章
    实现有效沟通
    沟通的三大方式
    巧用非正式沟通渠道
    沟通的方向
    沟通的有效途径
    第十章
    全方位突破沟通困境
    扫除沟通四大障碍
    突破沟通的两难困境
    第十一章
    沟通的艺术
    了解对方的言默之道
    交浅不言深,让对方先开口
    以情为先,通情达理
    明其真意,听懂弦外之音
    编辑推荐语
    《中国式管理全集》煌煌二十四卷,囊括曾仕强教授全部管理著作
    汇集大师毕生心血,**事业人生至高境界
    传世文化瑰宝,尽揽**智慧,馈赠、收藏**珍品
    1. 全集首度出版
    《中国式管理全集》**结集出版,精心修订,集中展示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系统理论与系列方法,内容之丰、规模之全、编撰之精,同类书无出其右者。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到中道管理,透彻领会修己安人的管理真谛,从容驾驭复杂局面;从易经管理的智慧到三国的奥秘,轻松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实质,豁然贯通应对变化的不二法门。
    2. 典藏珍品
    煌煌二十四卷,设计精美典雅,豪华圆脊精装,内文印刷采用品质*佳的80克纯质纸,实属阅读精品、收藏珍品。
    3. 馈赠佳品
    全球限量发行,倍赠收藏价值。集传家之宝,搜赠友之礼,《全集》乃不二之选!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