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畜禽粪便污染防治技术 在新农村文明建设中,畜禽粪便治理是必需解决首要任务。 
QQ咨询:
有路璐璐:

畜禽粪便污染防治技术 在新农村文明建设中,畜禽粪便治理是必需解决首要任务。 

  • 作者:武深树
  •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5782519
  •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不仅阐述了畜禽粪便污染的产生来源、危害影响、处理原则,而且全面介绍了畜禽粪便的减量排放技术、收集贮存技术、堆肥技术、沼气处理技术、农牧结合技术等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是一部关于畜禽粪便污染**与利用的实用技术指导书。本书可作为从事畜禽粪便污染**的技术用书,也可供畜禽养殖从业人员、畜牧、环保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文章节选
    **章 畜禽粪便污染物的产生与处理原则

    **节 畜禽粪便污染物粪污的产生
    畜禽粪便污染物是指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粪、尿、垫料、冲洗水、饲料残渣和臭气等。由于废弃物中垫料和饲料残渣所占比重很小,臭气产生后即挥发,粪污中的这些物质将暂不予考虑,本书主要考虑畜禽粪、尿及其与冲洗水形成的混合物。
    一、畜禽粪便污染物的形成
    1、粪的形成
    动物采食饲料,摄入的水、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过物理、化学、微生物等一系列消化作用后,将大分子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在生理条件下可溶解的小分子物质,经过消化道上皮细胞吸收而进入血液或淋巴,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被细胞所利用。
    动物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并不能全部被动物体消化和吸收利用。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称为动物的消化力。动物种类不同、消化道结构和功能亦不同,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既有共同的规律,也存在不同之处。
    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法无外乎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微生物消化。物理性消化主要靠动物口腔内牙齿和消化道管壁的肌肉运动把饲料撕碎、磨烂、压扁,为胃肠中的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做好准备;化学性消化主要是借助来源于唾液、胃液、胰液和肠液的消化酶对饲料进行消化,将饲料变成动物能吸收的营养物质,反刍与非反刍动物都存在着酶的消化,但是非反刍动物酶的消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消化对反刍动物和草食单胃动物十分重要,反刍动物的微生物消化场所主要在瘤胃,其次在盲肠和大肠,草食单胃动物的微生物消化主要在盲肠和大肠,消化道微生物是这些动物能大量利用粗饲料的根本原因。
    当然,各类动物的消化也各具特点。非反刍动物,主要有猪、马、兔等,其消化特点主要是酶的消化,微生物消化较弱;猪饲粮中的粗纤维主要靠大肠和盲肠中微生物发酵消化,消化能力较弱;反刍动物,主要有牛、羊,其消化特点是前胃(瘤胃、网胃、瓣胃)以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进行,饲料在瘤胃经微生物充分发酵,其中,70%~85%的干物质和50%的粗纤维在瘤胃内消化,皱胃和小肠的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类似,主要是酶的消化:禽类对饲料中养分的消化类似于非反刍动物猪的消化,不同的是禽类口腔中没有牙齿,靠喙采食饲料,喙也能撕碎大块食物。禽类的肌胃壁肌肉坚厚,可对饲料进行机械磨碎,肌胃内的砂粒更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禽类的肠道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不长,所以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消化都比猪的弱。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饲料中未被消化的剩余残渣,以及机体代谢产物和微生物等在大肠后段形成粪便。粪中所含各种养分并非全部来自饲料,有少量来自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肠道脱落细胞、肠道微生物等内源性产物。
    2、尿的形成
    动物生存过程中,水是一种重要的营养成分。动物体内的水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及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约占1/3,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水不断进行交换,维持体液的动态平衡。不同动物体内水的周转代谢的速度不同,用同位素氚测得牛体内一半的水3.5天更新一次。非反刍动物因胃肠道中含有较少的水分,周转代谢较快。各种动物水的周转受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及采食饲料的影响。采食盐类过多,饮水量增加,水的周转代谢也加快。
    尿液是动物排泄水分的重要途径,通常随尿液排出的水可占总排水量的一半左右。消化系统吸收的水分、矿物质、消化产物等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有水分、尿素、无机盐等)通过泌尿系统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尿液排出的物质一部分是营养物质的代谢产物;另一部分是衰老的细胞破坏时所形成的产物,此外,排泄物中还包括一些随食物摄入的多余物质,如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类。
    动物摄入水量增多,尿的排出量则增加。动物的*低排尿量取决于必须排出溶质的量及肾脏浓缩尿液机制的能力。不同动物由尿排出的水分不同。禽类排出的尿液较浓,水分较少;大多数哺乳动物排出的水分较多。
    3、冲洗水
    冲洗水是畜禽养殖过程中清洁地面粪便和尿液而使用的水,冲洗水与被冲洗的粪便和尿液形成混合物进入粪污处理系统。
    冲洗水的使用量与畜禽粪污的清理方式有关,目前主要清理方式有干清粪、水冲清粪和水泡粪。
    干清粪是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从畜禽舍地面收集全部或大部分的固体粪便,地面残余粪尿用少量水冲洗,冲洗水量相对较少。
    水冲清粪是从粪沟一端的高压喷头放水清理粪沟中粪尿的清粪方式。水冲清粪可保持猪舍内的环境清洁、劳动强度小,但耗水量大且污染物浓度高,一个万头猪场每天耗水量在200~250立方米,粪污化学需氧量(COD)在15000~25000毫克/升,悬浮固体(SS)在17000~20000毫克/升。
    水泡粪主要用于生猪养殖,是在猪舍内的排粪沟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粪尿、冲洗和饲养管理用水一并排放缝隙地板下的粪沟中,储存一定时间后,打开出口的闸门,将沟中粪水排出。水泡粪比水冲粪工艺节省用水,但是由于粪污长时间在猪舍中停留,形成厌氧发酵,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H2S(硫化氢),CH4(甲烷)等,恶化舍内空气环境,危及动物和饲养人员的健康。粪污的有机物浓度更高,后处理也更加困难。
    二、畜禽粪便污染量的影响因素
    畜禽粪污由粪便、尿液以及冲洗水组成,因此,任何影响粪便、尿液和冲洗水量的因素也势必影响粪污的产生量。
    1、粪便量的影响因素
    由于粪便由饲料中未被消化的剩余残渣、机体代谢产物和微生物等组成,因此,凡是影响动物消化生理、消化道结构及其机能和饲料性质的因素,都会影响粪便量。
    (1)畜禽种类、年龄和个体差异
    不同种类的畜禽,由于消化道的结构、功能、长度和容积不同,因而对饲料的消化力不一样。一般来说,不同种类动物对粗饲料的消化率差异较大,牛对粗饲料的消化率*高,其次是羊,猪较低,而家禽几乎不能消化粗饲料中的粗纤维。
    畜禽从幼年到成年,消化器官和机能发育的完善程度不同,对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也不一样。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的消化率随动物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但老年动物因牙齿衰残,不能很好磨碎食物,消化率又逐渐降低。
    同一品种、相同年龄的不同个体,因培育条件、体况、用途等不同,对同一种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也有差异。
    畜禽处于空怀、妊娠、哺乳、疾病等不同的生理状态,对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也有影响。一般而言,空怀和哺乳状态动物的消化率比妊娠动物好,健康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率比生病动物要好。
    (2)饲料种类及其成分
    不同种类和来源的饲料因养分含量及性质不同,可消化性也不同。一般幼嫩青绿饲料的可消化性较高,干粗饲料的可消化性较低;作物籽实的可消化性较高,而茎秆的可消化性较低。
    饲料的化学成分以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对消化率的影响*大。饲料中粗蛋白质愈多,消化率愈高;粗纤维愈多,则消化率愈低。
    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有:影响蛋白质消化的抗营养物质或营养**因子有蛋白质酶抑,制剂、凝结素、皂素(皂苷)、单宁、胀气因子等;影响矿物质消化利用的有植酸、草酸、棉酚等,如饲料中磷与植酸结合形成植酸磷,猪缺乏植酸酶,很难对其进行消化,因此,植物性饲料中的大多数磷都通过粪便形式排出;影响维生素消化利用的抗营养物质有脂肪氧化酶、双香豆素、异咯嗪。各种抗营养因子都不同程度地影响饲料消化率。
    (3)饲料的加工调制和饲养水平
    饲料加工调制方法对饲料养分消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适度磨碎有利于单胃动物对饲料干物质、能量和氮的消化;适宜的加热和膨化可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的消化率。粗饲料用酸碱处理有利于反刍动物对纤维性物质的消化;凡有利于瘤胃发酵和微生物繁殖的因素,皆能提高反刍动物对饲料养分的消化率。
    饲养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饲料的转化。饲养水平过高,超过肌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过剩的物质不能被肌体吸收利用,反而增加畜禽能量的消耗,如蛋白质每过量1%,可供猪利用的有效能量相应减少约1%。相反,饲养水平过低,则不能满足肌体需要而影响其生长和发育。以维持水平或低于维持水平饲养,饲料养分消化率*高,而超过维持水平后,随饲养水平的增加,消化率逐渐降低。饲养水平对猪的影响较小,对草食动物的影响较明显。
    2、尿量的影响因素
    畜禽的排尿量受品种、年龄、生产类型、饲料、使役状况、季节和外界温度等因素的 影响,任何因素变化都会使动物的排尿量发生变化。
    (1)动物种类
    不同种类的动物,其生理和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代谢产物不同,影响排尿量。猪、牛、马等哺乳动物,蛋白质代谢终产物主要是尿素,这些物质停留在体内对动物有一定的毒害作用,需要大量的水分稀释,并使其适时排出体外,因而产生的尿量较多;禽类体蛋白质代谢终产物主要是尿酸或胺,排泄这类产物需要的水很少,尿量较少,成年鸡昼夜排尿量60~180毫升。某些病理原因常可使尿量发生显著的变化。
    (2)饲料
    就同一个体而言,动物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肌体所摄入的水量及由其他途径所排出的水量。在适宜环境条件下,饲料干物质采食量与饮水量高度相关,食入水分十分丰富的牧草时动物可不饮水,尿量较少;食入含粗蛋白质水平高的饲粮,动物需水量增加,以利于尿素的生成和排泄,尿量较多。出生哺乳动物以奶为生,奶中高蛋白含量的代谢和排泄使尿量增加。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增加,因纤维膨胀、酵解及未消化残渣的排泄,使需水量增加,继而尿量增加。
    另外,当日粮中蛋白质或盐类含量高时,饮水量加大,同时尿量增多;有的盐类还会引起动物腹泻。
    (3)环境因素
    高温是造成畜禽需水量增加的主要因素,*终影响排尿量。一般当气温高于30℃,动物饮水量明显增加,低于10℃时,需水量明显减少。气温在10℃以上,采食1千克干物质需供给2.1千克水;当气温升高到30℃以上时,采食1千克干物质需供给2.8~5.1千克水;产蛋母鸡当气温从10℃以下升高到30℃以上时,饮水量几乎增加两倍。虽然高温时动物体表或呼吸道蒸发散热增加,但是,尿量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外界温度高、活动量大的情况下,由肺或皮肤排出的水量增多,导致尿量减少。
    3、冲洗水量影响因素
    冲洗水量主要取决于畜禽舍的清粪方式。
    (1)清粪方式
    不同清粪方式的冲洗用水量差别很大,对于猪场,如果采用发酵床养猪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中的冲洗用水量很少、甚至不用水冲洗;但是如果采用水冲清粪工艺,畜禽排泄的粪尿全部依靠水冲洗进行收集,冲洗用水量很大。对于鸡场,采用刮粪板或清粪带清粪,只在鸡出栏后集中清洗消毒,冲洗水量也很少。
    (2)降温用水
    虽然降温用水与冲洗并无关联,但不少养殖场在夏季通过冲洗动物体实现降温,冲洗水也将成为粪污的一部分,这也是一些猪场夏季污水量显著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节 畜禽粪便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畜禽粪尿中所含的大量N、P和**添加剂的残留物,是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污染源。未经处理粪尿中的N、P直接排入或通过淋洗、流失进入江河、湖泊或地下水中,造成污染。
    1、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畜禽粪便中的磷排入江河湖泊后,一方面导致水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产生多种有害物质;另一方面使水中固体悬浮物、COD、BOD升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缺氧,使鱼类等水生动物窒息死亡,水体腐败变质。研究表明,对于湖泊、水库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域,当水体内无机总氮含量大于0.2 毫克/升、磷酸态磷的质量浓度大于0.01毫克/升时,就有可能引起藻华现象的发生。
    2、造成地下水污染。将畜禽粪便堆放或作为粪肥施人土壤,部分氮、磷不仅随地表水或水土流失流人江河、湖泊污染地表水,且会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畜禽粪便污染物中有毒、有害成分进入地下水中,会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质中有毒成分增多,严重时使水体发黑、变臭、失去使用价值。畜禽粪便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将极难治理恢复,造成较持久性的污染。硝酸盐如转化为致癌物质污染了地下水中的饮用水源,将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而且受到污染的地下水通常需要300年才能自然恢复。密云水库平水期养猪场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含量为46.8 毫克/升,超标1.34倍,总硬度超标0.33倍;丰水期猪场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含量为44.7 毫克/升,超标1.24倍,总硬度超标0.27倍。水体中重金属含量由于畜禽粪污影响,排污口附近水体中Cu、Zn、Cd、Ph等含量都有明显增加。
    二、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粪污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入土壤,粪污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等有机质将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其中含氮有机物被分解为氨、胺和硝酸盐,氨和胺可被硝化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糖和脂肪、类脂等含碳有机物*终被微生物降解为CO2和H2O,从而通过土壤得到自然净化。如果污染物排量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便会出现降解不完全和厌氧腐解,产生恶臭物质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引起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发生改变,破坏其原有的基本功能;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作物徒长、倒伏、晚熟或不熟,造成减产、甚至毒害作物使之出现大面积腐烂。此外,土壤虽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进程较慢,且有些微生物还可生成芽孢,更增加了净化难度,故也常造成生物污染和疫病传播。
    畜禽粪便养分对土壤的污染包括其氮、磷养分、微量元素及粪便中残留的激素、抗生素、兽药等污染物。钙、磷、铜、铁、锌、锰等矿质元素是动物营养所必需的,但畜禽对这些元素的吸收利用率只有5~15%,剩余的绝大部分通过粪便直接排出体外。长年过量施用矿质元素含量偏高的粪肥,将导致土壤重金属累积,直接危及土壤功能,降低农作物品质。
    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畜禽养殖场产生的恶臭、粉尘和微生物排人大气后,可通过大气的气流扩散、稀释、氧化和光化学分解、沉降、降水溶解、地面植被和土壤吸附等作用而得到净化(自净),但当污染物排放量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将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据测定,一个年产10.8万头的猪场,每小时可向大气排放159千克 NH4、14.5千克 H2S、25.9千克粉尘和15亿个菌体,这些物质的污染半径可达4.5~5.0 公里。
    (1)恶臭的影响。畜禽对蛋白质饲料的利用率较低,未消化的饲料养分以畜禽粪便形式排出。这些粪便厌氧发酵产生大量氨气和H2S等臭味气体。畜禽粪便中含有H2S、胺等有害气体,若未及时清除或清除后不能及时处理,将会使臭味成倍增加,产生甲基硫醇、二甲二硫醚、甲硫醚、二甲胺及多种低级脂肪酸等有恶臭的气体,造成空气中含氧量相对下降,污浊度升高,轻则降低空气质量、产生异味妨碍人畜健康生存;重则引起呼吸道系统的疾病,造成人畜死亡。。
    (2)尘埃和微生物的影响。由畜禽养殖场排出的大量粉尘携带数量和种类众多的微生物,并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和庇护,大大增强了微生物的活力和延长了其生存时间。这些尘埃和微生物可随风传播30 公里以上,从而扩大了其污染和危害的范围。尘埃污染使大气可吸人颗粒物增加,恶化了养殖场周围大气和环境的卫生状况,使人和动物眼和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提高;微生物污染可弓[起口蹄疫和大肠埃希菌、炭疽、布氏杆菌、真菌孢子等引起的疫病的传播,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
    (3)温室效应。畜禽粪便产生的大量CH4、CO2是重要的温室气体,CH4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增温贡献率达15%,其中畜禽养殖业对CH4的排放量*大。全球畜禽粪便CH4年排放量为80~130 Tg/年,其中我国动物粪便CH4排放量占5%左右。
    4、对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畜禽粪便没有经过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将导致畜禽生长环境变劣,疾病发生率提高,从而导致大量抗生素、兽药使用,进而造成一些没有分解和排出体的抗生素、兽药等残留在畜禽体内,严重影响畜禽生产性能,造成畜禽产品污染。张汉云研究表明,动物在反复接触某种****的情况下,其体内的敏感菌将受到**,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消费者经常食用低剂量**残留的食品,可对胃肠的正常菌群产生不良影响,一些敏感菌受到**或被杀死,菌群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影响人体健康。
    畜禽粪便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及滋生的蚊蝇,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出现病原菌和寄生虫的大量繁殖,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猪丹毒、副伤寒、马鼻疽、布鲁氏菌病、炭疽病、钩端螺旋体病和土拉菌都是水传��病,口蹄疫、鸡新城疫也可以通过胃肠道传播。畜禽粪便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见表1—1。



    表1—1 畜禽粪便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
    类别 病 原 种 类
    鸡粪 丹毒丝菌、李斯特菌、禽结核杆菌、白色念珠菌、梭菌、可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烟曲霉、鹦鹉热衣原体、鸡新城疫病毒,等
    猪粪 猪霍乱沙门菌、猪伤寒沙门菌、猪巴斯德菌、猪布鲁菌、绿脓杆菌、李斯特菌、猪丹毒丝菌、化脓棒杆菌、猪链球菌、猪瘟病毒、猪水泡病毒,等
    马粪 马放线杆菌、沙门菌、马棒杆菌、李斯特菌、坏死杆菌、马巴斯德菌、马腺疫链球菌、马流感病毒、马隐球酵母,等
    牛粪 魏氏梭菌、牛流产布鲁菌、绿脓杆菌、坏死杆菌、化脓棒杆菌、副结核分枝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牛疱疹病毒、牛放线菌、伊氏放线菌,等
    羊粪 羊布鲁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梭菌、沙门菌、腐败梭菌、绵羊棒杆菌、羊链球菌、肠球菌、魏氏梭菌、口蹄疫病毒、羊痘病毒等

    据分析,规模养殖场排放的污水中平均含大肠杆菌33万个/毫升、肠球菌69万个/毫升;沉淀池内污水中蛔虫和毛首线虫卵高达193个/升、106个/升,在这样的环境中仔猪 (鸡)成活率低、育肥猪增重慢、蛋鸡产蛋少、料肉(蛋)比**,,猪瘟、鸡瘟、猪丹毒、痢疾、皮肤病等发病率**。据对局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规模化养猪场调查,其仔猪黄痢、白痢、传染性胃肠炎、支原体病及猪蛔虫病的发病率可高达50%以上,不仅影响畜禽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还威胁畜禽的生存条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的疫情发生会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
    目录
    **章 畜禽粪便污染物的产生与处理原则
    **节 畜禽粪便污染物粪污的产生
    一、粪便污染物的形成
    二、粪便污染量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畜禽粪便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二、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三、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四、对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畜禽粪便污染物**的基本原则
    一、减量化原则
    二、资源化原则
    三、无害化原则

    第二章 畜禽粪便污染物的减量排放控制技术
    **节 完善设施设备
    一、科学选址建场
    二、场区合理布局
    三、配套防污设施
    第二节 改进饲养方式
    一、改进饲料配方
    二、改进用水管理
    第三节 控制臭气污染
    一、物理除臭
    二、化学除臭
    三、生物除臭

    第三章 畜禽粪便污染物的清理与贮存技术
    **节 畜禽粪便污染物的清理技术
    一、干清粪
    二、水泡粪
    三、水冲清粪
    四、雨污分离
    第二节 畜禽粪便污染物的贮存技术
    一、堆粪场
    二、贮粪池
    三、稳定塘
    四、污水池
    五、人工湿地系统

    第四章 畜禽粪便堆肥技术
    **节 技术原理
    第二节 工艺流程
    一、前处理
    二、主发酵阶段
    三、后发酵阶段
    四、后处理
    五、脱臭与贮存
    第二节 工艺类型
    一、自然堆肥
    二、条垛式主动供氧堆肥
    三、机械翻堆堆肥
    四、转筒式堆肥
    五、发酵仓系统
    第三节、影响因素
    一、有机质含量
    二、含水率
    三、温度
    四、通风供氧
    五、碳氮比
    六、PH
    第四节 注意事项
    一、堆肥时间
    二、温度
    三、湿度
    四、气味
    第五节 几种不同养殖场的堆肥模式
    一、适用于中小型鸡场的简易发酵法
    二、条垛式静态堆肥发酵
    三、发酵仓堆肥系统发酵牛粪

    第五章 畜禽养殖生物发酵床技术
    **节 技术原理
    第二节 工艺流程
    一、菌种选择
    二、垫料选择
    三、垫料制作
    四、垫料质量
    第三节 发酵床垫料的日常管理
    一、垫料的填充更换
    二、垫料的日常养护
    三、垫料的再生与堆肥

    第六章 畜禽粪便污染物沼气处理技术
    **节 技术原理
    第二节 工艺流程
    一、沼气规模工程分类标准
    二、前处理系统
    三、厌氧消化器(沼气罐)
    四、后处理系统
    第三节 设计参数
    一、户用型沼气池设计参数
    二、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设计参数
    第四节 沼气发酵的条件
    一、沼气发酵原料
    二、厌氧活性污泥
    三、温度
    四、pH值与碱度
    五、负荷
    六、发酵原料的碳氮比
    七、搅拌
    八、毒性物质
    第五节 沼气发酵物的综合利用
    一、沼气综合利用
    二、沼液综合利用
    三、沼渣综合利用
    第六节 几种不同规模养殖场的沼气工程
    一、小型养殖场的沼气工程
    二、规模鸡场的沼气工程
    三、规模猪场的沼气工程
    四、丘山区规模养殖场的沼气工程

    第七章 农牧结合生态化处理技术
    **节 技术原理
    第二节 农牧结合模式
    一、粪肥直接土地利用模式
    二、“畜(禽)—沼一农” 综合利用模式
    三、牧渔结合模式
    第三节 农牧结合的技术要求
    一、种养平衡要求
    二、粪肥施用方式
    三、粪肥施用注意事项
    附录一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条例
    附录二 畜禽养殖业污染**技术规范
    编辑推荐语
    食品**是生命的保障,生态环境是生存的条件。在吃上放心的畜禽产品的同时也要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
    在畜禽养殖发展迅速,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畜禽粪便污染物排放量及其污染威胁不断增大。绿色、环保、生态养殖是畜禽养殖业发展趋势。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