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闽文化的时代传承
QQ咨询:
有路璐璐:

闽文化的时代传承

  • 作者:赵麟斌
  •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865720
  •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6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闽都文化与台湾儒学的发展
    买棹初从福地游
    ——台湾士子对福州的科场情结
    清代榕台两地儒学教育渊源探略
    试论闽都书院与清代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
    宋代兴化书院及藏书楼的兴盛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平潭兴文书院述略
    吕祖谦和闽地、闽人及闽学
    勉斋先生黄斡门人考
    南宋文人的文化生活
    ——以林希逸与文人雅士的交游为**
    理学视野下的蔡清诗文研究
    许友年表<p>序</p> <p>闽都文化与台湾儒学的发展</p> <p>买棹初从福地游</p> <p>——台湾士子对福州的科场情结</p> <p>清代榕台两地儒学教育渊源探略</p> <p>试论闽都书院与清代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p> <p>宋代兴化书院及藏书楼的兴盛对区域文化的影响</p> <p>平潭兴文书院述略</p> <p>吕祖谦和闽地、闽人及闽学</p> <p>勉斋先生黄斡门人考</p> <p>南宋文人的文化生活</p> <p>——以林希逸与文人雅士的交游为**</p> <p>理学视野下的蔡清诗文研究</p> <p>许友年表</p> <p>林则徐佚文三篇辑释</p> <p>王元稚:亲历台湾近代化进程的福州船政学人</p> <p>林纾论古文的审美欣赏理论</p> <p>严复女子教育思想之精义</p> <p>陈衍词学活动考论</p> <p>略论五代时期闽国的国计使职</p> <p>《水浒志传评林》中诗词的编辑和评点</p> <p>简论明代福州林浦林氏的家学与家风</p> <p>福州刘家大院的文学背影</p> <p>清代福建诗人诗歌丛考</p> <p>——以林启、林葵、方家澍、黄经藻为**</p> <p>两宋时期福州刻书考略</p> <p>黄裳与《万寿道藏》在福州的雕版</p> <p>朱子四书类著述二十一种版本述考</p> <p>明代建阳书坊刊刻小说之概况</p> <p>明代建阳书坊主余象斗小说刊本研究评述</p> <p>福建官刻《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之承传</p> <p>林则徐的图书情愫</p> <p>台湾文化传承与宋代福州</p> <p>——以临水夫人信仰及相关传统工艺为**</p> <p>明清福州妈祖信仰的发展及其缘由</p> <p>试探闽地中元节文化传承之渊源</p> <p>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p> <p>——以闽都民俗文化为样本</p> <p>长乐漳港显应宫出土开漳圣王神像之探究</p> <p>福州方言现象浅析</p> <p>——兼谈《福州话实用字典》用字规范</p> <p>浅论福州评话《新茶花》</p> <p>永安大腔傀儡戏《海游记》流传探略</p>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闽文化研究学术论丛之五:闽文化的时代传承》:
    五代十国时期既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战乱的时期,又是一个发展变革的时期。其间,不论是中原王朝的统治者,还是南北方的其他割据势力;都面临着政权建立之后的体制建设问题。明清变革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五代之制度:“迫胁臣民,止供其无厌之求,制度设施,因唐末之稗政,而益以藩镇之狂为。”'其言辞虽激烈,却也明晰了一个事实,即五代制度对唐制既加以承袭,又做出了较大的革易。在这一系列的体制建设里,**财政管理体系的建设则是基础工程,而国计使这一官职的出现正是五代时期在传承中革易唐代**财政管理体系的产物。
    学界关于五代十国时期国计使职的研究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多集中于中原王朝(后梁、后唐)的国计使职,对闽国国计使职的研究着墨较少。相比较而言,闽国国计使职产生于闽国由唐末的威武军政权发展成为独立王国这一过程中,此职在十国之中又仅见于闽国,且任职官员常拥有极大的权力,足以影响闽国的政局,因而进行闽国国计使职的研究对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闽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闽国国计使职的渊源
    “国计”一词意义多样,具体到经济层面则可指代**的财政。据笔者所见,“国计”一词*早用来指代**财政出自于《荀子》一书,其《富国篇》中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此处的“国计”所指即为**财政。
    唐代是五代制度发展的基础,而唐时“国计”一词仍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如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史官李吉甫撰写了《元和国计簿》十卷,这是我国**部财政会计著作。而后文宗朝还有韦处厚“以理财制用为国之本,撰《太和国计》二十卷以献”。
    以“国计”冠作使职之名*早出现于五代时期的后梁王朝。《资治通鉴》后梁乾化二年(912)七月条云:“丙寅,废建昌宫使,以河南尹张宗奭(即张全义)为国计使,凡天下金谷旧隶建昌宫者悉主之。(胡注)梁祖受禅,以博王友文领建昌宫使,专领金谷,友硅既杀友文,故废之而置国计使。”由此可知,国计使系朱友珪设置以替代建昌富使的使职。究其改制原因,是为了消除朱友文的政治影响。
    目录

    闽都文化与台湾儒学的发展
    买棹初从福地游
    ——台湾士子对福州的科场情结
    清代榕台两地儒学教育渊源探略
    试论闽都书院与清代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
    宋代兴化书院及藏书楼的兴盛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平潭兴文书院述略
    吕祖谦和闽地、闽人及闽学
    勉斋先生黄斡门人考
    南宋文人的文化生活
    ——以林希逸与文人雅士的交游为**
    理学视野下的蔡清诗文研究
    许友年表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