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

  • 作者:傅斯年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7558118999
  • 出版日期:2017年02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3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文字学常识

    上编 文字源流
    第1章 文字通论
    一 文字原始
    二 文字称谓
    三 文字功用
    四 形音义的变迁
    第二章 字音的原起
    一 自然的音
    二 效物的音
    第三章 字义的原起
    一 义起于音
    二 义起于形<p>文字学常识<br />序 <br />上编 文字源流 <br />第1章 文字通论 <br />一 文字原始 <br />二 文字称谓 <br />三 文字功用 <br />四 形音义的变迁 <br />第二章 字音的原起 <br />一 自然的音 <br />二 效物的音 <br />第三章 字义的原起 <br />一 义起于音 <br />二 义起于形 <br />第四章 字形的原起 <br />一 画卦的形 <br />二 结绳的形 <br />第五章 甲文 <br />一 甲文的发见和名称 <br />二 研究甲文的人 <br />三 甲文的真伪和价值 <br />第六章 古文 <br />一 金文中古文和《说文》中古文的异同 <br />二 古文的形义是*初的形义 <br />三 古文和籀文 <br />第七章 篆文 <br />一 篆文和古文 <br />二 或体和俗体 <br />第八章 隶书 <br />一 隶变之通 <br />二 隶变之俗 <br />第九章 文字废弃 <br />一 应当废弃的 <br />二 不应当废弃的 <br />三 因假借而废弃的 <br />四 虽废弃了,因偏旁所用,而不能废弃的 <br />第十章 文字增加 <br />一 自然的增加 <br />二 偏旁的增加 <br /><br />中编 六书条例 <br />第1章 六书通论 <br />一 六书的次第 <br />二 六书是造字的基本,用字的方法 <br />三 六书为识字的简易方法 <br />四 组织的原素同,而组织的条例不同,音义不同 <br />第二章 象形释例 <br />一 象形概说 <br />二 象形分类 <br />三 象形正例 <br />四 象形变例 <br />第三章 指事释例 <br />一 指事概说 <br />二 指事分类 <br />三 指事正例 <br />四 指事变例 <br />第四章 会意释例 <br />一 会意概说 <br />二 会意分类 <br />三 会意正例 <br />四 会意变例 <br />第五章 形声释例 <br />一 形声概说 <br />二 形声分类 <br />三 形声正例 <br />四 形声变例 <br /><br />第六章 转注释例 <br />一 转注概说 <br />二 诸家的见解 <br />三 转注举例 <br />四 转注的功用 <br />第七章 假借释例 <br />一 假借概说 <br />二 假借分类 <br />三 假借正例 <br />四 假借变例 <br />下编 研究书目 <br />第1章 《说文》 <br />第二章 形体辨正 <br />第三章 古籀与小篆 <br />第四章 金文 <br />第五章 《说文》中古籀 <br />第六章 甲骨文字 <br />第七章 隶书 <br />校雠学<br />序 <br />上卷 校雠学叙论 <br />校雠学之定义 <br />校雠学之类别 <br />中卷 校雠学史 <br />周代之校雠学 <br /><br />两汉之校雠学 <br />魏晋南北朝之校雠学 <br />隋唐五代之校雠学 <br />两宋之校雠学 <br />元明之校雠学 <br />清代之校雠学 <br />下卷 校雠方法 <br />逸书搜辑 <br />真伪辨别 <br />底本互勘 <br />群籍钩稽 <br />篇第审定 <br />目录论次 </p>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章 文字通论
    一 文字原始
    文字是替代语言的符号,因文字的创造,是由言语而来;但是未创造文字以前,替代语言的符号,已有画卦和结绳两种。
    许叔重叙《说文解字》说:“古者庖牺氏**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可见未创造文字以前,已有画卦、结绳的符号了。据许叔重的这一段话看来,大概庖牺时是画卦;神农时是结绳;黄帝时初造文字。这种考证,根据《易经•系辞》的,是比较可信。
    但是黄帝的史官仓颉,虽能创造文字;而同时造文字的人,必不止仓颉一个。卫恒《四体书势》说:“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可见黄帝时作书契者,已经有沮诵、仓颉两个人了。其实文字在未整理以前,是极混杂的;创制的,决不是一两个所谓圣人。由简而繁,由分歧而统一,实是自然的趋势,不过溯原其始,大概在于黄帝时代罢了。
    二 文字称谓
    怎么叫做“文”?《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考工记》:“青与赤谓之‘文’。”《易经•系辞》:“物相杂故曰‘文’。”都是交错的意义。因物不交道,必不能成文,文之形为,即是交错的形象。“文”的定义,便是许叔重所讲的“依类象形谓之‘文’”。也即郑渔仲所讲的“独体为‘文’”。
    怎么叫做“字”?《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字”本乳字的解说;引申为抚字的解说;也引申为文字的解说。所以引申为文字的解说的缘故,便是合二文三文以至多数文而成一字,由孳乳而浸多的意义。“字”的定义,即是许叔重所讲的“形声相益谓之‘字’”。也即是郑仲渔所讲的“合体为‘字’”。
    “文”“字”的名称,很不统一,古时文字统称为“名”,如《仪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或统称为“文”,如《礼记•中庸》:“书同‘文’。”汉时称“字”,或“文字”并称,或亦单称“文”,观《说文解字》一书可知。自《字林》名书以后,“字”便成为专称了。
    目录
    文字学常识

    上编 文字源流
    第1章 文字通论
    一 文字原始
    二 文字称谓
    三 文字功用
    四 形音义的变迁
    第二章 字音的原起
    一 自然的音
    二 效物的音
    第三章 字义的原起
    一 义起于音
    二 义起于形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