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两晋南北朝十二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两晋南北朝十二讲

  • 作者:李文才
  •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 ISBN:9787506868457
  • 出版日期:2018年07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讲 乱世流离 9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色 9
    一、纷繁的历史头绪 10
    (一)令人目迷五色的“魏” 11
    (二)何止“五胡”“十六国” 12
    二、诡异杂乱的史料记录 14
    三、汹涌的移民浪潮 18
    (一)安居梦的破碎 19
    (二)三次人口流动高潮 20
    (三)偏安江左的移民政权 21
    四、血腥多变的政局 23
    (一)频繁的朝代更替 23
    (二)残酷的自相杀戮 25
    第二讲 八王之乱 29<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乱世流离</span> 9</p> <p>——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色 9</p> <p>一、纷繁的历史头绪 10</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一)令人目迷五色的</span>“魏” 11</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二)何止</span>“五胡”“十六国” 12</p> <p>二、诡异杂乱的史料记录 14</p> <p>三、汹涌的移民浪潮 18</p> <p>(一)安居梦的破碎 19</p> <p>(二)三次人口流动高潮 20</p> <p>(三)偏安江左的移民政权 21</p> <p>四、血腥多变的政局 23</p> <p>(一)频繁的朝代更替 23</p> <p>(二)残酷的自相杀戮 25</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二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八王之乱</span> 29</p> <p>——西晋短命而亡原因的分析 2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一、</span>“八王之乱”与皇后贾南风 29</p> <p>(一)乱天下者,岂止八王 29</p> <p>(二)被黑化的皇后贾南风 30</p> <p>(三)夺位之争与诸王混战 35</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二、宗王出镇与</span>“八王之乱” 38</p> <p>(一)实力孱弱的西晋诸王 39</p> <p>(二)拱卫皇权的都督 42</p> <p>(三)庸才不堪大任 44</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三、</span>“八王之乱”的后果 45</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三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span> 48</p> <p>——门阀制度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构造 48</p> <p>一、东晋门阀政治的建立 49</p> <p>(一)司马越与王衍的合作 4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二)</span>“王与马,共天下”格局的形成 52</p> <p>(三)陈敏败亡与晋室南渡 55</p> <p>二、南朝的门阀制度 57</p> <p>(一)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57</p> <p>(二)江南士族没落的三大原因 60</p> <p>(三)江南士族的消失 63</p> <p>三、北朝的门阀制度 63</p> <p>(一)推崇高门与胡汉合作 64</p> <p>(二)自矜门第的世家大族 67</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四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清谈与名士</span> 68</p> <p>——魏晋南北朝士人的精神世界 68</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一、何谓</span>“清谈” 68</p> <p>二、如何清谈 71</p> <p>欲知名士如何清谈,首先就要了解清谈的主要内容。 71</p> <p>(一)清谈的内容 71</p> <p>(二)清谈的形式 72</p> <p>(三)清谈的氛围 75</p> <p>三、名士与清谈 77</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一)出身**,精研</span>“三玄” 77</p> <p>(二)姿容曼妙,风采迷人 78</p> <p>(三)才艺超群,个性不羁 80</p> <p>(四)服散促死,酗酒寻欢 83</p> <p>四、清谈误国 86</p> <p>(一)清谈未必误国亦误国 87</p> <p>(二)清谈刺激下的纵欲之风 8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五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淝水之战</span> 91</p> <p>——兼论南北战争与南北政治形势 91</p> <p>一、淝水之战前的南方形势 91</p> <p>(一)谢安执政与陈郡谢氏的崛起 91</p> <p>(二)谢安执政与北府兵的重建 94</p> <p>二、淝水之战前的北方形势 96</p> <p>(一)王猛治国与前秦统一北方 96</p> <p>(二)前秦隐患与苻坚政策失误 98</p> <p>三、淝水之战 100</p> <p>(一)三路进兵与决策伐晋 101</p> <p>(二)朱序献策与洛涧大捷 102</p> <p>(三)淝水决战与前秦败亡 105</p> <p>四、淝水之战的性质、影响诸问题 107</p> <p>(一)统一战争,抑或民族入侵? 107</p> <p>(二)必然失败,还是偶然致祸? 109</p> <p>(三)南北俱乱,权力争夺如故! 111</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六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文明的诱惑</span> 113</p> <p>——十六国北朝前期的汉化历程 113</p> <p>一、胡族的汉化 113</p> <p>二、胡汉分治 118</p> <p>三、拓跋鲜卑的早期汉化 121</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四、崔浩事件</span>——北魏太武帝时期的汉化与反汉化 126</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七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走向文明</span> 133</p> <p>——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133</p> <p>一、冯太后与献文帝的权力争夺 133</p> <p>(一)冯太后听政 133</p> <p>(二)献文帝禅位 135</p> <p>二、冯太后改革 137</p> <p>(一)推行俸禄制,整饬吏治 138</p> <p>(二)颁布均田令,发展农业 13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三)建立</span>“三长制”,整顿户籍 140</p> <p>三、孝文帝迁都洛阳 141</p> <p>(一)孝文帝早年生活经历 141</p> <p>(二)迁都过程中的感情因素 142</p> <p>(三)北魏洛阳时代的开启 143</p> <p>四、全面汉化 145</p> <p>(一)禁胡语、胡服 145</p> <p>(二)改籍贯、姓氏 148</p> <p>(三)改郊祀宗庙礼乐 150</p> <p>(四)改官制、定律令 151</p> <p>五、汉化过程中的阻力及评价 152</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八讲</span> “六镇之乱”“河阴之变”与胡化逆流 155</p> <p>——尔朱氏集团兴衰的政治与文化考察 155</p> <p>一、从平城时代到洛阳时代的尔朱氏 155</p> <p>(一)平城时代的尔朱氏 155</p> <p>(二)尔朱氏留守秀容川 158</p> <p>二、尔朱氏之兴起 160</p> <p>(一)尔朱氏军政集团的形成 160</p> <p>(二)尔朱氏集团的三大成因 162</p> <p>三、尔朱氏集团衰败原因考 165</p> <p>(一)集团内部矛盾 166</p> <p>(二)领导素质欠缺 167</p> <p>(三)政治决策失误 168</p> <p>(四)胡汉文化冲突 170</p> <p>四、尔朱氏兴衰的政治与文化意义 172</p> <p>(一)政治后果:北方的东西对峙 172</p> <p>(二)文化后果:北朝的胡风盛行 173</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九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血染的皇冠</span> 177</p> <p>——南朝“荒主”与宫廷政变 177</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一、刘宋</span>“荒主”何其多 177</p> <p>(一)千古奇冤刘义符 177</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二)弑父篡位</span>“元凶劭” 180</p> <p>(三)知古明今前废帝 182</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四)</span>“败德秽行”后废帝 185</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二、齐、陈</span>“荒主”何其冤 186</p> <p>(一)孤家寡人萧昭业 186</p> <p>(二)才情两得萧宝卷 188</p> <p>(二)名实相副陈叔宝 191</p> <p>三、赵翼论点何其偏 192</p> <p>(一)哪朝皇帝不杀人 192</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二)</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自古帝王多败德</span> 196</p> <p>(三)从来**多佞臣 197</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十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梁武帝政治与</span>“侯景之乱” 201</p> <p>——兼论“侯景之乱”对南北政局的影响 201</p> <p>一、梁武帝其人其政 201</p> <p>(一)才艺绝伦 202</p> <p>(二)政策失误 203</p> <p>(三)性格弱点 207</p> <p>二、侯景之乱 208</p> <p>(一)用人不察,北伐失利 208</p> <p>(二)接纳侯景,开门揖盗 210</p> <p>(三)建康沦陷,饿死台城 211</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三、</span>“侯景之乱”与南北政局 213</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十一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span> 220</p> <p>——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社会 220</p> <p>一、佛教与东晋南朝的政治 220</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一)</span>“沙门致敬**”的争论 220</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二)</span>“八关斋”与法会 224</p> <p>(三)僧官的设置与僧尼干政 226</p> <p>二、佛教与十六国北朝政治 228</p> <p>(一)十六国政权与佛教 229</p> <p>(二)北魏政权与佛教 233</p> <p>三、南北朝的反佛 237</p> <p>(一)东晋南朝的反佛 238</p> <p>(二)北朝对佛教的理论批判 241</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十二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南北朝的差异</span> 244</p> <p>一、南北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244</p> <p>(一)人口管理方面的差异 244</p> <p>(二)南北土地制度的差异 247</p> <p>(三)南北商业的差异 251</p> <p>二、南北门阀士族的差异 255</p> <p>(一)南朝的门阀士族 255</p> <p>(二)北朝的门阀士族 257</p> <p>三、南北兵制的差异 259</p> <p>四、南北学风的差异 260</p> <p>内容概要 262</p> <p>后记 266</p>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再版序
    拙撰《两晋南北朝十二讲》初版于2009年,迄今已近十年,如今博瑞森图书决定将其再版,并希望笔者写一篇序言,置诸书前。说句实在话,这本小册子能够再版,为笔者始料所未及,些微诧异之余,我也感到确实有些话要讲,权充再版序言吧。
    《两晋南北朝十二讲》初版缘起,始于2006年,依稀记得是业师黎虎先生所赐机会。当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策划出版“中国历史大讲堂”系列丛书,鉴于黎先生在这个学术领域的**成就,他们恳请先生担当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段的撰写任务。然而,其时黎先生的学术研究任务十分繁重,不仅所承担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正在进行之中,而且同时又展开对长沙走马楼吴简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根本无暇分身。辱承先生垂询,问我是否愿意接受这个写作任务。
    实事求是地讲,当时我是有些犹豫的,因为担心自己功力不及,写不出一本令读者满意的书来。不过,先生对我倒是挺有信心,倾向于我能够领受此任,因此给予了我热情的鼓励。对于先生的良苦用心,我很快就领悟过来,先生大概是希望我以此为契机,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脉络进行一番系统梳理。于是,在稍作思考之后,我回复先生,表示愿意承担此事。<p><b>再版序</b><b></b></p> <p>拙撰《两晋南北朝十二讲》初版于2009年,迄今已近十年,如今博瑞森图书决定将其再版,并希望笔者写一篇序言,置诸书前。说句实在话,这本小册子能够再版,为笔者始料所未及,些微诧异之余,我也感到确实有些话要讲,权充再版序言吧。</p> <p>《两晋南北朝十二讲》初版缘起,始于2006<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依稀记得是业师黎虎先生所赐机会。当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策划出版</span>“中国历史大讲堂”系列丛书,鉴于黎先生在这个学术领域的**成就,他们恳请先生担当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段的撰写任务。然而,其时黎先生的学术研究任务十分繁重,不仅所承担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正在进行之中,而且同时又展开对长沙走马楼吴简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根本无暇分身。辱承先生垂询,问我是否愿意接受这个写作任务。</p> <p>实事求是地讲,当时我是有些犹豫的,因为担心自己功力不及,写不出一本令读者满意的书来。不过,先生对我倒是挺有信心,倾向于我能够领受此任,因此给予了我热情的鼓励。对于先生的良苦用心,我很快就领悟过来,先生大概是希望我以此为契机,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脉络进行一番系统梳理。于是,在稍作思考之后,我回复先生,表示愿意承担此事。</p> <p>根据书的性质和所要面对的读者群,图书首先就是要求语言通俗晓畅,可读性较强,不仅要让稍具历史常识的人读得懂,而且要让他们喜欢读。同时,这又是严肃的历史读物,**不能戏说历史、误导读者,必须向每一位读者传达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对于出版社所提出的这些要求,我认为都是十分合理的、确当的,因为我们的社会的确需要很多可读性好的、高质量的普及性历史读物。我这样说,并非应景的违心之谈,而是来自于感同身受的真实体会。</p> <p>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所读过的一套历史读物,内容是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山东省的一家出版社所出版,具体已经记不清楚了)。老实说,我后来对古代文史特别感兴趣,对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比较敏感,与小学期间的这段经历应当有些关系的。还记得当时我读过之后,总是要给身边的小朋友讲述,而且往往讲得活灵活现,小朋友们也特别喜欢听我讲这些历史故事。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场景竟宛若目前。</p> <p>再后来,就是上初中的时候,开始收听广播历史评书,如刘兰芳先生的《岳飞传》《杨家将》,单田芳先生的《隋唐演义》《封神演义》,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演义》,都曾令我着迷,而且基本能够做到入耳不忘、出口成诵。彼时收音机还属于**家电,村里只有很少几台,大人们忙于农田劳作,自然没有功夫在播放的时候听讲,便常常只能由我再说给他们听。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我的三舅,他也是一个评书迷,没事的时候经常让我给他说上一段,而我也总是能够不负期望,将听过的故事绘声绘色地复述出来。现在想来,我的一些历史常识,大概就是通过这些普及读物和评书所获得的。不过,那个时候我完全不会想到,若干年以后自己竟然走上了专业的历史研究之路。我走上史学研究之路,与儿时的这段经历是不是有某些联系,我不敢断言,但我从小就对历史读物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和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某种特别的敏感,确非虚语。</p> <p>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历史的本质由人类活动所构成。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又直接决定了历史内容的丰富多彩,因此,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原本应该有着十分生动有趣的一面。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专业历史研究,却是曲高和寡,甚至显出一副冷漠高傲的面孔,尤其是各级教科书,让孩子们早早就失去了对历史的喜爱和学习的兴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也表明我们的历史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p> <p>此外,绝大多数专业的史学研究者,对于普及性的历史读物长期心存偏见,不愿意在普及大众历史常识方面投入精力。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比较复杂,历史教育、历史研究的导向性则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以笔者来说,尽管我对历史普及读物一直心存喜爱之情,但由于专业或职业的缘故,却一直没有在这方面投入多少精力和时间,所撰写的都是专业性的学术论著,而且由于经年累月的专业性写作��所以想要很快转换文风,改写通俗性、普及性的历史读物,确实存在较大难度。</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这种</span>“难”,很大程度上就难在写作的心理方面。就我已经发表的论著来看,以考证性的文字居多,尤重史料的考辨与分析,基本上没有可读性。至今清晰地记得,2007<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签订出版合同以后,为了撰写这本《两晋南北朝十二讲》,还特意网购了几本当时颇为流行的历史读物,希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不过,到我真正动笔的时候,却发现所购的这些书籍根本不能给我提供有益的借鉴。不知是否出于媚俗或哗众取宠的目的,它们多数对历史进行了</span>“戏说”或“歪解”。于是,我立即将这些流行读物弃如敝屣,因为我的书架上向来不保留这类三观不正的“畅销书”。经过反复思量,我感到还是必须从原典入手、从经典入手,设计出能够体现魏晋南北朝历史特点和脉络的十二个专题。</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历史既然是由人类活动所构成,那么,对历史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理应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方法。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历史学界不敢或不愿接受这个方法。可以说,当时撰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对此是有所考虑的,那就是《两晋南北朝十二讲》作为一种面向非专业人士的普及性读物,对于史料考据的要求既然不是特别严苛,何不尝试着运用一下</span>“历史心理学”的叙事方法?</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当然,对于</span>“历史心理学”方法的运用,必须恰当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能对史料作过度解读,这就是所谓过犹不及的道理。所以,在撰写的过程中,我一直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信马由缰,肆意妄言。如今回过头来再看,我确信自己当年在《两晋南北朝十二讲》的叙事中,对“历史心理学”方法运用限度的拿捏,并无任何不妥之处,尽管在每一讲中都有对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或分析,但平心而论,无论是对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还是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都通乎其情、达乎其理,从不为了刻意追求所谓标新立异,更没有用自己的想法去“意淫”古人,从而得出一些耸人听闻式的“创新之见”。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两晋南北朝十二讲》中对一些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所作的“历史心理学”方面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对于这本普及性读物所存在的不足,我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首先,由于《两晋南北朝十二讲》并非自己研究所得来的专题论文,因此,除**讲以外,其他专题都以很大篇幅,对学术界已有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述评或介绍。之所以这样处理,一方面是考虑到,这些专题多为人尽皆知的史实,如</span>“八王之乱”、“门阀政治”、“淝水之战”、“孝文帝汉化改革”、梁武帝与“侯景之乱”等,大凡稍有历史常识,对它们都应该有所知闻。</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另一方面,对于这些人所共知的史实或事件,前辈学者或当代学人多有高水平的论述,往往代表了该专题研究所能达到的学术高度。例如,</span>“淝水之战”及其所反映出来的南方北方的社会形势、南弱北强的社会格局、北方不能过早统一全国的原因等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先生讲演魏晋南北朝史的时候,就已经有精辟的阐释,而且迄今仍属不刊之论(见万绳楠先生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p> <p>再如,关于东晋门阀政治的问题,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的相关阐释和论点,也代表了这个问题研究在目前所能达到的学术高度。因此,在讲述上述专题的时候,我认为自己不可能提出更为高明的看法。既然在这些问题上,提不出超越前辈学术水准的观点,又何必多费唇舌地强为说辞呢?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将这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及观点讲述出来,供读者诸君自己判断。</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讲述这些专题的同时,我还是有所补充的。对于其中我认为讲得不到位的地方,还是要发表一些个人的意见;对于我认为讲得不妥当的内容,也会相应地提出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看法。总之,对于前辈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学术成就,既要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作实事求是的评价,又不能出于对前辈</span>“权威”的景仰尊敬,而对他们的学术观点作毫无限度的迷信或神化,一切都必须以尊重史实为前提。</p> <p>是为序。</p> <p>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李文才</span></p> <p> 2018年元月5日小寒之夕于扬州瘦西湖畔玄素阁</p> <p> </p>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四、清谈误国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清谈误国”这句话,那么,是谁*先说出“清谈误国”的?实际上,这个罪名并不是后人追加的,而是当时清谈名士们在“痛定思痛”之后的共识。例如,素有“口中雌黄”美称的大名士王衍,在被石勒俘虏之后,石勒准备杀他,临死前他说:“吾等若不祖尚浮虚,不至于此。”这是王衍不打自招。
    史书还记载,王衍被俘以后,对石勒说自己从小就不问政事,还劝石勒称帝,希望石勒能够放自己一马。石勒听完很生气,说:“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当天夜里,石勒就派人把墙推倒,埋杀了王衍。
    东晋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即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北伐时路过淮泗,和部属登上平乘楼,远眺中原,不由感慨万端,说道:“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王衍字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随从袁虎说:“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从此之后,历代论及“清谈”,必言“误国”。虽然偶有袁虎这样的持不同意见者,但终究是少数,“清谈误国”也就成为历代学人的一个共识。
    (一)清谈未必误国亦误国
    那么,“清谈”是不是必定“误国”?“清谈”又是如何“误国”的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清谈”只是一味的“误国”,魏晋南朝的皇帝们对此真的会一直不闻不问,任由它持续下去吗?
    所以,笼统地说“清谈误国”,将“清谈”一棍子打死的说法,既不准确,也不公正。如果“清谈”除了祸国殃民、一无是处,统治者**不会听之任之,而肯定要加以禁止。但实际上,不仅当时的许多执政者本身就是热衷于清谈的名士,就连皇帝有时也会兴致勃勃地参加清谈盛会。如东晋名相王导、谢安,二人都是**的顶梁柱石,同时也都是**的清谈家,都有很高的清谈水平。
    目录
    **讲 乱世流离 9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色 9
    一、纷繁的历史头绪 10
    (一)令人目迷五色的“魏” 11
    (二)何止“五胡”“十六国” 12
    二、诡异杂乱的史料记录 14
    三、汹涌的移民浪潮 18
    (一)安居梦的破碎 19
    (二)三次人口流动高潮 20
    (三)偏安江左的移民政权 21
    四、血腥多变的政局 23
    (一)频繁的朝代更替 23
    (二)残酷的自相杀戮 25
    第二讲 八王之乱 29
    编辑推荐语
    有趣·好懂 一本书看清乱世流离300年 畅销10年修订版 下载博瑞森图书App,听主播阿东播讲本书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