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犯罪行为导论
犯罪理论
犯罪理论之人性观
多学科角度的犯罪学
犯罪界定与测量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简要回顾:犯罪和违法的界定
总结和结论
第二章 犯罪行为溯源:发展风险因素
累积风险模型
发展级联模型
社会环境风险因素
父母和家庭风险因素<p><strong>**章 犯罪行为导论</strong></p> <p> 犯罪理论</p> <p> 犯罪理论之人性观</p> <p> 多学科角度的犯罪学</p> <p> 犯罪界定与测量</p> <p>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p> <p> 简要回顾:犯罪和违法的界定</p> <p> 总结和结论</p> <p> </p> <p> <strong>第二章 犯罪行为溯源:发展风险因素</strong></p> <p> 累积风险模型</p> <p> 发展级联模型</p> <p> 社会环境风险因素</p> <p> 父母和家庭风险因素</p> <p> 心理风险因素</p> <p> 总结和结论</p> <p> </p> <p> <strong>第三章 犯罪行为溯源:生物因素</strong></p> <p> 遗传与反社会行为</p> <p> 心理生理因素</p> <p> 环境风险因素</p> <p> 神经心理学因素</p> <p> 总结和结论</p> <p> </p> <p> <strong>第四章 犯罪行为溯源:学习和情境因素</strong></p> <p> 行为主义</p> <p> 社会学习</p> <p> 挫折导致的犯罪</p> <p> 情境煽动和犯罪行为的监管</p> <p> 道德脱离</p> <p> 总结和结论</p> <p> </p> <p> <strong>第五章 攻击和暴力</strong></p> <p> 攻击的定义</p> <p> 攻击的理论观点</p> <p> 攻击和暴力中的社会学习因素</p> <p> 攻击的认知模型</p> <p> 外显性攻击和隐蔽性攻击</p> <p> 媒体暴力的影响</p> <p> 总结和结论</p> <p> </p> <p> <strong>第六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strong></p> <p>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定义</p> <p>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本质和程度</p> <p>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展理论</p> <p>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干预和矫治</p> <p> 总结和结论</p> <p> </p> <p> <strong>第七章 犯罪与人格异常</strong></p> <p> 何为人格异常</p> <p> 行为描述</p> <p> 人格异常的犯罪者</p> <p> 人格异常的心理测量</p> <p> 人格异常的核心因素</p> <p> 女性的人格异常</p> <p> 种族或族群差别</p> <p> 未成年的人格异常者</p> <p> 神经生物学因素和人格异常</p> <p> 人格异常者的童年</p> <p> 对人格异常犯罪者的**</p> <p> 总结和结论</p> <p> </p> <p> <strong>第八章 犯罪与心理失常</strong></p> <p> 精神疾病的界定</p> <p> 能力和刑事责任</p> <p> 特殊辩护和条件</p> <p> 心理失常的暴力</p> <p> 危险性和风险评估</p> <p> 总结和结论</p> <p> </p> <p> <strong>第九章 杀人、伤害、亲密伴侣与家庭暴力</strong></p> <p> 定义</p> <p> 杀人者的人口学及其他因素</p> <p> 心理学对杀人的研究</p> <p> 亲密伴侣暴力</p> <p> 家庭暴力</p> <p> 杀婴</p> <p> 总结和结论</p> <p> </p> <p> <strong>第���章 多重杀人、校园和职场暴力</strong></p> <p> 侦查心理学</p> <p> 犯罪心理画像的类型</p> <p> 多重杀人者 </p> <p> 系列杀人者</p> <p> 滥杀者</p> <p> 校园暴力</p> <p> 职场暴力</p> <p> 总结和结论</p> <p> </p> <p> <strong>第十一章 现代恐怖主义心理学</strong></p> <p> 定义和实例</p> <p> 恐怖组织分类</p> <p> 恐怖分子的类型</p> <p> 追随者和**:谁参加和谁组织</p> <p> 恐怖主义社会心理背景</p> <p> 恐怖分子的动机和辩解心理</p> <p> 心理效应与恐怖主义的本质</p> <p> 总结和结论</p> <p> </p> <p> <strong>第十二章 性侵害</strong></p> <p> 定义和统计</p> <p> 性侵对被害人的影响</p> <p> 易发生性侵的因素</p> <p> 性侵者的特点:谁会性侵他人</p> <p> 强奸的分类</p> <p> 对性犯罪人的矫治</p> <p> 总结和结论</p> <p> </p> <p> <strong>第十三章 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性侵害</strong></p> <p> 对儿童性侵害的发生率和流行率</p> <p> 性侵对儿童心理的影响</p> <p> 性侵儿童者的特点</p> <p> 认知扭曲</p> <p> 男性性侵害儿童的模式分类</p> <p> 互联网带来的性侵害</p> <p> 性交易</p> <p> 对性侵儿童者的矫治</p> <p> 总结和结论</p> <p> </p> <p> <strong>第十四章 入室盗窃、强闯民宅、偷窃及“白领”犯罪</strong></p> <p> 入室盗窃</p> <p> 偷盗和偷窃机动车</p> <p> 诈骗和身份盗用</p> <p> 偷窃商店</p> <p> 白领犯罪和职务犯罪</p> <p> 总结和结论</p> <p> </p> <p> <strong>第十五章 暴力侵财犯罪、网络犯罪和恐吓犯罪</strong></p> <p> 抢劫</p> <p> 网络犯罪</p> <p> 跟踪骚扰</p> <p> 劫持人质犯罪</p> <p> 纵火罪</p> <p> 总结和结论</p> <p> </p> <p> <strong>第十六章 **滥用与犯罪</strong></p> <p> 未成年人**滥用</p> <p> 关于滥用**的一致发现</p> <p> 毒品的主要种类</p> <p> 致幻剂</p> <p> 兴奋剂</p> <p> 麻醉品</p> <p> 俱乐部毒品:镇静安眠复合**</p> <p> 酒精</p> <p> **滥用与暴力</p> <p> 总结和结论</p> <p> </p> <p> <strong>附录一 术语表</strong></p> <p><strong> 附录二 缩写词表</strong></p> <p> 参考文献</p> <p> 译后记</p>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本书从心理学视角聚焦犯罪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不都是犯罪)。事实上,所有犯罪或实施反社会行为的成年人或未成年人都深嵌于复杂的社会心理环境中,并受其系统的影响。有关“犯罪问题”的意义深远的理论、好的研究、有应用价值的知识都要求我们理解有许多层面的事件—从个体到个体的家庭、同伴、学校、邻里、社区、文化乃至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命历程。
毫无疑问,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个体犯罪的原因重在探寻决定性的发展路径,同时也注重从认知的角度来解读反社会行为。例如,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都在研究个体的犯罪路径,已有的共识是犯罪人出现犯罪行为可有多种发展路径。一些人在早年就开始表现出犯罪行为,而另一些人成年后才出现犯罪行为。此外,一系列风险因素也能使个体出现反社会行为,而这种风险同时也将保护性因素与这些个体隔离开来。对发展路径的研究并不只着眼于心理因素,还与对儿童心理学和青春期的研究同时进行。除了对发展路径和认知能力的研究,当代研究还聚焦于生物心理学和犯罪的关系,探讨遗传和生物因素对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对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影响。<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书从心理学视角聚焦犯罪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不都是犯罪)。事实上,所有犯罪或实施反社会行为的成年人或未成年人都深嵌于复杂的社会心理环境中,并受其系统的影响。有关“犯罪问题”的意义深远的理论、好的研究、有应用价值的知识都要求我们理解有许多层面的事件—从个体到个体的家庭、同伴、学校、邻里、社区、文化乃至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命历程。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毫无疑问,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个体犯罪的原因重在探寻决定性的发展路径,同时也注重从认知的角度来解读反社会行为。例如,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都在研究个体的犯罪路径,已有的共识是犯罪人出现犯罪行为可有多种发展路径。一些人在早年就开始表现出犯罪行为,而另一些人成年后才出现犯罪行为。此外,一系列风险因素也能使个体出现反社会行为,而这种风险同时也将保护性因素与这些个体隔离开来。对发展路径的研究并不只着眼于心理因素,还与对儿童心理学和青春期的研究同时进行。除了对发展路径和认知能力的研究,当代研究还聚焦于生物心理学和犯罪的关系,探讨遗传和生物因素对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对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们并不认为所有的犯罪人都有心理缺陷,其中只是一部分人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与障碍。有时,心理严重失常的人会实施犯罪;但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因为心理失常才犯罪的,真正心理失常的人所实施的典型犯罪往往情节轻微。一些**的情况,如滥杀或其他令人发指的案件,主要因为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而让许多人得出精神病患者非常危险的结论,但这是没有根据的。许多犯罪人有滥用**的问题,这种麻烦有时会导致人出现心理失常。情感正常的人照样会犯罪,情感正常的人有时也会被判缓刑、被拘留或在监狱服刑。本书的前几版和本版仍然认为,犯罪人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结果。有些人的犯罪行为往往只发生在人生的某一时期,一般是在青春期偶尔出现犯罪;还有一些实施严重犯罪且不断重复犯罪的人,其犯罪生涯往往起始于人生早年;另有一些人只有一次性的、突发的严重罪行。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书旨在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介绍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书后附上的大量参考文献证实了本书的综合性特点,然而本书不可能将所有被界定为犯罪行为的相关研究和模型尽数囊括。我们只是选择了较为典型的犯罪行为和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果你特别关注某一种犯罪、某一个理论或模型、某一套犯罪预防或**的方案,而在这里没有找到,我们仍然希望你喜欢本书呈现的内容。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书**章不仅介绍了对犯罪的界定,还介绍了对犯罪状况的估计。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美国,许多重罪的发生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极少引起公众的注意。本书的组织体系是从一般到具体。前几章着重讨论了个体和社会的风险因素、发展原则、有关攻击性的心理学(包括其生物学倾向)。我们还保留了有关异常人格的话题,因为它一直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后面的各章着重关注具体的犯罪类型,其中一部分是非常普通或常见的犯罪,也有一些类型虽然发生得不多,但其严重危害性总会引起媒体的关注,进而引发相关的研究。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版新内容</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十一版是在第十版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显著的变化是它反映了*新的犯罪学及与犯罪有关专题的心理学理论与模型等成果。每一章都有更新的文献和案例。本书延续了之前共16章的结构。当然,有些主题被删除了,也有些主题是新增的或得到了扩展。具体的改变如下:</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有关反社会行为的研究报告,包括利用互联网实施的犯罪(如网络跟踪和网络欺凌),还有对入侵计算机的网络犯罪的研究。</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书**章更新了统一犯罪报告的犯罪统计数据和*新采集的犯罪数据。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关于个人风险因素的一章中,介绍了特定的环境毒素(例如,铅、镉、汞、锰),这些毒素可以在人的早年对大脑发育产生负面影响。</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有关性犯罪的章节也有大幅度修改。*明显的是对性犯罪的分类系统和对性犯罪者的类型信息进行了更新。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所有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相关的内容因其第五版(DSM-5)新近出版也得到了更新。其中就心理失常的诊断进行了讨论,同时介绍了如何根据DSM列出的目录对犯罪表现进行鉴别。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本书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讨论了累积风险模型与发展级联模型,并在全书重申了反社会行为的风险因素既有积累的过程,也会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与彼此动态地交互作用。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有关未成年人的研究文献继续单独成章,但有关未成年人的许多话题仍然会穿插在其他章节中(例如,未成年人**滥用、性罪犯以及少年被害等)。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亲密伴侣暴力仍然放在关于家庭暴力一章中,并单设了一节进行讨论,以反映研究者对此领域的关注。这一版本还覆盖了特定人群,如黄昏恋、非异性恋伴侣,以及在执法者或军人的家庭中发生的亲密伴侣暴力。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除了累积风险模型和动态级联模型,还有许多研究模型也引人关注,包括斯坦伯格(Steinberg)提出的青春期脑发育的双系统模型、异常人格的双过程模型和性犯罪的三路径模型。虽然*新的有关犯罪行为的一般性理论还没被提出,但是许多论证概念的模型已被提出并得到了关注。</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关于恐怖主义的一章介绍了为何有人会加入恐怖组织并以独狼的方式行动等新的研究。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有关**滥用和犯罪的一章做了较大幅度的更新,包括介绍了不断涌现的**及其潜在危险性。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每一章都至少有一个专栏。专栏的内容供读者选择性阅读。其主题既有介绍当代热点话题的(例如,互联网导致的犯罪),又有对研究性内容的介绍(例如,有关旁观者冷漠的研究),还有对实施项目的介绍(例如,帮教违法少年或性犯罪者的项目)。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内容,这些专栏里还包括了可讨论的问题。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除了专栏,教学材料还包括68张表,它们是作者根据公开的文献整理创建的。另外还有16张图。在新版本中,每一章开头还都保留了“本章主旨”,“关键词”和“思考题”仍附于章末。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书更新的内容还包括犯罪案例和案例解析,以及涉及的相关概念。前一版的一些案例和解析(例如,劫持人质案、校园枪击案、狙击杀人案)仍然保留,同时也涵盖了之前讨论过的心理学概念,但有超过半数的案例都是新近发生的,这些案件涉及心智失常辩护、滥杀、恐怖活动和法人犯罪等。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除上述新特点外,第十一版的特点还包括:</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更加关注女性犯罪。</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地介绍了滥用**的信息,特别是未成年人滥用的**。</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用更多的篇幅论述了神经心理因素对反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犯罪风险评估的方法中呈现更好的结构化专业判断。</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地强调学龄前的经历对预防反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熟悉以前版本的读者在第十一版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第九版和第十版中,**章对少年司法进程、少年司法历史以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问题介绍得较少。而第十一版用了一章来介绍对未成年人违法行为发展路径的研究,与未成年人相关的诸多研究还会在其他章出现。我们还删除了有关对未成年人开办的训练营的内容,而增补了更多关于循证矫治的内容,例如,多系统**、家庭功能性**和密切跟踪项目。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第十版中,我们没有讨论某些类型的性犯罪,如卖淫和露阴癖。我们也没有具体介绍监狱和拘留所里的暴力以及由拥挤或条件限制引起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极少关注那些由政府机构里的公务员实施的政治领域内的犯罪,尽管我们为这一话题开设了一个专栏。然而,鉴于这类问题一直都很重要,我们希望教授们会找到一种方法,将其中一些主题放在课程之中。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书是学习犯罪行为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犯罪与违法、司法心理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教材,所承载的资料是30多年的课堂教学的成果。偏**理学的理论和概念使本教材与其他犯罪学教材有所不同,因为后者更偏重社会学基础。本书的主旨是围绕复杂的犯罪话题尽可能引用并介绍有关犯罪行为的*新研究成果。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们要感谢以下教授和学者,他们在审读本书第十版时提供了许多有帮助性的改进建议。他们是美国犹他大学的Larry Bench;美国伊利社区学院的Tomasina Cook;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斯坦尼斯洛斯分校的Phyllis Gerstenfeld;美国休萨托尼克社区学院的Edward Keane;美国麦肯商业与技术学院的Kelly Roth;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的Christopher Salvatore;美国圣伊丽莎白学院的Jeffrey Segal;美国马里兰大学的Ben Stevenson。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们衷心地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Curt R. Bartol</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Anne M. Bartol</p>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第 十 章 多重杀人、校园和职场暴力
本章目标
有关侦查心理学和犯罪心理画像的述评和界定。
五种犯罪心理画像的类型及参与重罪侦查的应用介绍。
概述有关系列杀人及被害人的研究。
概述有关滥杀和被害人的研究。
探讨导致多重杀人的犯罪,如校园和职场暴力。
在2007年4月弗吉尼亚州理工学院发生的枪击案件中,32人被杀,17人受伤。
在2009年11月得克萨斯州胡德堡城**发生的武装暴力案件中,有13人被杀,32人受伤。
在2011年7月挪威发生的暴力案件中,有77人死于爆炸和枪击。
在2012年7月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奥罗拉电影院发生的枪击案件中,有12人被杀,50人受伤。
在2012年8月威斯康星州奥克里克(Oak Creek)的锡克教(Sikh)寺庙发生的枪击案件中,有6人被杀,4人受伤。
在2013年9月华盛顿特区海军大楼发生的枪击案件中,有12人被杀,3人受伤。
2015年8月在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参加祷告的9人被枪手射杀,这名枪手在拿出枪射击前,与这些遇难者平静地坐在一起有一个半小时。
2015年9月在俄勒冈州的一所社区大学,枪手进入教室开枪射杀了9名学生和1名老师,还有一些人受伤。
本章将讨论的滥杀案件说明一个人在一次案件中能够造成大量人员死伤。尽管杀人犯罪是第九章的主题,但是我们在本章将考察一类非常特殊的杀人案,会涉及特殊的心理学概念。上面列举的每一案例以及本章引用的各种案例的作案人都事先筹划了袭击,并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在本章中,我们再次讨论杀人犯罪,关注其异常但非罕见的方式,包括上述滥杀案件和系列杀人案。系列杀人是指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接二连三地杀死诸多被害人。恐怖行为也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也属于多重杀人的一种形式,随后将会介绍。*后,因为校园和职场暴力案件也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类案件将会在本章中分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