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二程道学异同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二程道学异同研究

  • 作者:彭耀光
  •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9101844
  •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1日
  • 页数:225
  • 定价:¥34.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二程道学异同研究》以宋明理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二程)为研究对象,针对学界存关于二程理学异同问题的争论,对二程道学的学术倾向和精神方向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不同意将二程理学视为两个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指出二程道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通过批判佛老重新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不过是,程颢基于对“天理”(心性本体)的“体贴”(证悟),对道学做了整全性的描述,程颐则在理气论、心性论、工夫论、境界论等各方面对程颢思想作了展开与发挥,二者没有根本的不同,也不是引发两个互相对立的思想系统的根源,而是开启了一个创建圆教形态的思想运动。
    文章节选
    《二程道学异同研究》:
    二、习心:思虑意欲
    知觉感通是人心本具的能力,是心之本体的基本特征。但人心涉于形气,有了自我意识,便产生了思虑意欲。程颐说:“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遗书》卷三,谢显道记伊川先生语)程颢也说人多“将自家躯壳上头起意”(《遗书》卷二上)。这样,根于肉体存在而有的思虑意欲,构成了现实人心的另一方面重要内容。
    在二程道学思想中,思虑意欲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无意识的杂乱念头;一方面是自觉的营为计较。对于**方面,二程尤为强调。程颢说:“人心做主不定,正如一个翻车,流转动摇,无须臾停,所感万端。又如悬镜空中,无物不入其中,有甚定形?不学则却都不察,及有所学,便觉察得是为害。”(《遗书》卷二下)就是说,人心杂念纷纷,起伏不定,总是随着外界的环境攀援流转而不停息,没有经过修养的人是不易觉察到这些杂乱念头的。程颐也有类似看法,他说:“人心缘镜,出入无时,人亦不觉。”(《遗书》卷二下)人心染境,一接触到外界事相就会根��自己潜意识中的经验认识、价值标准和思维习惯对其做出种种判断和想象,想象又引发想象,无限继续下去,而人对自己的这些心理活动觉察不到。二程所说的这种情况相当于佛教里的无明业识或无明烦恼,是一般人都有的心理情况,具有普遍性。所以程颐说:“学者患心虑纷乱,不能宁静:此则天下公病。”(《遗书》卷十五)程颢则认为只有天资较好的人思虑杂念才少,他称赞邵雍说:“尧夫之坦夷,无思虑纷扰之患,只是天资自美尔,皆非学之功也。”(《遗书》卷二上)
    在二程看来,人的无意识的思虑杂念还有更深微的表现。程颐认为做梦就是潜存念头的一种流露。有人问他,晚上梦到自己心里放不下的一些好的事情有没有害处,程颐说:“虽是善事,心亦是动。凡事有朕兆入梦者,却无害,舍此皆是妄动。”(《遗书》卷十八)就是说即便是好事,只要有梦出现,就是“心动”,而除了一些征兆的梦外,其他都是“妄动”。“心动”“妄动”其实都是思虑杂念涌动的表现。在程颐看来,不但由于放不下而做梦是思虑杂念涌动的结果,就是白天没有想过的事情出现在梦中也是如此,他说:“今人所梦见事,岂特一日之间所有之事,亦有数十年前之事。梦见之者,只为心中旧有此事,平日忽有事与此事相感,或气相感,然后发出来。”(《遗书》卷十八)就是说有些念头会在人心中潜存多年,一旦有适当的诱因就会发露出来,可见思虑杂念在人心中何其隐微与牢固。程颢对此也深有体会:
    猎,自谓今无此好。周茂叔日:“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日萌动,复如前矣。”后十二年,因见,果知未。(一本注云:“明道十六七时好田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间见田猎者,不觉有喜心。”)(《遗书》卷七)
    关于人心自觉的营为计较,二程对这一点的说明又可以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人心拘泥于知识而导致的执着,程颐所批评的“将心滞在知识上”(《遗书》卷二上)即属于此类情况。所谓“将心滞在知识上”,就是那种“溺于文章”“牵于训诂”、注重“闻见之知”所表现出来的理智化的为学方式,以及对其结果的执着计较。这说明人心常有将知识对象化进行分析计较的倾向。另一方面,人心的营为计较表现为基于自身利益所进行的理智算计。程颢在《定性书》中说:“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文集》卷二)这里的“自私用智”,就是基于自身的好恶所做的理智计较。程颐则说:“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遗书》卷十八)“思虑”就是夹杂了个人的好恶计较,由于有了这种好恶计较,才有善有不善。程颐又把心的发用称为“意”,认为意有善有不善,他说:“(心)发则意也。发而当,理也;发而不当,私也。”(《粹言·心性篇》)“意”其实就是“思虑”,它也与人心的计较直接相关,所以才有“发而不当,私也”的情况。正是由于人心有根源于自身利益与愿望的思虑计较,所以人心总是攀援追逐外物,形成欲望,程颐说:“逐物是欲。”(《遗书》卷二十二上)又说:“君子观损之象,以损于己,在修己之道,所当损者,唯忿与欲。故当惩戒其忿怒,窒塞其意欲也。”
    ……
    目录

    绪论
    一、二程道学的形成及二程道学异同问题的由来
    二、近百年来二程道学思想异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基本框架及分判二程资料的立场-

    **章 天理论
    **节 程颢的天理观
    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道德创生义的“天理”
    二、“器亦道,道亦器”——形上形下圆融的道器观与“一本”思想
    第二节 程颐的天理观
    一、“动为天地之心”
    二、“理一分殊”
    三、“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小结

    第二章 心性论
    **节 二程论“性”
    一、程颢的“生之谓性”说
    二、程颐对“天命之谓性”与“生之谓性”之分判
    三、二程论性之异同及其意义
    第二节 二程论心及心性关系
    一、本心:知觉感通
    二、习心:思虑意欲
    三、“道心”与“人心”
    四、二程对心性关系的不同表述
    第三节 二程对性情关系的讨论
    一、程颐对性情关系的理解
    二、“仁是性,爱是情”与“以公论仁”
    三、性与“四端”“七情”
    小结

    第三章 工夫论
    **节 程颢工夫论:定性与识仁
    一、从《定性书》与《识仁篇》看程颢工夫论的基本精神
    二、程颢工夫论的几个相关方面
    第二节 程颐工夫论:“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一、主一无适:程颐的诚敬工夫
    二、对程颐诚敬工夫误解的澄清
    三、格物致知
    小结

    第四章 境界论
    **节 本体与境界
    一、本体的证悟
    二、二程对证得本体后心灵境界的体验与描述
    第二节 圣人气象与人生境界
    一、孔颜乐处
    二、圣贤气象
    小结
    结语
    附录
    程颐“格物致知”思想新探
    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看程颐理学的精神
    二程的“道学”与道统观
    二程辟佛与理学建构
    二程理学“天人感应”论略析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