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作为历史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QQ咨询:
有路璐璐:

作为历史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 作者:丁东宇 李丹
  •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601399
  •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 页数:171
  • 定价:¥1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为我们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历史叙事。新的历史叙事植根于中国自身历史和现实。《作为历史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基于这一历史叙事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进行了尝试性理解和概括。全书内容包括一下几个部分。**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第二章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及其发展,前两章主要是基于新叙事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进行再探讨。第三章为新历史叙事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第四章为基于历史和现实的中国改革,后两章是从方法论和理论应用层面对当前改革的理论和政策进行概括。
    文章节选
    《作为历史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从分析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开始的。商品的价值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但是,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后,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为商品的劳动产品这时就成为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这种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只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①商品世界中,人们自己的一定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形式,这是人们不能认识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原因。人们自己的本性、能力和努力的造物成了不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物品,它们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人们必须遵循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马克思把这种状况称为“拜物教”。在商品的拜物教中,人们是社会关系物化的牺牲品。“资本主义生产的当事人是生活在一个由魔法控制的世界里,而他们本身的关系在他们看来是物的属性,是生产的物质要素的属性。”②这种无法通过感知直接把握的物化社会关系,把人的社会关系当成了物品本身的属性。人们无法明白他们自己的产品是为什么生产的,并且不知不觉地默认成为这种物化社会关系的奴隶而不是形成和控制它们的主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商品的拜物教是马克思拜物教理论所涉及的各种异化形式的代表。无疑,我们能在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和劳动产品异化、社会化的过程异化等等人类被奴役于自己造物的状态中看到拜物教的各种表现和丰富内容。
    物化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典型表现就是劳动力的物化。本来是生产主体的人,在劳动力成为产品后却成为按市场价值规律进行买卖的物。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没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和为资本家所有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然后才能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产品。资本家和工人通过公平交易买卖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却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是资本获得自我增值的源泉,也是资本家愿意购买劳动力的原因。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大厦都是以劳动力作为商品为基础。劳动力成为商品意味着人的作用如同某一物。劳动者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像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可以被买卖,他的体力、脑力以及创造力都被简化为可以用交换价值衡量的生活必需品。这就是把人格变为物的物化过程,是人的价值退化成商品价值的过程。本来,体力、脑力和创造力是人的生命活力,是工人的生命表现,工人却把这种生命活力出卖给资本家,以获取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这样,工人的生命活力不过是他自己维持生存的手段。工人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后,劳动力的使用就归资本家了,劳动力怎么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劳动过程怎样进行等,都由资本家说了算。
    ……
    目录
    **部分 基本理论
    **章 人的解放
    一、人与自身、与世界的和解
    二、人的解放是对异化的克服
    三、人的解放的力量和目标
    第二章 辩证法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出发点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第三章 认识论
    一、超越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二、认识与实践
    三、思维与存在
    四、一般结论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适用范围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归结”和“决定”
    四、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目标和进步
    第五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目的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观点
    第六章 社会主义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与异化
    三、社会主义与自由

    第二部分 具体理论
    第七章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与社会发展阶段论
    一、马克思历史辩证法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论
    三、重要启示
    第八章 马克思的封建社会概念
    一、研究封建社会的目的、方法和视角
    二、封建社会与日耳曼公社
    三、封建社会与农奴制
    四、封建社会与中世纪
    第九章 马克思探索未来社会的方法
    一、方法的前提:一种人道主义批判
    二、方法的实质:批评、革命的辩证法
    三、方法的运用:基于现实的不断探索
    第十章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和谐社会过程论
    二、和谐社会本体论
    三、和谐社会认识论
    四、和谐社会目的论
    第十一章 走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实证化的理论误区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实证化倾向
    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实证化问题产生的理论根源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第十二章 作为历史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一、历史科学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揭示
    二、历史科学流变:马克思主义阐释和构建的历史回顾
    三、历史科学开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当前任务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