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新时代大学通识教育教材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新时代大学通识教育教材

  • 作者:陈书禄 王青
  •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204951
  • 出版日期:2018年07月01日
  • 页数:261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新时代大学通识教育教材》以中国历史发展为线,以各个历史阶段文化特性和文化品类为面,系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呈现的思想、制度、物质、艺术等方面的精粹。并配有移动教学资源。全书共16章,前有绪论,包括:中国文化产生的环境;中国文化的主要源流:儒、佛、道;教育与科举文化;传统中国官制、经济、科技;传统语言、文学、艺术;服饰、饮食、礼俗;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章节选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新时代大学通识教育教材》:
    到了汉武帝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经历了**次大的改造,它是由汉武帝主持,由董仲舒倡导的,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动。汉代大一统的**集权封建宗法专制**需要一套在意识形态上和它紧密配合的宗教、哲学体系。董仲舒适应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神学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从他开始,把孔子神圣化,把孔子的学说宗教化,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一、天人感应的目的论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广川(今属河北景县)人,是西汉*主要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其现存著作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董仲舒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是君权神授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为了把汉王朝**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说成是天授的永恒不变的神圣制度,他宣称天是有人格、有意志、至高无上的神。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行,寒暑四时的更替,**的兴衰治乱,都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提出了“天志”和“天意”的概念。他以春夏秋冬四时,论证天志的��在,把自然界的现象,一一按照目的论的要求给它加上封建社会的道德属性。连寒暑变化、四时运行都说成了有目的、有道德意义的。他说:“春,爱志也;夏.乐志也;秋,严志也;冬,哀志也。故爱而有严,乐而有哀,四时之则也。”①
    董仲舒认为天不但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而且天给人类社会没立了一个*高权力的“君主”,皇帝有代天实行赏罚的至上权威。他说,“**承天意以从事”,“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②。这就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说,它完全是为封建统治制度的合法性提供依据的。二、唯心主义的道德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也表现在他的道德观方面。他认为履行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人性符合于天的意志的表现。他的人性论是他的唯心主义道德观的基础。首先,董仲舒认为人性乃是“天志”,是先天赋予人的,是不可更改的。天有阴阳的属性,人也有贪和仁两种品质。人的仁,即善的品质,体现了天的阳的方面;人的贪即恶的品质,体现了天的阴的方面;人的性体现了天的阳,人的情体现了天的阴。性可以产生善,情可以产生恶。他主张以性控制情,以达到“损其欲以辍其情以应天”①的目的。
    董仲舒把人性分为j三类:一类是情欲很少,不教而能善的,这叫“圣人之性”;一类是情欲多,虽教也难能为善,只能为恶,这叫“斗筲之性”;一类是虽有情欲,但可以为善可以为恶的,这叫“中民之性”。只有具有“圣人之性”的统治者,才能充当“治人者”和教化的立法者。
    董仲舒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先秦孔孟讲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五伦。董仲舒把它发展为“三纲”,利用神权论证它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而把“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调整这种关系的基本原则。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妻”、“子”、“臣”完全是为了配合“夫”、“父”、“君”的存在而存在的。在他看来,这种封建社会的**统治和服从的秩序,就像天地的阴阳一样不可改变,完全出于天意。所以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②。这样,董仲舒就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法则,整个宇宙都被说成具有封建统治的秩序。封建社会的四条束缚人民的绳索(即神权、皇权、父权和夫权),被董仲舒抬高到神的法则的**地位。
    汉代儒家以读经、说经、注经、争论经书中的问题为主要任务,所以经学大盛。两汉经学流弊很多,形式烦琐,内容驳杂,及至魏晋,便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学。对于玄学,一般看作为道家思想的复兴,但并不排除儒家思想在玄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以后,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儒家在思想界的地位受到冲击。唐中叶韩愈以儒家思想的承传者自诩,提出一个“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的所谓“道统”,同佛教的法统抗衡。柳宗元虽自幼好佛,但他“以兴尧舜孔子之道”为务。北宋前期的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石介等人继续提倡儒家思想,终于使儒学得到了复兴。复兴儒家的代表人物旨在恢复儒家在思想界的权威地位,理论建树不多,他们对儒家思想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道统说”;突出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在儒家典籍中的地位;柳宗元、李翱等吸收佛教和道教的一些思想,开佛道人儒的先河,启迪了后来的理学。理学是儒学发生的第二次重大的变化。
    ……
    目录
    绪论
    **节 “文化”界说与“中国”的含义
    第二节 中国历史沿革与中国文化的分期
    第三节 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章 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
    **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

    第二章 儒家文化
    **节 孔子及其思想
    第二节 孟子及其思想
    第三节 荀子及其思想
    第四节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改造
    第五节 宋明理学
    第六节 儒学地位的下降

    第三章 道家文化
    **节 老子及其思想
    第二节 庄子及其思想
    第三节 黄老之学

    第四节 魏晋玄学
    第四章 道教文化
    **节 东汉时期道教的创立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的**道教
    第三节 隋唐五代的道教活动
    第四节 宋元及以后的道教活动
    第五节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佛教文化
    **节 东汉至西晋时期佛教的初传与发展
    第二节 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的兴盛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第四节 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创立和繁荣
    第五节 佛教与中国文化

    第六章 教育与科举文化
    **节 中国古代的学校
    第二节 科举考试

    第七章 官制文化
    **节 **官制
    第二节 地方官制
    第八章 经济文化
    **节 土地制度
    第二节 赋役制度
    第三节 货币制度
    第四节 度量衡制度

    第九章 科技文化
    **节 农学
    第二节 手工业
    第三节 天文历法
    第四节 中国医药学

    第十章 语言文化
    **节 汉字
    第二节 汉语

    第十一章 文学
    **节 古典诗词
    第二节 古代散文与辞赋
    第三节 古代戏曲
    第四节 古典小说

    第十二章 艺术文化(上)
    **节 建筑艺术文化
    第二节 园林文化
    第三节 工艺文化

    第十三章 艺术文化(下)
    **节 书画艺术文化
    第二节 音乐舞蹈艺术文化

    第十四章 服饰和饮食文化
    **节 服饰文化
    第二节 饮食文化

    第十五章 礼俗文化
    **节 古代称谓
    第二节 古代礼仪
    第三节 婚姻礼俗
    第四节 节日习俗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节 爱众为公
    第二节 自强不息
    第三节 厚德载物
    第四节 求是务实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