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现代汉语事件名词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现代汉语事件名词研究

  • 作者:韩蕾
  •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 ISBN:9787548614180
  • 出版日期:2018年07月01日
  • 页数:324
  • 定价:¥8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48614180
    • 作者
    • 页数
      324
    •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01日
    • 定价
      ¥8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在国际语言学界,事件名词因其特异性对多种语法理论都构成重要挑战,也一直是汉语学界缺乏专题研究的地带。本书借鉴语言哲学理论,深入剖析事件名词存在的哲学与认知基础,认为事件名词是事件范畴在词类层面的一种有标记投影。通过跨语言比较,论证汉语事件名词的判定只能依据功能,并据此构建出现代汉语事件名词分类层级系统。在此基础上,本书运用语料库语言学、语篇分析、语法化与词汇化等理论,对事件名词共时层面的量性特征、时间性特征、句式及篇章表现做了详尽考察,并结合历时语料,证明汉语事件名词的历时名词化,是动词历时去范畴化的结果,其*终演变目标是成为原型的事物名词。这一演变在印欧语言已普遍完成,但对汉语而言这一演变还在进行之中。
    目录
    **章 绪论 1.0引言 1.1理论语言学界的研究现状 1.1.1事件名词的语义特征 1.1.2事件名词的形式分布 1.2应用语言学界的研究现状 1.2.1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研究 1.2.2中文信息处理界的研究 1.3已有研究总结 1.3.1已有研究的经验 1.3.2已有研究的不足 1.4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事件范畴与语言编码 2.0引言 2.1事件范畴的哲学与认知基础 2.1.1作为哲学范畴的事件 2.1.2事件范畴是基本的复合认知范畴 2.1.3事件范畴的双重属性 2.2事件范畴在语言层面的投射 2.2.1事件范畴与语言编码 2.2.2事件投射的语言类型差异 2.3英汉两种语言的事件编码 2.3.1“句”层面的编码 2.3.2“词”层面的编码 2.3.3事件名词:作为事件范畴研究的新视角 第三章 形态语言事件名词的分类研究 3.0引言 3.1 Grimshaw的论元结构理论与英语事件名词分类 3.2 Pustejovsky的生成词库理论与英语事件名词研究 3.3其他形态语言中事件名词的研究 3.4研究启示 3.4.1事件名词的判定不能根据形态 3.4.2事件名词的判定只能依据功能 3.4.3事件名词研究要在名词和动词两个系统下进行 第四章 汉语事件名词的界定 4.0引言 4.1汉语现有鉴别框架与形态语言的比较 4.1.1事件结构的实现层面 4.1.2论元结构的实现层面 4.1.3其他名词性质层面 4.2汉语事件名词鉴别框架 4.2.1框架的设定 4.2.2框架的优先度 4.2.3框架的分值 4.3汉语事件名词的类别系统 4.3.1汉语事件名词的“两头划界” 4.3.2专职事件名词系统 4.3.3兼职事件名词系统 4.4结语 第五章 事件名词与词典编纂 5.0引言 5.1词条、词性、义项与释义语言 5.1.1问题的提出 5.1.2自指与转指 5.1.3英语自指:不只是一种词性变化 5.2汉语词典中的事件名词 5.2.1为汉语涉专动词设立自指义项的主张 5.2.2两部汉语词典中的词类识别及处理 5.2.3同部词典中的事件名词处理困境 5.2.4汉语事件名词的释义语言 5.2.5小结 5.3事件名词的词类地位 5.3.1从动名词/名动词到事件名词 5.3.2事件名词的兼类:作为一种普遍语言共性 5.4《手册》中的“名动词”问题 5.4.1“名动词”界定标准的冗余 5.4.2“名动词”兼类模式的芜杂 5.4.3“名动词”释义的含混 5.5结语 第六章 事件名词的量性特征 6.0引言 6.1事件名词与量词的共现 6.1.1调查对象和语料库 6.1.2事件名词与量词的非组合共现 6.1.3事件名词与量词的组合 6.2事件名词的事件量特征 6.2.1专职动量词的语义分类 6.2.2事件名词与动量词的选择关系 6.2.3事件名词与专职时量词的选择关系 6.2.4小结 6.3事件名词的事物量特征 6.3.1具体名词还是抽象名词 6.3.2事件名词的物量表现 6.3.3汉语事件名词与种类量词的组合 6.3.4汉语事件名词与其他名量词的组合 6.3.5问题与反思 6.4结语 第七章 事件名词的时间性表现 7.0导言 7.1事件名词与方位词的组配倾向 7.1.1基于语感的组合规则研究 7.1.2基于语料库的搭配研究 7.2歧义理论与时间概念 7.2.1潜在歧义结构理论 7.2.2与时间范畴相关的几个概念 7.3“事件NP+前/后”结构的不对称 7.3.1“事件NP+前”与先行时序语义 7.3.2“事件NP+后”与后行时序语义 7.3.3“单音事件N+后”双音组合的习语化倾向 7.3.4“事件NP+前/后”不对称的语义认知解释 7.4“事件NP+中”的时间性语义 7.4.1“中”的语法性质 7.4.2“事件NP+中”的同行时序语义 7.4.3“事件NP+中”的独行时间语义 7.5事件名词的语义特征和认知解释 7.5.1事件名词时量的主观认知 7.5.2事件作为时间认知标记 7.6结语 第八章 事件名词的句式篇章功能 8.0引言 8.1谓词隐含与事件压制 8.1.1谓词隐含理论与相关结构研究 8.1.2事件压制理论与相关结构研究 8.1.3我们的看法 8.2事件名词与动词的共现 8.2.1基于语料库调查的研究方法 8.2.2事件名词与事件**动词的搭配 8.2.3事件名词与事件关联动词的搭配 8.2.4事件名词与动词的间接组合 8.2.5事件名词与动词共现频次分析 8.2.6动名搭配研究小结 8.3事件名词所在的句式类型 8.3.1词义与句义的关系 8.3.2原型事件名词所在的句义类型 8.4事件句的语篇功能分析 8.4.1从优势短语到非优势句式 8.4.2事件进程句的语篇功能 8.4.3事件致使句的语义功能和语篇地位 8.4.4事件进程句与事件致使句在语篇中的共现 8.5结语 第九章 事件名词的历时生成与认知机制 9.0引言 9.1事件名词的历时生成过程 9.1.1早期汉语中事件名词的情况 9.1.2动量词产生以后事件名词的情况 9.1.3双音化与词汇化 9.2去范畴化、非原型与原型 9.3结语 第十章 结语 10.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价值 10.1.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0.1.2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10.1.3本课题的实用价值 10.2本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10.2.1事件名词疑难词条和疑难结构的考察尚未展开 10.2.2事件名词历时生成过程有待深化 10.2.3事件名词的认知与跨语言共性还需探讨 附录1 《现代汉语事件名词词表》说明 附录2 现代汉语专职事件名词词表 (一)*典型事件名词 (二)典型事件名词 (三)次典型事件名词 (四)不太典型事件名词 (五)不典型事件名词 (六)边缘事件名词 附录3 现代汉语兼职事件名词词表 (一)事件名词与动词兼类 (二)事件名词与事物名词兼类 (三)事件名词与动词、事物名词兼类 (四)事件名词与形容词(属性词)兼类 (五)事件名词与副词兼类 (六)事件名词与动词、形容词等兼类 附录4 兼职事件名词处理对比表 (一)事件名词与动词兼类 (二)事件名词与事物名词兼类 (三)事件名词与动词、事物名词兼类 (四)事件名词与形容词(属性词)兼类 (五)事件名词与副词兼类 (六)事件名词与动词、形容词等兼类 附录5 英语非动词派生事件名词词表 附录6 西班牙语非动词派生事件名词词表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语
    适读人群 :其他
    本书的研究,有以下贡献: 1.**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确立了事件名词的词类地位。 2.**建构起现代汉语事件名词的量范畴语义系统。 3.**建构起现代汉语事件名词的三时序列参照系统。 4.**深入分析了现代汉语事件名词的句式语义及篇章价值。 5.**探讨现代汉语事件名词的历时生成过程及认知动因。
    理论价值 1.为现代汉语的非原型范畴和去范畴研究提供借鉴。 2.为现代汉语的混合范畴研究提供借鉴。 3.为现代汉语词类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实用价值 1.为现代汉语词典编篡提供切实帮助。 2.为中文信息处理资源库的建设提供帮助。 3.为实际的中文信息处理提供帮助。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