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洛阳伽蓝记校释今译
QQ咨询:
有路璐璐:

洛阳伽蓝记校释今译

  • 作者:(北魏)杨衒之,释译:周振甫 后浪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9787559630926
  • 出版日期:2019年07月01日
  • 页数:248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洛阳伽蓝记》著于北魏迁都于邺十余年后,书中记录了洛阳佛寺的兴衰,详及洛阳各大佛寺的来历、规模、建制以及各种相关的奇谈怪闻,其中亦包含了北魏王朝数十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土人情,既有史学价值又具文学意义。 《洛阳伽蓝记校释今译》是周振甫先生以周祖谟先生的《洛阳伽蓝记》校勘本为底所作校释全译本。其中为方便读者理解,多处有详细注解。
    文章节选
    〇景林寺,在开阳门内御道东。讲殿叠起,房庑连属。丹楹炫日,绣桷迎风,实为胜地。寺西有园,多饶奇果。春鸟秋蝉,鸣声相续。中有禅房一所,内置祇洹精舍,形制虽小,巧构难比。加以禅阁虚静,隐室凝邃,嘉树夹牖,芳杜匝阶,虽云朝市,想同岩谷。净行之僧,绳坐其内,飱风服道,结跏数息。 有石铭一所,国子博士卢白头为其文。 白头,一字景裕,范阳人也。性爱恬静,丘园放敖。学极六经,说通百氏。普泰初,起家为国子博士。虽在朱门,以注述为事,注《周易》行之于世也。 建春门内御道南有句盾、典农、籍田三署。籍田南有司农寺。御道北有空地,拟作东宫,晋中朝时太仓处也。太仓西南有翟泉,周回三里,即《春秋》所谓“王子虎、晋狐偃盟于翟泉”也。 水犹澄清,洞底明净。鳞甲潜藏,辨其鱼鳖。 高祖于泉北置河南尹。 中朝时步广里也。 泉西有华林园。高祖以泉在园东,因名为“苍龙海”。华林园中有大海,即汉天渊池。 池中犹有魏文帝九华台。高祖于台上造清凉殿,世宗在海内作蓬莱山。山上有仙人馆。台上有钓台殿。并作虹蜺阁,乘虚来往。至于三月禊日,季秋巳辰,皇帝驾龙舟鹢首,游于其上。 海西有藏冰室。六月出冰,以给百官。海西南有景山殿。山东有羲和岭,岭上有温风室。山西有姮娥峰,峰上有露寒馆。并飞阁相通,凌山跨谷。山北有玄武池。山南有清暑殿。殿东有临涧亭,殿西有临危台。 景阳山南,有百果园,果别作林,林各有堂。 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俱出,核细如针,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传云出昆仑山,一曰西王母枣。又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乃熟。亦出昆仑山,一曰王母桃也。柰林南有石碑一所,魏〔文〕(明)帝所立也,题云“苗茨之碑”。高祖于碑北作苗茨堂。 永安中,庄帝马射于华林园,百官皆来读碑,疑苗字误。国子博士李同轨曰:“魏〔文〕(明)英才,世称三祖。公幹仲宣,为其羽翼。但未知本意如何,不得言误也。”衒之时为奉朝请,因即释曰:“以蒿覆之,故言苗茨。何误之有?”众咸称善,以为得其旨归。 柰林西有都堂,有流觞池。堂东有扶桑海。 凡此诸海,皆有石窦流于地下,西通谷水,东连阳渠,亦与翟泉相连。若旱魃为害,谷水注之不竭;离毕滂润,阳渠泄之不盈。至于鳞甲异品,羽毛殊类,濯波浮浪,如似自然也。 【今译】 景林寺,在开阳门内的御路东面。讲经的**重叠而起,廊房相连。朱红漆的柱子反射着阳光,描花的椽子迎接着凉风,实在是一个好地方。寺的西面有园,多产奇异的果子。春天的鸟声,秋天的蝉声,接续不断。园中有禅房一处,里面设立祇洹精舍(“祇洹精舍”出自《贤愚经》卷十。昔舍卫国大臣须达,在太子祇陀的园内为佛立精舍。祇洹即祇陀。精舍即精修的房舍),造型规模虽然小,但巧妙的构造却是其他房屋难以相比的。加上禅房清幽安静,隐蔽的房屋凝结着幽深的气氛,美好的树围着窗,芳香的杜若草回绕着阶沿。这里虽说是朝廷市集所在处,但如同山谷一般。清修静行的僧人,直坐在里面,吸风食气,潜习佛法(飱风食气,一种修炼方法),趺坐修静(结跏,即趺坐,以两足趺加于两髀而安坐。数息,即静坐默数气息之出入,指修静)。 寺院中有石铭一处,刻着国子博士卢白头写的文章。 卢白头,一字景裕,范阳人(《北史》卷三十:“景裕字仲孺,小字白头。”范阳涿〔今属河北省〕人也。可见景裕是名,非字)。性喜恬静,游赏在丘园(丘园,丘壑园圃) 里。他的学问穷极六经,通贯百家(六经包括《乐经》在内,今文字认为乐本无经,这里似以五经为主。百氏,指诸子百家)。普泰初(魏节闵帝年号,即 531 年),卢白头被征召为国子博士。虽在国子监,仍从事著述工作,他注的《周易》,在当时很盛行。 建春门内御路南有句盾、典农、籍田三个衙门(句盾也写作钩盾,管公家园林中的柴草。张衡《东京赋》说:“奇树珍果,钩盾所职。”可见它也管树和果。典农署是管农民的。籍田署是管**所耕种的田地的。当时**为表示重耕作,皇帝亲自开耕种田,所获用来祭社稷神)。籍田署南有司农寺(也是衙门,比典农署小些)。御路北有空地,拟定要造东宫,这是晋朝太仓的处所。太仓西南有翟泉(《水经注》卷十六称:“今太仓西南池水名翟泉。”又说:“池南北百一十步,东西七十步。”),方圆三里,即《春秋》上所说的“王子虎和晋狐偃在翟泉结盟”(见《春秋·僖公二十九年》)的那个地方了。 水还是澄清的,明净得可以见底。能看见鱼和甲鱼在其中潜游,可以辨清鱼和鳖。 高祖在翟泉北面设立了河南尹。 这里就是晋朝时的步广里(《水经注》引陆机《洛阳记》:“步广里,在洛阳城内宫东。”)。 翟泉西面有华林园(《文选》卷二十中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下李善注引《洛阳图经》:华林园在城内东北隅,魏明帝起名芳林园,齐王芳改为华林园)。高祖因为泉水在园东,就取名为苍龙海(《史记·天官书》:“东宫苍龙七宿。”泉既在园东,因称为苍龙)。华林园中有大湖,即天渊池(天渊池又称天泉池,晋怀帝尝会天泉池赋诗)。 池中还有魏文帝造的九华台(《三国志·魏书》卷二《文帝纪》云:“黄初七年三月,筑九华台。”)。高祖在台上造了清凉殿,世宗在池内修筑了蓬莱山。山上有仙人馆。台上有钓台殿,并且修了虹蜺阁。人在阁中行走,就像在空中往来(阁即阁道,通向各个殿,在空有如虹蜺。在阁道中行走就像在空中行走,故称乘虚往来)。到了三月禊日(三月上巳日临水修禊),季秋巳辰(九月九日),皇帝乘着龙舟(鹢首,船头上画有鹢鸟)在天渊池上游览。 天渊池的西面有藏冰室,六月出冰,用来分给百官。池的西南有景山殿(景山即景阳山。《水经注》云:“谷水枝分历景阳山北,其水东注天渊池。”)。山的东面有羲和岭,岭上有温风室。山的西面有姮娥峰(姮娥即嫦娥,为月神),峰上有露寒馆,并且有横空的阁道相通,驾凌山上,跨过山谷。山的北面有玄武池(玄武,北方水神名)。山的南面有消暑殿,殿的东面有临涧亭,殿的西面有临危台(危指高)。 景阳山南有百果园,树以类分别成林,林内各有堂(与下文“柰林西有都堂”相应)。 园内有仙人枣,长五寸,用手紧握它,枣会从拳头两边露出来,枣核细如针,霜降后才成熟,很好吃。世人相传它出自昆仑山,一说叫西王母枣。又有仙人桃,它是红色的,照着看是透明的,经霜才成熟,也出自昆仑山,一说叫王母桃。柰林南有一座石碑,魏〔文〕(明)帝所立(原文作“魏明帝”,按《水经注》云:“天渊池南置魏文帝茅茨堂,前有茅茨碑,是黄初中所立也。”黄初是魏文帝年号,因改),题称“苗茨之碑”。高祖在碑的北面修建了苗茨堂(《水经注》云:“茅茨堂,为魏文帝所建。”这是旧有的堂。按《魏书》卷十九《任城王澄传》,称高祖在凝闲堂后建了茅茨堂,是新建的)。 永安中(永安是敬宗孝庄帝元子攸年号,共三年,永安中,当为 529 年),庄帝在华林园骑马射猎,百官都来读碑,有人怀疑“苗”字是错的。国子博士李同轨(《魏书》卷八十四本传说:“李同轨,赵郡高邑〔今河北柏乡县北〕人。……体貌魁岸,腰带十围。学综诸经,多所治诵。……迁国子博士。”)说:“魏〔文〕(明)英才,世称‘三祖’(文帝与武帝、明帝,合称三祖。按原作“魏明”,今改作“魏文”)。公幹、仲宣(公幹是刘桢,仲宣是王粲,二人皆是文帝侍从之臣。若作“明帝”,二人都死了,故上文改作“魏文”),为其羽翼。只不过不知道‘苗’的本意是什么,不应该说它有误。”我当时在做奉朝请(奉朝请不是正式官位,只是朝堂请召),因此解释道:“用蒿草盖屋,所以叫苗茨。有什么错呢?”众人都说好,认为这样解释是得到了它的真意。 柰林西面有都堂,有流觞池(即流觞曲水,人列坐在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里,让流水把酒杯带到人的座位前,再拿杯来喝)。堂的东面有扶桑海(海即池)。 这些湖中的水都是在地下的石缝中流通,西面同谷水相通,东面同阳渠(阳渠,在后汉时,王梁开渠引谷水,渠成而水不流。到后魏时,张纯引洛水到谷水,进入洛阳城内,是新的阳渠)水相通,也与翟泉相通。碰上天降大旱,谷水可以流进扶桑海内使它不枯;月亮接近毕宿(毕宿,二十八星宿之一。《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即月亮接近毕宿,天就会下大雨),天降大雨,阳渠可以引水流出去,扶桑海的水也不会过满。至于各种鱼鳖,各类禽鸟,都在波上洗濯羽毛或在浪中浮游,像在野外一样。
    目录
    目 录 洛阳伽蓝记原序 1 卷一 城内 永宁寺 ………………………………………………………… 15 建中寺 ………………………………………………………… 38 长秋寺 ………………………………………………………… 41 瑶光寺 ………………………………………………………… 43 景乐寺 ………………………………………………………… 46 昭仪尼寺 ……………………………………………………… 49 胡统寺 ………………………………………………………… 53 修梵寺 ………………………………………………………… 53 景林寺 ………………………………………………………… 55 卷二 城东 明悬尼寺 ……………………………………………………… 63 龙华寺 ………………………………………………………… 64 璎珞寺 ………………………………………………………… 68 宗圣寺 ………………………………………………………… 68 崇真寺 ………………………………………………………… 69 魏昌尼寺 ……………………………………………………… 73 景兴尼寺 ……………………………………………………… 74 庄严寺 ………………………………………………………… 80 秦太上君寺 …………………………………………………… 81 正始寺 ………………………………………………………… 86 平等寺 ………………………………………………………… 92 景宁寺 ………………………………………………………… 102 卷三 城南 景明寺 ………………………………………………………… 113 大统寺 ………………………………………………………… 119 秦太上公寺 …………………………………………………… 120 报德寺 ………………………………………………………… 123 正觉寺 ………………………………………………………… 125 龙华寺 ………………………………………………………… 129 菩提寺 ………………………………………………………… 137 高阳王寺 ……………………………………………………… 139 崇虚寺 ………………………………………………………… 144 卷四 城西 冲觉寺 ………………………………………………………… 145 宣忠寺 ………………………………………………………… 148 王典御寺 ……………………………………………………… 153 白马寺 ………………………………………………………… 153 宝光寺 ………………………………………………………… 156 法云寺 ………………………………………………………… 158 开善寺 ………………………………………………………… 167 追先寺 ………………………………………………………… 174 融觉寺 ………………………………………………………… 178 大觉寺 ………………………………………………………… 180 永明寺 ………………………………………………………… 181 卷五 城北 禅虚寺 ………………………………………………………… 187 凝玄寺 ………………………………………………………… 188 宋云惠生使西域 ……………………………………………… 190 京师建制及郭外诸寺 ………………………………………… 225 附 录 …………………………………………………………… 22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