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阅读梁启超:政治与学术
QQ咨询:
有路璐璐:

阅读梁启超:政治与学术

  • 作者:夏晓虹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20706889
  • 出版日期:2019年08月01日
  • 页数:432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20706889
    • 作者
    • 页数
      432
    • 出版时间
      2019年08月01日
    • 定价
      ¥5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选取梁启超学术生活和政治生活点滴,展示了梁启超不为人知的细节,他作为新旧交替时代知识分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政议政,在政治活动之余不忘学术研究,在学术领域独辟一地;“**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或变革或笔伐,或温和改良或力挽狂澜,用政治行动和学术研究融入时代,此书展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时代、**的深爱和忧虑。终其一生,梁启超都徜徉于政治与学术之间。他的政治家身份,显著影响了他的学术研究;而他的文人情怀,又时时见于他的政治活动。所谓“书生从政”,在梁氏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文章节选
    梁启超与父亲 ——从四封未曾寄达的家书说起 梁启超的家书很多,现存写给子女们的信大约有四百封,单独写给夫人李端蕙(字蕙仙)的也有将近十封,甚至二弟启勋也保存了二百二十多通兄长的手札(不包括写与他人者)。由此推想,梁父宝瑛先生应该收到过不少来自长子的请安信。而就目前所见,情况殊出意外。2012 年12 月由匡时公司拍卖的“南长街54 号梁氏档案”中夹带的四信,或许是仅存于世的梁启超禀父书,却属于永远无法寄达的邮件。 一、民国前的父子离合 一般而言,除非有特别的用意,书信总是由于分别才产生,因此有必要先追溯一下梁启超与父亲的离合情况。早年的游学广州、赴京参加考试或逗留,离家虽也曾长达八月之久,但那段时期,梁启超仍以乡居为归宿。1895 年以后,梁启超开始奔走国事,生活**也随之发生转移。1896 年在上海主笔《时务报》,1897年在长沙出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直至1898 年在京城参与戊戌变法,梁启超此时与父亲已是聚少离多。*大的转折出现在1898年9 月21 日���政变发生,梁启超随后的逃亡日本,才使父子间的见面真正成为难事。 曾经少年得意、前途无量的才俊,骤然变成清廷的通缉犯,且避难异国,归期难测,梁启超流亡之初,在父子双方的心理上应该都会感觉十分沉重。尽管梁老先生已经迅速脱离险境,移居澳门,但当年10 月29 日、11 月19 日接连写与夫人的信中,梁启超一直念念不忘:“大人遭此变惊,必增抑郁,惟赖卿善为慰解,代我曲尽子职而已。”“大人当此失意之时,烦恼定不知几多,近日何如?不至生病乎?”A对父亲心情与身体的担心溢于言表。此时梁启超也有写给父亲的“安禀”B,所表露的应是同一心事。 因自己的政治活动而牵累父亲,这一份内心的歉仄,在1899年底出游夏威夷,于远洋轮上所写的《壮别二十六首》中有过充分的表达。“呈别家大人一首”诗作: 罪屈家为累,恩深报苦迟。 十年惭虎变,两月补乌私。 为懔悬弧训,更劳陟岵思。 牵衣日追从,*忆是儿时。 诗注云:“余十年以来,浪迹中原,侍养久缺。去年之变,累及家属,遁迹澳门。今年九月,家大人东来抚视余,居两月,复拜 二、民国初年梁启超的顾虑 终于等到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民国建立,梁启超也于次年10 月结束亡命生涯,荣归故国。 而此时重返国内政治舞台的梁启超,已与出亡前多半被视为康有为门徒的资望大为不同。其自我期待亦极高,与女儿思顺信中,便直以“吾之一身渐为全国政治之**点”相许。相应的安家之处,也会有“不能不常居于政治**点之地”的考量。“归粤”既不可能,由此便发生了苦尽甘来之后,如何安置父亲的问题,这实在让梁启超很觉棘手。他选择的办法是,写信给尚留日本读书、*得其钟爱与倚重的长女思顺,请其就近向彼时同居一处的祖父转达,以“婉劝决定”C。因而,这封写于1912 年12 月1 日的长信由于坦诚披露此段心曲,很值得关注。在家书的开头,梁启超先已表明,“祖父年高,非迎养在此,则一日不能即安”。可见,接来父亲,一起居住京、津间是大前提。在此之下,梁启超考虑的是,“迎养为承欢也,必祖父常能欢愉,然后兹愿始遂”。那么,怎样才能让父亲欢愉呢? 梁启超认为,*重要的是,不能让其父独自前来。从父亲一方设想,一人在此,必“常悬念乡中诸幼,心常不适”;更严重的是,“在此间极寂寞,必至生闷”。而其所以会感觉寂寞、气闷,则是因梁启超极忙,现在“尚未入党,尚未当国”,已是“每夜非至三四点钟,诸事不能办了”,以后之忙碌又当“视**更加几倍”。故梁启超预料,“吾决无能日日陪侍祖父闲谈之余暇”,甚至连二弟启勋亦“为我身边刻不可离之人,每日代我会客、办事、出纳**、管理寓中诸务,亦无一刻暇”,自然也无法全力照顾父亲。其他身边的亲属大抵均如此。而“诸人各干各事,祖父到来,终日少人陪侍,必生恼怒”。不但达不到孝养的目的,亦会牵连梁启超本人“精神无片刻能安,亦必至一事不能办而已”。这对于自认“欲不办事,天下人安能许我”A的梁启超来说,如何能够承受?其实,梁启超*大的担心是,父亲独来,势必要与之同住,然此“就我而居”,实“有种种不便处”。与梁思顺函中所述各情, 很能见出梁父的性格与梁启超的为难,且描画相当生动,不妨一并录下: __
    目录
    总序 / 001 小引 / 006 辑 一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 / 013 一、梁启超研究简述 / 013 二、梁启超的政治生涯 / 016 三、对梁启超政治活动的评价 / 021 四、对德宣战与五四运动 / 025 梁启超代拟宪政折稿考 / 029 一、考察宪政五大臣奏稿疑案 / 029 二、梁启超与戴鸿慈、端方之奏折 / 034 三、新发现的梁启超稿本 / 038 四、五篇奏稿与清末新政 / 042 五、化除满汉畛域的献策 / 052 六、关于《条陈邮传部应办事宜》 / 057 七、对一篇未完稿条陈的考证 / 062 [附录]梁启超代拟宪政奏折及其他 / 068 一、请定外交政策密折 / 068 二、上端方书 / 077 三、请设财政调查局折 / 082 四、请设立**女学院折 / 085 五、条陈邮传部应办事宜 / 087 六、为留学研究一得谨陈管见呈文 / 095 书生从政:梁启超与伍庄 / 100 一、梁启超与伍庄的交谊 / 100 二、伍庄眼中的梁启超 / 104 三、梁启超与宪政党之关系 / 110 四、政治与学术的离合 / 118 辑 二 胡适与梁启超的白话文学因缘 / 135 1920 年代梁启超与胡适的学术因缘 ——以新发现的梁启超书札为** / 147 一、关于《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佛教史》 / 151 二、关于《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国学小史》 / 158 三、关于《墨经校释》 / 176 1920 年代梁启超与胡适的诗学因缘 ——以新发现的梁启超书札为** / 186 一、关于《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与《尝试集》 / 186 二、关于梁启超词稿 / 202 [附录]新见梁启超致胡适书 / 217 辑 三 梁启超家庭讲学考述 / 233 一、双涛园:以辞章之学为主 / 234 二、饮冰室一:1918 年为群儿讲学综考 / 240 三、饮冰室二:清代学术研究的再出发 / 244 四、饮冰室三:讲论《孟子》的试演 / 255 梁启超的“常识”观 / 266 一、“国民常识学会”的构想 / 266 二、“国民常识”论述的形成 / 279 三、梁启超“常识”观的构成 / 291 梁启超与《中国图书大辞典》 / 306 一、《中国图书大辞典》编纂缘起 / 307 二、“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之试验 / 311 三、“培养图书馆人才”之实践 / 321 四、《中国图书大辞典》的成绩 / 329 辑 四 梁启超与父亲 ——从四封未曾寄达的家书说起 / 339 一、民国前的父子离合 / 339 二、民国初年梁启超的顾虑 / 341 三、梁启超为父祝寿 / 344 四、为国乃大孝 / 347 梁启超《亡妻李夫人葬毕告墓文》考释 / 353 一、告墓文的撰写经过与文类辨析 / 353 二、《亡妻李夫人葬毕告墓文》分段解说 / 357 三、三个文本对勘所见 / 369 纸墨生辉:梁启超的书艺与彩笺 ——从梁启勋藏札谈起 / 373 一、习书留影 / 373 二、世界八杰笺 / 377 三、自制笺索隐 / 381 辑 五 关于梁启超 ——答《南方日报》记者问 / 393 梁启超与政治 ——答《东方早报·上海书评》记者问 / 401 征引文献 / 410 一、报刊 / 410 二、史料集等 / 411 三、论著 / 419 四、论文 / 420 _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