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黎明
QQ咨询:
有路璐璐:

黎明

  • 作者:(美国)乌利·舒利瓦茨 者 彭懿
  •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 ISBN:9787544239660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8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据说,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佳童书奖的《黎明》,灵感来自于我国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渔翁》,它跨越了绘本传统的叙事风格,首度以“诗”的形式,探索绘本无限的可能性,让绘本不只是可爱或逗趣文字及图像的结合,而有了更深遂的意涵。
    乌利·舒利瓦茨画的是水彩,却借用了中国水墨画晕染的技法,通过画境来表达诗意,将绘本“图会说话”的魅力展现无遗。如果说绘本可以是一首诗,那《黎明》就是*好的例子。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感受诗与画的力量吧。
    文章节选




    关于《黎明》的艺术阅读笔记
    彭懿

    乌利•舒利瓦茨(Uri Shulevitz)
    1935年出生于波兰华沙。他4岁那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华沙遭袭,他随家人辗转流亡欧洲各地,直到1947年他们才在法国巴黎找到了落脚之地。
    两年后的1949年,他们一家又迁徙到以色列。为了平衡自己爱幻想的天性,他选择研读博物学,白天在特拉维夫的师范学校上课,晚上则到美术学校跟随半抽象画家Yehezkel Streichman习画。
    1959年,24岁的他只身前往纽约,一边在布鲁克林博物馆的美术学校学画,一边为希伯来语童书画插画。1963年,他自写自画,出版了**本图画书《月亮在我的房间里》(The Moon in My Room)。1969年,他与Arthur Ransome合作的《傻子与飞船的故事》(The Fool of the World and the Flying Ship),获得了当年的凯迪克奖金奖。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据说,乌利•舒利瓦茨这位��国凯迪克奖得主的这本图画书的灵感,是来自于我们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渔翁》。
    他画的是水彩,但却借用了中国水墨画晕染的技法。
    他从黎明前的**道微光开始画起,不疾不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地画出了黎明前湖光山色的微妙变化。正如美国《父母杂志》所评论的那样:色彩和光线是如此地真实,读者几乎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瞳孔随着光线的增强而缩小。是一次精准而又极富感染力的艺术之旅。
    如果说图画书可以是一首诗,那它**是一个好例了。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图画书。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太需要这样的图画书了。


    第1个画面
    一个稍长的椭圆形,横亘在画面的**。
    这时,我们还看不清楚画面里画的是什么,一是它太小了,场景还没有充分展开;二是它看上去既模糊又朦胧,只是两道长长的暗蓝色的粗线条。
    其实,这是黎明前的黑暗。
    如果我们突然闯进了黑夜之中,当我们的眼睛还没有适应突如其来的黑暗时,我们看出去的不就是这样的情景吗?
    画面大面积的留白,是为了不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一眼”就定焦在这个位居画面**的椭圆形之上。
    这个画面,原版书上只有一个字:Quiet。
    我译成了“静”。译这本艺术感极强的图画书时,至少是前两个画面,我没有顾及朗朗上口的阅读习惯,没有加词添字,因为作者乌利•舒利瓦茨是一个惜墨如金的人,是一个强调图与文**不能重复叙述、只能互补的人。你看,就这一个“静”,那种黎明前的静谧是不是就出来了?还有,你注意看,这时画面**的长椭圆形是不是与它下边的文字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均衡,字少,但图大,这也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呢!

    第2个画面
    长椭圆形变长变大了,比上一页大了将近两倍。
    哦,尽管还是有点模糊,但我们还是能够勉强分辨出来了——一道长长的暗蓝色是一座逶迤连绵的山,而另一道,似乎是岸。但夹在它们中间的,是雾,还是湖呢?
    这一页,原版书上还是只有一个字:Still。
    止。是止,所有的景物似乎都像凝固了一般地静止不动。
    不知作者为何把画面画成了一个长椭圆形的形状,是我们眼睛的形状吗?不过,这种椭圆形的形状一直延续到了这本图画书的*后一页,它画面的角总是圆的,没有被边角凌利的长方形所替代或是打破。作者说,每一本图画书都有它的视觉代码(visual code),这包括了画面的形状、画面被画出来的方法……而一旦确立,就要被贯穿始终。
    可是这一连串的椭圆形看下去,读者不会厌倦吗?
    不会,因为静中还有动。
    你看到画面右侧的一大块墨点了吗?

    第3个画面
    我们的目光从左边的画面,移到了右边的画面。
    这下看出来了,那个巨大的墨点,原来是一棵大树的树冠。这下我们算是彻底地看清楚了,是山,是湖,是岸。
    你看,作者就是这样一连用了三个画面,来描摹我们的瞳孔扩张、渐渐地看清黑暗的整个过程。是不是很真实?
    仿佛我们就像是伫立在万籁俱寂的湖边一样。
    一棵树,轻而易举地就把我们的视线从左边吸引到了右面,我们的头动了,这相当于电影中的横移镜头。我们几乎没有察觉,但静态的画面中,已经产生了一种动态。
    变化着的,还有天光水色。

    第4个画面
    画面不再是一个长椭圆形了,它变圆了。
    镜头推了上去,推成了那棵树的中景。于是,我们的目光聚焦在了树上,很快,我们就在树下找到了两个盖着毛毯熟睡的人形。
    圆形的画面,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这个画面里,作者要描绘的不是湖边的风景,而是树下的人。

    第5个画面
    镜头继续推近,这相当于一个近景镜头。
    一个人的人脸朝着我们,另一个人的脸背向我们。但我们知道,这是一对祖孙,因为下边的文字告诉我们,这是“老人和他的孙子”。
    别漏看了,从树叶与岸的那道缝隙间透出的水色,比上一页要明亮了些许。

    第6个画面
    翻过上一页,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
    镜头急速拉开,拉得太快了,从一个近景突然就拉成了一个全景,这突如其来的巨幅画面让我们都有点措手不及了。啊,这湖光山色太美了,美得令人在一瞬间屏住了呼吸——天上是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树冠的外侧,也照亮了一弘波平如镜的湖水。右边的山和树默立着,水里是它们的投影。
    我们的视线至左向右,依次是我们熟悉的树、老人和他的孙子,以及我们还不熟悉的小船、月亮、月光下的湖水和高高耸立的大山。
    这些新的景物的加入,让我们兴奋,也让我们期待。
    这个跨页的画面,就是《黎明》这本图画书的整个舞台了。

    第7个画面
    也是一个跨页的画面,但比上面一个跨页的画面要小了一圈。
    镜头又缓缓地推了上去。
    一丛芦苇,一轮明月……啊,是水中的倒影。我们真是连大气也不敢喘了,太宁静了,山在睡着,树在睡着,水在睡着,连月光都显得那么梦幻。甚至在读那句“没有一点动静”时,我们都读得小心翼翼,轻轻地,轻轻地,生怕打扰了它们的梦境。
    说到这句文字时,你发现没有,这句话被作者放在了画面的右下方,它正好与画面左边的月亮,就是那一片高光,形成了一种对称的平衡。
    在说到这个画面时,作者有一段长长的叙述:“它看上去跟上面一个跨页倒过来的场景十分相象。在这本书的视觉进程中,这构成了一种极为梦幻的变化,它也可能打破了到现在为止所保持的安静的情绪。然而,因为有前面几页,这个迅猛变化的冲击,被我们对这个场景的熟悉度减轻了。结果,这个视觉的跳跃,可以被解读为在这个倒影上的变焦。”

    第8个画面
    如果说前面的画面,作者还都是通过改变画面的大小、镜头的推拉来为静态的画面,添加动态元素的话,那么到了这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动作出现了。
    一阵微风吹过,湖水颤抖了。
    至此,黎明前的静止是彻底地结束了。
    看,水面涌起了一层层的涟漪。水中的月亮碎了,岸边的苇丛也摇曳起来。听到风吹草动的声音了吗?
    我们不是用耳朵听到了风声,我们是用心感受到了风声。
    这就是图画书的声音。
    还不仅仅是画面中充满了一种动感,实际上,从这一页开始,整本书的节奏都会随之加快了。

    第9个画面
    画面又变回了第6个画面的大小。
    镜头不但从水波闪动的水面上升了起来,还移到了树的左岸。
    水面上泛起一片耀眼的白光——作者说,这是从水面上慢慢升腾的水汽。这个动作可真是够大的了。
    如果细看,你会看到上升的水汽上方还出现了彩虹般的光晕。还有,水中也多了几抹粉红色的光带。
    微寒的画面中出现了一丝暖意。

    第10个画面
    节奏明显地加快了。
    一只蝙蝠在晨曦中无声无息地飞了起来。
    同时,画面也变小了,作者的意图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事实:破晓的那一刻即将到来了。

    第11个画面
    一只蝙蝠似乎还不够,作者又添上了一只青蛙。不,是两只,还有一只一秒钟前刚刚跳到了水里。
    为了强调是两只,作者还特意把文字排成了两行。

    第12个画面
    天光变得更柔和、更透亮了。
    为了反映增加的能见度,作者把画面稍稍放大了一圈。
    看到枝头的那只啁啾鸣叫的鸟了吗?
    另一只呢?
    另一只在回应的鸟在哪里呢?不在画面里,我们遍寻不见。不过,我们的目光*后定格在了画面右侧,也是颜色*深、*暗的树干上。

    第13个画面
    我们的目光从树干上移了下来,啊,老人叫醒了孙子。
    看,作者就是这样,透过一棵连接两个画面的树,不动声色地把我们的视线从一个场景带到了另一个场景。

    第14个画面
    老人和孩子到岸边汲水。
    画面虽然比上面一个画面大了一点,但在这里,作者似乎稍稍放慢了一些节奏。孩子倾斜着水桶,让水慢慢流进桶里;老人是一个背景,看上去走得迟缓。作者说他故意营造了一种慢节奏的气氛,因为这和一个人刚起来时的情形吻合。

    第15个画面
    从左面一个画面延续过来的山,将两个画面联系到了一起。
    也是动作的延续。
    水汲来了,篝火被升了起来——这篝火,暗示着不久之后将冉冉升起的朝阳。
    你再看天色,是不是颜色已经淡了许多,已经是东方微明了。这时如果你再翻回去,对比一下前面的画面,你会发现,天,真的是快要亮了。

    第16个画面
    镜头又一次推到了树下。
    老人和孙子正在卷起毛毯……这个镜头推得很近,画面像是被压缩了一样。作者为什么把两个人物压迫在这样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呢?

    第17个画面
    是为了这一个画面!
    看,上一幅画面中的两个人物,一下子被释放到了一个十分开阔的空间。这一收一放,不仅形成一种视觉上的节奏,也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这一次,上一个画面置于前景的两个人物,被推到了画面的上方——小船已经进到了水里,快要逼近长椭圆形的边缘了。
    这是一个预示,下一页必将是一个水面浩淼的大画面。

    第18个画面
    果然,小船划进了湖里。
    这是一片黎明前宁静的湖水,除了小船留下的水痕,没有一丝波澜。一望无际的水面上,只有这一叶扁舟。
    看不见陆地,也不见远山,想来,他们一定已经划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再看文字,依然还是放在了画面的右下方,这一次,它们与画面左边的小船形成了一种呼应。别看就多了这么一行字,但却让整个画面避免了一种左重右轻的感觉。你看,图画书上的文字怎样排列,真的是很有讲究呢,可不能乱排!

    第19个画面
    作者又给了我们一个近景镜头。
    注意老人手中的桨,他用力摇着,我们听到了水花翻起的声音。
    这就是图画书的声音。

    第20个画面
    这其实是上面一个画面连贯下来的画面。
    小船划得更远了。
    水面的颜色不再是单一的色调了,不但出现了蓝色,浅蓝色,甚至还出现了一片淡淡的浅绿色。
    这种颜色的微妙的变化,是一个伏笔。
    小船向右上角划去,它看上愈来愈小,快要划出画面之外了。于是,它把我们带到了下面一个辉煌壮阔的跨页。

    第21个画面
    啊,突然间山和湖变得一片翠绿!
    这绿色绿得太气势磅礴、太让人赏心悦目了,它就像是积蓄了整整一个晚上,蓦地一下子在黎明的一刹那迸射了出来。
    画面**次充满了整个页面。
    这突然爆发的颜色,是一次**戏剧性的视觉变化。不过,我们并没有意外,因为我们从第1个画面开始,就在等待着这“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到来了。可以说,柳宗元的这首《渔翁》的意境,被出色而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第22个画面
    *后一个画面,是一幅单页图。
    看似多余,实则不然。
    太阳出来了,画面上的色彩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绚丽多彩了。山青水绿,小船成了一个黑影,一切又重归恬静。
    可是到上面一个跨页就戛然而止,不是更好吗?不好。作者说他之所以又多画了一页,没有在前面结束故事,是为了不突然切断上面一个跨页带给读者的那种的喜悦。这个趋于平静的结尾,与这本图画书的节奏和情绪——它的视觉代码更为一致。
    天亮了,但水润墨染的美丽的黎明,还余韵无穷地长留在我们的心中。
    让我们去看一次真正的黎明吧!

    参考书目:
    乌利•舒利瓦茨著:《用图画写作:如何写和画儿童图书》(Writing With Pictures: How to Write and Illustrate Children's Books,1997)
    编辑推荐语
    如果说绘本可以是一首诗,那《黎明》**是一个好例。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绘本。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太需要这样的绘本了。
    ——**儿童文学家彭懿
    色彩和光线是如此真实,读者几乎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瞳孔随着光线的增强而缩小。真是一次精准而又极富感染力的艺术之旅。
    ——美国《父母杂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