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制度、文化与地方社会:中国古代史新探(文史哲丛刊第二辑)
QQ咨询:
有路璐璐:

制度、文化与地方社会:中国古代史新探(文史哲丛刊第二辑)

  • 作者:王学典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62852
  • 出版日期:2019年06月01日
  • 页数:572
  • 定价:¥7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100162852
    • 作者
    • 页数
      572
    • 出版时间
      2019年06月01日
    • 定价
      ¥72.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制度史,向来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一大**;近期以来,地方社会的研究异军突起,取得了众多引人注目的成果。本集汇总邓小南、冯尔康、包伟民、李华瑞、陈苏镇诸名家的多篇力作,既有对中国古代行政、职官、法律、财政、礼制等的高水准深入探讨,更**对唐宋以来的都市和城市文化、乡村与乡村生活、明清地方治理与地方社会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集中呈现了相关研究目前所取得的*进展。
    文章节选
    周代拜礼的演进 周代臣属对君主、卑者对尊者使用的礼节,以“拜稽首”和“再拜稽首”*为常见。经过历代学者的研究,这两种拜礼和其他相关礼节的仪法已比较清晰。本文想要补充的一点是,拜稽首和再拜稽首并非同时形成的两种拜礼,而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先后发生、相继兴起的两种礼节。从时兴拜稽首到时兴再拜稽首,周代礼节经历了一个由简趋繁逐步升级的历史过程。西周时期流行的*高礼节只是拜稽首(即拜手稽首);春秋时期,行礼者似乎认为拜稽首已不足以表达敬意,于是代之以再拜稽首;到春秋战国之际,礼仪活动中又出现了所谓的“升成拜”—一种在堂下堂上重复进行的叠床架屋式的再拜稽首之礼。总体来看,周代的拜礼随着君臣关系和尊卑意识的发展而呈递进、层累之势,它和其他事物一样处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之中。如果把视点再向前延伸,我们还可以对先秦拜礼的演进序列作更完整的勾勒:先有简单的拜手,随后有稍复杂些的稽首,继之出现拜手和稽首相结合的拜稽首,*后就发展到更加繁复的再拜稽首。各种拜礼的形成顺序,可以根据简单在前、复杂在后的一般逻辑推测而得;不同拜礼流行的先后顺序,特别是拜稽首和再拜稽首依次成为*高礼节的嬗变过程,则可以由历史资料加以确切地证明。分析各种拜礼形成和流行的历史层次,厘清周代拜礼演进的历史线索,可以为文献断代增加一条新的标准。例如有些记述西周史实的文献里出现了“再拜稽首”,过去一般相信为西周史官原笔,在对拜礼做历史分析之后,就有必要重新考察它的来历和性质。还有《仪礼》中频繁出现的“升成拜”,可以视为春秋战国之际礼仪活动所特有的历史标记,判断《仪礼》的成书时代不妨将它作为辅助的证据。 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历史真相 学术界一般认为,九品中正制(时称“九品官人之法”)自延康元年创立后,布衣入仕与官员晋升的资格审查权由中正垄断;中正审核确定“品”(任职资品)与“状”,交吏部作为任命的依据。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对九品中正制实施细节的认识,是建立在西晋之后相关资料基础之上的。由于史料极为匮乏,曹魏时期的历史真相有许多难解之处,例如所有文献资料中都没有士人获得具体品级(九品之一)的记载。因此,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也成为争议较多的领域,如中正评定的九个等级是否实施、官品与资品的关系问题等。a 值得注意的是,魏明帝曹叡曾出台了一部夭折的选举法规《都官考课》,从它携带的相关信息入手,重新研读相关史料,不难发现草创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内容与西晋之后的成熟形态有较大差异。 宋代的诣阙上诉 宋代的诣阙上诉,或称“诣阙论事”、“诣阙披陈”、“诣阙披诉”,与今天的进京上访大致类似。本文探讨的诣阙上诉,即百姓、官吏、军兵有了冤屈或其他问题,地方政府或基层解决不了,或是认为处理判决不公,或是根本不信任他们,或者反映的问题就是朝廷、皇帝的责任,由是直接进京,向朝廷、皇帝申诉、请愿,民间一般俗称“告御状”。这种情况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更事关政治清明、朝政运作、法制建设、沟通渠道等问题,是宋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宋代的诣阙上诉,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击登闻鼓。宋朝沿袭前代,设立专门的信访机构—登闻鼓院,“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害、军期机密、陈乞恩赏、理雪冤滥,及奇方异术、改换文资、改正过名,无例通进者,先经鼓院进状;或为所抑,则诣检院。并置局于阙门之前”。受理的是无法按正常渠道(通进司)递交到皇帝手里的文字。北宋时,此院的具体位置在皇宫大门前:“鼓在宣德门南街西廊,院在门西之北廊。” 有申诉、请愿者,可到鼓院敲击登闻鼓,便有人接访,接收词状,经整理筛选后进呈皇帝。击登闻鼓没有身份限制,不分高官还是农民,以至于有退休**武将向宋仁宗抱怨道:“每进文字,须诣登闻鼓院,与农民等。” 感到有失身份。这正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的平等与机会均等。 二是邀车驾。敲击登闻鼓一般并不能见到皇帝,另一更直接的形式就是邀车驾—趁皇帝出宫之际,拦路直接申诉。如景德年间宋真宗曾说:“开广言路,理国所先,而近日尤多烦紊。车驾每出,词状纷纭,泊至披详,无可行者。”大中祥符元年(1008)正月,因“**既受瑞行庆,会上元车驾出游,诉事希恩甚众”,都是任意拦截皇帝车驾,冀希得到*公正、*权威决断的表现。
    目录
    周代拜礼的演进...............................................................................胡新生/ 1 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历史真相........................................................... 王晓毅/ 41 唐宋专卖法的实施与律令制的变化............................................... 戴建国/ 62 从方镇牧伯到武臣阶秩 —唐宋职位符号品位化的个案研究............................................. 赵冬梅/ 94 宋代的诣阙上诉...............................................................................程民生/ 115 《大元通制》到《至正条格》:论元代的法典编纂体系.............刘 晓/ 142 略述清律的诸种同罪异罚及制订原则..........................................冯尔康/ 177 东汉的豪族与吏治...........................................................................陈苏镇/ 215 侠儒论:党锢名士的渊源与流变...................................................牟发松/ 259 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邓小南/ 311 两宋“城市文化”新论...................................................................包伟民/ 332 宋朝“积弱”说再认识...................................................................李华瑞/ 363 中古以来南北差异的整合发展与江南的角色功用......................李治安/ 385 官治、民治规范下村民的“自在生活” —宋朝村民生活世界初探............................................................刁培俊/ 402 明清时期社会管理中官民的“自域”与“共域”........................王日根/ 434 村落与宗族: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宗族社会研究..........................吴 欣/ 454 卫所制度与边疆社会:明代四川行都司的官员 群体及其社会生活.......................................................................彭 勇/ 477 产何以存? —清代《巴县档案》中的行帮公产纠纷......................................周 琳/ 519 后 记............................................................................................................. 562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