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老北大讲义:史学方法导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老北大讲义:史学方法导论

  • 作者:傅斯年
  •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8757422
  • 出版日期:2019年05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傅斯年先生有关史学研究的学术文章,从“中国及欧洲史学观点之演讲”“自然科学与史学之关系”“史料之整理方法”三个方面阐述其史学思想和治学方法,提出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该书完全代表了傅斯年提出的“史学即是史料学”的命题,是这种治史原则的完整体现,影响巨大,人称其开创了“史料学派”。对于史学研究者而言,本书亦是****的宝贵研究材料,其中提出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对于史学研究领域具有深远影响。
    文章节选
    史 料 论 略 我们在上章讨论中国及欧洲历史学观念演进的时候,已经归纳出下列的几个结论: 一、史的观念之进步,在于由主观的哲学及伦理价值论变作客观的史料学。 二、著史的事业之进步,在于由人文的手段,变作如生物学、地质学等一般的事业。 三、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假如有人问我们整理史料的方法,我们要回答说:**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假如一件事只有一个记载,而这个记载和天地间一切其他记载(此处所谓记载,不专指文字,犹史料之不以文字为限)不相干,则对这件事只好姑信姑疑,我们没有法子去对它做任何史学的工夫。假如天地间事都是这样,则没有一切科学了,史学也是其一。不过天地间事并不如此。物理化学的事件重复无数,故可以试验,地质生物的记载每有相互的关系,故有归纳的结论。历史的事件虽然一件事只有一次,���一个事件不尽只有一个记载,所以这个事件在多种情形下,可以比较而得其近真;好几件事情又每每有相关联的地方,更可以比较而得其头绪。 在中国详述比较史料的*早一部书,是《通鉴考异》。这是司马君实领导着刘攽、刘恕、范祖禹诸人做的。这里边可以看出史学方法的成熟和整理史料的标准。在西洋则这方法的成熟晚了好几百年;到十七八世纪,这方法才算有自觉的完成了。 史学便是史料学:这话是我们讲这一课的**题目。史料学便是比较方法之应用:这话是我们讨论这一篇的主旨。但史料是不同的,有来源的不同,有先后的不同,有价值的不同,有一切花样的不同。比较方法之使用,每每是“因时制宜”的。处理每一历史的事件,每每取用一种特别的手段,这手段在宗旨上诚然不过是比较,在迎合事体上却是甲不能转到乙,乙不能转到丙,丙不能转到丁……徒然高揭“史学的方法是以科学的比较为手段,去处理不同的记载”一个口号,仍不过是“托诸空言”;何如“见诸实事之深切著明”呢?所以我们把这一篇讨论分作几节,为每节举一个或若干个实例,以见整理史料在实施上的意义。 **章 史料之相对的价值 **节 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 史料在一种意义上大致可以分作两类:一、直接的史料;二、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的史料。《周书》是间接的材料,毛公鼎则是直接的;《世本》是间接的材料(今已佚),卜辞则是直接的;《明史》是间接的材料,明档案则是直接的。以此类推。有些间接的材料和直接的差不多,例如《史记》所记秦刻石;有些便和直接的材料成**的相反,例如《左传》《国语》中所载的那些语来语去。自然,直接的材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材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但有时某一种直接的材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间接的材料反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材料而得的:这个都不能一概论断,要随时随地地分别着看。 直接史料的出处大致有二:一、地下;二、古公廨、古庙宇及世家之所藏。不是一切东西都可在地下保存的,而文字所凭的材料,在后来的,几乎全不能在地下保存,如纸如帛。在早年的幸而所凭借者是骨,是金,是石,是陶,是泥;其是竹木的,只听见说在干燥的西域保存着,在中国北方的天气,已经很不适于保存这些东西于地下。至于世家,中国因为久不是封建的**,所以是很少的,公廨庙宇是历经兵火匪劫的。所以敦煌的巨藏有一不有二,汲冢的故事一见不再见。竹书一类的东西,我也曾对之“寤寐思服”,梦想洛阳周冢,临淄齐冢,安知不如魏安僖王冢?不过洛阳陵墓已为官匪合作所盗尽,临淄滨海,气候较湿,这些梦想未必能实现于百一吧?直接材料的来源有些限制,所以每有偏重的现象。如殷卜辞所记“在祀与戎”,而无政事。周金文偏记光宠,少记事迹。敦煌卷子少有全书。(其实敦煌卷子只可说是早年的间接材料,不得谓为直接材料。)明清内阁大库档案,都是些“断烂朝报”。若是我们不先对于间接材料有一番细工夫,这些直接材料之意义和位置,是不知道的;不知道则无从使用。所以玩古董的那么多,发明古史的何以那么少呢?写钟鼎的那么多,能借殷周文字以补证经传的何以只有许瀚、吴大澂、孙诒让、王国维几个人呢?何以翁方纲、罗振玉一般人都不能呢?(《殷虚书契考释》一书,原是王国维作的,不是罗振玉的)珍藏唐写本的那么多,能知各种写本的互相位置者何以那么少呢?直接材料每每残缺,每每偏于小事,不靠较为普遍、略具系统的间接材料先作说明,何从了解这一件直接材料?所以持区区的金文,而不熟读经传的人,只能去做刻图章的匠人;明知《说文》有无穷的毛病,无限的错误,然而丢了它,金文更讲不通。 以上说直接材料的了解,靠间接材料做个预备,做个轮廓,做个界落。然而直接材料虽然不比间接材料全得多,却比间接材料正确得多。一件事经过三个人的口传便成谣言,我们现在看报纸的记载,竟那么靠不住。则时经百千年,辗转经若干人手的记载,假定中间人并无成见,并无恶意,已可使这材料全变一翻面目;何况人人免不了他自己时代的精神:即免不了他不自觉而实在深远的改动。一旦得到一个可信的材料,自然应该拿它去校正间接史料。间接史料的错误,靠它更正;间接史料的不足,靠它弥补;间接史料的错乱,靠它整齐;间接史料因经中间人手而成之灰沉沉样,靠它改给一个活泼泼的生气象。我们要能得到前人所得不到的史料,然后可以超越前人;我们要能使用新得材料于遗传材料上,然后可以超越同见这材料的同时人。那么以下两条路是不好走的: 一、只去玩弄直接材料,而不能把它应用到流传的材料中。例如玩古董的,刻图章的。 二、对新发现之直接材料深固闭拒的,例如根据秦人小篆,兼以汉儒所新造字,而高谈文始,同时说殷墟文字是刘铁云假造的章太炎。 标举五例,以见直接间接史料之互相为用。 例一 王国维君《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王静安君所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两篇(《观堂集林》卷九),实在是近年汉学中*大的贡献之一。原文太长,现在只节录前篇的“王亥”“王恒”“上甲”三节,下篇的“商先王世数”一节,以见其方法。其实这个著作是不能割裂的,读者仍当取原书全看。 王君拿直接的史料,用细密的综合,得到了下列的几个大结果。**,证明《史记》袭《世本》说之不虚构;第二,改正了《史记》中所有由于传写而生的小错误;第三,于间接材料之矛盾中(《汉书》与《史记》),取决了是非。这是史学上再重要不过的事。至于附带的发现也多。假如王君不熟习经传,这些材料是不能用的;假如熟习经传者不用这些材料,经传中关涉此事一切语句之意义及是非是不能取决的。那么,王君这个工作,正可为我们上节所数陈的主旨作一个再好不过的实例。 王亥 卜辞多记祭王亥事,《殷虚书契前编》有二事,曰:贞于王亥(卷一第四十九叶),曰:贞之于王亥牛辛亥用(卷四第八叶)。后编又有七事,曰:贞于王亥求年(卷上**叶),曰:乙巳卜□贞之于王亥十(下阙同上第二十叶),曰:贞于王亥(同上第十九叶),曰:于王亥(同上第二十三叶),曰:癸卯□贞□□高祖王亥□□□(同上第二十一叶),曰:甲辰卜□贞辛亥于王亥卅牛十二月(同上第二十三叶),曰:贞登王亥羊(同上第二十六叶),曰:贞之于王亥羊□三百牛(同上第二十八叶)。龟甲兽骨文字有一事,曰:贞于王亥五牛(卷一第九叶)。观其祭日用辛亥,其牲用五牛,三十牛,四十牛,乃至三百牛,乃祭礼之*隆者,必为商之先王先公无疑。案:《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商先祖中无王亥。惟云: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索隐》:振,系本作核;《汉书·古今人表》作垓。然则《史记》之振当为核,或为垓字之讹也。《大荒东经》曰:有困民国,句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郭璞注引《竹书》曰: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杀其君绵臣也(此《竹书纪年》真本,郭氏隐括之如此)。今本《竹书纪年》,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是《山海经》**亥,古本《纪年》作殷王子亥,今本作殷侯子亥。又前于上甲微者一世,则为殷之先祖,冥之子,微之父,无疑。卜辞作王亥,正与《山海经》同。又祭王亥皆以亥日,则亥乃其正字,《世本》作核,《古今人表》作垓,皆其通假字;《史记》作振,则因与核或垓二字形近而讹。夫《山海经》一书,其文不雅驯,其中人物,世亦以子虚乌有视之。《纪年》一书,亦非可尽信者。而王亥之名竟于卜辞见之,其事虽未必尽然,而其人则确非虚构。可知古代传说存于周秦之间者,非绝无根据也。 王亥之名及其事迹,非徒见于《山海经》《竹书》,周秦间人著书多能道之。《吕览·勿躬篇》:王冰作服牛。案,篆文冰作,与亥字相似,王亦王亥之讹。《世本·作篇》,胲作服牛,(《初学记》卷九十引,又《御览》八百九十引《世本》,作服牛,亦胲之讹。《路史注》引《世本》胲为黄帝马医,常医龙。疑引宋衷注。《御览》引宋注曰:胲黄帝臣也,能驾牛。又云:少昊时人,始驾牛。皆汉人说,不足据。实则《作篇》之胲,即《帝系篇》之核也)其证也。服牛者,即《大荒东经》之仆牛,古服仆同音。《楚辞·天问》: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又曰: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该即胲,有扈即有易(说见下),朴牛亦即服牛。是《山海经》《天问》《吕览》《世本》皆以王亥为始作服牛之人。盖夏初奚仲作车,或尚以人挽之,至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而车之用益广。《管子·轻重戊》云:殷人**立帛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盖古之有天下者,其先皆有大功德于天下。禹抑洪水,稷降嘉种,爰启夏周。商之相土王亥,盖亦其俦。然则王亥祀典之隆,亦以其为制作之圣人,非徒以其为先祖。周秦间王亥之传说,胥由是起也。 卜辞言王亥者九,其二有祭日,皆以辛亥,与祭大乙用乙日,祭大甲用甲日同例,是王亥确为殷人以辰为名之始,犹上甲微之为以日为名之始也。然观殷人之名,即不用日辰者,亦取于时为多,自契以下,若昭明,若昌若,若冥,皆含朝莫明晦之意,而王恒之名亦取象于月弦。是以时为名或号者,乃殷俗也。夏后氏之以日为名者,有孔甲,有履癸,要在王亥及上甲之后矣。 王恒 卜辞人名于王亥外又有王。其文曰:贞之于王(《铁云藏龟》**百九十九叶及《书契后编》卷上第九叶)。又曰:贞之于王(《后编》卷下第七叶)。又作王,曰:贞王□(下阙,《前编》卷七第十叶)。案,即恒字。《说文解字》二部;,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间,上下一心以舟施恒也。,古文从月。《诗》曰:如月之恒。案,许君既云古文从月,复引《诗》以释从月之意,而今本古文乃作,从二,从古文外,盖传写之讹,字当作。又,《说文》木部:曶,竟也,从木声。,古文曶。案,古从月之字,后或变而从舟,殷虚卜辞朝莫之朝作(《后编》卷下第三叶),从日月在间,与莫字从日在间同意,而篆文作,不从月而从舟。此例之本当作。曶鼎有字,从心从,与篆文之从者同,即之初字,可知一字。卜辞字从二从,(卜辞月字或作或作)其为二字,或恒字之省无疑。其作者,《诗·小雅》:如月之恒。毛传:恒,弦也。弦本弓上物,故字又从弓。然则二字,确为恒字。王恒之为殷先祖,惟见于《楚辞·天问》。《天问》自“简狄在台喾何宜”以下二十韵,皆述商事(前夏事后周事)。其问王亥以下数世事曰: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干协时舞,何以怀之?平胁曼肤,何以肥之?有扈牧竖,云何而逢?击床先出,其命何从?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此十二韵以《大荒东经》及郭注所引《竹书》参证之,实纪王亥王恒及上甲微三世之事。而《山海经》《竹书》之有易,《天问》作有扈,乃字之误,盖后人多见有扈,少见有易,又同是夏时事,故改易为扈。下文又云:昏微遵迹,有狄不宁。昏微即上甲微,有狄亦即有易也。古狄易二字同音,故互相通假。《说文解字》辵部,逖之古文作逷。《书·牧誓》:逷矣西土之人。《尔雅》郭注引作逷矣西土之人。《书·多士》:离逷尔土。《诗·大雅》:用逷蛮方。《鲁颂》:狄彼东周。《毕狄钟》:毕狄不龚。此逖逷狄三字,异文同义。《史记·殷本纪》之简狄,《索隐》曰:旧本作易。《汉书·古今人表》作简逷。《白虎通·礼乐篇》:狄者,易也。是古狄易二字通。有狄即有易,上甲遵迹而有易不宁,是王亥弊于有易,非弊于有扈,故曰,扈当为易字之误也。狄易二字不知孰正孰借,其国当在大河之北,或在易水左右(孙氏之说)。盖商之先自冥治河,王亥迁殷(今本《竹书纪年》,帝芒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其时商侯即王亥也。《山海经》注所引《真本竹书》,亦称王亥为殷王子亥,称殷不称商,则《今本纪年》此条,古本想亦有之。殷在河北,非亳殷,见余前撰《三代地理小记》),已由商邱越大河而北,故游牧于有易高爽之地,服牛之利即发现于此。有易之人杀王亥,取服牛,所谓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者也。其云有扈牧竖,云何而逢,击床先出,其命何从者,似记王亥被杀之事。其云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者,恒盖该弟,与该同秉季德,复得该所失服牛也。所云昏微遵迹,有狄不宁者,谓上甲微能率循其先人之迹,有易与之有杀父之仇,故为之不宁也。繁鸟萃棘以下,当亦记上甲事,书阙有间,不敢妄为之说,然非如王逸章句所说,解居父及象事,固自显然。要之,《天问》所说当与《山海经》及《竹书纪年》同出一源,而《天问》就壁画发问,所记尤详。恒之一人,并为诸书所未载。卜辞**恒,与王亥同以王称,其时代自当相接,而《天问》之该与恒,适与之相当,前后所陈又皆商家故事,则中间十二韵自系述王亥王恒上甲微三世之事。然则王亥与上甲微之间,又当有王恒一世。以《世本》《史记》所未载,《山经》《竹书》所不详,而今于卜辞得之;《天问》之辞,千古不能通其说者,而今由卜辞通之:此治史学与文学者所当同声称快者也。 上甲 《鲁语》: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是商人祭上甲微。而卜辞不见上甲。郭璞《大荒东经注》引《竹书》作主甲微,而卜辞亦不见主甲。余由卜辞有三人名,其乙丙丁三字皆在或中,而悟卜辞中凡数十见之(或作),即上甲也。卜辞中凡田狩之田字,其□中横直二笔皆与其四旁相接;而人名之,则其中横直二笔或其直笔必与四旁不接,与田字区别较然。中十字即古甲字(卜辞与古金文皆同),甲在□中,与之乙丙丁三字在或中同意。亦有□中横直二笔与四旁接,而与田狩字无别者,则上加一作以别之。上加一者,古六书中指事之法,一在上,与二字(古文上字)之一在一上同意,去上甲之义尤近。细观卜辞中记或者数十条,亦惟上甲微始足当之。卜辞中云自(或作)至于多后衣者五(《书契前编》卷二第二十五叶三见,又卷三第二十七叶,《后编》卷上第二十叶各一见),其断片云自至于多后者三(《前编》卷二第二十五叶两见,又卷三第二十八叶一见),云自至于武乙衣者一(《后编》卷上第二十叶)。衣者,古殷祭之名。又卜辞曰:丁卯,贞来乙亥告自(《后编》卷上第二十八叶);又曰:乙亥卜宾贞□大御自(同上卷下第六叶);又曰:(上阙)贞翌甲□自(同上第三十四叶)。凡祭告皆曰自,是实居先公先王之首也。又曰:辛巳卜大贞之自元示三牛二示一牛十三月(《前编》卷三第二十二叶)。又云:乙未贞其求自十又三示牛小示羊(《后编》卷上第二十八叶)。是为元示及十又三示之首。殷之先公称示,主壬主癸卜辞称示壬示癸,则又居先公之首也。商之先人王亥始以辰名,上甲以降皆以日名,是商人数先公当自上甲始。且之为上甲,又有可征证者。殷之祭先,率以其所名之日祭之,祭名甲者用甲日,祭名乙者用乙日,此卜辞之通例也。今卜辞中凡专祭者皆用甲日,如曰:在三月甲子□祭(《前编》卷四第十八叶);又曰:在十月又一(即十有一月)甲申□祭(《后编》卷下第二十叶);又曰:癸卯卜翌甲辰之牛吉(同上第二十七叶);又曰:甲辰卜贞来甲寅又伐羊五卯牛一(同上第二十一叶)。此四事祭有日皆用甲日。又云:在正月□□(此二字阙)祭大甲 (同上第二十一叶)。此条虽无祭日,然与大甲同日祭,则亦用甲日矣。即与诸先王先公合祭时,其有日可考者,亦用甲日。如曰:贞翌甲□自(同上);又曰:癸巳卜贞肜日自至于多后衣亡它自□在四月惟王二祀(《前编》卷三第二十七叶);又曰:癸卯,王卜贞翌日自至多后衣亡它在□在九月惟王五祀(《后编》卷上第二十叶)。此二条以癸巳及癸卯卜,则其所云之肜日翌日,皆甲日也。是故之名甲,可以祭日用甲证之;字为十(古甲字)在□中,可以三名乙丙丁在中证之;而此甲之即上甲,又可以其居先公先王之首证之。此说虽若穿凿,然恐殷人复起,亦无以易之矣。 《鲁语》称商人报上甲微,《孔丛子》引《逸书》:惟高宗报上甲微。(此魏晋间伪书之未采入梅本者,今本《竹书纪年》武丁十二年报祀上甲微,即本诸此)报者,盖非常祭。今卜辞于上甲有合祭,有专祭,皆常祭也。又商人于先公皆祭,非独上甲,可知周人言殷礼已多失实,此孔子所以有文献不足之叹欤?
    目录
    拟目 史料论略 **章 史料之相对的价值 **节 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 4 第二节 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 32 第三节 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 35 第四节 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 36 第五节 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 36 第六节 本事对旁涉 37 第七节 直说与隐喻 38 第八节 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 47 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 一 宜知中国所谓汉族于陈隋之间大起变化 51 二 宜知唐宋两代有汉胡消长之迹 南宋之亡 又为中国历史一大关键 53 三 宜据中国种族之变迁升降为分期之标准 53 四 宜别作“枝分”(Subdivision)勿使与初分相混 54 与顾颉刚论古史书 一 试想几篇戴记的时代 63 二 孔子与六经 66 三 在周汉方术家的世界中几个趋向 73 四 殷周间的故事 78 五 补说(《春秋》与《诗》) 84 史记研究 一 史记研究参考品类 89 二 老子申韩列传第三 91 三 十篇有录无书说叙 97 四 论太史公书之** 101 五 论司马子长非古史学乃今史学家 102 战国子家叙论 一 论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 西洋哲学即印度日耳曼语言之副产品 汉语实非哲学的语言 战国诸子亦非哲学家 104 二 论战国诸子除墨子外皆出于职业 107 三 论止有儒墨为有组织之宗派,其余虽多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者,然大体是自成一家之言 114 四 论春秋战国之际为什么诸家并兴 116 五 论儒为诸子之前驱,亦为诸子之后殿 119 六 论战国诸子之地方性 121 七 论墨家之反儒学 129 八 《老子》五千言之作者及宗旨 133 九 齐晋两派政论 142 十 梁朝与稷下 148 十一 独行之士 151 十二 坚白异同之辨 151 十三 祥之重兴与五行说之盛 151 十四 所谓“杂家” 152 十五 预述周汉子家衔接之义 153 本所发掘安阳殷墟之经过 一 吾等发掘之原起及工作之宗旨 154 二 纠葛之突生 157 三 政府之主持及在开封之接洽 159 四 河南省政府之解决此事 168 五 吾等之欲愿与致谢 170 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 一 171 二 记言——著论——成书 172 考古学的新方法 明成祖生母记疑 一 成祖是否为高后子 189 二 妃是否曾为庚申帝妃因而成祖为庚申帝子 191 夷夏东西说 **章 亳——商——殷 197 第二章 夏迹 215 第三章 夏夷交胜 222 第四章 诸夷姓 230 第五章 总结上文 245 说“广陵之曲江” 谁是《齐物论》之作者? 一 述题 259 二 今本《庄子》为向郭所定与古本大不同 260 三 《齐物论》作者为慎到 265 四 前章所持论之旁证 267 五 论今本《慎子》不足据 269 附记 270 谁是《后出师表》之作者? 273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