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儿童生活中我是谁:学前教育导论(第9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儿童生活中我是谁:学前教育导论(第9版)

  • 作者:Stephanie Feeney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10518
  • 出版日期:2019年03月01日
  • 页数:592
  • 定价:¥1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美国非常权威、非常受欢迎的经典学前教科书,自1979年出版以来历经八次修订,作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教材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 本书完整呈现了学前教育领域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教育模式、关系指导、教育评估、环境创设、课程设计、家园合作、专业化等内容,具有理论的科学专业性、内容的丰富教育性、教学法的独特操作性、语言的通俗易读性。 本书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成长为一名专业乃至**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为目的,明确了幼儿园教师应该并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应该并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勾画出了幼教工作者的专业形象,致力于帮助学习者成长为一名“心中有理想、眼中有儿童、学业有专攻、教育有方法、行为有规范、举止有教养” 的专业学前教育工作者。
    文章节选
    **序 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制定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规定了合格的幼儿教育专业人员应知应会的内容。我国教育部也于2012年颁布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 伴随着专业标准的出台,“如何做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成为广大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管理者极为关注的问题。由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系)三位教师共同翻译、北京新曲线出版咨询有限公司出版的《儿童生活中我是谁:学前教育导论》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上述问题。这本书以帮助学前教���专业的学生成长为一名专业乃至**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为目的,以帮助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为导向,通过明确幼儿园教师应该并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应该并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勾画出幼教工作者的专业形象,引导并促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成长为心中有理想、眼中有儿童、学业有专攻、教育有方法、行为有规范、举止有教养的幼儿园教师。本书自1979年**版发行以来大受欢迎,之后又经过八次修订,被作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教材广泛应用于不同**和地区,包括美国各州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第九版延续了以幼儿为**的传统,致力于促进幼儿生理、社会性、情感和智力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并以尊重个体、在教育情境中考虑个体差异为显著特征,力求让学前儿童教育的价值和指导原则在各教育实践环节中清晰可见。全书内容通俗、易懂,既反映了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反映了对多年来学前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反思。 尽管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当今的美国社会,与我国的具体情境和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幼儿教师成长的共性和学习特点来看,本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突出表现在其推崇反思和提供情境化互动练习等方面。反思是学习过程的基石,本书各个章节均设有“经验反思专栏”与“伦理反思指南专栏”,鼓励学习者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人格特质、态度、技能、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对于帮助学习者聚焦所学、澄明所想、认清将来在幼儿生活中所要扮演的角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我的教育实验室”提供了情境化互动练习、模拟,以及其他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知识技能的资源和在线学习方案,这种支架式的学习体验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们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教育与学习工具。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本书对于广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来说可以称得上是良师益友。作为一本入门级别的书,它非常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阅读,也适合广大幼儿园教师阅读。当然,对于与学前教育专业有关并致力于儿童服务的专业人员也大有裨益。 翻译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翻译一部著作,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能准确把握与专业有关的学术知识。这本书的翻译工作是三位教师在十分繁忙的教学和科研中抽出时间努力完成的。在翻译过程中,她们尽其所能在忠实原文、语句通俗易懂的基础上提升文采。**的翻译是很难达到的,但是她们严谨的作风、刻苦的精神和追求**的态度值得称赞。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我充分肯定这部译著,并向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幼儿园系统**这本书。 是为序。 冯晓霞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原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文摘/试读章节: 9 理解并支持游戏 你是否还记得从山坡上滚下时眩晕的快乐,是否还记得用积木搭建一座精巧的建筑物的专注,是否还记得学习跳绳时的满足感,抑或与朋友一起玩“假装游戏”时的投入?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无论生活在城镇还是农村,你都玩过游戏,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在玩游戏!亘古如斯。 儿童发展理论和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儿童通过直接的、动手操作的活动学习效果*好,而游戏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做中学”信念的*终实现。自学前教育起始以来,幼儿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理解和支持这种*为自然的活动。和过去一样,相信游戏的价值依然是当今学前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游戏与我们过去的经验相联系,并把学前教育专家维系在一起。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你对游戏要有足够的了解——游戏是什么,游戏是如何发展的,游戏在儿童成长和学习中有何种功能,游戏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角色,以及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支持儿童的游戏中起何种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你需要经常面临向家长、其他学年阶段的教育者以及学校管理者解释游戏价值的挑战。在这个日益强调学术成就的时代,要求解释游戏的内涵是可以理解的。你可能碰巧会听见父母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他们整天玩游戏?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开始教他们知识?”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所以你很有必要在家长提出疑问之前,就向其解释游戏的价值。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积极作用: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种练习新技能的途径;游戏能厘清演变中的概念;游戏有助于你评估儿童发展的水平和情况。游戏具有引导儿童社会性、情感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强劲影响力。因此你掌握这些知识至关重要:过去人们是怎么看待游戏的,现在人们对游戏又知道些什么,以及这些知识与你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有何关联。 因为游戏能反映儿童是如何学习的,所以它是发展适宜幼儿教育项目的核心,也是课程的**。游戏是儿童发展和学习的方式,是儿童表达他们对世界理解的媒介,同时也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游戏为我们了解儿童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观察玩耍中的儿童,你可以获得关于儿童知识和技能的大量信息,也意识和了解到他们是怎样的个体,即他们的兴趣和独特个性是什么。 理解游戏 游戏是什么?游戏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游戏对儿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仔细想想孩子们的游戏和你童年时做过的游戏,你能意识到许多东西都可以成为游戏。当你观察一个游戏中的孩子时,你可能会注意到游戏的特征。当你观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你会发现游戏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生改变。而且当你观察有着不同气质、经历和能力的男孩、女孩时,你会发现孩子们的游戏中有一些个体差异。理论家和研究者们所描述的游戏特征和阶段,有助于你深入理解你所看到的一切。 游戏的特征 当4岁的孩子们都到齐了,阿什莉老师请每个小朋友选择一个喜欢的活动区域来开始新的**。凯特琳、布赖斯和艾玛选择了戏剧表演区。凯特琳宣布说:“我们来玩农场游戏吧。现在我是小羊羔,布赖斯你来当农场主吧。”艾玛抗议道:“你上次已经当过小羊羔了。这次我要当小羊羔。”凯特琳退让了,并要求当羊羔的妈妈。她在玩具娃娃的床上放了一条毯子来充当她的羊宝宝的床。接着布赖斯拿出一盒“鸡蛋”(大珠子)并说道:“我是鸡妈妈,我正在孵蛋。”他把蛋放在娃娃床上,凯特琳把他推开,大声说:“鸡用的是窝,不是床。”阿什莉观察着他们的互动并做出了回应——给了他们一条可以制作鸡窝的围巾。 若问成人怎么能分辨出儿童在玩游戏,他们可能会告诉你“当他们很开心的时候”,甚至“当我不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时候”。关于游戏,也许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因为游戏不是一项单一活动。园艺是游戏还是工作?跑步是乐趣还是惩罚?尽管没有一个定义能抓住游戏的本质,但是理论家、研究者和教育者们已经发现了能将游戏与其他行为区别开来的特征,这些特征使你能够理解什么是游戏,什么不是游戏。知道这些有助于你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支持儿童的游戏,并且避免打断、误导他们的游戏。虽然准确的用词有些不同,但游戏专家们(Saracho & Spodek, 1998; Johnson, Christie & Wardle, 2005; Brown & Vaughn, 2009)总结了一些游戏的**特征: ● 游戏是由内部动机引发的。游戏本身就是奖赏。孩子们玩游戏,是因为游戏本身就能令人满足,而不是因为它满足了某种基本需要,或者得到了某种外在的奖赏。游戏的关键在于动机,而非在活动中玩些什么。你在穿过操场时走过平衡木就属于游戏;而如果父母希望你在今后的比赛中获奖,那么作为体操常规活动一部分的平衡木就很可能是工作。在前面的例子中,凯特琳、布赖斯和艾玛在游戏中专注的投入,以及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正是内在动机的标志。如果阿什莉(例子中的老师)因为他们玩农场的游戏而奖励他们,那么这个游戏也就变成了一项工作。 ● 游戏是自由选择的。孩子会选择游戏。受游戏机会的吸引,孩子才决定去玩。阿什莉邀请孩子们玩游戏,但是她不可能要求孩子们按照这种方式玩假装游戏。外界的强制力一旦介入,它就会成为工作而不再是游戏。 ● 游戏是愉悦的、快乐的、吸引人的。愉悦地、专注地追求一项活动是儿童和成人游戏的一个特征。尽管人们可以很认真地去追逐一个游戏,尽管游戏里有挑战、恐惧和沮丧,但是当我们想到游戏时,引人注意的首先就是它这种快乐的性质。人们不会把大多数时间都不能使人感到快乐的活动看作游戏。 ● 游戏本身就是目的。游戏,是它本身而不是其结果,具有激励作用。比起*终的结果,孩子们更专注于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和创造。游戏可以有一个结果或者目标,但是这由游戏者自发决定的,这正是游戏的一部分,随着游戏的发展可能还会发生改变。布赖斯、艾玛和凯特琳不是在进行小羊羔和小鸡的表演,而是深深地陶醉在这一假装游戏的过程当中。 ● 游戏是主动的、积极的。游戏要求人们在身体上、言语上或心理上都积极地投入到人、物或创意之中。我们十分明确地把幼儿的追逐打闹行为当作游戏,但是一些更安静的活动,比如绘画、捏橡皮泥甚至做白日梦,也都可以是游戏,因为儿童会积极地投入其中。 ● 游戏是自我导向的,而不是客体导向的。在游戏中,*基本的问题就是:“我可以用这个东西做什么?”相反,当遇到一个新的或者不常见的物品时,大多数儿童的**反应是回答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这个东西是什么,它有什么用?”游戏理论家和研究者们把这种行为称为探究(exploration)活动,并把它同游戏区分开来(Christie & Wardle, 2005)。 ● 游戏通常是充满想象的。许多活动都是带有游戏性质的,但是想象性的假装游戏才是游戏的*高表现,正如我们例子中所描述的农场情景一样。儿童悬置并改变现实,假想为真。外部世界被暂时搁置一边,只为了探究更丰富的内部想象:“我们来玩农场游戏吧。现在我是小羊羔,布赖斯你来当农场主吧。”“我是鸡妈妈,我正在孵蛋呢。”(手里拿着装满大珠子的鸡蛋盒) ● 游戏超越时间。游戏创造了一种无时间限制的感觉而且活在当下。奇克森特米哈伊是一位研究幸福和创造性的心理学教授,2008年他把这个特征称为“心流”(flow)——完全地、精力充沛地投入和专注——这正是游戏的一个特征。 游戏中,儿童是充满力量的创造者,受到一股强劲的内驱力的推动,积极地创造新世界。虽然他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但他们的创造成果却个性十足。游戏依附于这个世界,同时又与这个世界相分离,在这段时光中,孩子们可以自主、自由地行动,可以高强度地体验自我、体验世界。 位于纽约罗切斯特市的美国**玩具博物馆副总裁斯科特•埃贝尔认为,儿童和成人在游戏的时候都会经历六个步骤:预期、惊奇、快乐、理解、掌握(或精通)、平衡(或自若、得意)。当我们经历了以上六个步骤,就可以说我们正在玩游戏(Eberle, 2009)。
    目录
    1 教师 3 2 学前教育机构及领域 35 3 历史与教育模式 61 4 儿童发展 101 5 观察、记录和评估儿童 143 6 关系与指导 185 7 健康、**和幸福感 229 8 学习环境 265 9 理解并支持游戏 309 10 课程 345 11 课程计划 391 12 融合多样化的学习者 437 13 家园合作 471 14 成为学前教育专家 503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