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译文学——翻译研究新范式-(翻译研究新范型)
QQ咨询:
有路璐璐:

译文学——翻译研究新范式-(翻译研究新范型)

  • 作者:王向远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9787511736284
  • 出版日期:2018年10月01日
  • 页数:435
  • 定价:¥6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该书为翻译理论专著。“译文学”学科建构的基石是若干学术概念与学科范畴,需要从自古及今、源远流长的中国翻译史与翻译思想史中加以发掘、整合与提炼,还需要将外国翻译理论与翻译思想加以参照。为此,在“译文学本体论”层面上,提出并界定了“译/翻”“可翻不可翻/可译不可译”“迻译/释译/创译”三组概念,以此作为译文生成的概念;又提出并界定了“归化/洋化/融化”“正译/误译/缺陷翻译”“创造性叛逆/破坏性叛逆”三组概念,以此作为译文评价与译文研究的概念。这两组概念又都涉及“翻译度”这个概念。通过论证这些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了“译文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在“译文学关联论”的层面上,阐述了“译文学”与一般翻译学、与译介学、与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关联性,从而确立了“译文学”的学科定位,论述了其独特的学术功能。
    目录
    前言为什么提倡“译文学”1 一、翻译研究中存在着三个问题1 二、什么是“译文学”?5 三、译文学模式对译本自性的强调10 上编“译文学”本体论 **章“译文学”的概念与体系19 一、译文学关于译文生成的概念20 二、译文学关于译文评价与译文研究的概念27 三、译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31 四、译文学与相关学科的关联35 第二章中国古代“翻”“译”之辨与译文学的元概念42 一、“传”“译”与“传译”44 二、“翻”“译”之辨与“翻译”概念的提出51 三、“翻·不翻·不可翻”及“翻译度”58 第三章“翻”的介入与“可译·不可译”之争的终结71 一、“不可译”论者的“不��译”论73 二、“可译·不可译”论者没有“翻”的概念自觉79 三、所谓“半可译”与“可译·不可译”的调和84 第四章翻译方法的概念——迻译·释译·创译89 一、“直译·意译”方法论概念的缺陷90 二、作为平移式翻译的“迻译”97 三、作为解释性翻译的“释译”104 四、作为创造性翻译的“创译”111 第五章译文质量评价的概念——正译·误译·缺陷翻译121 一、“信达雅”的译文质量批评只是印象性批评122 二、正译·误译127 三、介于正译与误译之间的“缺陷翻译”131 第六章译文文化学评价的概念——归化·洋化·融化136 一、“归化”的语源及对“异化”一词的质疑137 二、从“归化·洋化”的对立走向调和141 三、在“归化·洋化”的矛盾运动中走向“融化”146 第七章译者主体性评价的概念——创造性叛逆·破 坏性叛逆154 一、“叛逆派”的起源及其与“忠实派”的争点155 二、“叛逆派”立论中的问题160 三、“创造性叛逆”还是“破坏性叛逆”?165 第八章 从译文学看“创造性叛逆”的原意、语境与 适用性172 一、“创造性叛逆”论的原意及对它的误解173 二、译介学对“创造性叛逆”论的挪用、转换及其 问题182 三、“创造性叛逆”的适用性及其反思188 第九章 从《古今和歌集》译案的选择看“翻译度”193 一、“歌体”的翻译度与五七调三句译案的确立194 二、“歌意”的翻译度与三种译案的比照分析207 三、翻译度决定了翻译的优劣成败234 第十章 从张我军译夏目漱石《文学论》看“翻译度” 与译文老化237 一、张译《文学论》的翻译度问题238 二、张译《文学论》中的缺陷翻译、误译、漏译251 三、张译《文学论》与译文老化问题262 下编“译文学”关联论 第十一章 译文学与一般翻译学271 一、“翻译学”与“翻译理论”272 二、“翻译学”与“翻译研究”278 三、“翻译学”与“译文学”284 第十二章 译介学与译文学290 一、“译介学”是中国人创制的独特的比较 文学概念291 二、以“译介学”名义将翻译纳入比较文学 名正言顺297 三、“译介学”的可能与不能302 第十三章 译文学与比较文学312 一、究竟有没有“比较的文学”这种“文学”?313 二、要克服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化化”就必须 提倡译文学319 三、国际文学关系史资源递减,译文学的资源 无穷无尽324 第十四章 译文学与外国文学研究332 一、原文与译文两种文本的混同333 二、“评论”与“研究”两种模式的混同340 三、两种混同形成的原因、弊病及其矫正344 第十五章 译文学与中国翻译文学史352 一、译文不在场的“翻译文学史”实为“文学 翻译史”353 二、译介学立场上的“翻译文学史”实为“翻译 文化史”360 三、译文在场,方能写成真正的“翻译文学史”367 附录:“不易”并非“不容易” ——对释道安“三不易”的误释及其辨正373 一、所谓“五失本、三不易”374 二、“五失本、三不易”的形成轨迹377 三、对“五失本、三不易”的误释、误解及其辨正389 本书各章初出一览表403 王向远论文目录一览(1990—2017)406 后记43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