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跟着钱穆学历史(图说国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跟着钱穆学历史(图说国学)

  • 作者:王艳明 编著、何宇海 绘
  •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 ISBN:9787517129363
  • 出版日期:2019年01月01日
  • 页数:224
  • 定价:¥4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钱穆学识广博,他的治范围方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与文化史、政治学与制度史等,可称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为传统国学中的“通儒之学”。所以,有人把他称为“我国*后一位国学大师”“*后一位读书人”。
    文章节选
    钱穆和历史 钱穆的一生,一直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他先是自学成为小学教员,随后发表著作进入大学执教,*后离开大陆到香港、台湾讲学。钱穆不仅是一位历史研究者,也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在他所生活的近百年里,中国经历了****的内忧外患。但痛苦没有将他变成尖刻的批评者,反而让他如苏东坡那般,越多磨难,便越是温柔。 大陆、香港、台湾的文化苦旅 有一年暑假,钱穆在香港犯了严重的胃溃疡。他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自己创办的新亚书院一间空教室的地上。这时前来看望他的学生,也就是后来**的历史学家余英时看到了这一幕,心里不禁为他难受。余英时问他:“有什么事要我帮您做吗?”他说:“我想读王阳明的文集。”余英时便去商务印书馆给老师买了一部,回来的时候,钱穆仍然一个人躺在教室的地上,如同一叶被浪拍打过的孤舟。 这是历史学家余英时对他的老师钱穆的一段回忆。那时的钱穆身患疾病,形单影只,刚刚在香港创办起了新亚书院。 钱穆先生本为江苏无锡人,七岁入私塾,十七岁辍学后自学,十八岁时开始任教于家乡的���小学。自此,他的青年时光大半就在家乡中小学的那三尺讲台上度过了。 直到三十六岁的时候,钱穆因《刘向歆父子年谱》而成名,通过北大教师顾颉刚的**,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燕京是一所教会大学,在北平各大学中享有很高名气。当时校务主要由监督司徒雷登主持。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来教师,询问大家对学校的印象。在会上,钱穆直言不讳地说:“初闻燕大是中国教会大学中*中国化的学校,让我对它充满了向往。但是来了之后,感觉大不然。入校门就见‘M’楼、‘S’楼,这是什么意思?所谓的中国文化哪里体现得出来?*好还是命以中国名称。”事后,燕大召开校务会议,讨论了钱穆的意见,并*终采纳了他的建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以中国名称命名。 钱穆在北平居住了八年,授课于燕京大学、北大等名校,并在清华、北师大兼课。抗战时期,他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武汉、华西、齐鲁、四川各大学。 因为不合于当时批判历史的主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五十五岁的钱穆离开故土只身去了香港,从此告别了大陆的亲人。随后,他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并且坦言自己的想法: 我创办新亚的动机,是因为当初从大陆出来,见到许多流亡青年,到处彷徨,走投无路,又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到台湾;而我觉得自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怎忍眼看他们失学。同时,也觉得自己只有这一条适当的路可以走。虽然没有一点把握,但始终认定这是一件应当做的事。 如今,新亚书院已经并入香港中文大学,成为香港文化历史上的一座丰碑。钱穆的尝试是成功的。 在香港转眼又是十八个春秋,1967年10月,钱穆应蒋介石之邀,自港抵台,从此定居台湾。 钱先生早年曾居住在五世同堂的大宅“素书堂”附近,于是他就以“素书楼”命名台湾的新居。在新居的庭院里,他还特意种上了家乡的植物:苏州紫竹。在台湾的钱穆专注于讲学与著述,由于患病,他视力逐渐下降,后来不得不由夫人执笔记下他口述的一些观点,结集成《晚学盲言》。 1980年夏天,八十五岁高龄的钱穆在夫人陪同下到了香港,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与阔别三十二年之久、生活在大陆的三子一女相见。次年他再到香港,与长女长侄相见,1949年之前的那段历史,让这个热爱历史的人失去了太多与家人共享天伦的机会。 钱穆先生临终前曾有遗嘱:即使人不能回到大陆故乡,也要葬回去。为了完成钱穆魂归故里的遗愿,钱夫人将他的灵骨一直安放在台北永明寺,等待着归葬大陆。直到1992年,钱穆的骨灰才由台北经香港辗转送抵上海,于傍晚到达苏州,*后被撒入苍茫的太湖。这位劳碌一生的国学大师,终得偿所愿。
    目录
    前言 / 001 **章 钱穆和历史 大陆、香港、台湾的文化苦旅 / 001 一生为招故国魂 / 004 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 007 孤独的大师 / 010 第二章 发现历史的价值 “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 / 013 没有传统的民族犹如散沙 / 017 不读历史,莫谈爱国 / 020 我们不讲“ 主权”,但讲“ 责任” / 023 “学术”不在国外,在人心 / 025 耶稣教也没能挽救罗马 / 028 亡文化便要亡天下 / 031 古人绝非腐朽之辈 / 034 家国需要自己的仪式 / 037 先名正,后言顺 / 040 第三章 远近高低看历史 通史,打通历史的主脉 / 044 制度,用章法来掩护人心 / 047 社会,传统生长的土壤 / 050 文化,没有任何人被遗忘 / 054 经济需要是有限的 / 056 政治,不过是学术的傀儡 / 060 盛衰得失辨英雄 / 063 地理与文化的相互成全 / 066 第四章 带着思想读历史 学术如榕树,落地生根 / 069 有灵魂的材料才是历史 / 073 无门户之见,但慕大师遗风 / 076 做足“说文解字”的功夫 / 079 尽信《书》不如无《书》 / 082 莫为批评而批评 / 084 带着疑问来读书 / 087 《史记》的立例与破例 / 089 司马迁与班固:一“龙”一“猪” / 092 刘勰与刘知几,谁才算史家 / 095 欧阳修《新五代史》,正史中的异数 / 097 摘下康有为的学术假面 / 100 梁启超,有史才而无史学 / 102 胡适,“西化危险分子” / 105 章学诚,支持的同时还要反对 / 108 第五章 历史需要细看 另一种形式的内阁 / 111 弹性皇权,理想照不进现实 / 115 为官先做读书郎 / 118 土地,从国有走向了私有 / 120 二十三岁服兵役的用心 / 123 唐相:从**制到委员制 / 127 “六部”,政治史上的一大进步 / 129 藩镇:大国的** / 133 租庸调到两税法:经济从计划到自由 / 136 安史之乱坏在胡兵 / 138 极顶可怜的宋朝 / 141 宋臣:过分谦卑反不自重 / 145 谏官:政治上的一种技术 / 148 欲变学究为秀才,却转秀才为学究 / 150 皇权膨胀的副作用—太监 / 153 管官的官多,管民的官少 / 156 官吏分途,吏制大坏 / 158 无奈的八股考试 / 161 三百年明朝,不堪一击 / 164 部族政权的私心 / 167 秘密政治*可憎恶 / 170 为满人而划的禁区 / 172 第六章 老故事,新想法 假如中国独立富强了 / 175 天下大同:*宝贵的世界观 / 179 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 182 贤者的意见胜过多数人的意见 / 184 士:异于世界任何民族的流品 / 187 古人的时间观念写在路上 / 190 艺术是中国人的信仰 / 193 文人不著政治书 / 196 恰是一个太讲法的社会 / 199 并不存在的“封建” / 202 *懂政治的中国人 / 205 科考,大国的选举方式 / 208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