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跟着梁漱溟学儒(图说国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跟着梁漱溟学儒(图说国学)

  • 作者:朱夏楠 编著、何宇海 绘
  •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 ISBN:9787517128991
  • 出版日期:2019年01月01日
  • 页数:248
  • 定价:¥4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梁漱溟的新儒学主张“返回到事实”去解释儒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将儒学从符号形式还原为现实生活,其二是从道德规范还原为人的心理。 梁漱溟将孔学定义为生命之学,用生命范式诠释儒学,在原始儒学与宋明儒学之间建立了一条通道,使儒学可以摆脱汉代以来制度化、形式化的束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文章节选
    海纳百川,有“仁”为大 仁是一种柔嫩笃厚之情,是一种很真挚敦厚充实的样子,是我们所固有的生命发出来的。 一部《论语》,质朴无华,几无修饰,因为是对孔子日常之中言谈的随录,故其中的一言一行都是他真心的自然流露。孔子往往是不假思索、未经雕饰便脱口而出,真率而不做作。但通篇读下来,有时不免困惑,明明是同一个词,为何解释如此不同?如果要问《论语》在说什么,一言以蔽之,便是“仁”。但是对“仁”这个概念,孔子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却千姿百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本着认真严肃的态度。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这样的人称得上是仁者。)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里的仁是指无���何时何地都应该恭敬认真、对人真诚。)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因为做起来很难,所以要警惕言过其实。)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 …… 解释如此之多,那么仁究竟为何物?想从中找到确定的概念以应对考试的人必然会失望。毕竟《论语》不是一本教科书,孔子也不是喜欢让学生死背概念的老夫子,他所做的往往是四两拨千斤,在三言两语之中给你一些点拨让你自己去领悟,这是一种类似于苏格拉底式的通过思辨来交流的授课。在弟子和孔子的对话中便能发觉仁的内涵非常广阔,因为他已经把各种美德都纳入了这个范畴里。行为处世恭敬有礼、与人为善、忠实厚道、孝敬父母等都是仁。仁是一切美德之源,换言之,人身上所体现的每一种美德都是仁的化身。 仁其实并不复杂,它就是人之本心,是一种柔嫩而敏感的情感,比如见到花开会欣喜,听闻流水会动心,灵思一动,便是仁。梁漱溟先生说,仁是一种柔嫩笃厚之情,是一种很真挚敦厚充实的样子,是我们所固有的生命发出来的。这种天真纯然是不自觉地从我们身上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而我们又不自觉地跟着它的指引去做,唯有这样才能心安。这样的人知道如何在生活中以仁爱之心去待人接物,孔子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一次,一位名叫冕的大乐师来看孔子。由于这位乐师双目失明,所以孔子亲自出来接他。孔子小心地扶着他,快要上台阶时,告诉他这里是台阶了。到了席位时,孔子又说这里是席位了,请坐吧。等大家坐下来,孔子就对他说某先生在你左边,某先生在你对面,把同席的人一一详细地告诉他。 等乐师冕走了,学生子张就问:“老师,你待他的规矩这样多,处处都要讲一声,待乐师之道,就要这样吗?”孔子说:“当然要这样,我们不但对音乐师要如此,对任何这样眼睛看不见的人,都应该这样。” 仁者都是听从内心的指引去处世,不需要旁人提出要求,就如同下雨了便要撑伞一样自然。孔子能够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正是源于他的仁爱之心,懂得急人之需。在他看来,有仁心之人都应如此,自然也就痛恨那些不仁之举。 宰我说:“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太久了。”孔子说:“你在这段时间里如果锦衣玉食,能安心吗?”宰我说:“能。”“既然心安你就去做吧。君子在丧期里,看到美食没有胃口,听到音乐也不快乐,住在豪宅里心里也不安心,因此不会这么做。现在你能做到安心就做去吧。”宰我离开后,孔子说:“他真是没有仁爱之心啊,出生后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他也应该守孝三年来回报父母之爱呀。” 孔子认为君子不可能在父母丧期之内安心地享受舒适的生活,这才是人之常情、仁之表现。而宰我不仁就是因为他没有尽为人之子的礼仪却还能安之若素,这是孔子所看不惯的。因为守孝是对父母敬爱的一种表现,如果对父母这点心意都没有,怎么还能算得上是仁呢? 孝悌是*基本的仁,因为人人亲其亲,才能对旁人也怀有爱,才能心怀善意地对待身边的万事万物,在点滴之间折射出仁的光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用细网捕鱼,不去射杀还巢的鸟,扶盲者上台阶,这不过是琐屑微小之事。但泰山不让寸土方能成其大,事无巨细都能本着仁爱之心去做,此方能谓之大仁。
    目录
    序 章 百转千回系儒门 末世儒门,浊浪没清流 / 2 身近空门求得渡 / 6 回归儒家,浴火重生 / 9 尚情无我,匹夫安可夺志 / 13 上 篇 异峰突起,细数儒学大师 **章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海纳百川,有“仁”为大 / 18 君子不器,左右逢源 / 22 乐以忘忧,陶醉生活中 / 27 心中自有青山在,世事纷扰如蛛丝 / 31 第二章 孟子取义,浩然为生 义由心生,但求无愧于心 / 35 驳许行:劳心劳力均是各司其职 / 39 人之向善同水之就下 / 43 顺天机而行,一喜一怒一忧一惧 / 46 第三章 儒学之流贯千年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50 朱熹:天理亦在人欲内 / 54 心外无物说守仁 / 57 中 篇 儒家万千滋味,且待一一品尝 第四章 人之为人在于“仁” 为孟子正名:禽兽无“仁”可言 / 62 是非善恶心中秤 / 66 仁:近在咫尺,还是远若天涯 / 69 懂盈缩之道方得永年 / 74 第五章 人性本相同,修行在自身 人之好坏一线牵 / 78 人心本清明,奈何易被浊雾绕 / 81 圣人之学,常好常对 / 85 我心不懈,时时勤拂拭 / 88 第六章 活在当下,守住心门 君子求诸己,达无我之境 / 91 在其位谋其政,无功即有罪 / 95 一花一世界,瞬间蕴生命 / 98 今生未尽,何求来世 / 102 第七章 顺时而为,除去“执”的束缚 不自觉间陷入的“意必固我” / 105 过而不留,似悲实不悲 / 109 生命本自然,道理易僵化 / 113 是非随我心,游刃咫尺间 / 115 第八章 ****,礼乐是真情*美的衣裳 礼之源乃生命之理 / 120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124 宁取狂狷,不取乡愿 / 128 人情贵郑重,形式不可少 / 131 第九章 孝悌之道,人人亲其亲 无声之乐,无体之礼 / 136 伦理本位,孝悌为先 / 141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 145 舍本逐末说礼教 / 149 第十章 辩证的生命观:知天命并非听天命 命由谁定:是天是人 / 153 行动由我定,成败随机缘 / 158 不知天命者,寄身两端 / 161 我心不懈,豁然见清明 / 167 下 篇 比肩而立,儒与众家何处异 第十一章 儒道之别:大隐隐于市 眼冷心热多隐士,未能全然忘世间 / 172 潜心药理学,谁见得升仙 / 175 功在天下,行藏由我 / 179 心为形役,士人徘徊两路间 / 182 第十二章 儒墨谁是“大功利” 利义不相斥,君子并容之 / 186 儒家主大利,墨家太计较 / 191 生活在于当下之趣味 / 195 刑罚:利一时,弊一世 / 199 第十三章 佛说人生苦,儒说人生乐 儒释皆破执,执有不同义 / 203 乐本无所待,何须身外求 / 208 解脱之道:顺生还是无生 / 211 平平淡淡才是真 / 215 第十四章 成“我”与成“佛” 上与天地同流,下逾禽兽之恶 / 220 无论佛儒,修行为要 / 225 成“我”与成“佛” / 228 儒家似教而非教 / 232 参考文献 / 235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