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资治通鉴》三十三讲
QQ咨询:
有路璐璐:

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资治通鉴》三十三讲

  • 作者:罗英桓
  •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12429048
  • 出版日期:2019年03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历史是*好的老师,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享誉古今中外被称为“帝王的镜子”的《资治通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治理经验。本书从礼治之道、德才之道、用人之道、赏罚之道、吏治之道、施政之道、决策之道、安民之道等三十三个方面解析了《资治通鉴》中的**治理经验,并附有《资治通鉴》所载成功之君、中兴之君的案例,讲述了成功执政者、中兴执政者治理**之道以及特质,阐释了执政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心。本书“有资于治道”,可为推进**治理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目录
    引言 《资治通鉴》是*好的**治理教科书 /001 一、《资治通鉴》书名的含义 /001 二、《资治通鉴》是史学巨擘司马光历时十九年修成的 /002 三、《资治通鉴》的内容关乎**兴衰、生民休戚 /004 四、《资治通鉴》对**治理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005 五、《资治通鉴》是一部福泽天下之书 /007 六、《资治通鉴》的后世评价 /008 **讲 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的教训——论礼治之道 /010 一、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 /011 二、司马光对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的看法 /012 三、礼治名分在**治理中的作用 /014 第二讲 智宣子重才轻德立智瑶——论德才之道 /018 一、智宣子立智瑶为接班人 /018 二、智瑶贪婪刚愎导致家破族灭 /020 三、司马光评智瑶灭亡的“德才论” /023 第三讲 赵简子派尹铎治晋阳的方略——论保民之道 /026 一、赵简子令尹铎保障百姓 /026 二、**治理中关于保障百姓的基本措施 /027 三、保障百姓关乎国祚的长短 /029 第四�� 魏文侯礼贤下士称雄中原——论礼贤之道 /030 一、魏文侯礼贤下士 /030 二、魏文侯礼贤下士的效果:称雄中原 /032 三、礼贤下士是**治理的重要举措 /033 第五讲 魏文侯问李克择相——论识人之道 /035 一、魏文侯与李克关于择相的对话:识人五法 /035 二、识人之难: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036 三、识人在**治理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038 第六讲 卫侯不任苟变为将——论用人之道 /040 一、卫侯因两个鸡蛋弃将才不用 /040 二、刘劭关于人之长短的分析 /041 三、**治理中需要注意的用人原则 /043 第七讲 齐威王一封一烹而**大治——论赏罚之道 /046 一、齐威王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 /046 二、赏罚在**治理中的作用 /047 三、**治理中如何实施赏罚 /049 第八讲 秦孝公重赏求贤——论求贤之道 /051 一、秦孝公颁布求贤令 /051 二、历史上有名的求贤诏 /053 三、**治理的启示:重赏是求贤诚意的体现 /055 第九讲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而国富兵强——论变法之道 /057 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057 二、商鞅变法的效果、历史意义及商鞅本人的结局 /060 三、**治理中如何推行变法 /063 第十讲 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的经过——论立信之道 /065 一、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065 二、司马光对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的评论 /066 三、信用在**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067 第十一讲 韩昭王不因私请而废法度——论奉法之道 /070 一、韩昭王拒绝申不害私请 /070 二、名将赵奢的经典之论:奉法则国强、法削则国弱 /071 三、**治理当确立法度、任用法度、奉守法度 /072 第十二讲 燕昭王尊郭隗为师高筑黄金台——论尊师之道 /076 一、燕昭王屈身尊郭隗为师 /076 二、燕昭王尊郭隗为师、高筑黄金台的效果 /078 三、**治理中的一条规律: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徒者亡 /079 第十三讲 秦王政废除逐客令——论聚才之道 /082 一、秦王政因李斯上书而废除逐客令 /082 二、秦国的外来大才:由余、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尉缭、李斯 /084 三、如何集聚天下之才 /089 第十四讲 汉高祖不诛秦王子婴爱惜人命——论护生之道 /091 一、汉高祖不诛秦王子婴 /091 二、《易经》揭示的原理:天地之大德曰生 /093 三、执政者须爱惜民命不妄杀人 /094 第十五讲 汉高祖“约法三章”定汉基业——论治民之道 /096 一、汉高祖“约法三章” /096 二、“约法三章”体现的治理哲学 /097 三、“约法三章”与治民之道 /099 第十六讲 汉高祖不封六国之后——论经权之道 /102 一、汉高祖听张良之议不封六国之后 /102 二、荀悦论立策决胜之术 /104 三、如何推行经权之道 /108 第十七讲 汉高祖用三杰取天下——论建功之道 /110 一、汉高祖论用张良萧何韩信而取得天下 /110 二、柳宗元《梓人传》的观点 /112 三、如何用人建功 /112 第十八讲 汉高祖迁都长安——论定都之道 /115 一、汉高祖听娄敬张良之议迁都长安 /115 二、首都关系国脉 /118 三、如何选择首都:地缘政治的运用 /118 第十九讲 汉高祖封鄂千秋为安平侯——论进贤之道 /122 一、汉高祖封赏进贤之功的鄂千秋 /122 二、孔子论贤:进贤为贤 /125 三、如何做到进贤 /126 第二十讲 汉文帝废除诽谤妖言之罪——论畅言之道 /129 一、汉文帝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以开言路 /129 二、言路事关治道兴衰 /131 三、如何广开言路 /132 第二十一讲 汉文帝景帝实行清净恭俭的国策——论休养之道 /134 一、汉文帝、景帝清净恭俭 /134 二、汉文帝、景帝清净恭俭的主要举措 /136 三、执政者如何推行清净恭俭的休养之道 /139 第二十二讲 汉武帝避免秦亡之祸——论罪己之道 /142 一、汉武帝罪己改过 /142 二、司马光对汉武帝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 /145 三、罪己改过是避免危亡、走向兴盛的重大举措 /153 第二十三讲 汉昭帝明察秋毫不疑霍光——论明察之道 /155 一、汉昭帝明察秋毫粉碎阴谋 /155 二、《资治通鉴》对汉昭帝明察秋毫的评价 /158 三、执政者要善于明察 /162 第二十四讲 汉宣帝狠抓吏治开创中兴——论吏治之道 /164 一、汉宣帝狠抓吏治 /164 二、汉宣帝狠抓吏治的效果:循吏*多、刑狱公平、民安其业 /169 三、**治理中必须将吏治置于优先地位 /174 第二十五讲 光武帝征召民间隐士——论举逸之道 /176 一、光武帝诏征周党严光 /176 二、司马光、范仲淹对光武帝举逸民的评价 /177 三、执政者必须重视举逸民 /179 第二十六讲 光武帝勤于讲经论理——论好学之道 /181 一、光武帝谈论经书义理常至深夜 /181 二、光武帝能够建大业、创太平缘于好学 /182 三、执政者读书学习应当纳入**治理体系 /184 第二十七讲 刘备危难之际不弃荆州众人——论人本之道 /187 一、刘备逃离荆州不弃荆州众人 /187 二、刘备以人为本的效果:得人和、成大业 /189 三、以人为本是**治理的立足点 /190 第二十八讲 诸葛亮集思广益、开诚布公——论施政之道 /192 一、诸葛亮施政的风范:集思广益、开诚布公 /193 二、《资治通鉴》所引张裔、陈寿、习凿齿、唐太宗对诸葛亮施政风范的 评价 /197 三、执政者如何做到集思广益、开诚布公 /198 第二十九讲 苻坚与王猛君臣相得——论明良之道 /201 一、苻坚与王猛相知极深 /201 二、古代君臣之间的四种关系:师、友、臣、役 /204 三、**治理中的明良之道 /205 第三十讲 北魏孝文帝选官重门第之失——论选官之道 /208 一、北魏孝文帝选官重门第 /209 二、司马光对北魏孝文帝选官重门第的批评 /210 三、执政者应当立贤无方、不拘一格 /211 第三十一讲 唐太宗推行三省六部制和五花判事制——论决策之道 /214 一、唐太宗推行三省六部制和五花判事制的由来 /214 二、三省六部制和五花判事制的特点 /220 三、如何保证决策正确、减少政事失误 /222 第三十二讲 唐太宗慎择刺史县令——论安民之道 /224 一、唐太宗极为重视刺史县令的选用 /224 二、戈直、张居正对唐太宗慎择刺史县令的评价 /227 三、选拔贤良任地方长官是安民、安天下之本 /228 第三十三讲 唐宣宗不轻授官职而创晚唐治世——论清明之道 /230 一、唐宣宗不轻授官职 /230 二、司马光及其他史家对唐宣宗的评价 /233 三、政治清明的重要因素:官不轻授、政府精简 /234 附 1.如何做一名成功的执政者(以唐太宗为例) /236 一、唐太宗成功的五大原因 /236 二、唐太宗治理**的主要特点 /239 三、史学家李百药论唐太宗治理**的工作方法 /249 四、司马光及其他史家对唐太宗的评价 /250 五、*重要的治理之道:爱民、用贤、纳谏 /253 2.如何做一名**的中兴执政者(以唐宪宗为例) /257 一、唐宪宗尊贤求道、克己明断、择善而从 /258 二、唐宪宗时的“元和中兴” /265 三、唐宪宗的历史评价 /267 四、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之主:少康帝、殷高宗、周宣王、汉宣帝、光武帝、 明孝宗 /268 五、如何做一名**的中兴执政者 /272 3.执政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心 /278 一、执政者之道:用人 /278 二、执政者之德:仁、明、武 /279 三、执政者之心:至公、至敬、至中 /282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