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万千心理·僵局与诠释:精神病、边缘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疗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万千心理·僵局与诠释:精神病、边缘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疗

  • 作者:[英] 赫伯特·罗森费尔德 [Herbert Rosenfeld] 林玉华 樊雪梅译
  •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18424900
  •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7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僵局与诠释:精神病、边缘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以有力的临床案例作为实证,通过精神分析视角对精神疾病加以诠释,展示了以精神分析法来**精神病患的可能性。在提出精神分析中的**及反**因素之后,为了不使**走入僵局,作者强调了自恋及投射—认同在其中的重要性,并以此形成了其理论架构及**技巧。
    作者以自己**过的案例——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地描绘了其对于“用精神分析法**精神病患”的不懈努力。他认为即使是*为严重的精神病人,也是能进行沟通的,是能够被分析、被理解的。作者对于这点的坚持贯穿全书,他认为能够与病人*病态的部分接触,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文章节选
    第八章
    临床实务中的投射性认同


    在**章,我提到克莱茵(1946)的投射性认同概念对于理解**严重精神疾患时会遇见的移情关系**影响力。自1946年以来投射性认同概念变成一种流行语,其使用分歧很大1。本章旨在说明我对投射性认同的看法,并描述对此概念**的理解在临床实务上的助益。具体来说,我要探讨的是分析师若想维持其治**力,避开复杂的移情/反移情困境和**僵局,那么对各种不同投射历程的细微理解是其临床工作重要的一环(特别对那些处在精神病态的病人而言)。在讨论日常临床工作中投射性认同的角色前,有必要先说明这个概念本身的含义及其试图描述的历程。 投射性认同一词被不同的人用来描述类似但其实并不相同的历程,我要先区分并澄清与这个词有关的一些问题。首先,投射性认同与早期自我的分裂历程(splitting process)有关,也就是分裂掉的好或坏的部分自我被自我排除出去,再以爱或恨的形式投射进外在客体。这个过程会使投射出去的部分自我和外在客体混合不分—个体与这个外在客体的某个特质相似到某种程度,甚至他就是它。此类投射性认同的主要结果之一,是引发被害焦虑。客体在主体眼中仿佛拥有了具有攻击特质的部分自我,病人因此有了被迫害的感觉,深感会被客体威胁报复,他觉得客体会将其内部所有的坏的部分自我掷回自己内部。所以,那些过度使用投射性认同历程的病人经常感到被这类被害焦虑所威胁。因此,重要的临床技巧之一,是在分析中不要太快激发这类焦虑。病人会很容易把分析师或分析师的言行误解为他投射出去的部分自我又被掷回来了。这时,在病人眼中,分析师就会变成危险的迫害者2。 克莱茵所描述的投射性认同主要是一种原始自我的防御机制,它意味着自我和客体之间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离。但有些病人一直活在此种投射性认同状态,以至于我们认为,面对这类病人时,分析师要处理的是一种不寻常,虽然与此处描述的情况有关、但更原始的历程。这些*原始的投射性认同形式是所有投射性认同的先驱,它们与早期母婴共生状态有关。首先,我必须澄清,我认为有些投射性认同历程可能在母胎中就已经开始了。我的意思是,胎儿也许能感知母亲心理受扰动的过程,它以一种心理影响生理状态的隐蔽方式传达给胎儿,这很像是心身症状的发生历程。其次,我认为早期母婴共生状态可以在偏执—分裂位置及后来抑郁位置中观察到。有些分析师,像Steiner(1975,1982)、Tustin(1972)、Bion(1980)、Felton(1985),会在分析中使用这类早期投射性认同,其他人则不会。我个人觉得这些在母胎中就开始的重要早期心智历程是存在的,虽然我不确定在没有更多翔实的临床观察的情况下,要怎样才能对这些历程有更好的理解。然而,我心里仍相信某些孩子受苦于极早期的心智扰动,分析师需要有特别开放、敏锐的心智状态,才能理解这类孩子在这个层面的沟通。这些探讨此类早期沟通形式的学者强调婴儿在母婴关系中的失控体验,母亲的心智历程以一种类似渗透的方式传递给婴儿(Steiner,1975,1982;Felton,1985)。这样的体验其实是相当令人无力招架的,所以对孩子来说,他只能全盘吸收,没有别的选择3。 许多边缘型人格患者和精神病人似乎深受自相矛盾、混淆困惑的感觉和想法所苦。他们发现自己很难思考或认识自己的感觉,尽管如此,他们仍想尽各种办法沟通或反沟通(anti-communicate)这些感觉。我很确定这类病人深受早年干扰体验所苦,这些体验跟早期投射性认同或是父母渗透性沟通方式有关。这些病人在开始接受分析时,有长达几个月的期间会需要用非言语的方式沟通,因此他们常常很沉默,或是以混淆、单调、象征的方式谈话。面对这类病人,分析师常会有强烈的肢体反应,例如昏昏欲睡或身体不舒服,分析师也会失去思考能力,或无法集中精神。就好像病人以真实而具体的方式把什么东西投射到分析师身上。
    目录
    **部分:导论
    **章 精神病的精神分析导向心理**

    第二部分:成功和不成功的**—分析师的因素
    第二章 分析**中具有**与反治**果的因素 第三章 病人与分析师之间的沟通失败

    第三部分:自恋对分析工作的影响
    第四章 自恋全能人格结构:以慢性焦虑病症为例 第五章 自恋病人与负向**反应 第六章 毁灭式自恋与死本能 第七章 精神分析**中的僵局

    第四部分:投射性认同对于分析工作的影响
    第八章 临床实务中的投射性认同 第九章 边缘型精神病人的投射性认同及涵容问题 第十章 涵容投射性认同时的其他困难 第十一章 投射性认同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态移情 第十二章 分析精神分裂症病人时的投射性认同与反移情难题

    第五部分:结语
    第十三章 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的改变

    附录 历史回顾—精神分析对精神病状态的**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