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人间·庄子: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人间·庄子: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研究

  • 作者:郎宁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20154796
  • 出版日期:2019年09月01日
  • 页数:251
  • 定价:¥9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庄子学在明代中叶呈现勃兴之势,晚明学者憨山德清的《庄子内篇注》对于此时期庄子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接续意义和价值。以佛解庄,是庄学史上一条解庄之道,憨山德清之可贵处,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的比附,而是佛道两家思想上的会通。
    《人间·庄子: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研究》以憨山德清的《庄子内篇注》为研究对象,认为《庄子内篇注》无论是在解庄的方法上,还是在义理阐释上,抑或是在其所达到的社会价值层面上,都构建了一套崭新的庄子学诠释思想,是晚明庄子学发展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文章节选
    《人间·庄子: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研究》:
    至隋唐,佛教日益发展而与儒道二家呈三足鼎立之势,呈现了三教融合之态,此时中国的佛教宗派亦得以大量创立,佛教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传播;至宋明时期,由于此时的儒家急需建构自身的本体论体系、完善自身的思想结构,当时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得不吸收借鉴佛教禅宗与道家的概念体系与思想内涵,因此当时儒家士大夫与学者普遍有出入于佛老的经历,对于三家思想都有所造诣。
    南宋学者林希逸著有《老子鬳斋口义》,其以儒释道三教融合为注疏之基调,然其中亦大量援引佛教概念、佛典文献诠释老子思想。在对《老子》第四章“同其尘”的阐释中,林希逸认为:“无尘而不自洁,故曰‘同其尘’,此佛经所谓‘不垢不净’也。”在阐释《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时,他认为:“此一句非言语所可解,自证自悟可也。”从以上林希逸借佛教对老子思想的诠释中可以看出,其大致是通过征引佛典文献来解读老子思想的概念,抑或通过借佛教中一些专属的概念,例如“悟”,来表征老子的思想。虽然林希逸以以佛解老的形式沟通了二者思想,利于佛老学术的交流,但也不可否认,概念之间的勾连与附会亦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二者之思想本身,造成了思想不清晰的障蔽。
    纵观佛教在中土的发展过程,实质亦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不断交锋、不断融通的过程,也是佛教通过自身与儒道之间关系的变化而使自身思想不断淘洗、更新,进而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儒释道特别是释道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对二者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交互作用与学术意义。在早期佛教传人之时,其借用道家的思想概念提升了佛教自身的智慧,而随着佛教在中土的传播与其自身教义的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道家精神的升华。此种交互往往使二者能够有更多的思想契合点而达到更好的学术效果与更高的理论价值,也使得佛道二者本身学术思想更趋完善。然就具体的微观层面而言,就历史上众多注家以佛解老,进而沟通佛老思想的层面而言,亦不可避免地产生相应的学术问题:概念之间的附会、思想之间的比附,在沟通双方的同时亦模糊了二者的界限,而其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概念间边界的不清造成了思想的灰色地带,既没有使老子的思想得以澄澈,又没有使佛教思想发挥出其解释沟通的作用与价值。
    然憨山德清对于老子之“道”的佛学化诠释价值就在于其不同于以往单纯的概念之间的比附与思想之间的附会,而是对于佛老思想间的沟通做出了创新性的尝试,这对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对老子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都产生了积极的学术意义。首先,在以佛解道的方法理路层面:憨山德清虽运用佛教思想阐释老子之道,然其所更多关注���并非概念之间的解释勾连,而是强调思想之间的精神互通,其以唯识宗之“识”诠释老子之“道”、以止观工夫解读老子人道之要、以佛家经世利生融通老子内圣外王之道,都充分显示出憨山德清是在尊重佛老思想的基本前提下,对二者精神内核相似点进行了沟通,而非简单进行概念之间的串联,此亦体现出憨山大师对于佛学、对于《老子》精神内核把握之精准与学术功底之深厚。其次,对于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层面:憨山德清所处的晚明社会面临着佛教丛林之凋敝与社会人心之飘零的重重问题,因此对于憨山德清而言,其注解《老子》、沟通佛老之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老子思想厘清佛学真正所涵,从而振兴晚明佛教,安稳人心,使佛教的现世价值更加得以凸显。而在憨山德清以佛解道的过程中,实也是对佛教中国化的进一步促进,即以道家老子之思想作为连接大众与佛教之媒介,为佛教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佛教树立起积极人世的社会形象。*后,在对老子思想研究的层面:憨山德清借引佛教思想阐释老子之道,然学术之间的交流往往是相互的,在促进佛教进一步中国化的过程中,其实质亦是对老子思想的再探索、对其义理的再**的过程,如此有利于进一步挖掘《老子》思想的研究深度与拓展《老子》思想的发展空间。
    ……
    目录
    序 罗安宪Ⅰ
    **章 《庄子内篇注》的思想基石001
    **节 憨山德清其人及其学术渊源001
    一 憨山德清生平002
    二 憨山德清学术著作004
    三 憨山德清的学脉关系及学术特色005
    第二节 《庄子内篇注》的理论背景006
    一 晚明时代政治背景及佛教丛林现状006
    二 晚明儒道学术发展状况007
    三 憨山德清注解三教009
    第三节 《庄子内篇注》的思想基础010
    一 以禅化儒011
    二 援佛入道024
    小结036
    第二章 齐物与逍遥037
    **节 齐物以至逍遥:心与己的消解037
    第二节 忘己040
    一 庄子之逍遥义的转向040
    二 逍遥:无碍解脱049
    第三节 破我执060
    一 丧我:忘我——齐物之大旨061
    二 以明:照破——齐物之工夫073
    小结085
    第三章 宗师与养生087
    **节 宗师以至养生:天与道的挺立087
    第二节 由人走向真人089
    一 人—真知—真人091
    二 撄宁与坐忘:入道之工夫104
    第三节 性者生之主115
    一 缘督以为经116
    二 养性而养生126
    小结132
    第四章 充德与应世133
    **节 充德以至应世:心与命的归宿133
    第二节 虚心而涉世136
    一 虚者心斋138
    二 无用之用以及无用145
    第三节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154
    一 德与形之间154
    二 破分别我障165
    第四节 止观不二以应世170
    小结183
    第五章 憨山德清注庄动机之再思考186
    **节 憨山德清注庄之外在动因186
    一 明代士人之好《庄》风尚187
    二 明代道教学者陆西星对《庄子》的阐释192
    三 明代士人对佛教之态度197
    第二节 憨山德清注庄之内在动因209
    一 内在动因之根源210
    二 佛教内部之回应212
    小结216
    结语: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之价值219
    参考文献227
    附录 明朝以前主要注庄方法梳理表23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