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北京风俗图谱(带书匣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北京风俗图谱(带书匣版)

  • 作者:[日] 青木正儿< 编图> 内田道夫< 解说> [日] 青木正儿 刘延年 张小钢 张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20706247
  •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青木正儿在北京游学时,请画师绘制北京风俗图。后由日本东北大学收藏这些风俗图,并追加了内田道夫的详细的“图说”,由平凡社出版图文结合的《北京风俗图谱》。 彩色版《北京风俗图谱》,以一百余幅彩画广泛地反映了民间传统活动、婚葬祭祀仪式、生活用品、服装食物、娱乐、戏剧、技艺等民间习俗。同时,每幅画的说明都博采古今文献,对其与社会风俗、历史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清朝末期民国初期的北京风俗在此书中留存下来。
    文章节选
    2017 年 8 月下旬,暑假将近结束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所副所长牛贯杰教授打来一个电话,说是东方出版社决定出版青木正儿博士的�� 北京风俗图谱》。他希望我来翻译这本书。虽然我的专业不是研究青木博士的,但青木博士是我景仰的一位日本的汉学家,而且我编注过《 青木正儿家藏中国近代名人尺牍》( 大象出版社,2011),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青木博士长男青木亮先生、四男中村乔先生 ( 立命馆大学特任教授 ) 的好意和支持,得以拍摄到青木亮先生保存的珍贵书简。可以说,我和青木博士一家是有缘分的。我很高兴地接受了这项工作。 青木博士曾经是日本京都大学的教授,在我考入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的博士课程以后,曾经好奇地问过我的恩师清水茂教授关于青木博士的事情。他说,他当学生的时候,青木老师早已退休了,所以没有见过。后来,我到日本岐阜县的一个大学工作以后,经清水老师的介绍,开始师从名古屋大学的今鹰真教授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主要是研究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从岐阜的家到名古屋不太远,开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所以我每个星期都会去名大中国文学研究室。有一次,在今鹰老师的研究室闲谈之余,他指着旁边的玻璃柜告诉我,这是名古屋大学青木文库的全部资料。当时,我觉得很意外,问道:“为什么青木博士的资料会保存在这里?”因为据我所知青木博士曾经工作过的东北大学和京都大学都有青木文库,而他似乎和名古屋大学没有什么渊源。今鹰老师告诉我,他的前任水谷真诚教授曾是青木博士的高足,青木博士逝世后,由于水谷教授的请求,并加上青木夫人的好意,转让给名古屋大学图书馆一千多种藏书、读书笔记、论文原稿、戏单 ( 此是青木博士留学中国时,在北京、上海观剧时保存的戏单 )、年画( 此在冯骥才主编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日本藏品卷》中略有介绍,见该书所附中塚亮博士论文《中国文学研究者青木正儿收藏的民国时期民间版画》) 等。接着,今鹰老师自言自语地说:“这些宝贵的资料放了几十年了,没有人感兴趣。”我问道:“为什么呢?”他无奈地说:“大家都忙着写学位论文,谁也不感兴趣。”因为我没有当今鹰老师的博士课程研究生,属于老先生的私淑弟子,所以也不敢贸然说我感兴趣。那以后,今鹰老师又提到几次,于是,我猜测他是不是希望我做一做。我斗胆问老先生:“我是一个外部的人,我可以做吗?”“当然可以!”老先生吸着他喜爱的“Peace”牌香烟说道。于是,我抱着“越俎代庖”的心情打开了玻璃柜的门,开始翻看那些资料。说是研究,实际上是帮着做一些资料的整理工作。在此之前,名大中文研究所其实已经做了不少整理工作,如《青木文库目录》就是一个重要成果,使我们了解到青木文库的基本状况;另外,还开过特别展览会等。今鹰教授告诉我,这些资料都是不曾收入《青木正儿全集》里的东西。我仔细检点了一下,初步印象主要是有关青木的名物学和民俗学方面的东西。其中,自然涉及和青木博士的《北京风俗图谱》有关的许多东西。比如说,他在画棚买的很多年画、祭礼纸样、神马及娘娘码,在戏院看京剧的门票、节目单以及京剧的唱片等实物,都保存在名古屋大学图书馆的青木文库里。有关青木文库的年画和戏曲资料,中塚亮博士做了很多细致深入,请参考他的论文。

    关于《 北京风俗图谱》,诸先贤从民俗学的角度已经议论了很多,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我想指出的是,《 北京风俗图谱》是青木博士的民俗学研究的一部分,但也是青木博士形成他的名物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两个理由:**个理由是,青木博士认为 “ 为了帮助理解专攻的中国文学,因而感到有必要知道中华的风俗”(《 中华名物考·自序》)。也就是说,中国文学的研究与民俗学之间有个主次轻重的关系,民俗学是从属于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佐证就是他从北京回到日本后只写了一篇这方面的论文(《 望子考》),而这篇民俗学的研究论文后来收到了他的专著《 中国文学艺术考》中。正因为如此,青木博士调回母校京都大学后,《 北京风俗图谱》的原画保存在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 也没有必要特意借来,结果是我的风俗研究热也就渐渐冷了下来” (《中华名物考·自序》)。其实,我们看一下《 年谱》就可以知道,大正十五年 (1926) 青木博士回国后升任东北大学中国学第二讲座的首任教授,直到昭和十三年 (1938) 调任京都大学教授,长达十二年。这期间,青木博士陆续出版了《 中国文艺论薮》(1927)、《 中国近世戏曲史》(1930)、《 通俗古今奇观》(1931)、《 中国文学概说》 (1935)、《 元人杂剧序说》(1937)。其中《 中国近世戏曲史》是他呕心沥血写出的戏曲研究专著,奠定了青木博士的学术地位,因此他获得了京都大学文学博士的学位。可以想见,他在东北大学的十二年间,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研究文学、戏曲上面,所以,“ 风俗研究热”实际上在东北大学期间就已经冷下来了。第二个理由是,调回母校京都大学的青木博士没有再去研究 “ 逐渐冷了下来的”民俗学,而是逐渐对名物学发生了兴趣。用青木博士的话讲,就是“ 不知不觉地对名物学的研究产生了兴趣”(《中华名物考·自序》)。就在他调回京大后的第三年,出版社弘文堂策划出版了一套介绍中国文化的《 丽泽丛书》,青木博士把一部分名著的翻译分给了他的学生,奥村伊九良译《 历代画论》、中田勇次郎译《 考槃余事》、杉本行夫译《 秘传花镜》,在翻译过程中,大家提出了一些问题。如 “ 籐墩 ” “ 桐油脚”是什么样子的东西?当时“ 桐油脚 ”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后来青木博士还专门做了考证,写了《 油脚·茶脚·酒脚》( 见《中华名物考·名义琐谈》),他认为这一考 证和《 考槃余事·序》《 秘 传花镜·序》共同形成其名物学研究的发端。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直到去世为止,青木博士集中其后半生的精力,呕心沥血,做了大量的饮食等方面的名物学考证,并从理论上构筑了他的名物学,因此综观他的名物学形成过程,我曾经把青木名物学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而前面所述的《 北京风俗图谱》等有关民俗学方面的初步的调查和研究,是**个阶段“ 胎动期”(张小钢《青木正儿的“名物学”与名古屋大学图书馆的青木文库》,《名古屋大学中国语学文学论集》第六辑 (1993 年 ) 里曾分为四个阶段,**个阶段为“准备期”,后略作修改,“准备期”改为“胎动期”,详见张小钢《关于名物学》,载《“游心”的祝福》,名古屋大学附属图书馆二○○七年秋季特别展)。应该说,这个胎动期的民俗学研究与后来的名物学的研究是密切相关的。如前面所举的“ 望子”的研究与“ 籐墩 ”等研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北京风俗图谱》和名物学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其中,饮食、器物等内容既属于民俗学范畴,也属于名物学范畴。《 北京风俗图谱》是青木博士在北京留学期间,用东北大学研究经费,聘请当地的画工绘制而成的。为了捻出这笔经费,青木博士曾亲笔写信给当时的东北大学法文学部长武内义雄教授。根据永澄宪史先生的连载《 陶然自乐——青木正儿的世界》( 日本《京都新闻》2004 年 9 月 16 日 ),大约十二年前 (1995)东北大学的名誉教授花登正宏先**现了可以佐证这本图谱诞生过程的资料,就是北京的青木在 1925 年 11 月 11 日写给京大的同窗,也是东北大学法文学部的学部长武内义雄教授的书简。书简中这样写道:“ 去年向学部长提出的收集中国风俗资料一事,终因未能找到一个申请大笔金额的途径而作罢,甚为遗憾。我觉得至少制作好《 风俗图谱》以后再回去也好啊。……图谱分为(一)婚仪、(二)葬仪、(三)年中行事、(四)剧场、(五)化妆、(六)器用、(七) 市井风俗等。由我令其绘制 ( 我对摄影颇有自信,也收集了各种资料,虽然照片可以客观再现实际情形,但不方便说明物体 )。盼尽快研究此事并盼赐回复。百忙之中,万望费心。”由此可见,青木博士*初是想收集实物,后因费用问题,退而求其次,绘制图谱。而前面所述名大青木文库的年画等实物也印证了他*初的想法。花登教授的发现过程详见《 北京风俗图谱 ( 附属图书馆所藏 )》( 日本东北大学广报委员会编《广报》No.167,1995)。

    关于绘制图谱的具体构想,青木博士在《 中华名物考·自序》中回忆道,就是本想在北京期间搜集明版的插图,但没有实现。结果回国后,利用那些插图资料仅仅完成了一篇《 望子考》的论文。但他在北京期间看到“ 弹弓子”这一玩具,于是想到了晋代潘岳少年时代携带弹弓子的逸事。看到居民们打扫院子用的没有木柄的扫帚,于是又想到了寒山、拾得使用的是那种扫帚,因此他发现中国的古代文化在今天的百姓生活中随处可见。另外,他还从江户时代的中川忠英所编的《 清俗纪闻》中受到启发。中川忠英所生活的时代是日本的锁国时代,当时的日本人很难有机会到中国,所以中川就向从浙江、福建来日贸易的中国商人了解清朝统治下中国的情况,并请当地的日本画工绘制成图画。由于当时中川了解的主要是中国南方的情况,有关北方的资料几乎没有,所以青木博士采用同样手法,并参考《 清俗纪闻》的体例,在北京请当地画工绘制成图画。这可以说是青木博士想要编制《 北京风俗图谱》的初衷。

    《 清俗纪闻》各卷内容分类较细,与《 北京风俗图谱》相比有很多类似点,如年中行事、岁时、居家、居处、冠服、服饰等。应该说,青木博士在方法论上受到了中川忠英的很大影响。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川忠英是以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 来分类的,说明当时不能亲自去中国考察的他,只能利用掌握的汉学知识去作为认知中国的尺度,不能不说有他的局限性。而青木博士则以“ 中国学 ”的新视点去观察中国,所以他的分类内容更侧重于当时北京老百姓的实际生活,且是多角度观察。如《 清俗纪闻》所没有的“ 游乐” “ 伎艺”这两项反映了北京风俗文化方面的内容,显示出青木博士的创新之处。

    其次,说一下《 北京风俗图谱》的解说。这篇解说是东北大学内田道夫教授撰写的。青木博士转任京大以后,后任者是小川环树教授,小川教授转任回京大后,后任者是内田教授。这篇十余万字的《 解说》看似简单明了,实际上充满了考证的味道,由平凡社刊行的东洋文库本上下两册的解说内容似乎更多一些。后来平凡社刊行彩色版时,似乎由于纸面的关系,内田对内容做了必要的压缩。此本内容主要根据彩色版翻译,不涉及有关删节部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看出内田教授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中直接、间接引用或参考的各种文献多达一百种。尤其是《 北京的市民》和《 续北京的市民》这两本书引用频率*高。内田教授编了一个“ 参考书”,列举了五十三种书名,而《 北京的市民》和《 续北京的市民》二书的译者式场隆三郎在其译书的后面也都编了“ 参考书目”,列举了一百一十余种书名。值得一提的是,《 北京的市民》所列文献中,除了汉语和日语文献之外,还有英语文献十六种,法语文献七种,德语文献三种。内田所编“ 参考书”中文书目中主要列举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 也有少量二十年代和八十年代 ) 出版的一些有关北京的书籍,这大概是对式场隆三郎所编“ 参考书目”的一个补充。由于用日语解说,所以内田在中国古典文献方面多用的是日译本。这也是汉语文献里没有列出中国古典文献书目的原因。实际上除了《 北京的市民》所列汉语文献书目外,内田引用参考的中国古典文献,尚有多种古代笔记小说的文献还不在其列。这些书基本上都做了译注,在此就不一一列出。总之,《 北京的市民》和《 续北京的市民》是内田撰写解说时的重要参考书,这两本书所列文献内田都有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引用。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 北京的市民》和《 续北京的市民》这两本书的内容原本是作者罗信耀发表在北京的《 英文时事日报》上的连载,原标题是The Adventures of Wu (《 吴的冒险》)。式场隆三郎翻译成书时,罗信耀又特意画了一些插图。有些插图后来也被载入彩色版,作为《 北京风俗图谱》的图解和说明。

    继式场隆三郎的译本之后,1988 年,又由平凡 社出版了一 个 新的译 本,由藤 井 省三教授等四人共译而成,改名《 北京风俗大全—城墙和胡同的市民志》。关于此书重译的理由,藤井省三教授在“ 解说”中写道:“ 值此重新翻译《 北京风俗大全》之际,我们译者一起重新对照了式场译本和原书的内容,结果非常遗憾的是,不得不得出译本的误译和遗漏颇多,不能完全体现原书价值所在这样一个结论。”也就是说,误译和遗漏之多,是重译的根本原因。我在翻译《 北京风俗图谱》时,虽然想参考《 北京风俗大全》,但由于内田教授多为内容概述,并非引用,所以很难确认式场的误译之处,加上出版时间急迫,没有仔细斟酌的余裕,故以内田教授叙述为准。如有误译之处,希望有识之士予以指正。

    对于内田教授参考、引用的大量文献,我尽量搜求原书,核对内容,加以注释,但未必是内田教授所列文献目录的同一版本。此外,囿于时间和条件,有的资料未能得以确认,实为缺憾,恳请读者谅解并指点。

    《 北京风俗图谱》从绘制到彩色版的刊行,整整经历了六十年的漫长时间。其间,北京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木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到的那些商店的望子、杂沓的庙会大概早已不见踪影。内田先生还是东京大学的学生时,1937 年曾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北京旅行过,那时的北京还被大城墙围着,透着古色古香的典雅气息。而战后 ( 大概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 作为学术代表团的成员再一次访问北京时,很多城墙都被拆毁,只有德胜门一带还保留着。不过那时行走过的僻静的胡同还保持着原貌。寺田隆信先生 1975年**次去北京时的印象是“ 城墙已经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若干西式的高层建筑”。当然,仔细观察一下,北京人的生活中还随处飘浮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养鸟的习俗至今还保留着。这方面,寺田先生的“ 寄语彩色版”有详细说明。回想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曾经工作、生活过三年。那时的北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充满了活力,像前三门一带的高层住宅楼已经到处可见,但北��市内还是充满了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到了星期天,我就骑着自行车到处逛。**井东安市场的一角,有个西式小吃店。我总是买上一碗红豆粥,再来一份奶油炸糕,那个味道至今也忘不了。大栅栏一带的商店的商品物美价廉,喝上一碗大碗茶,或是吃上一块雪糕,随意走走也是很惬意的事。琉璃厂的书店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那个青木博士多次光顾的来薰阁书店至今也还在开张……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北京大变样了。环状线在不断扩大,立交桥也到处可见。玻璃墙幕的高层建筑开始出现。出租车司机经常问我从哪个环状线路口下去,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北京,这个我曾经熟悉的城市,开始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北京风俗图谱》所描写的北京人的生活,离我们越发遥远。我以为我不再会找到从前的北京的点滴。就在翻译《 图谱》期间,有**我无意中在同事的研究室里发现了一个泥塑的“ 兔儿爷”,与《 续北京的市民》中的插图一模一样,我又惊又喜,问道:“ 这是兔儿爷吧?”他说:“ 对呀。”同时露出了疑惑的神情,那意思是:“ 怎么,连你这个中国人都不知道?”后来,他告诉我这是前几年在北京潘家园买的。说句老实话,如果不翻译这本书,“ 兔儿爷”这个词我不曾听说过,亦不知道实物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 兔儿爷”还在北京人的生活中活着。通过翻译这本书,我对青木博士为保存和记录北京古老的风俗文化所做的努力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也更增添了对他的一份敬意。

    《 北京风俗图谱》从 1925 年青木博士策划到今年翻译成为中文,经过了九十三年的沧桑,终于在北京实现出版,颇有一种荣归故里的感觉。这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牛贯杰教授的不懈努力,还要感谢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子公司人民联合书业( 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恋和责任编辑戴燕白,为此书的上梓予以全面支持。《 北京风俗图谱》的出版,实为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一大盛事,可贺可喜。青木正儿这个日本汉学家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来到北京,短短的一年里,北京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在东兴楼和胡适、周作人等北大同人品尝北京菜,在来薰阁浏览图书,在琉璃厂画棚买年画,在开明戏院看京剧大师韩世昌的精湛表演 ( 而且这是“五卅事件”后,北京各校沪案后援会为支援罢工工人举行的募集基金的演艺会 ),可以想象,他在北京度过了短暂而充实的一年。*后,他以这本《 图谱》回馈给北京的人民。今年是青木正儿去世五十五周年,相信他的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慰藉的吧。

    另外,本书所附日本东北大学史料馆所藏青木书简等史料是日文版《 图谱》没有的,对研究《 图谱》的形成过程以及青木先生的学问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此,仅对给予热情帮助和支持的东北大学名誉教授花登正宏先生、东北大学史料馆的高桥早苗女士和日本京都新闻社的永澄宪史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我还要感谢高桥博已教授在判读日文原件时对我的帮助。
    *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她不仅承担起所有的家务,而且帮助我校对、通读了全部译稿,内助之功不可埋没。

    张小钢
    谨记于日本名古屋明伦寓所
    二○一八年十二月吉日
    目录
    北京的历史
    岁时图谱( 青木正儿)
    岁时**
    1. 春联门神
    2. 接神爆竹
    3. 元宵灯市
    4. 喇嘛打鬼
    5. 厂甸年节
    6. 白云开庙
    7. 清明戴柳
    8. 彩丝系虎
    9. 什刹赏莲
    10. 闺女丢针
    11. 盂兰法船
    12. 中元莲灯
    13. 二闸河灯
    14. 中秋拜月
    15. 重阳登高
    16. 拖床冰嬉
    17. 祭祀灶神
    18. 腊月画棚
    礼俗第二 婚礼
    1. 搭棚结彩
    2. 送妆
    3. 上轿
    4. 迎亲――常礼
    5. 迎亲――盛仪之一
    6. 迎亲――盛仪之二
    7. 迎亲――盛仪之三
    8. 迎亲――盛仪之四
    9. 拜天
    10. 合卺
    礼俗第二 葬礼
    11. 丧事搭棚
    12. 停尸
    13. 挂孝
    14. 首期唪经
    15. 送三――其一
    16. 送三――其二
    17. 出殡――其一
    18. 出殡――其二
    19. 安葬
    20. 圆坟
    21. 烧伞
    22. 烧船
    23. 男女揖拜请安
    居处第三
    1. 居宅全景
    2. 正厅
    3. 书斋
    4. 居室
    5. 闺房
    6. 厨房
    7. **门前
    8. **门内
    9. **花园
    10. 农家工作图
    服饰第四
    1. 男子服装
    2. 女子服装
    3. 旗人女子服装
    4. 汉人女子服装
    5. 衣服裙带――其一
    6. 衣服裙带――其二
    7. 衣服裙带――其三
    8. 朝服
    9. 礼冠便帽
    10. 妇女头髻――其一
    3. 打茶围
    4. 打麻雀
    5. 吸大烟
    6. 养鸟
    7. 斗蛐蛐
    8. 童子嬉戏――其一
    9. 童子嬉戏――其二
    伎艺第八
    1. 戏台全景
    2. 脚色各种――其一
    3. 脚色各种――其二
    4. 脚色各种――其三
    5. 乐器各种
    6. 傀儡戏
    7. 滦州影戏
    8. 说书
    9. 大鼓书
    10. 道情、莲花落
    11. 秧歌戏( 高跷戏)
    12. 跑旱船
    13. 耍狮子戏
    14. 武艺
    15. 耍猴子戏
    16. 耍耗子戏
    北京的古迹
    寄语彩色版( 寺田隆信)
    跋( 内田道夫)
    译后记( 张小钢)
    附录:
    关于日本东北大学史料馆所藏有关青木史料
    的解说( 张小钢)
    一、《致武内义雄的书简》
    二、《关于委托购入< 风俗图谱>
    概算一事》
    三、《北京风俗图谱》
    四、《计算书》
    五、《结算单据》
    六、《会计科给文部省回答文的抄件》
    参考书
    编辑推荐语
    1.日本东北大学珍藏近百年的117幅北京风俗图片首度公开 2.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内田道夫与中国**画师刘延年等强强联合而成的图谱,全面完整地介绍北京风俗,品味千年文化都城的古韵。 3.留存逐渐消失的北京风俗,重现近百年前的老北京人生活。 4.王冶秋、老舍感慨“中国也没有这么全的风俗图谱” 5.扬之水作序**,并言“以图谱的形式详细介绍北京风俗,我所知道这是唯yi一部”。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