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研究

  • 作者:赵云旗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054010
  •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 页数:480
  • 定价:¥25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论述了新中国财政70年发展改革的历史进程,即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到公共财政的巨大转变。首先从纵向描述这一转变的历史进程,然后从横向财政体制、财政职能、财政预算等各方面阐述这一变化的实证。为了更好地体现历史性,在各卷开篇都加上一章“旧中国的情况介绍;结尾则写到党的十九大——因为十九大将总结历史、指引未来,对丛书写作也有指导作用,具体时间节点可以写到2018年的“2会”。本丛书是作为抓人民共和国*国70周年的献礼图书,因此以正面介绍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主,对于历史失误和教训,虽不回避,但也不过分展开,尤其要避免情绪化表达。四是在保证学术规范、表述准确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生动性、可读性。
    文章节选
    从1949年起,新中国财政就肩负着党与人民的期望和历史赋予的使命,为建立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不懈努力,至今已走过70年的辉煌历程,经历了由经济建设型财政到公共财政的巨大转变。三十年计划经济时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为恢复新中国经济和实现工业化筹措资金,集聚财力。改革开放40年,财政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乘风破浪,与时俱进,锐意改革,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护航保驾,在70年的历程中留下了不平凡的轨迹,取得了**的功绩。 财政体制是**财政的主体框架,决定着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和事权与收支责任的划分,决定着财政预算模式的选择和财政政策取向。在新中国70年风雨历程中,由于党和**在各历史时期面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条件的不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转移,财政体制发生了集��—放权—分税三次重大转型。1949年至1979年是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1980年至1993年是以“放权”为特征的“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1994年至2019年是以“分税”为特征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形成了不同时期的特色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反映了**财政始终为党的**工作服务的宗旨,体现了财政锐意改革创新的精神。
    目录
    **章新中国财政——从建立的起点走向改革的征程
    **节新中国财政的建立 / 1
    一、新中国财政的奠基石1
    二、新中国财政机构的组建2
    三、新中国财政体系的建立完善3
    第二节迈出改革的步伐 / 4
    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
    二、财政迈出改革步伐5
    三、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改革的特点与意义9
    第三节走上改革开放的征程 / 10
    一、改革开放的航船起航10
    二、财政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11
    三、财政改革的破冰之旅12
    第四节扬起改革开放的风帆 / 1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4
    二、市场经济体制对财政改革的要求15
    三、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财政改革16
    第五节改革征途向深入发展 / 20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
    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对财政的要求21
    三、财政制度改革的深化22
    第六节新时代财政改革的取向 / 25
    一、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25
    二、新时代对财政改革的要求26
    三、财政改革向新目标进发26
    结语 / 30
    第二章财政体制——从统收统支到分税制
    **节新中国初期统收统支财政体制的形成 / 32
    一、统收统支财政体制形成的基础与原因32
    二、统收统支财政体制的建立35
    三、统收统支财政体制的意义39
    第二节“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改革与结局 / 42
    一、“分灶吃饭”财政体制改革的缘起42
    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类型43
    三、“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特点48
    四、“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得失49
    第三节“大包干”财政体制的出台与退出 / 52
    一、“大包干”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因52
    二、“大包干”财政体制的形式53
    三、“大包干”财政体制的利弊54
    第四节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建立 / 58
    一、分税制改革的深刻原因58
    二、分税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59
    三、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全面改革60
    四、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特点63
    五、分税制改革的意义与成效65财政预算
    第五节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完善 / 69
    一、“省直管县”改革69
    二、“乡财县管”改革71
    三、完善**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72
    四、划分**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74
    结语 / 84
    第三章财政职能——从经济建设到公共服务
    **节新中国初期的“战时财政” / 85
    一、战时财政的来源与原因85
    二、战时财政的标志与实施89
    三、战时财政的意义90
    第二节经济建设型财政的形成与发展 / 91
    一、经济建设型财政的确立91
    二、经济建设型财政的发展98
    三、经济建设型财政的重要意义106
    第三节公共财政的确立与完善 / 111
    一、公共财政形成的原因111
    二、公共财政在我国的传播与确定113
    三、我国公共财政的标志114
    四、我国公共财政的特点119
    五、公共财政建立的意义120
    结语 / 122
    第四章财政预算——从单式财政预算到公共财政预算
    **节计划经济时期的单式财政预算 / 123
    一、单式财政预算的框架体系123
    二、单式财政预算的格式特点125
    三、计划经济时期单式财政预算的作用126
    第二节从单式财政预算到复式财政预算 / 127
    一、复式财政预算改革的原因127
    二、复式财政预算结构特点129
    三、复式财政预算改革的意义与作用131
    第三节从基数法到零基预算 / 133
    一、零基预算改革的原因133
    二、我国零基预算改革135
    三、零基预算改革的成效与意义137
    第四节从粗放型预算到部门预算 / 139
    一、部门预算改革的原因140
    二、部门预算改革的内容141
    三、部门预算的优势与特点145
    四、部门预算改革的成效与意义146
    第五节公共财政预算的形成与建立 / 148
    一、公共财政预算改革途径149
    二、公共财政预算新体系152
    三、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的意义156
    第六节向绩效财政预算迈进 / 158
    一、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改革的原因159
    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160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成效与意义162
    结语 / 165
    编辑推荐语
    本书根据总体构架和特点,不同于现代财政改革的著作,也不同于财政历史方面的著作,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除此以外,本书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其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丛书采取科学的态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二是其具有鲜明的历史性,这套丛书是史学著作,无论从丛书的作者还是内容来看,纵向地完整地叙述历史都是其优势,不仅要保证历史叙述的完整,还要保证历史与逻辑到一致,论从史出,寓论于史。三是弘扬正能量,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辉煌的历史,是可以增强四个“自信”的历史,这套书充分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成就以及取得巨大成就背后的原因。 目录(三) 第八章转移支付——从调剂为主走向转移支付 **节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分配关系的调剂 / 313 一、政府间和区域间的不均衡313 二、调剂政府间分配关系的措施316 三、计划经济下政府调剂的特点319 第二节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地区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协调 / 319 一、地区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差距320 二、协调地区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措施322 三、地区间财政分配关系协调的特点325 第三节市场经济时期的现代转移支付制度 / 325 一、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325 二、转移支付制度的框架体系328 三、转移支付制度结构的变化336 第四节我国转移支付运行态势 / 346 一、转移支付总规模增长态势346 二、各类转移支付规模比较354 三、**对地方转移支付比重357 四、**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流向与分布358 第五节从调剂为主到转移支付转型的意义 / 366 一、调节方式转型的意义367 二、转移支付实施的效果368 结语 / 370 第九章政府采购——从分散封闭转到集中公开 **节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采购及其影响 / 371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采购372 二、政府采购的影响与作用374 三、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采购产生的原因374 第二节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政府采购 / 375 一、改革开放后政府采购的普遍性375 二、政府采购方式及特点379 三、政府采购的影响380 第三节市场经济时期的现代政府采购制度 / 381 一、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与实施381 二、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框架体系383 三、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功能385 四、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特征386 第四节我国政府采购实施状态 / 387 一、政府采购的实施原则387 二、政府采购规模、范围与结构的变化388 三、政府采购的改革与完善394 四、政府采购的创新与发展取向398 第五节我国政府采购方式转变的意义 / 405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进步性405 二、政府采购方式的科学性406 三、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性407 四、保障社会和谐的稳定性408 结语 / 408 第十章财政调控——从直接调控转型到间接调控 **节新中国初期平抑物价风潮 / 410 一、新中国初期的通货膨胀410 二、打击投机资本平抑市场物价411 三、财政**调控的效果与意义413 第二节“治理整顿”中的“硬着陆” / 414 一、宏观经济全面升温及其原因414 二、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的选择416 三、“硬着陆”的成效与“后遗症”417 第三节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软着陆” / 418 一、新时期国民经济升温趋势418 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421 三、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422 四、“软着陆”成功的原因426 第四节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 / 427 一、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通货紧缩428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429 三、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432 四、宏观调控成功的原因435 第五节调控经济冷热兼具的稳健财政政策 / 435 一、宏观经济冷热兼具的复杂性436 二、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438 三、冷热兼治的成效441 第六节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 443 一、宏观经济形势的逆转443 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确定446 三、率先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450 第七节新中国财政调控的转型轨迹 / 456 一、财政调控目标由单一转变为多元457 二、财政调控手段由行政型为主转变为经济型为主457 三、财政调控方式由直接转变为间接458 四、财政调控工具由简单转变为丰富458 五、财政调控立足点由被动转变为主动459 结语 / 460 参考文献 / 461 后记 / 463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