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汉字学通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汉字学通论

  • 作者:郑廷植
  •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1039005
  •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01日
  • 页数:377
  • 定价:¥24.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一章 绪论
    **节 文字的性质和作用
    探讨文字的性质,首先要了解文字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创造了语言。有了语言,人们就可以用它来彼此交谈,进行思维,表达意见,交流思想。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指出:“语言是属于社会现象之列的,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存在。”并说:“语言之替社会服务,乃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作为社会中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人们相互了解并使人们在一切活动范围中调整其共同工作的工具。”由于语言的声音,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经久传远,为了克服这种缺憾,人类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终于创制了文字,作为语言的辅助工具。
    对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孔颖达在《尚书•序》正义中曾做过简明的解释,他说:“……且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是故存言以声意,立书以记言。”清代学者陈澧则更进一步指出:“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这就是说文字是用以记录语言的,有了文字,就可以把“意与声”,也就是思想和言语形之于纸札笔墨,传于远方,垂之久长。所以文字*基本的性质,就是作为有声语言的
    文章节选
    **章 绪论
    **节 文字的性质和作用
    探讨文字的性质,首先要了解文字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创造了语言。有了语言,人们就可以用它来彼此交谈,进行思维,表达意见,交流思想。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指出:“语言是属于社会现象之列的,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存在。”并说:“语言之替社会服务,乃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作为社会中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人们相互了解并使人们在一切活动范围中调整其共同工作的工具。”由于语言的声音,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经久传远,为了克服这种缺憾,人类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终于创制了文字,作为语言的辅助工具。
    对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孔颖达在《尚书•序》正义中曾做过简明的解释,他说:“……且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是故存言以声意,立书以记言。”清代学者陈澧则更进一步指出:“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这就是说文字是用以记录语言的,有了文字,就可以把“意与声”,也就是思想和言语形之于纸札笔墨,传于远方,垂之久长。所以文字*基本的性质,就是作为有声语言的标记,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同时,由于文字可以保留和传播语言,它也就极大地扩充了语言的作用。语言本是人类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则成为扩大语言这种作用的有力的辅助工具。……
    目录
    **章 绪论
    **节 文字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 文字制度的类型与汉字制度的性质
    第三节 汉字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文字的称谓以及文与字的区别
    第五节 汉字学研究的范围
    第六节 汉字学的研究方法
    第七节 研究汉字学的作用
    第二章 文字的起源
    **节 原始记事方法与文字起源
    第二节 从记事图画到形意文字的发展
    第三节 关于汉字***的问题
    第四节 关于汉字创始的时代
    第三章 汉字的形体构造
    **节 关于汉字结构的学说
    第二节 构成汉字形体的各种符号
    第三节 汉字的两种特殊组合——合文和连绵字
    第四章 象形字
    **节 象形字的制作方式
    第二节 象形字释例
    第五章 指事字
    **节 指事字的性质及其与象形、会意字的区别
    第二节 指事字释例
    第六章 会意字
    **节 会意字总说
    第二节 会意字释例
    第七章 形声字
    **节 形声字的结构
    第二节 形声字的来源
    第三节 形声字形旁的作用
    第四节 关于形声字声符的功能问题
    第八章 转注字
    **节 转注诸说述评
    第二节 转注字的来源和实例
    第九章 假借字
    **节 假借总说
    第二节 依声类的假借释例
    第三节 关于托事类的假借
    第四节 关于“形借”的问题
    第五节 直接造字之假借说
    第十章 汉字形体的演变
    **节 古文字类型及其形体结构的特点
    第二节 秦汉以来字体的演变
    第十一章 汉字发展的趋势及其形体演变的规律
    **节 汉字发展的趋向
    第二节 汉字形体结构演变的规律
    第三节 汉字的新陈代谢
    第十二章 字义的发展变化
    **节 字义与词义的关系
    第二节 关于本义的问题
    ……
    第十三章 汉字标音方法的演进
    第十四章 汉字改革问题(一)
    第十五章 汉字改革问题(二)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