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
QQ咨询:
有路璐璐:

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

  • 作者:商伟
  • 出版社:北京三联出版社
  • ISBN:9787108067012
  •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坐落在武昌长江岸边的黄鹤楼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而家喻户晓。这首吊古怀乡的七言律诗被历代奉为即景生情、兴发感动的杰作,即便如诗仙李白也以它为标靶,屡次发起诗艺上的挑战。商伟教授的新著《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对黄鹤楼诗所做的回应入手,将前后相关的登临名胜的唐诗串联起来解读。通过**诗人的勾连与创造,这些诗歌共处互文的意义之网,共享相似的模型结构,形成一系列名与实、有与空、今与昔、见与不见的对照。简洁有力的诗句,道尽物是人非的感怀,也让后来者超越自身所处的有限时空,追问个体生命当下存在的意义。借此个案,作者对相关的重要文学理论做了一次巡礼,并逐一加以检验,探索重建中国古典诗学的可能。
    文章节选
    一 李白与崔颢的竞技 首先来读一下李白(701—762)的《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不同的说法。通常认为是作于李白的晚年,即761 年,也就是他过世的前一年。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政局依旧动荡。所以*后一联的浮云蔽日,长安不见,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只是一个眼前看到的风景,还是一个隐喻,暗含了对时局的忧虑,也表达了故国长安之思。另一个说法是这首诗写于李白744 年遭谗言,被赐金还山之后,具体的写作时间大致是747 年。在这个语境里,浮云蔽日的政治寓意,也不难理解,甚至更为恰当,因为它出自汉代陆贾的《新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看起来还是747 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这首诗关注的核心,在于名与物,或名与实的关系。体现在诗人的视觉观照当中,就变成了见与不见、有与空、今与昔之间的一系列对照。 提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崔颢的《黄鹤楼》,并且把它们对照起来读。以下就是《黄鹤楼》诗后世通行的一个版本: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约704—754) 这首诗大致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及第前后,一说作于晚年,但因为收录在截止于天宝三载(744)的《国秀集》中,其早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自是毋庸置辩的。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相似,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也正是在名与实、见与不见之间展开的,尤其是开头的两联凸显了当下“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空”的状态。一个“空”字重复使用了两次,后一次写昔人乘黄鹤而去,唯见白云留下一片空白,仿佛千载不变,绵延至今;前一次写黄鹤楼一旦失去了黄鹤,便徒有其名。这两个“空”字,都暗示着阙失,目中所见,唯有黄鹤楼被黄鹤**在身后,永远见证它的离去和缺席。而眼前的白云跨越时空,绵延今古,也反衬出名与物、当下与过去之间难以克服的距离。 从诗中营造的氛围和内在的情感气质来看,《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相比,有明显的差别。李白没有接着发挥《黄鹤楼》的日暮乡愁和人生归宿的主题,而是把长安变成了向往的所在,以浮云蔽日的象喻改写日暮思乡的联想,从而暗示了对政治与时局的关切和隐忧。这与诗的第二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引入人世变迁与朝代陵替的历史维度,也是前后一贯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对崔颢《黄鹤楼》所做的这些改变无论多么显而易见,却又都是替换性的,也就是在一个现成的模板中,对其中的一些意象做了延伸性的替代——“白云”变成了“浮云”,“长安”替代了“乡关”,更不用说在“黄鹤”的位置上我们看到了“凤凰”。同样不难看到的是,李白也在有意回应《黄鹤楼》的母题和句式:他像崔颢那样,在名实、有无,以及见与不见之间,大做文章。而从“黄鹤”到“凤凰”,名称虽然变了,诗歌语言的基本模式却仍在重复,就连《黄鹤楼》的韵脚也保留不变。 的确,尽管《登金陵凤凰台》用凤凰替换了黄鹤,但却搬用了《黄鹤楼》的韵脚和句式结构——名实之别不只构成了这两首诗的共同主题,也在《登金陵凤凰台》的写作实践中,获得了一次新的演绎。但李白不仅仅在模仿崔颢,还要与他竞争。所以,他没有亦步亦趋地去复制原作的格式,而是对它加以变奏和改写,仿佛是为了证明,即便是同一个写法,他也能有所改进,甚至可以把原作比下去。《黄鹤楼》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头两联中,三次重复黄鹤,已堪称绝唱。李白写的是同样的意思,但只用了一联两句就做到了。他首先把主语位置上的“昔人”给取消掉了。凤凰原本逍遥自在,无论来去,皆与人无关。这样便有了“凤凰台上凤凰游”这一句。第二句的“凤去台空江自流”,等于是《黄鹤楼》的头两联四句叠加在一起,压缩改写成一句。但压缩归压缩,却一点儿不妨碍李白在这一联的两句中,连续重复了三遍“凤凰”(包括一次简称为“凤”)。这是一个竞技斗巧的高难度动作,但听上去却如此轻松,仿佛脱口而出,得来全不费工夫。令人在错愕之余,不由得击掌称快! 二、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关于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还有一些传闻,在现存的文献中,*早见于北宋的记载。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该闻录》云: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 李白明知黄鹤楼上已经署上了崔颢的大名,在此攻城拔寨,已近于徒劳,于是就换了一处战场,到金陵凤凰台上接着上演这场竞争的游戏。《苕溪渔隐丛话》约作于南宋高宗年间(1127—1162),李、崔竞争说,自此大炽,被反复援引转述。无论此类“本事”叙述是否可靠,有一点无可否认:对于后世的诗人来说,李白黄鹤楼搁笔的确成了文坛的一段逸事佳话,也变成了他们题写黄鹤楼的起因和动机之一。 李白与崔颢去竞争,绝不是什么无可理喻的奇思异想,更不是屈尊俯就,降格以求。恰恰相反,他在挑战当时诗坛上一位众望所归的**人物。而《黄鹤楼》又正是崔颢为人公认的代表作——它被收进了唐、五代的四种唐诗选本,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为崔颢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堪称诗歌史上的一个奇迹。李白的《蜀道难》在当时也颇受欢迎,但还是没法儿跟《黄鹤楼》比。他的《登金陵凤凰台》更是不见于任何一种现存的唐人当代诗选。 这场以诗角逐的竞赛,是围绕名胜书写而展开的。而这正是我们讨论的**问题。所谓名胜之地,通常由历史遗迹或纪念性的**建筑构成,是可以在地理空间中确定下来的一个地点(topos),但它同时又是一个供人书写和议论的题目或话题(topic)。中国历史上的名胜之地,既是物质的存在,又是书写的产物——书写赋予它以意义,也规定了观照和呈现它的方式。它被文本化了,而且通过历代的文字题咏和评论,形成了自身的历史。这一文本化的名胜建构与名胜之地的历史平行交叉,并且从根本上塑造了人们心目中的名胜形象,但并不依赖于名胜古迹的物质实体而存在。访寻或登览一处名胜古迹,就是接受一次题写的邀请,而题写又意味着加入前人的同题书写的文字系列,与他们进行想象中的对话。名胜的话题因此具有了自我衍生和自我再生产的能力。 诗人通过诗文的写作,打造了一个文本化的诗国胜地。他因此超越历史,将此处风景名胜和历史胜迹一劳永逸地归在了自己名下:一旦说到黄鹤楼,崔颢根本不需要像买山者那样,“消前人之姓氏,而代以己名”。他以诗歌题写的方式,顺理成章地将它“占”了下来,“据”为己有。黄鹤楼因此被称作“崔氏楼”,而凤凰台则非李白莫属了。 于是,每一处名胜和有可能成为名胜的所在,都变成了诗人竞技角逐的战场,争取在上面**性地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名胜的版图又同时构成了诗坛的版图:占据了名胜的诗人被写进了当代文学的景观,从而在诗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在他们的身后,后来者以诗的形式向他们致意,或者感慨自己的迟到或“余生也晚矣”,在这个地点和题目上,“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
    目录
    引 子 一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与崔颢的竞技 二 从《登金陵凤凰台》到《黄鹤楼》:“白云”与“黄鹤”之辨 三 李白的黄鹤楼“情结”:文字与视域的吊诡 四 竞争、占有与名胜题写的互文风景 五 重返黄鹤楼:从毁灭到重建 六 粉壁与题诗:诗歌写作的物质媒介及其语言密码 七 “物色分留待老夫”:杜甫对先行者的回应 八 名胜被占领之后:即景诗与缺席写作 九 名胜的文本化与文本化的名胜 尾 声 从搁笔到题诗 讲座记录 开场白和问答 后 记 征引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